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公子虔,為什麼念念不忘要逼死商鞅?

2020-12-19 騰訊網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關於秦國公子虔,在小說《大秦帝國》裡的形象,是鐵腕護法、有擔當,為了秦國大業,能夠捨棄很多東西的硬漢形象,而實際上,在歷史記載中,關於這位宗室公子,卻著墨不多。

《史記》中僅有的一點關於公子虔的記載,還是託商鞅的福,在《商君列傳》中被提及,而且就其字裡行間來看,並不是那麼偉光正的形象。

那個時候的秦國,正處在轟轟烈烈的變法大潮中,躊躇滿志的衛國庶公子商鞅,正欲將畢生所學在這片國度推行,想要在短時間內,給這個古老的國度打下激素,幫助他們迅速崛起。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春秋時期的秦國,並不強大,他們在中原各諸侯的眼裡,不過就是一方蠻夷,受盡冷眼。故此秦國國君幾代人,奮發圖強,誓要一雪前恥,讓諸侯們刮目相看。於是,秦孝公與商鞅,一拍即合,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各自的利益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秦國渴望強盛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商鞅變法的力度就會有多麼徹底。

只是,徹底的變法,終究會觸動某些階層最深處的利益,法令推行初期,就遭到各種質疑聲不絕,再加上中國,是人情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之間,總有著繞不開的情分,一時間,變法遭遇了瓶頸期,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候,有一個人,卻偏偏撞進了這個旋渦。

這個人,就是太子贏駟。

他做了什麼呢?很簡單,他犯了事兒,而且是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或許太子贏駟——這個國家的未來繼承人,因為自己身份的特殊,壓根就沒把這件事兒放在心上。那他到底犯的什麼事兒呢?史書上沒寫,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變法總指揮商鞅卻眼前一亮,太子犯法,終於讓他找到了解決目前改革困境的辦法。

大家知道,但凡要革除宿弊,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從高層找一個犯事的出頭鳥,解決了這個出頭鳥,其餘的小魚小蝦還敢說什麼呢?正如《紅樓夢》裡探春準備改革賈府後,平兒告訴秋紋的話——「這什麼大事。你快回去告訴襲人,說我的話,憑有什麼事今兒都別回。若回一件,管駁一件;回一百件,管駁一百件。。。正要找幾件利害事與有體面的人開例作法子,鎮壓與眾人作榜樣呢。何苦你們先來碰在這釘子上」。

而這次,太子贏駟就很不幸地,率先碰在了商鞅這顆釘子上。

既然自己撞上來了,商鞅也就不客氣了,他堅決依法令要處罰太子,但由於太子是未來的繼承人,不便施刑,故此這個倒黴的重任便落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的身上,遂「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此事一傳開,人人都自危,連大秦太子都沒逃過懲罰,咱們又算什麼有臉的?從此,法令得以順利推行;從此,公子虔與商鞅的梁子就這麼結下了。

而太子事件過後沒幾年,在商鞅變法更加深入的時候,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公子虔再度犯法,這一次商鞅不再客氣了,直接就對公子虔處以了劓刑——很不幸地被割掉了鼻子。

堂堂太子老師,兩度被刑罰,這件事,被公子虔視為奇恥大辱,疼痛事小,貴族面子事大,于是之前結下的梁子轉變為了深深的仇視,商鞅已置身於險境而不自知。

一晃數年,曾經窮苦落後的秦國終於強大了起來,而大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在他死後,贏駟即位,也就是當年那位被商鞅處罰的太子。

公子虔終於等到了反擊的機會,他聯合眾人向贏駟告發商鞅,說其想要造反,這一舉動正合了贏駟的心意,他立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逼逃亡,到處溜達了一圈而無人肯收留,於是只好發兵抵抗,最終因兵力懸殊,被秦軍殺死在鄭國的黽池,死後被處以車裂之刑。

