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合一,形神兼養,性命雙修,深度長文!

2021-01-12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現代系統科學認為:系統內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對於這一理論,中國養生學亦早有認識。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通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這裡的「官」就是指人體系統中的各個要素,而要素與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中國養生學認為,在人體這個大系統中,最大的兩個要素就是「心」與「身」,這二者的統一構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人們平時所說的身心健康就指生命活動所處於的這種最佳狀本。養生所迫求的正是這種最佳狀態。中國養生的系統思想體現在「心身統一,性命雙修」的修養理論之中。

一、存心養性,以道全形

既然系統內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和影響的。那麼,通過「心」的修養,就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於是,在中國養生學界便有人提出了「存心養性,以道全形」的修煉主張。

「心」在中國養生學上的理解是不同於現代生理學的理論的。在中國養生學上,「心」的主要涵義是指人的思維器官和人的意識。如《孟子·告子上》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裡明確指出感覺器官只是人和外物相接觸的媒介,只起引導作用,而不能思考;思維器官則是專門思考的,這個思維器官便是「心」。《管子·心術上》也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認為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心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則是各司其職的「官」。《素問·靈蘭秘典論》也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見,心就是意識。心的修養也就是精神一類的修養。關於「性」,在中國養生學上也是指精神一類的東西。如《玄膚論》說:「性則神也」。《靈源歌》說:「神是性兮氣是命」。《武術匯宗》說:「性之根謂神」。那麼,性是哪種神呢古人一般將它歸為元神類。(

1

)《重陽祖師授馬丹陽二十四訣》云:「性者是元神」。《道家丹鼎門》云:「恍惚元神,真性之根」。可見,存心養性乃為養神之道,深受古代養生家的重視。現在有人將古代一些注重精神修養的理論統統斥之為唯心主義的東西,是過於簡單和武斷了。

精神對於物質具有反作用,人的心理因素會影響人的生理功能。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中國養生學上儒家提出了要「存心養性」,道家提出了要「修心煉性」,佛家提出了要「明心見性」。(參見《性命圭旨》)在這裡,儘管三家的說法不完全一致,但無不強調了一個「性」的修養問題。

怎樣養性?對於這個問題,在中國養生學領域,是有著不同的理解的。例如,孔子的理解是落實在其「仁」的思想理論框架之中的。何謂「仁」?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以下引文只注篇名)又說:「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不難看出,孔子的仁的理論主要是強調人的修養問題。這種修養既包括人的德的修養,亦包括人的性的修養。從德的修養來看,孔子強調的是「以禮制心」。這種「禮」乃是一處客觀規範,與「仁」互為表裡、相互統一。如果我們把禮看成是一種外部強制的話,那麼,「仁」則是內心的自覺。從性的修養來看,孔子強調的是「以靜治身」。這種「靜」乃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它與「壽」互為因果,緊密聯繫。把「靜」看成是一種修養方法,「壽」則是其必然結果。然而,在人的修養過程中,怎樣才能達到「靜」的境界呢孔子從德和性兩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對德的要求是「約之以禮」,以禮來約束,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頗淵》)並特別強調說話要謹慎,「仁者,其言也【不認識】」。(《顏淵》)對性的要求則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強調心理上的衛生。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顏淵》認為只有拋掉一切精神負擔,對名利得失、生死壽夭都置之度外,「子罕言利與命」,(《子罕》)才能獲得「靜」的境界,達到養性的目的。

孟子對於「存心養性」的理解比孔子說得明確。例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以下引文只注篇名)明確指出「存心養性」是合乎天道自然的。孟子認為:存心養性不僅合乎天道自然,而且也是人類安身立命的根本。「妖壽不二,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在孟子的養性理論中,「存心」與「養性」雖然都屬於精神一類的修養,但二者不是等同並列的關係,而是遞進的,表現出修養功夫的深淺之分,如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反映出「養性」的功夫當比「存心」更深一層同時也說明了,只有長期的存心養性,使意氣合一,才能達到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至於怎樣才能「存心養性」?孟子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欲望,「養心莫善於寡慾」。(《盡心下》)不難看出,孟子的養性理論或多或少地受到過道家學說的影響。

