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研究將為更合理的耕地土壤碳管理及耕地固碳減排措施提供依據

2020-12-12 四川新聞網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啟權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0日訊(記者 喬永禎 胡旭陽 實習生 洪燕青 攝影報導)12月10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和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在成都舉辦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暨四川科技學術大會。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李啟權獲得四川省優秀論文一等獎,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成都平原區域的土壤質量變化。

李啟權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過去10年,自己一直在做成都平原土壤環境演變方面的研究。「成都平原在多種全球環境因素下與當地背景結合起來,區域環境會發生什麼變化,對土壤質量產生什麼影響,這是我們關注的一個內容」。

在這10年中,李啟權帶著學生收集全省183個縣的土壤數據,把整個四川的土壤信息整理成了一個資料庫。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長期高強度農業利用背景下成都平原土壤剖面有機碳的變化特徵及其與微地形、質地、容重等土壤環境和土壤特性間的關係,為更合理的耕地土壤碳管理和耕地固碳減排措施提供了依據。

「我們10年都在做基礎,對於了解全省或者川渝地區的土壤基礎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以後做農業產業規劃,環境規劃都會用到土壤信息數據,我們所做的數據非常全面,包括土壤類型,基本理化性質。通過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土壤的氧化平衡狀態怎麼樣,健康狀況怎麼樣。農村農業產業扶貧也是需要這個數據作為戰略支撐。」對於數據收集的意義,李啟權這樣解釋道。

