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西貝一直都處於風口浪尖上,最近西貝一條關於西貝旗下全新快餐品牌「弓長張」尋鋪的消息,引爆了餐飲業人士的朋友圈。
這個名字的來歷選用,賈國龍妻子張麗萍的姓氏。而眾所周知,「西貝」二字正是由賈國龍的姓氏拆分得來。看來,這次又想火一把了。
「弓長張」是一個面向大眾的中式快餐品牌,主打現炒快餐。今年,西貝創立「弓長張」,主打中式現炒快餐,主打33道下飯菜,定位國民食堂,門店面積在150-250平方米左右。
目前來看,現炒快餐的代表都有鄉村基、老鄉雞、大米先生、小女當家等等。
而這類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現炒現賣,食材也特別新鮮,選擇自由,價格也比較親民,菜品變化靈活。
像小女當家,後廚前置,現場小鍋製作,SKU每天保持在30種,平均客單價30元。
賈國龍早前在2015年的時候也說過只有做快餐才能把西貝推成國際大品牌,為這個國際夢,他也做了很多嘗試,但隨後的每一次嘗試都是以擱淺告終。
2016年,西貝燕麥麵宣布暫停;2017年,重啟僅2個月的西貝麥香村關停;2018年推出的超級肉夾饃、2019年推出的西貝酸奶屋,至今反響平平。
然而在今年6月初,賈國龍還公開表示弓長張會正常開業,並且宣布與深圳快餐品牌小女當家達成入股協議。
「弓長張」直到今天,它不僅沒有開業的跡象甚至已經進入了漫長的休眠期。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西貝似乎已經放棄或無限期擱淺「弓長張」項目。
西貝為什麼會屢屢擱淺快餐項目呢?
一方面是西貝不具有快餐的基因,西貝作為中餐的第一品牌,整個西貝團隊對這種較高的成本結構已經應運自如,導致了他們無法適應快餐的低成本結構。
快餐更注重的是便宜、快速,效率的原則,要求用普通的原料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快速輸出,服務對象為對價格敏感的工薪階層上班族,而西貝更看重的是品質、原料、體驗和服務等,導致客單是無法降低的。
可能西貝的模型與做快餐的模型是不匹配的,模型不對,品牌也就做不對。這個問題賈國龍自己也意識到了。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式快餐確實不好做,成本越來越高、利潤也逐漸在下滑。
二十多年前,當市面上的快餐還是又髒又舊時,真功夫憑藉乾淨明亮、標準化,迅速火爆!成為中式快餐的頭部品牌!
而如今也很少能聽到這個中式快餐界的大佬,這些快餐店和曾經的輝煌比起來,現在就像掉進了泥沼,轉型困難。
面臨著多重壓力,如今快餐行業競爭激烈,和以前的滿足剛需不同,現在的快餐市場已經飽和了。這無形中就是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壓力。
另外,現在的消費者需求也跟從前不同,他們更講究東西的品質,以前不難吃就算好東西,而現在顧客講究的太多了,例如不愛吃工業化、流水線的產品,還要講究東西的口味好、有特色的、製作精美、更加人性化、多場景的快餐店。
你以為滿足了這些就夠了嗎,當然不止。除了線下還有線上平臺也會分食快餐的流量,外賣成為了現如今大多數人吃飯的首選方式,還有的快餐店雖然上了外賣,但平臺還會抽成,不僅難賺到錢,還有可能影響食堂的單量。
可以說,快餐生存尤其苦難,即便是中午吃飯的高峰期和稀疏零星的晚餐來的消費者,也僅僅客單價平均在10-20元,這樣仍然很難扛住人工、食材、還有房租等一些壓力,這樣看來快餐要發展起來是任重而道遠呀。
從內因來看,類似於真功夫的這些快餐店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真功夫的門店形象從紅到黑,沒有太大的變化,同樣是真功夫,沒有任何的品類提煉,文化標識依然是「功夫」二字。
而從內部來看,牆上的功夫文化沒有給人記憶點,讓人看完之後也不知道是想要傳達什麼,含糊不清,也會導致印象變差。
