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百裡奚的比較,同樣是秦國宰相,為何商鞅沒有好結局?

2020-12-12 小魏說

商鞅服務的是秦國的秦孝公,在商鞅的幫助下,秦國得以快速成為強國,並且周天子任命秦國為諸侯之首。也正是因為商鞅勞苦功高的原因,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視和尊崇。然而就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的仕途也就走到了最後。秦惠文王上臺之後,因為過去和商鞅有仇的原因,所以就告商鞅以圖謀反,派人去抓捕。這時候商鞅只好逃去魏國,誰知道因為過去商鞅曾經欺騙過魏國,所以魏國不讓他進去。沒辦法商鞅只能夠回到自己的封地,發兵攻打秦國。然而根本就不敵秦軍,最後自己也是下場悽慘。

商鞅的最終結局其實早就已經有所預兆了,當初商鞅身為秦國的宰相,但是用法非常的嚴酷。以至於說秦國的渭水邊上,因為處決反而導致河水染紅。身為宰相十多年,卻結下了無數仇家。這時候秦國的趙良拜見商鞅,商鞅認為自己對秦國有著不世之功,所以就問趙良自己和過去的宰相百裡奚相比,誰要更勝一籌?百裡奚是秦穆公時期著名的宰相,當初百裡奚原本是虞國的大夫,後來晉獻公消滅了虞國,因此百裡奚也被俘虜了。這時候晉獻公正好把女兒嫁給秦國,而百裡奚也被當作陪嫁奴隸來到了秦國。

這時候百裡奚趁機逃走,前往楚國卻被抓住。秦穆公聽說過百裡奚的才能,就想要把百裡奚給贖回來。但是如果重金去贖回,那麼楚王肯定會有所懷疑。於是秦王就對楚王說自己的陪嫁奴隸百裡奚逃到了這裡,我用五張羊皮換回來可否?楚王心想一個奴隸而已,這還不是小事情。誰知道百裡奚一回到秦國,秦穆公就任命他為上大夫。也正是有這麼一出,百裡奚又被稱為是五羊大夫。

相比起商鞅和百裡奚,趙良先是說千千萬萬人唯唯諾諾,不如一個人的真話。商鞅於是提前原諒了趙良的直言不諱,趙良才緩緩說來。先是兩者之間的身份對比,百裡奚不過是楚國的一個鄉下人,秦穆公卻把他從放牛的地位一下就推舉到了萬人之上,秦國上下沒有一個人可以趕上他的。在百裡奚治理秦國的六七年裡,不但是討伐了鄭國,還三次幫助晉國立下新君,一次幫助楚國解救國難。雖然百裡奚貴為宰相,但是不管去到哪裡都是步行,不用車架。即使是大太陽的照射下,他也從來不會為車子加上車蓋。

每一次百裡奚在城中巡視的時候,沒有大隊伍的隨從,更沒有任何的保護。等到百裡奚去世的時候,秦國的百姓都是痛哭流涕,小孩子們都傷心到不能唱歌,大人都是默不作聲。那麼商鞅呢?靠著一個秦王的寵臣爬上了高位,這樣的路線已經為天下人所不齒了。後來商鞅成為了宰相之後,有四處凌辱公族,百姓也是每天擔驚受怕。公子虔因為受到了刑罰,已經八年沒有出過門了。而這些做過的事情,沒有一件事可以被值得稱讚的。在出門的時候不但是要全副武裝,還要帶著勇武的士兵保護,這之中少了一件你都不敢出門。

可見對比之下商鞅的格局就完全不如百裡奚了,正所謂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雖然商鞅掌握了大權,但是長此以往這權力富貴就好像是早上的露水,一瞬間就會化為烏有。然而商鞅還是不知道醒悟,一直都是貪圖著富貴地位,積蓄百姓的怨恨。秦孝公還在世的時候還能夠有秦孝公保著,但是秦孝公一死,天下人無一不想商鞅去死。商鞅在和趙良交流之後,還是不以為意,果然就在五個月之後商鞅就經歷了突變,果然如趙良所說,商鞅的富貴不過只是早晨的露水。

商鞅的失敗就在於不能清楚的認識到誰才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形成是依靠百姓,而君王的權力是百姓賜予的。沒有子民的君王,算什麼君王呢?所以秦孝公之後還有秦惠文王,雖然都是君王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商鞅只知道去討好流水的君王,不知道去為鐵打的百姓辦事,得罪了所有人以為只要秦孝公保住自己就行。結果秦孝公一走,商鞅才發現自己處處都是敵人,走到哪裡去都沒有人會接納。對其他諸侯來說他是幫助秦國的罪人,對秦國自己人來說他是苛責百姓的罪人,那麼這種富貴又是什麼富貴呢?不過是海市蜃樓。

