文:小娜
隨著房地產市場潛移默化的改變,購房者選擇房子時越來越有目的性。毫無疑問,房地產市場上最活躍的群體是"婚房"和"學區房"的購房者。前者從不用說,是剛性需求也是一種改善,更是從"中國式丈母娘"手下過關的"法寶";至於後者,只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少家長"掏空"了全家的錢包,把錢拼湊起來給孩子買學區房,才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願望。然而,成功之路總是充滿挑戰的,所以有些家長想走捷徑。長垣一居民聽了一家公司的宣傳後,花29萬元買了一套西藏學區的房子。這家公司的業務員告訴他,買了"西藏學區房",可以在那裡安頓下來,幫孩子辦理藏族學生身份,這樣孩子明年就可以參加西藏高考了。
"西藏的高考比河南的容易得多",他一度猶豫,但為了讓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學,他最終選擇了相信。然而,事與願違。他在7月份付了錢後,就沒能安頓下來。他向公司詢問情況,得到的答覆是西藏那邊工作很忙,需要耐心等待。同時,他從一些銷售人員那裡得知,在西藏定居是不可能的。最後,他到公司籤了退款協議,但28萬元錢現在還沒還清。
所以說,學區房"火爆",催生了不少炒房者和騙子,他們打出了"上名校"的口號,最終損失的還是普通購房者。而且,學區房的推廣使得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加"不公平",也讓很多優秀的孩子進不了好學校——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好的學習成績,但家裡買不起學區房,只好搖頭感嘆無力。
國家一直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針對學區住房的一系列問題,全國聯合教育部門終於"介入",出臺了新規定:一些教育不均衡的地區,採取就近入學,多校劃片招生的方式。這一規定的出臺,可以說學區房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孩子上學的公平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具體措施如下:
1、學區房屋認定標準
為了讓孩子進入精英學校,一些家長不惜重金購買車庫、地下室和學區內不適合居住的區域,即使他們實際上並不住在那裡。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今後將嚴格落實學區房進環境,並對相關人員不定期抽查,不符合條件的學區房將逐一取消。
2、採用招生隨機分配的方法
大多數時候,孩子就近上學,由於教育資源在一個地區分布不均,很容易孩子多,學校少。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上學,教育局採取多校制幫助孩子上學。也就是說,過去只有一所學校的社區現在可以擁有兩所或更多的學校。這樣,就可以滿足一個地區所有兒童的學校需求。不過,這意味著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去固定的學區買房,結果也可能被其他學校選擇。
之前,由於抓住了不少家長對購買學區房的迫切心理,一些房產中介開始趁勢炒作學區房概念,甚至出現了不少違規操作。同時,房地產中介的做法也大大提高了相關社區的房價,使購房者的負擔更加沉重。北京市西城區"校園規劃"後,房產中介頻繁出現,當地學區房價飛漲。不過,在教育部發出重要信號後,未來教育資源的配置將更加均衡,房地產商炒作漲價將相當困難。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明白:房價已經脫離了上升通道,學區房不可能永遠是"黃金屋",畢竟從整體發展的角度看,我國教育資源將越來越均衡。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