相關焦點

  • 商鞅,因何而死?是得罪秦國貴族還是公子虔誣告?也許另有真相
    春秋時期,秦國本是邊陲小國,後因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變法圖強,使秦國逐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商鞅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商鞅本是魏國丞相公叔痤府的中庶子,公叔痤臨死前將其推薦給魏王但不得重用。商鞅變法因觸動貴族階層的利益,得罪了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貴族。但是,有秦孝公的支持,這些人也無可奈何,只能任由變法繼續。不僅如此,因為太子嬴駟犯法,商鞅對將時任太子太傅的公子虔也得罪了,而公子虔不僅是秦孝公的兄長,在宗室及秦國都有很大的威望,得罪公子虔就相當於得罪了秦國宗室。也就是說,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得罪了除了秦孝公之外所有有權有勢的人。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因為縱容太子犯法,公孫賈被處於黥刑,在臉上刺字塗墨,公子虔被處於劓刑,被割掉鼻子。 謀反是重罪,是要被誅滅三族的重罪,但是,給商鞅定罪的是秦國新一任國君秦惠文王,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並沒有任何謀反的罪證,僅僅因為公子虔一幫人誣告,秦惠文王就派兵捉拿商鞅,到了這個時候,商鞅就看出來了,並不是他犯了罪,而是秦惠文王要捉拿他,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商鞅認為自己被捉了之後,就永遠不可能再出來了,所以他選擇了逃跑。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得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你覺得他死得冤嗎?
    公元前337年,商鞅在鹹陽城被處以車裂的酷刑,商鞅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公子賈臉上被刺字,如此,政令暢行無阻,但商鞅卻得罪了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國君。所以,孝公去世,太子登基,公子虔立即狀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一直對當年刑罰之事耿耿於懷,於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商邑,起兵攻打鄭縣,兵敗被殺,屍體被帶回王宮,處以車裂極刑,同時滅族。
  • 為何長公子虔不適合做國君而選仲公子贏渠梁繼承君位呢?
    在大片秦國土地淪喪,時時處於高危的秦國,秦獻公無時不想恢復先祖秦穆公時期的榮耀,讓秦國國人受到各國的尊重,過上好日子。在秦獻公執政晚期,經歷長期戰爭以後,秦國土地倒是收回不少,但是秦國的改革發展卻被戰爭消耗殆盡,秦獻公自己深知命不久已,要想後繼之君帶著自己的夢想繼續前行,那最關鍵的就是要選一位能夠繼往開來的後繼之君了。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最終因為太子是繼承人不能用刑,衛鞅就處罰了監督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傳授太子知識的老師公孫賈,之後新法在秦國順利執行,但為此也和太子及其老師結下了因果。商鞅的末日也最終來到,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贏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贏駟的老師公子虔便聯合一些貴族告發商鞅謀反,公子虔不僅是贏駟的老師,還是秦孝公的親哥,是秦獻公的兒子,最終秦惠文王贏駟下令追捕商鞅,商鞅便逃跑,逃到邊關時想借宿客棧,但是百姓並不知道其是秦國的相國、商君。商鞅也沒有攜帶證件,按照秦律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 商鞅為什麼被車裂?不是因為功勞大,而是秦惠文王為了滿足需求
    新王派人緝拿商鞅,他逃亡不成,起兵造反。秦兵殺死商鞅後又被秦惠王車裂。改變秦國歷史,幫助秦國崛起,影響秦國格局改變的商鞅,為什麼要被秦王車裂?秦孝公自始至終支持商鞅變法,就算商鞅懲罰太子,割掉孝公兄弟的鼻子,就算貴族詆毀商鞅,可是孝公依然對他信任有加。而自從惠文王上位的第一天開始,商鞅的命運就出現了急劇的改變。
  • 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商鞅並不是被誣陷冤枉致死,他被處死是有法理依據的:起兵謀反,企圖叛逃他國。既然是謀反失敗被殺,之後的歷代秦君是沒有理由為他平反的;倘若真為他平反,那不成明目張胆地鼓勵造反嗎?往深層次追究,商鞅謀反,確實很冤枉:新任秦君覺得他是威脅,老世族需要報復,公子虔和他有私怨,幾種因素結合起來,商鞅必死無疑。為了活命,商鞅決定鋌而走險,在他的封地組建了一支烏合之眾,從商於向西進入關中腹地,然後轉道向東,企圖逃到魏國。在鄭地遭到秦軍強力阻擊,商鞅戰死,屍首被秦軍拉到鹹陽,車裂示眾。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我國歷史死得最慘的8個人物,你知道幾個?