修身養性,對於健康也是大有好處的

道教對於存心養性亦有自己的理解。如《太玄經》說:「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全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之要訣也。」充分肯定了養性對人的物質形體具有積極的影響。那麼,存心養性是什麼呢道教認為,存心養性就是「洗心」。何謂「洗心」高沫說「洗心曰齋」。(《道生八箋·清修妙論箋》)道家編有「洗心歌」一首,指點了「存心養性」的迷津。其歌云:「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道生於安靜,命生於和暢;患生於多欲,禍生於多貪,過生於輕慢,罪生於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談他短,戒念莫入貪淫,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幹已事莫妄為。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齊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隱;休、休、體,蓋世功名不自由。」(同上)可見,齋戒便是道教存心養性的法門。

對於如何存心養性,佛教提出了「十善道」的要求。何謂「十善道」《華嚴經》云:「一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二曰性不偷盜;三曰性不邪淫;四曰性不妄語;五曰性不兩舌;六曰性不惡口;七曰性不綺語;八曰性不貪慾;九曰性離旗患;十曰性離邪見。」佛家認為,養生中「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優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清靜經》)寒山子說:「養生之道,除嗜去欲,音神保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後已,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於人,不善歸已,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大,過不在小,去而不二,所以積功也。然後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於仿佛耳」。(轉引自《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

古代醫家對存心養性亦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孫思邀說:養性之要,在於「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又說:善養性者,當「非其書勿讀,非其聲勿聽,非其務勿行,非其食勿食」。(《千金冀方》)無不強調了一個心理健康的問題。《類修要訣》中更有存心養性的口訣一首云:「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鬥一鬥,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

總之,中國養生學認為,只有存心養性,才能得道,而得道才能全形。就是說,只有通過養性,才能改變和提高人的心理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又會反作用於人的生理功能,以此推動人體的健康,獲得延年益壽的效果。

二、修身立命,以術延年

如果我們把「存心養性」看成是一種精神修養的話,那麼,修身立命則屬於形體的鍛鍊。身、命是什麼身、命是人之本體,身、命是物質。《玄膚論》說「命則精與氣也。」因此,修身立命與存心養性不同,存心養性在於得道,以道全形;而修身立命則在於有術,以術延年。

那麼,修身立命應該有哪些術呢?這在中國養生學界可謂是眾說紛紜。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要術一為行氣術,一為導引術。行氣術就是練氣術,也就是養氣術,相當於現在所說的靜氣功。一般說,在中國養生學上,道教的修身立命偏愛於行氣術。所以《抱樸子》中介紹有「胎息行氣法」、「龜咽行氣法」、「內視行氣法」等。(2)導引術就是體操法,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動氣功。一般說,在中國養生學上,醫家的修身立命偏愛於導引術。所以《諸病源候論》中介紹有導引法100多種。(3)

中國養生學認為:雖然行氣與導引同屬於修身立命的手段,但二者對形體養護的效果是不同的。行氣術大致偏重於「養內」,而導引術則偏重於「養外」。其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氣流行衝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其養外者,以活動肢體,使機體充腆,容色悅澤,而達到外表上的健、力、美。所以《太清導引養生經》說「行氣者,則可以補於裡導引者,則可以治於四肢。」

在我國,最早進行形體養護並獲得養生實效的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彭祖,據說他活了800歲。《莊子·刻意》曰:「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彭祖的長壽經驗告訴人們,最好的修身立命手段應該是實行行氣與導引的結合,做到養內與養外的統一。而這正是系統理論在形體養護上的具體應用。《淮南子》說:「是故,真人所遊,吹叼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是養形之人也。」(《精神訓》)強調了在形體的養護上應該是行氣與導引的互補。

在養生的實踐中,由於人們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故對修身立命中的行氣術和導引術是各有推崇的。如晉人葛洪比較推崇行氣術。他說:「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抱樸子至理》以下引文只注篇名)充分肯定了行氣在形體養護中的作用。葛洪認為,這種作用可表現在很多方面,「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闢饑渴,或可以延年命。」(《釋滯》)而行氣之大要者,葛洪認為唯「胎息而已」。什麼是胎息?葛洪說:「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釋滯》)《胎息精微論》也說「胎息之妙,切在無思無慮,體合自然。心中死灰,形如稿木,即百脈暢,關節通矣。若憂慮百端,起滅相繼,欲求至道,徒費艱勤,終無成功。」

