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朝飛,1987年生,河北南皮人,自由撰稿人,關注《山海經》《莊子》等文獻學方向,有《山海經箋疏》點校本等。本文為網易歷史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最近聽《濟公傳》評書,其中有關「雷」的內容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
一、何謂「五雷」?
「狗度董平改惡為善」一段書,說的是屠戶董平不孝,本該遭雷劈,只因感於幼狗護母,心生悔過,所以被濟公巧計搭救。當董平去土牆後面方便之時,濟公挑起他的肉擔,激起董平追趕,正在此時土牆坍塌,董平遂躲過一劫。
原本說是「雷報」,現在卻成了土牆險些壓身,於是書中說:「所謂天打五雷轟,金木水火土謂之五雷,刀砍死謂之金雷,木棍打死謂之木雷,水淹死謂之水雷,火燒死謂之火雷,土牆壓死謂之土雷。」
開始我以為這「五行之雷」的說法是當代說書人自己編的,然而考清光緒年間郭廣瑞本《濟公全傳》已有其說。於是我查閱典籍,發現有關「五雷」的歧說甚多。
首先是「五行之雷」的說法並非是清末才有。
《道藏》中提到「五雷」的書非常之多。其中有一本大約南北朝後期成書的《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經》,是已知最早提到「五雷」的文獻。其書分「三品」(相當於三篇),第二品是《七真命召五雷神兵伏魔品》。「言召請五天雲雷火鈴神兵消滅精魅,祛除疫氣之法。(《道藏提要》)」
此書所謂的「五天神雷」的「五天」就是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天,「五雷」其實就是彌蓋天地從而令妖邪無處容身之雷。
雷公,逯是逑《中國民間信仰》
由於古人早已將「五方」和「五行」緊密聯繫在一起,所以在這篇《七真命召五雷神兵伏魔品》中,東方會有「木精吏兵」,南方會有「炎精吏兵」,西方會有「金精大神」,北方會有「水精大神」,而中央會有「土皇神符」。
總之,最早的「五雷」是指「五方之雷」,而緊接其後的便是「五行之雷」。
而後來「五雷」卻衍生出多種說法,除了上面說的「五方雷」「五行雷」,還有:
「鄧天君五鼔」雷。明《北遊記》中有一回「收五雷」,講的是玄武大帝收服「雷主」鄧成鄧天君(就是《封神榜》裡的鄧忠,《西遊記》裡的鄧化)的五個手下,其名曰周昌、趙廣、史定、劉澤、裴漸。「天君於廟門大喝一聲,手執令牌一照,五雷神跪於天君面前。天君用手自南方一指,指出五個雷公,尖嘴雞翅,手執尖錘近前,那五神變出真形,卻只是五個鼓,五雷神押住。」
「五虎上將」雷。元《貫鬥忠孝五雷武侯秘法》中,諸葛亮成了雷部正神,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成了他的副將,為之行雷。
「五兄弟」雷。《太平廣記》引《神仙感遇傳》記載:唐朝人葉遷韶小時候在大樹下避雨,忽然大樹被雷劈成兩半(葉遷韶竟然沒事……)後又合上,雷公卻被樹縫給夾住了。葉遷韶把雷公救出,雷公為了答謝他,傳他一部法術秘笈,並說:「我們兄弟五人。你聽到雷聲,只要口喚雷大、雷二等,我們就會出現。不過雷五這傢伙性格剛烈暴躁,沒有什麼危急的事,你最好別叫他。」——如此,五雷依次為雷大、雷二、雷三、雷四、雷五。
敦煌壁畫裡的雷公
