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國軍兵力武器優勢,陳毅元帥卻指出了國軍美械化的缺點

2020-12-22 天地史話V

抗戰勝利之初,就物質基礎而言(包括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國民黨已達到其執政時期的高峰。

在巔峰時期,國軍陸軍200萬人,特種兵36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機關和院校101萬人。

陸軍有36個軍、150個師(內54個整編師)、3個獨立旅,騎兵10個旅、3個獨立團,炮兵12個團(內美式榴彈炮5個團),工兵18個團,輜汽兵24個團、11個營,通信兵8個團、11個營,戰車兵3個團,鐵道兵3個團。

海軍編組為海防(青島)、江防(江陰)、運輸(上海)艦隊及8個炮艇隊,有艦艇129艘。

空軍編組為瀋陽、北平、西安、漢口、重慶軍區,有飛機443架。

我軍部隊總數約為127萬人,主力部隊僅有61萬人,計有24個縱隊(師)、11個旅,地方部隊66萬人。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3萬人,代司令員王世泰。

晉綏軍區,5萬人,司令員賀龍。

晉冀魯豫軍區,27萬人,司令員劉伯承。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42萬人,軍長陳毅。

東北民主聯軍,30萬人,司令員林彪。

晉察冀軍區,20萬人,司令員聶榮臻。

中原軍區,5萬人,司令員李先念。

另有炮兵1個旅,14個團,17個營,38個連,沒有海、空軍。

1946年7月,國軍的裝備,大致為1/4美械、1/2日械、1/4國械,美械部隊為22個軍(整編師)64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其中45個師(旅)與交警部隊為全美械。

國軍裝備:步槍72萬支,輕機槍6.1萬挺,重機槍11949支,衝鋒鎗67855支,手槍40077支,輕迫擊炮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炮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炮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

我軍只有日械和國械。

我軍裝備:步槍44.7萬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衝鋒鎗2678支,手槍4.4萬支,輕迫擊炮1559門,92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

以第74師為例,擁有各種槍11520支(其中衝鋒鎗2400支),各種炮858門(其中105榴彈炮12門),汽車360輛;

我軍裝備最好的東北第一縱隊,擁有各種槍13991支(其中衝鋒鎗92支),各種炮46門(其中75山炮12門),沒有汽車。

國軍兵工廠,月產步槍約9000支,機槍1430挺,各種炮875門。我軍家兵工廠,月產步槍1030支,機槍15挺,迫擊炮僅2門,基本不能生產重武器。

由於兵力和武器的優勢,蔣介石聲稱:「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我們都佔有絕對的優勢,軍隊的裝備、作戰的技術和經驗,匪軍不如我們,尤其是空軍、戰車以及後方交通運輸工具,如火車、輪船、汽車等,更完全是我們國軍所獨有,一切軍需補給,如糧秣彈藥等,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所謂「一切可能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1946年1月14日,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召集各部門主官開會,提出:

(1)陸軍方面以整訓名義,迅速整編,充實糧彈,趕運各師武器,並多制遊動鐵絲網,俾適於北地作戰;(2)空軍方面,應多儲油彈於各重要基地;(3)海軍方面,第一艦隊已在渤海口遊弋,繼續阻絕奸匪海運;以上各項系密為準備,如中共聽命,則國軍各師固應趁此時機,充實整訓,如其背信抗命,則我有充分準備,寧未雨以綢繆,亦可毋臨渴掘井也。

為此,軍方有關部門在2月間擬出了作戰計劃,3月份經蔣介石批覆,國軍軍政、軍令、軍訓三部進行戰爭準備。該計劃要求:

第一步攻佔熱河之赤峰、承德及察省之多倫、張家口,同時以數軍由海道輸連雲港登陸,以殲滅蘇北魯南的中共部隊;第二步打通津浦線;第三步再擊滅冀南、豫北的中共部隊;對於延安則認為在政治全面破裂之時,應一舉而攻略之。

4月5日,蔣介石要求「一面縮編,一面訓練,以期隨時可以應戰也。」

5月22日,蔣介石要求陸空軍聯合作戰之訓練工作應即策劃準備,本月內部署完畢,6月1日開始聯合演習,限於6月底訓練完成。

美械雖然火力強大,然而生產這些武器的彈藥,武器的效能受補給影響而打折。美國一度實行武器禁運,使其效用時常不得發揮。

由於彈藥緊缺,蔣介石曾專門致電:「東北部隊對於美械彈藥,應設法節省,不得浪費,希特別注意,通飭所屬遵照辦理為要」。

蔣並將此情形告在美負責採購軍火的毛邦初,令其「可以汝所知之實情轉告。美械子彈之奇缺實為嚴重情形之主因也」。

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殲滅國軍正規軍70多萬人,其中華東37.4萬、晉冀魯豫15.4萬、東北13萬、晉察冀6萬、陝甘寧晉綏5.9萬、中原0.3萬。共殲滅46個國軍師(旅),其中華東30個、晉冀魯豫8個、東北7個、陝甘寧晉綏1個。

