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成果閃耀 企業擔綱創新主體

2021-01-08 SZNEWS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1月6日召開的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既是對奮鬥在深圳科技戰線上的精兵強將褒獎鼓勁的慶功會,更是折射深圳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

據深圳市科技獎勵辦主任梁永生介紹,本年度深圳科技獎七類獎項共受理628項,是深圳市設立科技獎以來申請量最多的一次。經過評定,對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予以獎勵,合計121項,包括市長獎2名、市長特別獎1名、自然科學獎11項、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55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

據觀察,獲獎項目中一批優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讓人眼前一亮。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完成的「基於仿生納米材料的光學精準診療基礎研究」項目,研究團隊率先提出癌細胞膜的同源仿生靶向機制,為腫瘤的精準診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主持攻關的「超高清視頻高效實時編碼與重建關鍵技術」項目,發明了超高清視頻高效壓縮、實時編碼和畫質重建等三個方面關鍵技術,為建立我國AVS2超高清視頻編碼國家標準和產業推廣作出關鍵貢獻。

近年來,深圳高校的科研實力也不斷壯大,成為基礎研究的生力軍。在本次評選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多項科研成果上榜。

本次科技獎評選中,科技抗疫特色明顯。12個疫情防控優秀成果獲獎,佔授獎量的11%。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在2020年度深圳科技獎榜單中,華為、中廣核、大疆、邁瑞、中興、中集、深信服、匯頂、速騰聚創……一長串科創企業閃耀榜單。

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長也不斷為深圳科技創新添活力。據統計,在2020年度深圳科學技術獎評選中,在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三大獎項中,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0歲。