至於南宋道教理論家白玉蟾所著《武夷集》裡《雷府奏事議勳丹章》一篇,其中說法就更複雜了。總共十種:
臣聞,陰陽二炁,結而成雷,既有雷霆,遂分部隸。九天雷祖因之以剖析五屬,神霄真王用之以宰御三界。質之於金岌,考之於玉錄,謂如五雷者,嘗有疑焉。
玉樞之雷書曰:一乃天雷也,二乃神霄雷也,三乃水官雷也,四乃龍雷也,五乃社雷也。
神霄之雷書曰:一乃風雷也,二乃火雷也,三乃山雷也,四乃水雷也,五乃土雷也。
大洞之雷書曰:一乃聖充威靈震動雷也,二乃震雷哮吼霹靂雷也,三乃八靈八猖邵陽雷也,四乃波卷水雷也,五乃正直霹靂閃電大洞雷也。
仙都之雷書日:一乃天雷也,二乃地雷也,三乃風雷也,四乃山雷也,五乃水雷也。
北極之雷書曰:一乃龍雷也,二乃地雷也,三乃神雷也,四乃社雷也,五乃妖雷也。
太乙之雷書曰:一乃東方青氣木雷也,二乃南方赤氣火雷也,三乃西方白氣金雷也,四乃北方黑氣水雷也,五乃中央黃氣土雷也。
紫府之雷書曰:一乃春雷也,二乃夏雷也,三乃秋雷也,四乃冬雷也,五乃軒轅雷也。
玉晨之雷書曰:一乃紫微雷也,二乃鄧都雷也,三乃扶桑雷也,四乃嶽府雷也,五乃城隍雷也。
太霄之雷書曰:一乃甲乙雷也,二乃丙丁雷也,三乃戊己雷也,四乃庚辛雷也,五乃壬癸雷也。
太極之雷書曰:一乃神霄雷也,二乃地府雷也,三乃水官雷也,四乃九州雷也,五乃裡域社廟雷也。
太上所傳雷書,若夫前件十本所載,各有異同。
古之五雷,未審以何為正者也。
二、五雷正法與五雷戲法
北宋末年,道教界興起一種法術叫「五雷天心正法」,又名「五雷正法」「五雷法」「雷法」等等。此後迅速成為影響最大應用最廣的祈禱驅邪法術。
郭廣瑞《濟公全傳》中有「五雷八卦天師符」的名目,恐怕與此有關。但書中語焉不詳,只知此符呈捲軸狀,平時掛在家中,可祛除邪祟,鎮宅保平安。中間這符被秦丞相得去,掛在閣天樓中,不想給閣天樓招來一場火災,才有後來秦相派人去靈隱寺借木材的故事。
清初《新鐫繡像曲頭陀濟顛全傳》第二十二回《看香市沿途戲謔 借雷公撥正邪萌》記,有個賣假藥的發誓說:「如若有假,必遭赤心忠良王元帥金鞭打死,或遭天心正法五雷擊死。」於是濟公跟瘋道士學來了「五雷戲法」,「只要書一道靈符,將紙封著,若要用時,暗地拆開,手中就有轟雷迸起,人人害怕,不敢輕用」,將壞人戲耍了一番。
而郭廣瑞《濟公全傳》中濟公請雷時,則需要恭恭敬敬向著西北乾天磕三個頭,一反平時玩世不恭的狀態。甚至濟公的徒弟見了,都會奇怪:「我自從認濟公為師,也未見他磕過頭。他在廟裡也從沒燒過香,拜過佛。」這也算是怪事了。
雷公電母,明代彩繪本《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諸書所言五雷法甚是神異,幾乎無所不能。比如拘神遣將:《西遊記》「車遲國鬥法」一回,虎力大仙求雨用的就是五雷法,驚動了玉帝,招來鄧天君並雷公電母等等。比如排兵布陣:《水滸傳》《鋒劍春秋》《宋太祖三下南唐》等古典小說中,都有五雷陣的相關記述。
這裡我們只重點說一下《閱微草堂筆記》裡的一個故事:
乾隆己未(公元1739年)龔集生住在北京的靈佑宮裡,與一個道士結識。龔請道士看戲,完事後道士說要回請龔看傀儡戲。晚上就在道士的居所的一個棋局上面,龔集生果然看到了一場惟妙惟肖的「傀儡戲」,而且每一出演完之後,小演員們都會忽然消失不見,而下一出的演員又忽然落到棋局上開演。看得龔集生等人既驚又喜。最後道士告訴他,這是用五雷法驅使狐狸做到的。「然惟供驅使則可,若或役之盜物,役之祟人,或攝召狐女薦枕席,則天譴立至矣。」
三、妖怪何以避雷劫?
