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07:0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醉 浙報融媒共享聯盟(浙甬融)寧海站 蔣攀 葉宇航
在寧波寧海縣偏僻的葛家村,66歲的葉仙絨把兒子剛題好詩的幾幅摺扇作品掛在自家美術館裡,56歲的袁小仙又給村道轉角添了一幅布藝作品,39歲的葛品高試圖將百年老宅變得新潮,迎接年輕人的光臨……
在青磚黛瓦的庭院裡、在千年古井旁、在電線桿上、在牆頭和轉角隨處可見的景觀小品中,你都會看到,村民親手為這座小山村換上的「藝術」新裝。
藝術扮靚綠水青山,自有金山銀山來,這是寧海探索「兩山」轉化摸索出的特色路徑。
近年來,寧海從「千萬工程」到美麗鄉村,再到大花園建設,鄉村蝶變的寧海成為浙江「八八戰略」、鄉村振興的縮影。寧海新農村建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為新的課題。
去年6月份,寧海縣出臺《寧海縣關於推進藝術振興鄉村工作的實施意見》,創新推出藝術振興鄉村行動,以藝術手段作為小切口打開「兩山」轉化的通道。寧海為此啟動了「藝術家駐村」「藝術提升品位」「設計改變生活」等藝術進村系列行動,建設「形美、神美、魂美」的特色鄉村,打造藝術振興鄉村的全國樣板。
藝術大咖駐村激活資源
在深甽鎮沙地自然村設計完成的雕塑小飛豬一隻賣到2000元,被一搶而空;中國第一代電影電視製片人魯岐的音頻首秀欄目「魯爺說葛洪」在岔路鎮湖頭村開播;參與全國兒童詩公開課決賽的10位名師將集聚力洋鎮力洋村小學,現場角逐大獎……
這兩年,多個精品藝術文化項目從寧海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走來,這得益於一群藝術大咖進駐山村。
去年,寧海向全球發布一紙藝術家「招募令」,啟動「藝術家駐村行動」,以補貼經費、籌建工作室等相關政策,促成一批包括著名製片人魯岐、全國兒童文學作家雪野等在內的優秀藝術家駐村結對共建,力爭一村至少建一個「藝術大咖工作室」。
目前,寧海已建成5個「藝術家駐村工作室」,預計年內結對藝術家50名以上,3年內結對村達到150個以上。
「這是一個『種子工程』,藝術家沉澱到村裡,才能創作出符合鄉村特點的產品;而村民浸潤在藝術中,才能提升個體修養,從而提高生活品質。」寧海縣相關負責人說道,農村的硬體設施基本建好了,老百姓生活比較富裕,房子蓋得也很好,但是,農村缺少情調,品質品味不夠,不浪漫,只有真正將藝術家引進村,才能把藝術設計融入美麗鄉村、農村文化禮堂、美麗庭院等創建全過程,以點帶面,提升新農村建設的檔次和水平,激活鄉村資源,打破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千村一面」的局面。
今年,寧海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和資源,發動縣內相關部門力量,在14個鄉鎮的19個村啟動藝術特色村建設,並在大佳何鎮和橋頭胡街道打造兩個藝術谷。同時,將藝術設計融入桑洲鎮「南山花語」、大佳何鎮「正學故裡」、橋頭胡街道「汶溪翠谷」等文明示範線建設,提升文明示範線檔次。該縣還邀請駐村藝術家在水利工程、交通路線、旅遊景區等重要節點,立足生產生活功能,開展藝術設計,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
藝術振興鄉村的效果不僅呈現在文化振興上,更是以藝術的方式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發揮藝術振興鄉村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方面的溢出效應。
湖頭村是全國最大的葛洪後裔聚居地之一。今年,魯岐進駐小村後,著手整理、包裝葛洪文化,提出拍攝電視劇《神醫大道》,光劇本就已三易其稿,寫了100多萬字。他還請來一批文化界好友繪製葛洪連環畫,製作葛洪音頻故事等文創產品,小山村的文化因他們變得具象化,形成了產業。沙地自然村一處廢棄的石灘曾髒亂不堪,一位叫王琛的畫家進駐村子後,投資建設藝術村,邀請全球藝術家入駐創作。去年,由王琛設計、雕塑藝術家張聰製作的雕塑小飛豬就在這裡誕生,產品一經推出,便受消費者歡迎,銷售額達七八十萬元……
像這樣,寧海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藝術振興之路。3年內,該縣將建成超過50個藝術特色村。
藝術喚醒村民的振興能量
葛家村村民袁小仙並不覺得自己從小就會的縫縫補補是藝術,直到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進駐小村,在他的幫助和引導下,袁小仙第一次做起絨布偶。
照著「藝術教授」畫好的魚圖案,袁小仙花了一天一夜時間,做成功了。大象、長頸鹿、兔子、海豚……袁小仙將這些生動可愛、形態各異的絨布玩具掛上了牆,「粉小仙手工藝院」應運而生,而她也成了村裡第一位「鄉建藝術家」,還走上中國人民大學的講堂。
在葛家村,這樣土生土長的「鄉建藝術家」有78個,他們被藝術喚醒了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慢慢地成為創造美的主角。短短4個月時間,他們親手構建起遍布村莊的文藝景觀,親手將自家房子改造成藝術空間,親手用藝術點亮了這座只有1606人的村落。
去年以來,葛家村的「鄉建藝術家」們已在這個小山村打造了31個藝術景致,半年內,這個曾經髒亂差的空心村,變成了全國聞名的「網紅村」,吸引全國2萬人次前來參觀旅遊。
鄉村振興,很重的一條是要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寧海山區面積大,美麗鄉村建設起步較早,也較早遇到深化提升之困。「美麗鄉村建設初級階段是修路鋪橋硬體改造,多是『等上級部門安排、靠縣鎮組織實施,要上級撥款』。但當美麗鄉村建設進入軟體提升階段,就不能僅靠『政府花錢,百姓在看』的模式了,需充分調動起百姓的積極性和藝術潛能,才能讓美麗入心入腦。」寧海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寧海在藝術駐村的基礎上,從傳幫帶到共研商,激活村民內生動力,著力培育「帶不走」的本土農民藝術家,組建農民「鄉建藝術隊」,引導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自發組隊,義務參與鄉村景致的藝術化改造。如今,已有78個農民組建了7支「鄉建藝術隊」,預計3年內,寧海將在全縣範圍內組建起數百支「鄉建藝術隊」。
「之前是我們推著村民動,現在是村民催著我們幹。我們在想怎麼把『藝術振興鄉村』這條路走到底,打通最後一公裡。我們把農村現有的資源和文化、藝術振興鄉村結合起來,發展文旅、民宿和商貿,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寧海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一個個農民的藝術作品植入鄉間,讓更多鄉村看到了「鄉建藝術隊」的蓬勃生機。「葛家經驗」內輸至周邊村落,推進石門村、團聯村、漲坑村等村莊藝術建設,串點成線,規模化打造集商業、娛樂、休閒、研學遊等模塊為一體的「藝術谷」。藝術振興鄉村經驗還外輸幫助貴州晴隆縣採用藝術提升鄉村品質,拓寬村民致富渠道。
159701459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