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唐人呂洞賓也是很推崇行氣術的。他說:「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生,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轉引自《古今圖書集成》第394冊卷112)這裡講的是行氣術中的「內丹修養功」。呂洞賓還有一首五言詩,更是詳細地論述了行氣術的功夫「養【不認識】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白雲朝上升,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百字碑》)大意是說,修身立命中的養氣是很重要的,養氣就是養先天之氣。在練習養氣時,必須是忘言忘守,因為忘言氣不散,忘守神自安,所以言守兩忘,方可養氣。養氣中要注意排除一切雜念,使心息相依,達到入靜的要求。呂洞賓認為,人只有真正的入靜,才能使神歸氣穴,使先天之氣自回。而在養氣中如果先天之氣能回到丹田,背脊上便會出現一股熱氣直往上升,一直升到泥丸,從而使氣循環不已,並且周流暢達。此時全身靈竅開通,津液源源而來,令人舒適輕鬆,就象飲長生仙酒和入逍遙仙境那樣美妙。這種美妙的情形惟有習練者才能體驗到。

有人推崇行氣術,亦有人推崇導引術。如漢末名醫華佗說「是以古之仙者,熊經鷗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三國志·華佗傳》)認為導引在人的形體養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創編了「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的五離戲。唐代道士司馬承禎亦認為「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在於宣通。今既閒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服氣精義論》)強調利用導引術來活動肢體關節,以促進形體的養護。《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也明確指出:「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之所通,氣流則形和,氣【不認識】則形病。導引之法,所以行血氣,利關節,闢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傳曰:戶樞不蠢,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故修真之士,以導引為先。」《老老恆言》亦對導引術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認為導引「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清人潘霸認為導引「利關節,和血氣」,「試能日行一二次,無不身輕體健,百病皆除。」(《內功圖說·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推崇導引術的養生家當中,雖然對於導引術在形體養護中的作用意見一致,但是,在導引的形式上則有兩種不同的理論。一種認為:「人之形體,上下相承,氣之源流,升降有序」,故導引應有次第。(《服氣精義論》)也就是《雲笈七籤》中所說的:「導引之道,務於詳和,俯仰安徐,屈伸有節」,(卷36)即按一定的方法和順序進行。我國民間流傳的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大致都屬於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產物。另一種理論是:「夫導引不在於立名眾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指出:「或屈伸,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躥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抱樸子·別旨》)認為導引應是一種隨意的身體活動,不要受什麼人為的約束。「蒲氏導引術」大致可以被認為是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產物。(4)因為蒲虔貫曾說得很清楚「事閒隨意為之,各數十過而已。」(《保生要錄·調肢體門》)

關於導引的直接功用亦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導引的直接功用是為了防病健體。如孫思遂在介紹「天竺國按摩法」時就說過:「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後除百病,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捷,不復疲乏」。(《千金要方·養性》)在《攝養枕中方·導引》中孫思邀也說過「常行之,勿語其狀,久而上仙。」《雲發七籤》在介紹「赤松子坐引法」時也說「能長為此法,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卷34)蒲虔貫在介紹他的「小勞術」時也說「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壯,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奎滯。」(《保生要錄·調肢體門》)一句話,導引是為了「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抱樸子·別旨》)其作用是防患於未然。另一種意見認為,導引的直接功用是為了療疾延年。如《遵生八箋》中的「五臟一腑導引法」就是為了治療臟腑疾病而編排的。其肝臟導引法是為了「去肝家積聚風邪毒氣」,其心臟導引法是為了「去心胸風邪諸疾。」清人沈金鰲說得更明確:「導引、運動,本養生家修煉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因此他說:「其所導、所運,皆屬卻病之法」。(《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導引術」就是根據這一認識而創編的。(5)

總之,導引既有防病的功效,亦有療疾的功能。正如張君房所云:導引「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篤疾」。(《雲築七籤》卷36)。《赤鳳髓》更是說得詳細:「夫以導引名。謂逆者,順之;促者,舒之;邪者,正之;沮洳者,融液之;驗蕩者,和濟之。」也許這就是導引受到人們特別推崇的原因所在吧。難怪有人稱導引「實養生之大律,祛病之玄術。」(《抱樸子·別旨》)看來這是並不誇張的。