相關焦點

  • 商鞅讓秦國從弱變強,為何被五馬分屍?背後的原因很殘酷!
    公元前338年某天,鹹陽城炸鍋了,百姓都奔走相告,丞相商鞅要被五馬分屍。行刑現場人群湧動,商鞅看到趙良後悔莫及地說:當初我要是聽了你的忠言,斷不至於落得今天下場!說完老淚縱橫,泣不成聲!趙良到底何許人也?難道他能未卜先知,能提前預知商鞅的結局?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可以說如果沒有商鞅對秦國進行的變法改革,秦國的綜合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飛速提升的,如果沒有商鞅對秦國進行的變法圖強,秦國的綜合實力是做不到可以和六國開戰這種程度,即使可以,在秦王政時期也累積不到這種程度,商鞅變法是秦國富強的關鍵之一,如果秦國沒有商鞅對其進行變法,秦國很可能到秦王政時期無法統一六國,甚至被其它諸侯國吞併。
  • 秦國第一位客卿丞相:用五張羊皮換來的百裡奚
    在大秦帝國之天下熱播的時候,人們又開始聚焦秦國為何那麼強大,卻又為何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時間?通過史書的記載,我們來研究秦國歷代丞相,不乏發現新的成果。在秦國崛起到東出再到統一六國的500多年時間裡,有許多丞相是客卿出身,尤其是使秦國強大的關鍵時期,例如百裡奚、商鞅、張儀、樗裡疾、範雎、蔡澤、呂不韋、李斯。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不告發者便處以腰斬之刑,隱藏犯罪之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為私事打鬥者,視情節輕重處以刑罰;』如果從事工商業懶散就要將其妻子收為官奴,可見商鞅推行的變法中律令嚴厲,新法推行後,秦國很多百姓也說新法不方便。
  • 商鞅和秦國告訴我們,人心是一把鋒利的劍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商鞅和秦國的故事。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吳起率兵連續攻打秦的河西之地,最終將其全部吞下。 而秦國彼時弱小,又丟失了戰略要地河西,絲毫沒有還手的實力和機會。秦獻公意圖振作,多次攻打魏國,最終卻抱憾而終。 經過這一來一回,秦魏兩國,結下了深仇大恨。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公子卬覺得言之有理,便親自去秦軍營地赴宴,沒想到剛過去就被商鞅綁了起來。然後商鞅乘機派秦軍全軍出擊,失去主將的魏軍大敗。魏惠王此時已經沒有抵抗秦軍的力量,只得將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給秦國。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戰國時期中的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全國,和那些些有才華的文成武將是分不開的,自從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後,大批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秦國,為秦國富強出謀劃策。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
  • 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
    談秦說漢(336)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影響秦國歷史進程最大的三個正國級領導幹部,商鞅、範雎、呂不韋三個人當之無愧。嚴格地說,商鞅的最高職務只是大良造,行相邦之權;而範雎、呂不韋才是真正的相邦之職。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得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成功的通過一系列成功的變法手段,讓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己也在當時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和地位,但是在支持自己的國君死後,並沒有獲得一個善終,最後落得個被五牛分屍的結局真的是很悽慘。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所以秦孝公一直在背後看著,卻從來不插手商鞅做事。商鞅一改過去秦國的各種政策,開始對貴族們毫不客氣了。他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確立了軍法獎勵軍功,建立了二十等爵制。只要你願意在戰場上立下功勳,那麼你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爵位。同樣,就算你是貴族出身,只要沒有軍功,對不起,以後你就無法享受到爵位。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理解後才知道商鞅多厲害
    在春秋時期,諸侯亂戰的大時代之中,原本屬於西部邊陲的小國在當時出了一個了不得的人物秦穆公,其在位期間任用百裡奚、蹇叔等奴隸出身的人為相,可以說在當時開啟了先河,而秦穆公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商鞅要求父子兄弟禁止同居的情況很大一部分就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父子和兄弟分離出去了,那麼就等於多增加了一戶家庭,在當時那個大環境之中就相當於多了一份財政收入,而原來那些被世家大族隱匿的人口也可以登記造冊,這樣一來一旦爆發戰事可用的人也就多了。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 施展變法讓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其實並不冤枉
    商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施展的變法讓秦國從文弱變為野蠻,成為虎狼之國,橫掃六國,天下無敵。可為何到最後,商鞅卻被指謀反,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被殺呢?其實並不冤枉。一開始的秦國其實並不強大,也不霸道,反而還會在鄰國鬧災荒的時候,去給人家送糧食救災,極具「人道主義」精神。而秦國之所以成為虎狼之國,一改溫和的畫風,實在是跟一個人有關,沒錯,是商鞅。這商鞅之前不叫商鞅,他是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名叫衛鞅(為方便敘述,以下稱衛鞅)。
  • 「苦盡甘來」的秦國名相——百裡奚
    (二) 、 路遇知己,諄諄告誡之後的百裡奚就來到了齊國尋找機會,但此時的齊襄公正在忙著與文姜私會,根本沒有理會一個從其他國家來這裡謀求仕途的人,再加上身上已經沒有了錢財,所以百裡奚只能沿街乞討。
  • 掃六合大功告成之後,商鞅變法為何還能在秦國佔據重要地位?
    秦國並不是戰國時期存在時長最長的一個國家,但最後卻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種種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商鞅變法。戰國之中有強大的國家也有弱小的國家,起初在弱小的國家之中秦國就能夠佔據一定的位置。除了秦國之外,燕國還有韓國也是戰國之中比較弱小的國家。燕國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實在是太偏僻。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慘遭車裂,張儀為何能逃過一劫?
    商鞅遭車裂,白起被賜死,張儀緣何全身而退?說到底,商鞅、白起是理想主義者,骨子裡流淌著貴族之氣,渴望與君王平等對話,甚至能左右君王的意志。而張儀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君王曲直事不關已,只要能守住榮華富貴就好。 為人臣子要有所成,自然離不開君主的信賴。
  • 商鞅以死完成護法,車裂換秦不裂,嬴渠梁嘆: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衛鞅選主,可謂是一波三折,讓秦國撿了個大便宜。其次,地利讓變法無後顧之憂。秦國地處西方,資源缺乏,地域不廣,被魏國為首的山東六國欺負得只剩一點地盤,自己的國都櫟陽才一丁點大,繁榮程度比不過魏國一個普通城池。加上敗仗之後,把好的土地都割讓了,秦國當時已經沒有任何「價值」。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