此外,獲獎完成人國際化色彩漸濃,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三大獎名單中,有5位完成人分別來自德國、韓國、加拿大、烏克蘭、澳大利亞,進一步凸顯了深圳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之都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大會觀察:基礎研究成果迭出 企業擔綱科技創新主體
    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脫穎而出,推動了深圳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據觀察,獲獎項目中一批優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其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完成的「基於仿生納米材料的光學精準診療基礎研究」項目,研究團隊率先提出癌細胞膜的同源仿生靶向機制,為腫瘤的精準診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 毛世平研究團隊成果榮獲2020年度中國農科院傑出科技創新獎
    12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公布2020年度院科學技術成果獎授獎名單,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毛世平研究團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研究及應用」喜獲2020年度「院傑出科技創新獎」。本次全院共有10項成果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傑出科技創新獎,5項成果獲得院青年科技創新獎。
  •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本報訊    近日,市人大常委會根據今年工作計劃,受省人大常委會委託,對我市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符英與部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教科文衛華僑委員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組成執法檢查組,到多個鎮進行檢查。
  • 歷時15年 西農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
  • 劉志迎:自主創新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根本所在
    在十四五期間,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科技研發投入,企業要成為推動創新的主體力量,基礎科學研究是決定科技發展高度、深度和可持續性的源泉。大國崛起,必須從基礎科學著力,夯實基礎科學需要人才。習主席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一切的發展都要依靠人才,人是最能動的因素,人才是決定科技發展的根本力量。
  • 惠舒清: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一方面,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必須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創新是企業提高生產率的重要源泉,是搶佔商機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不二法寶,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贏得比較優勢,就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力的作用。
  • 復旦張江:孜孜以求專注藥物創新研究堅守初心推動研發項目產業化
    自主研發持續創新掌握多項核心專利作為一家研發驅動型生物醫藥企業,復旦張江一直專注於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研發,經過多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以光動力技術平臺、納米技術平臺、基因工程技術平臺、口服固體製劑技術平臺為載體的多項核心技術。
  • 創新之光閃耀,廣深聚力打造世界一流「雙子城」
    廣深還共同參與了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聯合基金、新一輪廣東省與國家基金委聯合設立的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粵聯基金),為科技創新項目孵化賦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活躍技術交易市場。廣深兩地在技術攻關和成果開發及轉移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提升。僅2019年在廣州登記的廣深技術合同就有968份、成交額138.15億元、技術交易額116.45億元。
  • 讓創新活力不斷釋放
    基礎科學研究周期長、投入大、產出慢,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其發展的重要問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省在穩定增加省級財政對基礎科學研究支持力度、設立省基礎科學研究基金的同時,通過和企業設立基礎研究聯合基金等形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力度。
  • 富煌集團兩項創新成果榮獲合肥市第六屆職工技術創新二等成果獎
    近日,安徽富煌鋼構股份有限公司「PC幕牆裝配式高層鋼結構建築集成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和安徽富煌電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一種自動重合閘新型光伏併網櫃(併網接入箱)」在合肥市第六屆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工作中榮獲二等成果獎。
  • 中大:創新成果驅動地方產業「換擋」
    近年來,中山大學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堅持自主創新,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完善成果轉移轉化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用「創新星火」驅動地方產業升級。 為充分激發原始創新活力和科研人員積極性,幫企業攻破「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自2006年起,學校先後出臺科技成果轉化規定、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規定將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的70%獎勵給科研團隊。
  • 欒城:深入開展「三創四建」活動 積極培育科技創新主體
    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體,今年石家莊欒城區加快培養發展新一批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走科技創新道路,為高新技術企業群的壯大做更長遠的布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觀察早強劑狀態。三楷深發作為專業從事高鐵建設、建築節能保溫產品、高鐵加固與維修及其他新材料研發、超低能耗建築增量部分集成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及50餘人的專業研發團隊,建有標準化實驗室15個,與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合作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在高鐵施工技術方面,其與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工程應用。
  • 「十三五」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
    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第29位躍升至第14位。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會上透露,「十三五」時期,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顯著加強,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 推動國有企業創新力提升的四重維度
    國有企業要深刻認識到,從新想法或新思路到新發現或新發明,到研究設計與生產開發,到新產品或新服務,再到形成新市場或新業務,越往下一環節需要的時間越多、代價越大、難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大的付出,這本身就是創新創造的過程,更是在創新中尋求「創新」。
  • 創新為上 腳踏實地 紮實推進科技創新戰略
    同時,每年投入1億元,參與國家區域創新聯合基金,加強我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調整優化重點實驗室體系,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培育對象的支持力度,謀劃布局山西省實驗室,創造條件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認定一批高科技領軍企業,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全覆蓋;以科技體制機制重塑改革的新面貌、新模式、新成果。
  • 溫州創新主體量質齊升 省科技型企業突破10000家
    溫州網訊 持續激發創新主體活力,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日前,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市科技系統不斷加大力度建設科創平臺、完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培育科技型企業成效顯現,量質齊升。
  • 中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首次破6%,全球創新指數保持第14名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快速增長,佔比首次突破6%。創新格局正在轉移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是該指數的第十三版,由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發布。
  • 2020年全國郵政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評選結果公示
    同時,該成果基於中國郵政營銷服務平臺及企業微信生態打造,通過B2S2C(Bossto Sales to Customers)的賦能型銷售管理模式,企業賦能每個員工,轉型成為企業的銷售員,並通過工具和培訓賦能每個銷售員連接和轉化消費者的能力,最後每個員工的客戶資產,都做為企業的私域流量,沉澱在企業的私域流量池裡,有力推動了業務實現去中心化、社群化和數位化轉型,實現管理上的「降本增效」。
  • 南京日報:企業遇到什麼問題就研究什麼課題,智能製造大會分論壇上...
    論壇以「『智』造引領發展,人才賦能未來」為主題,解析國內外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現狀與趨勢,交流面向智能製造產業需求的國內外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成果經驗,探索產教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論壇由世界智能製造大會組委會擔任主辦單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擔任執行單位。
  • 李克強:提高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
    李克強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加快。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發展存在大而不強、基礎研究及原始創新薄弱、一些關鍵技術亟需突破等問題,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更加突出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塑造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