儘管行氣術偏重於養內,導引術偏重於養外,但是,系統觀的理論告訴我們,人體畢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內和外是相通的,因此,行氣術在「養內」的同時亦有「養外」的作用。如《道藏精華錄》中介紹的「龜憋等氣法」就是這種典型。「反兩手據膝上,仰頭象龜取氣,致元氣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而導引術在「養外」的同時亦有「養內」的作用,象玄鑑所云:「導引於外,而病癒於內,亦如針艾攻其榮俞之源,而眾患自除於流末也。」(《雲笈七籤》卷36)靈劍子也說:別看導引只是「摩試手腳,堰亞【不認識】拳,伸展拿溺」一類的肢體活動,它能使「五臟六腑神氣通去往來」,而讓「諸疾退散,病能痊癒」。(《道藏·洞亥部》)可見,行氣術與導引術在人的形體養護上其作用是各有側重、各有兼備的。正是這一特點,才有可能使它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經久不衰,而最終成為中國養生的最主要的兩種養生術。

三、性命雙修,延年益壽

儘管在中國養生學上有「養性」、「養命」之別,但是在人體這個系統中,性和命是難以分割的。清人顏元說:「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舍形則無性矣,舍性亦無形矣。」(《存人編》卷一)既有形體又有精神意識的人,才是一個完全的人。所以古代養生家說「性無命而不立;命無性而不存。」(《性命圭旨》)正因為性與命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所以中國養生強調身心兼備、性命雙修,即所謂「形性不二,心身一也。」(《存性編》卷二)《武術匯宗》說:「如真求大道旨趣而歸正覺,則必需性命雙修不可」。劉一明也在《悟真篇》中作注說「性命必須雙修」。

然而,性命雙修有一個「以修性為主,修命為輔」,還是「以修命為主,修性為輔」的間題。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態度,正好構成了中國養生的兩大陣營,我們姑且稱之為「性主論」或「命主論」。

提倡「性主論」者有南朝人劉思,他曾明確表示「將全其形,先在理神」,因為「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而「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雖然劉思在論述人體的時候也認識到「形者,生之器也」。但他更強調「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形傷。」(引文均見《劉子》卷一《清神第一》)他主張以修性為主、以修命為輔。宋人王安石與劉思的認識一致,不過他比劉思論述得更加清楚。他說:「神生於性,性生於誠,誠生於心,心生於氣,氣生於形,」明確指出「形者,有生之本,」堅持了先有形體、後有精神意識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路線。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王安石得出了「故養生在於保形」的結論。但怎樣養形呢?王安石認為正好應該將認識上的順序顛倒過來,即:「充形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寧心,寧心在於至誠,至誠在於盡性」。一句話,「不盡性不足以養生」。(引文均見《禮樂論》)中國佛教在性命雙修的問題上一般也主張「性主論」。《悟真篇》云:「釋氏以了性為宗,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性命圭旨》云:「禪家【不認識】以神為性, 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訂立都。故詳言性,而略言命。」

提倡「命主論」者有晉人皇甫溢,他曾在《玄守論》中說:「人之所至異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認為命,形是人的生命物質,而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則是第二性的,修性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對命、形的物質產生積極的反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養生的著眼點最後都應落實在命、形上,故他的主張是:重在修命,輕在修性。清人顏元在修性、修命哪個為主的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佛輕視了此身,說被此身累礙,耳受許多聲,目受許多色,習鼻受許多味,心意受許多事物,不得爽利空的去,所以將自己耳目口鼻都看作賊。充其意直是死滅了方不受這形體累礙。所以言『圓寂』言『涅』」。(《存人編》卷一)顏元認為,佛家的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因為形體不是精神的累害,而且沒有形體就沒有精神的存在,「不惟氣質非吾性三累害,而且舍氣質無以存養心性。」(《存性編》卷二)顏元也主張「命主論」,反覆強調「耳目聰明,肢體健利,吾身之用也。」(《習齋先生言行錄》)除了皇甫溢和顏元以外,中國道教也是主張以修命為主的,正如《性命圭旨》所云「玄門擷以氣言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為性。」

清淨為天下正

在「性命雙修」的問題上,中國養生學界不僅有「以哪個為主」的爭論,而且有「誰先修,誰後修」的不同。有人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如《悟真篇·後序》中云:「先以修命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以道。」劉一明在為《悟真篇》作注時說:「故金丹之道,必先有為,於後天中返先天,還我本來命寶。命寶到手後,不為造化所移,於是抱元守一,行無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何謂「有為」?有為即修命。何謂「無為」?無為即修性。所以劉一明說:「蓋金丹之道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為,修性無為。有為之道者,以術延命也無為之道者,以道全形也。」(《悟真篇》注)