    在我國歷史上湧現出眾多的歷史人物,其中有這麼八個人物死得最慘,你知道幾個?第一、李斯李斯作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始皇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因趙高誣陷,被腰斬而死。第三、荀瑤荀瑤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執政大臣,晉陽之戰後兵敗被殺,死後頭顱被做成酒器,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頭顱被做成酒器的,士為知己者死的知己就是他。第四、比幹比幹是商朝的宰相,也是商紂王的叔叔。因商紂王需要用七巧玲瓏心為妲己治病,而被挖心而死。
  • 商鞅的結局:外鄉人的犧牲,換來舊貴族的默認,秦國不要人情味
    變法的核心是重建 商鞅為啥要來秦國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在魏國失業還受到領導的打壓。他不去秦國還能去哪裡? 很多人也說,商鞅是一個不通情理之人。實際上不是。商鞅構建的是一個沒有人情味的國家規則,即使你是太子也是一樣。 公子虔和公子賈是太子嬴駟的老師,他們作為保守派自然反對商鞅的改變。於是就慫恿太子破壞新法。
  • 商鞅變法:一定不得「善終」的一種職業(上)
    編輯:儼然讀歷史,我們老愛下定論,他是昏君明君?其實那是一個比例上的問題。沒有人百分之百徹底光明。當然也有人根據歷史記載,百分之九十九是昏的,但並不妨害他私底下是個好人。商鞅就是這一號人物。他是衛國的公子哥兒,他其實姓姬—這個姓當然跟周王室有很綿長的關連,不過因為不是嫡系,所以從小聰明果斷的他也只能出國到處找工作。他這輩子最希望別人看得起自己的才能,所以不擇手段,一定要….讓大家聽他的。
  • 百變歷史系列:我叫商鞅,我已經死了
    我叫商鞅,現在我已經死了,我為我的死而不值。我出生在衛國,所以我又叫衛鞅,我姓公孫,所以我也叫公孫鞅。我生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但我是王公族,所以衣食無憂,我唯一擔心的就是我的前程。這個時代有才學的人太多了!
  • 曾為大秦帝國的新法奠基者商君商鞅,為什麼最後被處以車裂之刑?
    這一段時間央視在播出《大秦頌》,講述秦始皇一統天下,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讚嘆秦始皇嬴政、呂不韋、李斯這些為秦國統一不斷努力奮鬥偉大歷史人物。感受一下大秦是如何的強大,讓山東六國在它戰車下,瑟瑟發抖的情景。因此,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秦國這麼強大?難道是一直如此強大嗎?今天我們就要聊一位對秦國強大崛起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物-商鞅。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商鞅怎麼會是被冤枉而死的呢?秦孝公死後,商鞅在秦國就處於很尷尬的位置。新上臺的秦惠文王,必須要從商鞅手裡奪回權力。這裡面是有名堂的,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權讓商鞅去搞,那是因為秦孝公,本來是有權力的,所以他依舊可以佔據最高地位。而秦惠文王剛上臺,他什麼威信都沒有樹立,就放手讓商鞅去做,豈不是活生生要把自己變成傀儡嗎?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十大人物
    據說有一天晉景公做了一個噩夢,說是惡鬼要向他性命,於是晉景公找桑田巫來解夢,桑田巫說晉景公吃不到今年新收的麥子,景公聽了後,勃然大怒,直接把桑田巫下了監獄,不過,景公並沒有殺他,一定要讓他看到自己吃到今年新收的麥子新麥成熟後,晉景公就趕緊讓人做了一碗麵嘗嘗鮮,就在這時,晉景公想上廁所,誰知道這一去就再也沒回來,等下人去看的時候,已經發現晉景公淹死在廁所裡面了
  • 商鞅將秦國從弱變強,卻遭秦國人五馬分屍,是罪有應得,還是奇冤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歷史中,能夠進行深入改革的人,下場都不太好。張居正,死後被撤銷了所有的官爵和封號,家產被查抄,甚至被萬曆掘墳鞭屍,所有的改革都被廢止。商鞅,結局不用多說,被五馬分屍,舉國拍手稱讚;但有趣的是,商鞅雖死,其政仍在執行,並且由於商鞅之政,才能使秦滅六國而一統天下。
  • 「大秦帝國成語故事」商鞅之徙木立信
    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 商鞅和百裡奚的比較,同樣是秦國宰相,為何商鞅沒有好結局?
    秦惠文王上臺之後,因為過去和商鞅有仇的原因,所以就告商鞅以圖謀反,派人去抓捕。這時候商鞅只好逃去魏國,誰知道因為過去商鞅曾經欺騙過魏國,所以魏國不讓他進去。沒辦法商鞅只能夠回到自己的封地,發兵攻打秦國。然而根本就不敵秦軍,最後自己也是下場悽慘。商鞅的最終結局其實早就已經有所預兆了,當初商鞅身為秦國的宰相,但是用法非常的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