《濟公傳》「白水湖捉妖」一段,說「飛龍」幻化的「假濟公」,在與湖中妖怪鬥法時,忽然天雷降下,湖中妖怪趕緊躲避。而「臺上假濟顛也怕雷,他也是妖精,自己一想:得找個有造化的人,可以躲避雷,大概知府顧國章皇上家的四品官,必有造化。」
這裡就涉及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母題,就是「妖怪避雷劫」。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民間紙馬,清代
什麼是「妖怪避雷劫」,諸家說法並不十分統一。大概就是:妖怪經過一定時間(或說六十年或說五百年不等)的修煉,就會有天雷來劈打於它,是為「天雷劫」,或說「雷火劫」。如果讓妖怪避過這一次雷劈,那它就能晉級再活、再修煉一個時間段(或六十年或五百年),等待下一次雷劫,周而復始(或說三次以後就不會再劈)。躲避雷劫的最常用辦法,就是找一個有造化的人來依附,因為雷不會劈有造化的人。
避雷劫的故事情節在清代小說中經常出現,並佔據很重要的分量。
如《三俠五義》第二回,有「雷部宣威狐狸避難」的情節,說包公幼年時在古廟中避雨,「忽覺背後有人一摟,將腰抱住,包公回頭看時,卻是一個女子,羞容滿面,其驚怕之態令人可憐。包公暗自想道:『不知誰家女子從此經過,遇此大雨,看她光景想來是怕雷。慢說此柔弱女子,就是我三黑聞此雷聲,也覺膽寒。』因此索性將衣服展開,遮護女子。外邊雷聲愈急,不離頂門。約有兩三刻的工夫,雨聲漸小,雷始止聲。」此後包二嫂送來毒餅暗害包公,狐狸施法術將毒餅從包公手中打落,是為狐狸一報恩。二嫂又以取簪為名誘騙包公入井,狐狸又誘包公出井,並暗贈照妖鏡,是為狐狸二報恩。包公趕考時,「陰差陽錯」下與李氏小姐定親,並得古今盆,是為狐狸三報恩。古今盆後來醫好李太后的眼疾,而照妖鏡、古今盆,與陳州放糧時所得之遊仙枕,遂為開封府三寶,引出白玉堂盜三寶等一系列情節。
《海公案》中也是五指山之豸獸避雷劫,躲在海玉衡書案下,其後天使帶豸獸託生海家,是為海瑞。
明,佚名,雷神圖軸
《聊齋志異》中《嬌娜》《小翠》兩篇也以「雷劫說」鋪墊。《嬌娜》是說書生孔雪笠於患難之中結交皇甫公子及其一家,皇甫救濟孔,並聘以表妹阿松(不是嬌娜。至於為什麼,請查看原文……)。後皇甫公子向孔雪笠道明自己全家皆狐之事,並央求孔助避雷劫,一家狐妖遂得活命。《小翠》則開篇即講明狐狸受王太常之恩,得避雷劫,後狐女小翠嫁與王氏痴兒元豐,所為報恩之故。
紀曉嵐說:「狐狸避雷劫的故事,在宋以後的小說裡有很多。但這個說法好像有問題。說狐狸沒有罪吧,天雷屆時來劈就是濫用刑罰。說狐狸有罪吧,又為什麼不是犯罪後即予以懲罰,非得等到那個時限呢?而且讓它知道提前躲避,躲過那一時又不再追究。這上天的刑罰也太不靠譜了吧。」(《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其實民間傳說不能深究,「認真你就輸了」。而且一則避雷劫的不只有狐狸,其他妖怪甚至修煉左道的人類也會有雷劫之憂。二則說宋以後也不太對,避雷劫的故事基本出現在明以後,唐宋時流傳的則是另外一類故事。
清《醉茶志怪》中有「賣書叟」一則,說的是蝎虎精避雷劫的故事,其情節略似《莊子·外物篇》的「神龜現夢」——
山左人董生(有姓無名),聰敏過人。有一個賣書的老人跟他過從愈密,老人擅長算命,推算的事也都能應驗,曾推算董生的命運說:「四十歲就能做封疆大吏,最後可以位列王侯。」後來有一天晚上,董生酒醉,老人留宿在董生家裡。老人告訴董生:「予醉眠後,萬勿私窺。」董生允諾,但老人又反覆囑咐,遂使董生疑心。晚上過去一看,發現老人變成了一隻大蝎虎,董生遂將之斬殺。後來老人託夢對董生說:「我本來以為你是個有造化的人,所以想倚靠你躲避雷劫,沒成想竟能遭你毒手。你我交好多年,我沒有得罪過你。你發現我的原形,跟我絕交已經到頭兒了,怎麼能忍心下此毒手?」後來董生惑於白蓮教,佔據山頭,自立為王,終至滿門抄斬。