有人則主張先修性,後修命。如《武術匯宗》說:「其修明心見性,乃修道第一步功程。命即腎也,精也,元氣也。吾人煉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以後天補先天,即本於此。此即修道之第二步功程,亦即修道之結局也。故性修死而命修話,先完第一步,再修第二步,而第一步自亦在二步之中,即性功悟成,再修命功,始可心無雜念,而純一命功,則修命功時,性功自亦同時並進也,是即為性命雙修。」其論述可謂精闢。

總之,「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淮南子·原道訓》因此,人的養生既要養形又要養神,既要修性又要修命。只有形神兼備、性命雙修,才能使人體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而益壽延年,這便是中國養生學得出的結論。

相關焦點

  • 佛道修真,道家最上一層,清靜無為,性命雙修!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什麼是性命雙修?悟後起修,無為自化。其實,許多修者,都沒搞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性命雙修。所謂性命雙修,就包含在無為自化當中。只有真正達到《真性無為自化》的境界時,才能稱作性命雙修。反之,都不能算性命雙修。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而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正是借用了老子性命雙修的思想,雖然道學和道教是兩回事,但是在修行方面卻是相同的,所以第十章對於道德經整部書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身在哪裡,心就在那裡;身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身心逐漸合一,正念產生。然而,此時自我中心仍然存在,要想真正了解身心的內外秘密,唯有進一步放下身心,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三、放下身心禪修所謂的「放下」,並非「放棄」之意,當身心合一後,身體和念頭依然存在,只是念念不留,不再執著自我,六祖惠能大師曾經說「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做麼長。」意思是不立知見,沒有我執,雖對境起念,然而卻念念不留,真心自性不生不滅。
  • 道教修真:性命如何修呢?呂祖的兩句話告知答案
    太上慈悲,因材施教又開性命之宗,闡方便之門,所以有了東華帝君顯露於世,傳鍾祖、呂祖,呂祖門下又傳南、北、東、西四派。此一系,人們稱東華派,又名少陽派;至此性命之宗在華夏開枝散葉。那麼,性命法門如何修呢?下一段呂祖以兩句話,共二十字告知了答案。
  • 當代丹道大家趙避塵,性命雙修真神仙
    為了追求性命雙修之功,曾跑遍數省,投師36位。這些師傅有的雖知性命雙修而不知全部功法。趙避塵並不滿足所得,繼續追求,終於得遇「瞭然」、「了空」二位禪師。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趙避塵自淮安關由水路至金山寺。人寺拜謁瞭然、了空二位禪師。見二位禪師像貌出奇,日光如電,炯炯射人,遂跪地求教。瞭然、了空見其求道心誠,便收為廟外弟子,賜道號一子。並在靜室內秘授真功三晝夜,指點性命根蒂,訣破周身關竅。
  • 雙修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道家的神形兼修
    雙修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道家的神形兼修時間:2020-03-14 16:2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雙修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代指道家的神形兼修 指道家的神形兼修。然而修仙小說裡一般指兩個人用 的體位發生 的關係促進修煉,提升功法!
  • 藏傳佛教為什麼要雙修?雙修是什麼?參與過雙修的宗教人物自述
    今天我們講西藏密宗雙修,從一個倔強的少年說起,他出生於1939年的四川榮縣離藏區不遠,父親是一位私塾先生。90年代初,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叫做深入藏地,這本書在2002年由中國社科院出版是研究西藏的重要紀實文獻,在這本書的第六章當中,古子文記載了一段他和藏族朋友,穿越國境訪問不丹佛母朱巴·基米雅的故事,這段記錄似乎是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唯一一段,參與過雙修的高級宗教人物的自述。
  • 嚴老師:從氣功的角度講,性命雙修是共同的內容特點