這些殲滅的國軍,不少是美械師。

陳毅總結作戰經驗,認為:「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幹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

相關焦點

  • 1946年國軍兵力武器優勢,陳毅卻說:國軍美械化,害多利少!
    1946年7月,國軍的裝備,大致為1/4美械、1/2日械、1/4國械,美械部隊為22個軍(整編師)64個師(旅),交警部隊18個總隊又4個教導總隊;其中45個師(旅)與交警部隊為全美械
  • 國軍五大王牌軍的美械裝備到底有多強?
    以該師1946年3月為例,全師3萬餘人(其實是軍的編制),主要裝備如下表(本人自製表,不妥之處,請諒解): 美軍師的裝備 由於美軍在解放戰爭時期(1946-49年)並沒有參加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現以韓戰初期(1950年)美軍步兵師裝備列表如下: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影視劇裡的國軍和真實的國軍 差了10086個楚雲飛
    從1947年2月到1959年3月,「國軍」軍服一直用的是中山裝式的立領,直到敗退臺灣十年後,才終於在制服上美械化,用上了「民主」的美式翻領。至於那奇怪的女式軍服就更加離譜了,國軍就沒有專門的女式軍服,穿得其實和男兵沒有什麼區別,和影視劇中的那副樣子更是一點不搭邊。
  • 為何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不能像八路軍那樣打遊擊戰、運動戰?
    相信看過《亮劍》的夥伴都十分清楚的記得,楚雲飛在國軍4軍大敗之後,發出了一個千古長嘆:「便是五萬頭豬,共軍三天也抓不完啊。」 不要以為這個是編劇信口胡謅,這個其實是有史料支持的: 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這三天,山東萊蕪戰爭,斃傷人民黨軍一萬人,
  • 都用美式武器,美械國軍和美械韓軍相比,裝備差距有多大?
    所以抗戰中大部分的美械部隊是在1945年才真正組建的,但待其組建完畢尚未大力施展之時,日本即已投降了。 因此美械國軍在抗戰中的作戰僅限於滇西、緬北,1944年的部分戰役及1945年的雪峰山會戰及桂柳反攻作戰中,沒有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
  • 蘇中戰役:國軍4倍兵力為何圍不住粟裕,反而連敗七陣,損兵5萬
    蘇中戰役是1946年7月到8月,我華中野戰陣在江蘇戰場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這場戰役有幾個反常現象:1.敵我兵力比例4:1,粟裕以3萬主力對抗國軍12萬,最後居然殲滅5萬多人。2.在靠近南京國統區心臟的蘇中、蘇南一帶,粟裕居然來去自如。
  • 三大戰役後,國軍精銳全軍覆滅,3名主將最後都迎來了哪些命運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拉開解放戰爭的序幕。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先後發起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確定了解放軍的優勢,決定了戰爭勝利的走向。三場戰役,我人民解放軍都是以弱勝強,最後都是全面勝利而告終,使得計劃五年打敗國民黨反動派的計劃得以提前兩年結束。
  • 《國軍兄弟》開機,國軍抗戰電影前景堪憂,《八佰》是前車之鑑
    文\娛鋪子《國軍兄弟》開機,國軍抗戰電影前景堪憂,《八佰》是前車之鑑近日,抗戰題材電影《國軍兄弟》於在山城重慶江津開機。《國軍兄弟》電影《國軍兄弟》講述了幾個國軍士兵在戰場上大難不死,卻被迫戴上「逃兵」的帽子,無奈在戰火中逃亡,每天都面臨生死一線的局面,一次無意發現了敵人的大型軍火庫。
  • 聊一聊1946年國民黨整編師的編制情況「1」
    如此沉重的軍費負擔讓國民政府苦不堪言,同時根據美國政府的建議,國民黨決定在1945年-1946年對各軍師進行整編。首先計劃到1946年7月1日,完成第一階段90個3旅6團、2旅4團制整編師建設。 但是由於各派系糾紛,國共戰事影響,截止到1946年6月26日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只完成了58個師的整編工作。華北、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均未進行整編。
  • 解放後,那些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待遇差距有多大?
    ▲解放戰爭油畫01據相關方面統計,在1946年到1950年期間,國軍一共有1668名將級軍官脫離該陣營,當然這個數據中也包括了大量後勤文職人員所以就這個數據來看,大部分國軍高級將領的主要出路就是起義、投誠和被俘這三種。很明顯做出不同的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待遇。後面待遇最好的一種當然是主動起義,所謂主動起義,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國軍將領在一場戰役或者戰鬥正式開始之前,就能夠號召及帶領手下部將主動脫離國軍陣營。