《醉茶志怪》中又有「妖避雷」一則,說作者本縣田家莊關聖廟有棵二百多歲的古槐,某雷雨天,樹梢上站著一個小孩,光著身子,手拿紅旗,旗子一揮,雷電就退散了,反覆多次,雷不得劈。天放晴之後,人們在廟牆上見到一個大蝎虎,長有七尺多。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說,人們把那蝎虎殺死了,看到那紅旗只有一寸多,「敗布夾以草梗而已」。
前引雷劫之說都是清代的,明代也有少量內容,如《于少保萃忠傳》中「烏道人」事,這裡就不細說了。
雷公擊五毒,民間紙馬,陝西鳳翔
《西遊記》中倒是有與之相關的一個說法,可以窺見「雷劫」之說的早期狀態。說第二回石猴學藝須菩提,須菩提告知以雷、火、風「三災」:「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顔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埿垣宮,五臓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倶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燻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鴰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疎,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
前面引用的葉遷韶的故事,還有一個版本也記載在《太平廣記》中,不過故事的主人公換成了狄仁傑。也是說雷公被夾在樹中,但這回交待了雷公被困的原因:大樹中有乖龍,雷公本想劈開大樹抓取乖龍,不成想反被大樹所困。
「乖龍」為何物,原文中並沒有細說。但同樣是《太平廣記》的卷四二五中還引用了《北夢瑣言》的說法:「世言乖龍苦於行雨,而多竄匿,為雷神捕之。」後面還說,乖龍常常藏在古木及楹柱裡,所以古木楹柱常遭雷劈;有時在曠野中無處躲藏,就躲到牛角或牧童身上,往往人畜便受到牽連而遭雷劈。
宋《茅亭客話》卷五「避雷」條說:至道丙申年(996年)夏五月,有個叫做羅袂長的俳優(相當於演員)早晨去南郭井口莊走親戚,路上拿了別人三條魚放雨傘裡,回來的時候遇上雷雨,羅袂長怕魚是龍變的,所以把傘丟棄在田畝之中。輾轉次日回到家中,有人來給他送回傘和魚,說見到雷取龍而去,傘及魚也被燎傷。
「雷劫說」大概就是在此「雷取乖龍」的傳說基礎上混合佛家「劫數」之說而來。
乖龍傳說其實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雖然並沒有宋代文獻中那樣明確。
比如元稹《放言五首·其三》曰:
霆轟電烻數聲頻,不奈狂夫不藉身。
縱使被雷燒作燼,寧殊埋骨揚為塵。
得成蝴蝶尋花樹,儻化江魚掉錦鱗。
必若乖龍在諸處,何須驚動自來人。
《說文解字》:「乖,戾也。」乖龍,大概就是不守行雨天職的龍。
東漢·王充《論衡·龍虛篇》就已經說了:「盛夏之時,雷電擊折破樹木、發壞室屋,俗謂天取龍,謂龍藏於樹木之中,匿於屋室之間也,雷電擊折樹木、發壞屋室,則龍見於外,龍見,雷取以升天。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可見漢代就有相關傳說。
至於《山海經》中有「服之不畏雷」的鳥和魚,都能拿來避雷。乖龍如果「讀」過《山海經》,恐怕就不用再躲到樹木屋室裡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