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5年 西農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高原適應性馴化歷史與特徵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該研究針對我國肉牛良種化程度低、選育技術水平低、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低等產業瓶頸問題,開展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發現中國黃牛的瘤牛血統來源於雷瓊牛,中國南方可能是瘤牛的起源地之一;極大豐富了世界上牛的遺傳變異資料庫,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對打破國際晶片壟斷具有重大意義。

首次系統解析了犛牛馴化歷史,篩選了206個高原適應性相關的CNV,確定了家養犛牛中1000多個馴化過程中潛在受選擇區域,發現了5254個突變位點,為進一步解析犛牛高原適應性進化特徵及犛牛分子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組學技術,解析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形成的分子及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發現與生長發育、屠宰、脂肪沉積、肉品質等性狀相關的64個基因、145個SNPs及52個miRNA,創建了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系;構建了miRNA-mRNA調控網絡;建立了ARN脂肪調控網絡資料庫。成果應用於秦川牛早期選種,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選育進程,突破了肉牛傳統育種周期長、難度大、育種效率低等制約瓶頸。

該成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15篇,SCI收錄94篇,出版著作4部,制定國家標準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登記計算機著作權16 項,培養研究生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

該項研究始於2006年,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年來在肉牛領域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基礎研究成果閃耀 企業擔綱創新主體
    經過評定,對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予以獎勵,合計121項,包括市長獎2名、市長特別獎1名、自然科學獎11項、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55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 據觀察,獲獎項目中一批優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讓人眼前一亮。
  • 大會觀察:基礎研究成果迭出 企業擔綱科技創新主體
    據深圳市科技獎勵辦主任梁永生介紹,本年度深圳科技獎七類獎項共受理628項,是深圳市設立科技獎以來申請量最多的一次,經過評定,對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予以獎勵,合計121項,其中:市長獎2名、市長特別獎1名、自然科學獎11項、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55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脫穎而出,推動了深圳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 西農太白蔬菜站獲省級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範站認定
    本報寶雞訊(全媒體記者 郭媛媛) 近日,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印發《關於認定2020年度農業農村領域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的通知》,陝西省在全省範圍內認定6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太白蔬菜試驗示範站被認定為省級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範站。
  • 讓鈔紙水印技術 提升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他主持完成QC成果和小改小革共計100餘項,技師成果共計20餘項。其中獲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QC成果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獲得成都印鈔有限公司QC成果一等獎四項。2012年以來技師成果連續三屆獲成鈔公司「十大技師成果」獎。 母育斌是成都印鈔有限公司鈔券紙抄造高級技師,已具有29年的鈔券紙生產經歷。在解決生產難題、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新版人民幣性能提升等方面成績顯著。
  • 環特生物斑馬魚技術產業應用成果獲評「國際先進水平」
    近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組織孫寶國院士、吳清平院士等來自食品、醫藥、營養、安全等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環特生物與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在健康食品中的應用」項目進行科技成果評價,鑑定該技術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 湖北「多倍體水稻」科技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湖北「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關鍵技術和核心種質創新」成果專家評價會12月16日在武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以及來自武漢大學、湖北技術市場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據介紹,多倍體水稻是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蔡得田教授領軍的科研團隊經過18年的努力,利用染色體加倍技術將二倍體水稻的整個基因組加倍,並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形成的多倍體水稻新品種。該品種植株發育高大粗壯,穗大粒大,比二倍體水稻重3/5以上,結實率達到了80%,創下示範種植田畝產1400斤的佳績。
  • 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晶片問世 有助縮短肉牛選種育種周期
  • 城建二公司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順利通過鑑定
    本報訊 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市住建委組織並主持召開「異位雙圓心雙曲圓環桁架等複雜結構山地原位拼裝施工技術」科技成果鑑定會在北京城建二公司三層會議室召開。鑑定會委員聽取了二公司課題組關於重慶大觀園鋼結構工程科技成果研究的匯報,審查了相關技術文件,認為課題組提供的技術研究資料齊全翔實,符合鑑定要求。經過質詢和討論,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具有良好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北京城建集團副總工程師王甦做了講話並對城建二公司表示祝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新天鋼聯合特鋼兩項科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本報訊(記者蔡立軍通訊員盧小龍)日前,天津市新天鋼集團聯合特鋼公司(簡稱新天鋼聯合特鋼)申報的「高效低耗1000毫米超厚料層燒結關鍵技術及應用」「120噸轉爐高效能工藝創新與集成」兩個項目通過了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成果鑑定。
