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全攻略」。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秋季開學倒計時兩周啦!即將要上幼兒園的小寶寶和家長們都準備好了嗎?
孩子害怕,家長焦慮都是難免的。
其實咱們幼兒園老師面對開學一群新生同樣是很擔心,最擔心什麼呢?
擔心家長不配合,擔心孩子不說話。
因為幼兒園最怕帶的新生不是調皮搗蛋鬼,而是不敢表達需求的孩子。
調皮搗蛋鬼雖然活潑好動,但是動作發展語言表達通常都很好,老師能清楚的理解孩子需求並施以引導和教育。相反,較內向不說話的孩子,老師無法明白孩子的需求,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幫助孩子。
不善表達不愛說話的孩子,關鍵在於家長能不能提前進行引導和幫助孩子。
孩子為什麼不敢表達需求?
缺乏安全感。從家庭環境突然轉變到幼兒園集體環境,從熟悉到陌生,部分孩子的安全感會極度缺失。沒有安全感的主要表現,就是不說話。這樣的孩子往往一開始在幼兒園,能聽懂老師的指令,會「很乖很聽話」。但自己不主動說話,老師問到也一般就是點頭和搖頭。因為孩子對老師的信任還沒有建立,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
正常過渡期。入園的分離焦慮症,孩子不止是大哭大鬧,相反有些孩子會表現得很「安靜」。但這樣的孩子其實內心極度害怕和焦慮,更需要老師的關注。她們不擅長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更不了解「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因為不太明顯的焦慮表現,孩子的入園適應期可能會比哭鬧的孩子還要長一些。
家長的包辦。在家裡,孩子也許不用說話,只需一個小動作小眼神,家長就能明白孩子的需求。是要尿尿了?是渴了?是餓了?由於家長不給孩子創設語言表達的環境,過度的包辦,讓孩子失去了語言發展表達的機會。長期以往孩子就不能夠正確向除家人外的成人表達需求和尋求幫助,她們怕不被理解,更怕被嘲笑。
家長提前在家這樣引導孩子
第一,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傾聽。會聽才會說,每個人學說話都是從聽開始的。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胎教,到出生後的小嬰兒聽媽媽溫柔的聲音,都是在為學習說話做準備。因此培養寶寶學會傾聽很有必要,只有會聽才能模仿,運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意願和需求。
入園前孩子接觸得最多的就是家人,所以家庭成員要達成一致,以身作則。
在家與孩子溝通,大人要用正確的語言,完整的語句,成人化的表達,拒絕疊詞兒化語。
「寶寶,今天的午餐有你喜歡的肉肉和菜菜。」改成「今天媽媽給寶寶做了好吃的牛肉丸子,和番茄雞蛋。」
「寶寶是不是肚肚痛呀?要不要拉粑粑?」改成「寶寶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呀?要不要去上廁所?」
第二,家長要多給孩子創設公共場合和外人說話、表達意願和需求的機會。比如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外出去吃飯,到商店買東西,試著讓孩子去與陌生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簡單的交談。一回生二回熟,多次嘗試和外人溝通後,孩子入園跟老師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第三,幫助不善表達的孩子找回自信。有些不善表達,不愛說話的孩子其實是性格原因。內向的性格也許是來自家庭環境,也許是遺傳。但作為家長都可以嘗試努力讓沉默寡言的孩子找回自信,說話的能力是可以後天耐心的培養的。
「寶貝,那個小朋友好像特別想和你做朋友。」
「孩子,你今天的裙子穿著真好看,出去玩肯定特別受歡迎。」
第四,家長多鼓勵孩子表達不要包辦代替。經常看到有些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說話,說孩子害羞怕生。其實真實原因並不是孩子不說,只是每次當孩子想說話的時候,由於孩子表達跟不上想法出現說話慢的情況,家長就按捺不住急忙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想法。
「媽媽,我想要想要……」「想要上廁所是吧?趕快趕快。」
「媽媽,今天我們要要……」「我們要去外婆家,趕快收拾玩具,馬上要出門了。」
由於家長的包辦讓許多孩子就只會用最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需求,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但這到了幼兒園,是完全行不通的了。
離幼兒園秋季開學沒多久了,寶爸寶媽們在家可要抓緊時間培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孩子說好這三句話再送幼兒園,入園輕鬆加愉快,兩歲半都不擔心
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主動表達自己需求。不僅幫助孩子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也能讓老師更好幫助照顧孩子。
如果家長在孩子入園前還是強化效果不太好,也不要太過著急。相信入園後,集體的學習生活環境,在有愛的老師和同齡小朋友的陪伴下,哪怕不善表達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夠逐步的變得大方和開朗起來。
今日話題:你家的孩子入幼兒園的時候,語言的表達能力怎樣了?歡迎評論下方留言分享討論或吐槽。
原創不易,歡迎分享關注;不忘初心,感謝點讚評論。
我是略略,一名小小幼師,致力於幫助更多的寶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