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不用盾牌呢?答案是……他們實際上用過盾牌使用的數量遠超你知道的。通俗歷史上的記載真實的歷史更複雜,甚至還包括用竹子擋子彈。
在很久以前的日本,他們確實用過盾牌。在中國的記載中,日本人使用手持式盾牌的歷史至少要追溯到3世紀。很多激烈的盾牌對盾牌的戰鬥發生在4世紀到6世紀。大部分盾牌是長方形的,長是寬的2倍或3倍,通常是在幾層皮革上塗上漆。那一時期也有一些鐵盾,那時候士兵拿著盾牌很累,然後決定用移動來代替盾牌。
奈良時代,日本計劃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和軍隊,大型的盾牌被廣泛使用,這些盾牌還能自行立住。日本人對手持盾失去了興趣,立式盾目睹了中世紀日本的各種戰役。這些立式盾的高度大概和人眼持平,並且在背後有能讓其自行立住的摺疊杆,可以把支撐杆插到地上或是用腳固定住。長杆非常有用,可以放到任何位置。
只用一塊木板製作的盾牌是非常完美的,但通常盾牌是2到3塊板拼接到一起,有時甚至是4塊板,這些盾牌沒有噴漆,但在鎌倉時代後期,因為商業原因,在盾牌前面畫上家族徽章成為了潮流。
這些立式盾就像移動牆,只要把它們並成一排就能變成保護弓箭手的牆,如果弓箭手要移動到其他地方,只要拿起盾牌再擺好位置就可以。逃跑時,把盾牌背到背上就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弓箭傷到,他們還會把盾牌掛到船舷上,甚至用作梯子或凳子。
但當戰場上出現槍炮時,子彈能直接打穿木板,鐵做的盾牌有助於擋住子彈,但可以用更便宜的竹子做盾牌。有時他們在盾牆前放一排溼透的稻草,剛開始你會感覺這好蠢,但它們確實使子彈偏斜了,或者至少減慢子彈的速度。他們甚至把竹子捆在可移動的死亡臺車上,弓箭手和步槍手躲在竹束後邊發起一陣陣進攻,其他人則推著他們前進。
老舊的手持盾變得不常見可能要歸功於日本人使用的武器。直至9世紀,戰場上主要的士兵不是步兵而是像蒙古人那樣的弓箭手,隨著日本武士階級的崛起,他們以技術精煉的小型單位作戰,而不是大型軍隊。很長時間裡,這成為了日本戰爭的真實情形,因為這一武士階級的士兵他們主要的武器不是劍,而是弓。
在戰場上,劍實際是一種糟糕的武器,除了弓,最好的武器就是像薙刀的長柄武器。這也合乎情理 ,因為在馬背上用劍的話太短了。對於一個武士來說 如果他必須拔劍這可能意味著他摔下了馬,這是一個很糟的情況。所以在日本中世紀早期弓是武士階級最重要的標誌性武器。
在馬背上射中一個人已經夠難了,想像一下如果他們同時還要握著一塊鐵板,那就是難上加難。因此,他們需要非手持式兵器的保護。後來就出現了鎧甲,日本的鎧甲是為騎馬射箭而優化設計的,鎧甲上有一些為適應弓的使用的細微調整,比如在戰略位置上加上光滑的皮革條,這樣鎧甲就不會被弓弦勾到大袖。
日本史的早期,兵力還不足,無法像中國的軍團那樣組成有效的盾牌編隊。這不是說他們就不用手持盾了,儘管不常見,但確實有證據表明手持盾在中世紀日本仍時不時被使用,它們的大小和差不多。
江戶時代出現的盾牌只比手掌大一些,是用來保護握劍的手的,但總的來說,手持盾已經不常用了。中世紀早期,日本的戰爭是由騎兵組成的,雙手武器才是王者。至於早期的步兵,因為沒有足夠的兵力,有效的盾牌編隊沒能組成,所以日本人升級了鎧甲技術。
到了戰國時代,當有大量的兵力可以組成有效的盾牌編隊時,盾牌早已過時了,已經沒有了強烈的動機要去使用盾牌,尤其是鎧甲已經很高級,而且大家都已經習慣用雙手武器了。因此盾牌漸漸就沒人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