  • 孟良崮戰役,國軍王牌整編74師折戟沉沙,而這支雜牌部隊卻大放異彩
    至1946年年中解放戰爭的爆發後,國民黨軍憑藉著軍隊人數和裝備的優勢,對共產黨軍隊發動數次大規模的進攻,佔領了不少的共產黨軍隊控制的地區,面對共產黨軍隊的頑強抵抗和佔領地盤的不斷擴大,國民黨軍由於兵力的不足,開始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而共產黨控制的山東地區成為國民黨軍進攻的重點地區。
  • 一群被遺忘的士兵:清軍等來國軍,國軍等來解放軍,接班換崗
    我國新疆的賽拉圖是一處很不起眼的地方,被清軍收回後,等來了國軍的接任,國軍又將任務交接給解放軍。清軍收複賽拉圖賽拉圖,是維吾爾語中"殉道者"的稱呼,這裡環境惡劣,天氣變幻無常,人類的渺小與摧枯拉朽的自然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 東山島是國軍精銳傘兵的大墳場:1953年7月16日東山島戰役爆發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53年7月16日:東山島戰役: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反攻行動,動用傘兵與陸海空三軍,也是第一次三軍聯合立體作戰。然而,此戰卻以國軍慘敗告終。聽薩沙說一說吧。從1953年2月開始,國軍考慮使用2個師的兵力,在傘兵配合下,一舉收復東山島。因為各種原因,東山島戰役推遲到7月份。在戰前,胡璉認為東山島很難打,不太可能獲得勝利。東山島是福建省第二大島,面積近200平方公裡,駐紮較多防禦部隊。
  • 這個黃埔一期的國軍中將,把坦克放在城牆當炮臺,被俘後對國軍海軍...
    一批,心裡更不痛快,而他罵得最厲害的就是國軍的海軍了,按理說他是國軍的陸軍中將,是在魯南戰役被俘的,怎麼反而會對國軍的海軍怨氣很大呢?這是有原因的。 1947年1月間的魯南戰役中,馬武勵指揮的國軍整編二十六師(原二十六軍)和第一快速縱隊,都是裝備很精良的精銳部隊
  • 解放戰爭,百萬國軍俘虜如何處置?從「去留自由」到「一律不放」
    解放戰爭被俘的國軍這是1945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關於處理國民黨軍隊被俘人員的指示》中說的,「本人人有用之原則,基本上不釋放」,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轉變?目的是為何?解放戰爭初期,大量的民兵、被解放的農民相繼加入了解放軍隊伍,雖然規模擴大了,但是兵力的整體素質不夠,特別是單兵作戰能力上,有時候繳獲了國軍的坦克、火炮等,但是部隊裡卻沒人會操作,還需要依靠國軍的坦克兵,因此把國軍俘虜兵編入解放軍,特別是在一些高技術兵種,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解放軍戰鬥力,當然在此之前,這些俘虜兵需要先接受反蔣和訴苦教育。
  • 國軍五大主力主帥屬他幸運,戰敗逃走後還被國軍稱為「常勝將軍」
    在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五大主力74軍、18軍、新1軍、新6軍、第5軍因全副美式裝備,作戰能力強,成為蔣介石引以為傲軍隊。他們作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派往山東、東北、徐州等戰場,結果五大主力主帥2死1俘1逃1起義,而他逃走後被國軍成為「常勝將軍」,這個人就是胡璉。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1946年,蘇中戰役打響,粟裕創造了在內線作戰七戰七捷的軍事奇蹟。關於前六次的蘇中戰役情況,可詳見於文章《1946年,粟裕打了「大敗仗」,林帥卻驚呼:粟裕真乃一代「戰神」》、《而從當時的形勢來判斷,李默庵斷定粟裕絕不可能從兵力集中的正面核心區西進,只能從北面繞路前往邵伯,而這就導致行軍路線變長,將會耗費大量時間,即便繞路趕到了邵伯,以黃百韜的優勢兵力屆時早已拿下了邵伯地區。這是李默庵的如意算盤。可粟裕不是李默庵,他斷然不會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更不會被李默庵的思維軌跡所左右。
  • 國軍,八路軍蘇械裝備史
    這當然不是真的,以國軍「精良」裝備蘇械為例;至1945年抗戰勝利,幾乎損失殆盡。而八路軍在蘇聯支持下,秘密獲得大量蘇械;抗戰勝利前已超過國軍。本文將講解這段歷史。 第200師成立後,即在1938年5月徐州會戰中;向從濮縣強渡黃河的日軍機械化精銳第14師團,發起突擊。一舉重創第14師團直屬戰車聯隊,擊毀擊傷日軍裝甲車、坦克三十多輛,繳獲中小型坦克八輛。但由於日軍掌握空中優勢,佔據數量上的優勢。所部損失殆盡,絕非國內網絡謠言:第200師一直被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