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之初,就物質基礎而言(包括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國民黨已達到其執政時期的高峰。
在巔峰時期,國軍陸軍200萬人,特種兵36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機關和院校101萬人。
陸軍有36個軍、150個師(內54個整編師)、3個獨立旅,騎兵10個旅、3個獨立團,炮兵12個團(內美式榴彈炮5個團),工兵18個團,輜汽兵24個團、11個營,通信兵8個團、11個營,戰車兵3個團,鐵道兵3個團。
海軍編組為海防(青島)、江防(江陰)、運輸(上海)艦隊及8個炮艇隊,有艦艇129艘。
空軍編組為瀋陽、北平、西安、漢口、重慶軍區,有飛機443架。
我軍部隊總數約為127萬人,主力部隊僅有61萬人,計有24個縱隊(師)、11個旅,地方部隊66萬人。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3萬人,代司令員王世泰。
晉綏軍區,5萬人,司令員賀龍。
晉冀魯豫軍區,27萬人,司令員劉伯承。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42萬人,軍長陳毅。
東北民主聯軍,30萬人,司令員林彪。
晉察冀軍區,20萬人,司令員聶榮臻。
中原軍區,5萬人,司令員李先念。
另有炮兵1個旅,14個團,17個營,38個連,沒有海、空軍。
1946年7月,國軍的裝備,大致為1/4美械、1/2日械、1/4國械,美械部隊為22個軍(整編師)64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其中45個師(旅)與交警部隊為全美械。
國軍裝備:步槍72萬支,輕機槍6.1萬挺,重機槍11949支,衝鋒鎗67855支,手槍40077支,輕迫擊炮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炮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炮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
我軍只有日械和國械。
我軍裝備:步槍44.7萬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衝鋒鎗2678支,手槍4.4萬支,輕迫擊炮1559門,92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
以第74師為例,擁有各種槍11520支(其中衝鋒鎗2400支),各種炮858門(其中105榴彈炮12門),汽車360輛;
我軍裝備最好的東北第一縱隊,擁有各種槍13991支(其中衝鋒鎗92支),各種炮46門(其中75山炮12門),沒有汽車。
國軍兵工廠,月產步槍約9000支,機槍1430挺,各種炮875門。我軍家兵工廠,月產步槍1030支,機槍15挺,迫擊炮僅2門,基本不能生產重武器。
由於兵力和武器的優勢,蔣介石聲稱:「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我們都佔有絕對的優勢,軍隊的裝備、作戰的技術和經驗,匪軍不如我們,尤其是空軍、戰車以及後方交通運輸工具,如火車、輪船、汽車等,更完全是我們國軍所獨有,一切軍需補給,如糧秣彈藥等,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所謂「一切可能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1946年1月14日,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召集各部門主官開會,提出:
(1)陸軍方面以整訓名義,迅速整編,充實糧彈,趕運各師武器,並多制遊動鐵絲網,俾適於北地作戰;(2)空軍方面,應多儲油彈於各重要基地;(3)海軍方面,第一艦隊已在渤海口遊弋,繼續阻絕奸匪海運;以上各項系密為準備,如中共聽命,則國軍各師固應趁此時機,充實整訓,如其背信抗命,則我有充分準備,寧未雨以綢繆,亦可毋臨渴掘井也。
為此,軍方有關部門在2月間擬出了作戰計劃,3月份經蔣介石批覆,國軍軍政、軍令、軍訓三部進行戰爭準備。該計劃要求:
第一步攻佔熱河之赤峰、承德及察省之多倫、張家口,同時以數軍由海道輸連雲港登陸,以殲滅蘇北魯南的中共部隊;第二步打通津浦線;第三步再擊滅冀南、豫北的中共部隊;對於延安則認為在政治全面破裂之時,應一舉而攻略之。
4月5日,蔣介石要求「一面縮編,一面訓練,以期隨時可以應戰也。」
5月22日,蔣介石要求陸空軍聯合作戰之訓練工作應即策劃準備,本月內部署完畢,6月1日開始聯合演習,限於6月底訓練完成。
美械雖然火力強大,然而生產這些武器的彈藥,武器的效能受補給影響而打折。美國一度實行武器禁運,使其效用時常不得發揮。
由於彈藥緊缺,蔣介石曾專門致電:「東北部隊對於美械彈藥,應設法節省,不得浪費,希特別注意,通飭所屬遵照辦理為要」。
蔣並將此情形告在美負責採購軍火的毛邦初,令其「可以汝所知之實情轉告。美械子彈之奇缺實為嚴重情形之主因也」。
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殲滅國軍正規軍70多萬人,其中華東37.4萬、晉冀魯豫15.4萬、東北13萬、晉察冀6萬、陝甘寧晉綏5.9萬、中原0.3萬。共殲滅46個國軍師(旅),其中華東30個、晉冀魯豫8個、東北7個、陝甘寧晉綏1個。
這些殲滅的國軍,不少是美械師。
陳毅總結作戰經驗,認為:「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幹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