    有普度眾生的願力嚴老師從氣功的角度講,性命雙修是共同的內容特點。
  • 道教內丹養生學「識神」的概念和表現形態
    [4]至明代,丹經《性命圭旨》出現了「識神」概念,與「欲神」同義。《性命圭旨》之「八識歸元說」明確指稱:「蓋造化間有個萬古不移之真宰,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真宰與氣運合,是謂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氣質之性者,識神也。故儒家有變化氣質之言,禪宗有返識為智之法。」[5]認為發現識神容易,去除識神困難,但無論如何,必須摒除識神,否則修煉難有長進。
  • 用老子1句話當座右銘,做到3點,就會達到「形神合一」最佳狀態
    這裡的「載」就是承載;此處的「營」,是指密密纏繞之意,在中醫中講是指運行在身體脈絡裡的物質,這裡引申為人身體內的肉體形質。「營魄」是指身體的「魂魄」,也是人體陰陽的結合體。「一」就是老子說的「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能不能把你的肉體和精神合在一起,達到和諧的狀態,哪個也不多,哪個也不少,不讓它分離呢?古人講百年後陽氣歸於天,稱為魂;魄為陰氣,回歸於地。
  • 屍兄:屍王四獸合一,外形酷似小紅,雙超神大戰開啟
    屍兄:屍王四獸合一,外形酷似小紅,雙超神大戰開啟。國漫作品中,屍兄漫畫屬於一部比較出名的作品。屍兄漫畫在殭屍類型漫畫和驚恐類型漫畫中,應當屬於佼佼者的存在。在屍兄漫畫中,實力強大的角色有很多,反派角色也一直有不少,然而屍王龍右絕對是其中最為強大的存在,一直都是小飛等人身上的桎梏。
  •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古代畫家的高級審美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古代畫家在創作中重要的審美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歷代畫家都不斷嘗試用各種手法表現形與神的關係。神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神似,是內在精神氣質的刻畫。首先提出以形寫神的畫家是晉朝的名家顧愷之,他的真跡畫作已經不存於世了,《女史箴圖》、《洛神賦卷》都是唐宋時期的臨摹版本,從中仍能領略到顧愷之真跡的風採。顧愷之提出「傳神」的審美觀之後,受到了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理論家謝赫的重視。謝赫在美術史中的地位很崇高,甚至有人說他是第一位美學評價家。謝赫在他的著作《古畫品錄》中著重論述了「形色」與「神氣」的關係。
  • 易經:你一旦全神貫注,身心合一,或許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你一旦全神貫注,身心合一,就沒有做不成的事。1、收住自己,使能量內斂,減小外界的幹擾。生活中,咱們感覺到上班累,家裡的瑣事累,本質上,是一種能量的消耗和外流。能量的消耗,通過看、聽、說、觸和想,無時無刻都在消耗。
  • 藏傳佛教中的「雙修」是不是佛法?讓佛祖親自告訴你答案
    一直以來關於藏傳佛教中「雙修」這個問題的討論非常激烈,筆者早欲正諸佛子耳目,適才偶路過一名佛學寫手的文章,標題是關於藏密雙修的秘密,甚感好奇,於是進去看看,結果讀完這篇文章才發現作者的意思是贊同雙修的,但估計也閱過佛祖制定的戒律以及《楞嚴經》等諸了義經中對淫慾的警示,又恐懼因果,故而不敢明確表示,文章結尾語焉其詳兼含糊其辭的把這個問題拋還給了讀者,不禁令我莞爾,
  • 唐門英雄傳25話:海神三叉戟終於歸位,唐三雙神合一終結六大神界
    唐門英雄傳25話:海神三叉戟終於歸位,唐三雙神合一終結六大神界唐門英雄傳最新話中,仙帝走上山坡,俯視著這古神遺蹟,竟然被炸成這般慘狀,可見這爆炸的衝擊力是何等的可怕,海龍感慨著,突然發現,遠處那座高塔,那不正是鬥羅神界的標誌物麼,竟然還沒倒下
  • 與道合一:周敦頤生命倫理的精神與境界
    周敦頤在儒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主要在於他開創了以本體維度言說儒家性命之學的思想理路,為儒家性命之學的後續相傳奠定了本體論根基。兩漢之後,由於佛、老之學的衝擊,儒家的心性義理之學長期晦而不彰,直至周敦頤以太極生理闡發人道之本,儒家這一性命之學才得以獲得與佛、老抗衡的理論均勢。
  • 武俠劇中男女雙修的八大神功,玉女素心劍墊底,龍魂鳳血錄僅第二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武俠劇中男女雙修的八大神功。8玉女素心劍出自:神鵰俠侶玉女素心劍法乃是林朝英所創,看似克制王重陽所創的全真劍法,實則這門武學是兩者的集合體,小龍女和楊過一人施展古墓派的劍法,一人施展全真劍法,兩者合一可以擊敗金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