據悉,除了做基礎的數據分析工作,李啟權對於土壤研究還有另一個方向:高精度土壤數字製圖,高精度土壤屬性的空間工程預測。李啟權接下來的工作則是分析從80年代到現在整個四川盆地,在高強度人類活動利用以及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土壤的演變。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固碳減排,有哪些生態和健康風險?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都在探索生物炭在環境領域中的應用:改良土壤。生物炭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較高的孔隙度和豐富的表面官能團,可以作為吸附劑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汙染物;同時,生物炭保留並富集了生物質中大量的N、P、K、Ca等營養物質,可以作為土壤改良劑,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固碳減排。
  • 耕地也要「體檢」,湖南已安排上了!
    根據2008年末數據統計,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84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逼近聯合國確定的人均0.8畝耕地的警戒線。作為耕地保護的重要措施,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被納入「三調」。不言而喻,開展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全面掌握耕地現狀及耕地質量等變化情況,將為有針對性地制定耕地保護政策、土地整治方案和國土空間規劃的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以及生態修復規劃、永久基本農田的調整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為耕地作全面「健康體檢」
  • 重磅呼籲:土壤治理是真不能再等了!
    2014年4月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更是以《被化肥「餵瘦」的土地》為主題報導了當下中國耕地土壤問題的嚴重性與嚴峻性! 3、含海藻的調理劑 海藻酸含天然化合物如藻朊酸鈉是天然土壤調理劑,能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構,改善土壤內部孔隙空間,協調土壤中固、液、氣三者比例。恢復由於土壤負擔過重和化學汙染而失去的天然膠質平衡,增加土壤生物活力,促進速效養分釋放。
  • 土壤日裡話保護,建一所「土壤醫院」可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亞輝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和省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鄭州舉辦座談會,邀請專家就如何保護好、利用好、治理好土壤研討交流。他提出設想,依託現有研究成果、設備和人才,與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合作成立「老區土壤醫院」,嘗試為全國特別是老區解決土壤問題,助力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質量。大家對這一提議很感興趣。省農業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張玉亭說,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
  • 重磅:黑超人為環渤海土壤改良注入新活力!
    他說,中國農業轉型發展承擔著國家謀富強、人民謀健康的歷史使命,我們應當轉變發展理念:將有機肥替代落實到農業生產中去。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是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的可行方法。2017年,農業農村部成立了耕地監測質量保護中心,開展耕地監測和質量保護與提升,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就是落實耕地質量保護的最有效途徑。
  • 腐植酸肥料在貧瘠土壤改良方面的應用
    1 腐植酸肥料在貧瘠土壤改良方面的應用腐植酸肥料是指以提取或經過活化處理的腐植酸、腐植酸鹽、黃腐酸、黃腐酸鹽為基礎原料,製成可為作物提供養分的肥料。當前,腐植酸肥料作為重要的綠色、有機、環保型肥料被廣泛應用。腐植酸按其形成和來源可分為原生腐植酸、再生腐植酸和合成腐植酸。
  • 世界土壤日系列科學傳播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舉行
    2020年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土壤中存在哪些生物?土壤生物多樣性有什麼作用?如何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共同開展了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導 讀為迎接2020年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的到來,中國土壤學優秀英文期刊Pedosphere推出「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刊,共13篇文章。為了讓讀者快速了解這些信息量巨大的重磅文章,《土壤觀察》特意將第一篇的導言文章進行翻譯,並對餘下的12篇的文章作了簡要推介。
  • 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 管建濤 王建    6月25日是第30個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指出,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
  • 福建舉行耕地保護監督新聞發布會
    同時堅持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大力提升耕地地力,全省耕地質量狀況得到持續改善。  今年,耕地保護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和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農村亂佔耕地建房等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們進一步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 基於知識圖譜的土壤中抗生素研究進展分析
    農業農村部華北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3.自然資源部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摘 要為了解當前國際上關於土壤中抗生素研究的現狀與趨勢,以Web of Science 核心資料庫為基礎,藉助引文分析軟體CiteSpace 對1941—2018 年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計量學和可視化分析,繪製知識圖譜,揭示土壤中抗生素研究的發展和知識結構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MapGIS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評價系統全新上線
    2020年9月16日,國家印發《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通知,將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納入三調工作中,以統一時點成果耕地圖斑為分類單元,從自然地理格局、土壤條件、地形條件、生態環境條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現狀六個層級構建分類指標體系,形成耕地資源分類成果。
  • 黑龍江全力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導「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黑土地是世界公認的最適宜耕作的土壤,為了解決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把黑土地用好養好,黑龍江為黑土搭配營養餐,全力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前不久,專注土壤研究的韓曉增從海倫市的黑土生態實驗站又帶回了一份土樣。
  • 重磅來襲 | 蒼穹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評價系統首發啦!
    2020年9月,國家將該項工作調整為「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並印發《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方案》及明確該項工作的總體安排,要求在2020年9月全面啟動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2021年1-3月,完成「三調」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成果核查建庫與匯總分析,形成國家級成果。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這些微生物的快速增加,主要與環境變化相關,如旱地土壤淹水後,有機物發酵過程增強,乙酸鹽和H2等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刺激了不同類群的產甲烷菌生長。未來通過優化農業管理方式,將可能發展更合理的溫室氣體甲烷減排策略。 旱地土壤則是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源,而N2O的增溫潛能約為CO2的300倍。
  • 八五四分公司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0.05%
    北大荒農業股份八五四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過5年試驗的國家級白漿土改良項目圓滿收關,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0.05%,從根本上實現了農作物增產、種植戶增收,保障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監測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在**年**月至**年**月期間,我國開展的首次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近五分之一耕地遭汙染,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重汙染企業用地點位超標率為36.3%,工業廢棄地點位超標率為
  • 生物學家總結了520項研究,報告了土壤施肥的最佳方法
    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自古以來,糞便一直被用作植物的營養來源。然而,直到最近,還沒有對這種有機肥料進行大規模的系統分析。一個生物學家團隊(包括RUDN大學的幾位專家)回顧了500多篇關於糞便對土壤質量影響的科學著作,並提供了關於糞便施肥的系統和統計學上的通用數據。
  • 土壤調理劑為什麼會那麼火?
    農民長期擾動作物自然生長,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農產品,不僅導致多種土壤問題嚴重,還造成二次汙染。面對嚴峻的土壤形勢,國家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土壤改良,耕地質量提升等指導意見。為了強制維護國家土地質量,甚至頒布法律來加以約束。
  • 李保國:盡全力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教授就黑土地土壤剖面、梨樹模式及中國農業大學在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方面的相關工作向總書記進行了匯報。 「盡全力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中國農業大學與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有著深厚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