定位沒有改動,仍舊是「營養還是蒸的好」這樣的狀態顯然是不可取的,時代在發展在進步,快餐競爭激烈,不去突破就不會被消費者多看一眼,人流量自然也就一般。
而緊跟時代的潮流自然要思維先走在最前端。市場是瞬息萬變的,餐飲人要擁有清零思維,敢於從頭開始,不能像真功夫的蒸菜一樣,可能在10年前,真功夫店裡的廣告語讓人覺得會很潮,讓人眼前一亮。
而現在,就要重新思考產品帶給人的價值點,重新打開一條思路。就像餐飲界的很多老字號也在忙著改變。
同樣,餐飲人也要擁有創新能力,比如前面所提到真功夫的門店形變了而神沒變,而且也增加了早餐的品類,但產品的結構還是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
沒有爆款品,產品的呈現方式依然也沒改變。顧客還是不知道是什麼,因為沒有大幅度的創新,只是保守的改動了一點。
就像肯德基一樣,可以打破快餐的單人用餐場景,設置多人用餐的套餐或者全家桶,幾個人一起能吃一個大套餐,從而製造更多的消費場景和復購。
當然很多餐飲老闆只要店開起來了,就會馬不停蹄的策劃者擴張,而大多數店一般都開在車站碼頭這種地段,成本極高,但實際情況卻是有身價沒效益,但這些店依舊照開不誤。
像當年的真功夫從廣州起步,還沒做透的時候,就做全國攻城的攻略了,把時間、金錢都花在了開店和營銷上,但最重要的產品實力卻並不過硬,而開的店組織結構龐雜,還要管理經營,難度就又上升了。
但並不是說中式快餐就沒法做,比如老鄉雞這一中式快餐品牌在國內就越做越好,而且分店越開越多。
老鄉雞是從養雞開始做到快餐,再做到安徽最大。中途遇到兩次挫折後,又重新出發從2013年到2019年,老鄉雞很快完成了800家店,並且再次走出安徽,開始走向全國。
首先,老鄉雞的商業模式是直接從養殖到餐桌,整個業務鏈條相當於全做了。
流通環節的減少提升了整個效率,而老鄉雞還投資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廚房,這樣就可以保證食材的新鮮度,生產效率提高了,整個成本自然也就大幅度的降低。這樣的全產業鏈模式是保證成本支出最靠譜的方式了。
其次,通過建設自己的中央廚房可以保證快餐食品的安全問題,這就保證了整個產品的標準化,而快餐的生命就是標準化。
再就是全產業鏈的模式可以實現以消費去定生產養殖。就像海底撈,它每一個業務鏈條的環節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公司。
不僅能保證自己的效率和成本,還能整個拆解出來服務於社會,這樣就可以進一步去提升公司其他需要改進的某些方面。
從管理層面來說,傳統的人管人的方式是有邊界的。而老鄉雞的團下面有做文化旅遊博覽,做種植養殖的,做中式快餐的,還有做食品加工的等,形成以「雞」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業務發展模式屬於集團作戰,管理自然也就順暢很多。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鄉雞是佔位型餐飲,它把肥西老母雞這一安徽特色菜,打造成爆品去構建快餐品牌,一開始並不著急擴張,而是在安徽本土紮根,在完全佔位了肥西老母雞這一爆品之後,漸漸向外擴張,可以說穩紮穩打,從而提升了開店成功率,也提升了口碑。
佔位型餐飲有著天生的護城河,也能快速被本地顧客接受,給快餐發展提供了一條綠色通道。不難發現,無論是沙縣小吃還是蘭州拉麵,其中也蘊含著佔位屬性,所以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規模。
總的來看,中式快餐看似簡單,但其實門檻要求極高,不僅需要衡量成本與利潤之間的關係,還需要打造讓顧客記得住的產品。
顯然,如果西貝想要在快餐賽道發光發熱,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當然,未來的路也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