  • 南京大學: 「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南京大學: 「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三評」改革典型案例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許昌博士一直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2018年,呂建校長提出構建「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學研究新模式。原創研究,就是要關注科研工作的內涵和質量,而非簡單的論文數量或影響因子;三位一體,即以基礎研究為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關注成果解決問題的價值,倡導成果形式的多樣化。這些理念決定了南京大學的科技評價,形式上必然不以SCI論文或量化指標為圭臬。不僅如此,南京大學還以創新鏈打通為目標,優化科研組織與評價體系。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該成果獲198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對揭示生命起源和核酸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意義重大,為進一步了解遺傳和其他生命現象、研製和應用多種核酸類藥物奠定了理論基礎,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植物志》是植物學領域一項開拓性、創新性、系統性、基礎性工程,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植物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具有重大學術價值,促進了我國植物學和生物學相關學科的發展,為陸地生態系統研究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中國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產生了深遠影響。
  • 潮科技 | 2019年「中科院」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亮點總結
    圖片來源 | 中科院官網中科院自2017年起啟動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的年度亮點篩選活動,篩選結果由中科院有關職能部門推薦、專家推薦、參考網民網絡投票意見綜合得出。36氪從中國科學院官網獲悉,2019年年度兩類亮點篩選業已評選完畢。
  • 東北大學姜周華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表彰了一批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東北大學冶金學院特殊鋼冶金研究所所長姜周華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長期從事國家急需的處於鋼鐵材料塔尖的高端特殊鋼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踐和教學工作。主持150餘項國家級和企業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企業重大合作項目。負責制定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3項,中國首位獲「IEC1906」國際標準大獎的專家。
  • 上海市建設交通系統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
    他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為推進本市重大交通信息化工程的技術進步,上海智慧交通發展和城市管理精細化作出貢獻。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朱迎迎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黨委書記  2016年10月,朱迎迎來到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任黨委書記一職。
  • 中國首次公開神龍二號:助核武器技術再獲突破
    其設計突破70兆電子伏以上能區迴旋均採用分離扇或螺旋扇的國際慣例,表明我國已掌握該領域一系列創新技術。工程建成後將填補我國中能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的空白,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國家。在國防核科學研究、新核素合成、天體物理研究、醫用同位素研發、治癌技術研究等前沿領域中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獲評"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2014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
  • 撫順新鋼鐵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鋼鐵新聞網
    撫順新鋼鐵一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2021-01-07 09:35:00   本報訊(記者郭小燕)2020年12月25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19年度巨獻:癌症檢測創新性研究成果!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裡,科學家們在癌症檢測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癌症檢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造血器官壞死病毒進化、感染與抗幹擾素機制」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11月30日,黑龍江所「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進化、感染與抗幹擾素機制」通過黑龍江省水產學會組織的成果評價。評價專家組由黑龍江省水產技術總站、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的7位相關領域專家組成,黑龍江省水產技術總站鄒民研究員任組長。
  • 我國世界史研究達到新水平——8卷本《世界歷史》簡評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世界歷史研究」的最終成果《世界歷史》(武寅主編)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書分為「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係」、「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8卷,共39冊、1500多萬字,由100多位世界歷史學者歷時12年撰寫而成,體現了我國世界史研究的最新水平,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歷史、把握當今世界。
  • 西北大學9項成果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其中5項成果榮獲一等獎!
    2020年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發布。本屆陝西省科學技術獎評選出獲獎成果260項,其中,一等獎48項,二等獎89項,三等獎122項。西北大學5項成果榮獲一等獎,3項成果獲得二等獎,1項成果獲得三等獎。一等獎獲獎數位居全省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