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國遭災時我們怎麼做?商鞅和秦國告訴我們,人心是一把鋒利的劍

2020-12-16 騰訊網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某國疫情十分嚴重,而且該國一直對我們不利,現在應該幸災樂禍還是落井下石?我告訴他,都不要。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他問。我並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商鞅和秦國的故事。

一、

戰國初年,七國之中魏國最為強大,而作為魏國的鄰國,秦國的遭遇是最慘的。魏國一直將秦國作為潛在的對手瘋狂打擊。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吳起率兵連續攻打秦的河西之地,最終將其全部吞下。

而秦國彼時弱小,又丟失了戰略要地河西,絲毫沒有還手的實力和機會。秦獻公意圖振作,多次攻打魏國,最終卻抱憾而終。

經過這一來一回,秦魏兩國,結下了深仇大恨。

秦獻公沒能看到秦國揚眉吐氣,但繼位的秦孝公和商鞅看到了:秦國變法逐漸富強,而魏國卻連續遭遇了滑鐵盧。公元前343年,魏國遭遇馬陵打敗,主將龐涓戰死,十萬魏軍全軍覆沒。

魏國遭此大難,作為魏國的宿敵,秦國國內因此一片歡呼雀躍之聲。甚至有人請求舉行「大酺」儀式,來慶賀魏國的衰落。

在封建時代,朝廷是嚴令不許聚眾歡飲的。漢律就曾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但當國內有值得慶賀的事情發生時,會專門下令舉行「大酺」,聚飲開懷,以達到民情振奮的效果。比如秦始皇本紀中就曾記載「於是天子始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武則天也曾在自己加尊號「聖母神皇」的時候下令「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

由此可見,當時秦國國內是多麼的振奮了。那麼,作為執政者,商鞅是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的呢?

第二天,商鞅下令,「民氣為國之根本。民氣正則國強盛,民氣頹則國黯弱。今魏國大敗,非我秦人之力,何當大酺?今我河西之地未復,昭昭國恥未雪,我民卻以他國之勝狂喜,豈非民氣之羞也?責我國人,須惕厲自省,方可雪恥圖強,竊喜他勝,徒滅心志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勝仗是他國打的,與我們毫無關係。而我國的河西恥辱還未洗刷,如果大家歡飲慶賀,是不是滅掉了我們的心志?我們應當「惕勵自省,雪恥圖強」才是正道。

可見,商鞅的態度十分明確:此事並不值得慶賀,因為這是魏國的災難,卻是齊國的勝利,跟我們毫不相干。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史籍,只不過是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所記載的一個故事,但我寧願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

這個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有人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而不值得借鑑的話,那麼另一個同樣發生於秦國的故事則更加真實。

二、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秦晉兩國,而結局同樣跟「敵國遭遇災難,我們怎麼做」有很大關係。

秦穆公送晉惠公回國即位,晉惠公承諾即位之後割河西之地給秦國。然而,晉惠公即位之後卻很快背信棄義,拒絕割地。

過了幾年,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竟然派人向秦國購糧。秦穆公召集群臣問計,到底該不該答應?

百裡奚說,救濟災荒,敦睦鄰國,是國家道義所在,我們不能拒絕。

但從晉國逃來的丕豹卻說,從前是晉君負我,現在正是攻打晉國的好機會!

面對截然相反的意見,秦穆公最後說,其君是惡,其民何罪(過錯在他們的國君,他們的人民有什麼罪過呢)?於是秦國運送了大批糧食救濟晉國的糧災。

又過了兩年,秦國也發生了饑荒,向晉國請求購糧。這是晉廷同樣面對兩個意見,許糧或是趁機攻打。而與秦穆公不同的是,本以背信棄義的晉惠公選擇了後者。

於是接下來兩年內,秦晉發生了多次交鋒,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韓原之戰。如果了解春秋的朋友都知道,韓原之戰的結局是,秦軍大獲全勝,晉軍敗退,而且秦穆公還俘虜了晉惠公。

這個故事常常用來說明,仁德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好報,但卻忽視了其中的關鍵。

在韓原戰前,秦國立晉惠公、輸糧於晉,有恩於晉君和晉人。因此,秦穆公在進攻前秦軍眾志成城,群情激昂。

而反觀晉國,早在晉惠公即位時,就已經因為晉惠公的失信而「國人不附」,而此戰前,晉國又沒借糧,國內士大夫都多有不滿。當晉惠公說秦軍進入國境時,大夫慶鄭就說:「秦內君,君倍其賂;晉飢秦輸粟,秦飢而晉倍之,乃欲因其飢伐之:其深不亦宜乎(秦國兩次援助晉國,而您兩次背約,還因為饑荒而討伐,秦軍深入國境不是應該的嗎)!

有人說,這不還是道德的事嗎?實際上,比德更重重要的是「人心」,更準確的說,人心的向背。

秦國的人心都是同仇敵愾,而晉國的輿論卻對晉惠公十分不利,而導致這個人心向背的重要原因就是,對方遭遇災難的時候,秦國和晉國不同的做法。這才是導致秦勝而晉敗的原因。

三、

這兩個故事都是在應對別國災難時,秦國的做法。商鞅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的是,現在某國的事情同樣與我們沒有太大干係;而秦穆公的故事告訴我們,心懷仁德,不幸災樂禍,不落井下石,即使收穫不了感恩,至少可以收穫人心的導向。

說的更加明白一點,這是一種「」。而要如何取勢,根本的不在於我們如何做才能夠大快人心,而在於晉國和魏國們會怎麼想,別國之君會如何想我們,別國之民會如何想我們?秦國深深的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春秋戰國時,秦國曾多次救晉,還曾救楚國於危難,這或許也是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的原因之一。

關於取勢,曹操卻說得更加明顯。曹操遠徵烏桓之後,袁熙兄弟投靠公孫康,曹操卻置之不理,後來公孫康殺袁熙兄弟來投。曹操才說出其中緣由: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他們本來有畏懼之心,我急著攻打則他們合力對我,我如果退一步他們內部自然爆發矛盾,這是取勢之道)!

多方相爭,本不是單打獨鬥那麼簡單,人心是一把鋒利的劍,取勢遠比直接的對抗更加重要。

那有人說,這關我什麼事,又與前面提到的問題有什麼相關?如果你還不懂,那麼這兩個故事你品一下,你細品一下。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公孫鞅雖是衛國的王族後裔(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但因自己的家鄉條件有限,公孫鞅身為貴族,眼界和視野比之常人有著不一樣的角度,而公孫鞅出生時正處於戰國時期,是諸侯爭霸時代,相比起自己腐朽、落後、弱小的家鄉衛國,公孫鞅決定前往魏國發展,魏國當時是中原大地上最強大和富裕的諸侯國之一,最終就前往魏國成就一番天地。
  • 施展變法讓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其實並不冤枉
    商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施展的變法讓秦國從文弱變為野蠻,成為虎狼之國,橫掃六國,天下無敵。可為何到最後,商鞅卻被指謀反,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被殺呢?其實並不冤枉。一開始的秦國其實並不強大,也不霸道,反而還會在鄰國鬧災荒的時候,去給人家送糧食救災,極具「人道主義」精神。而秦國之所以成為虎狼之國,一改溫和的畫風,實在是跟一個人有關,沒錯,是商鞅。這商鞅之前不叫商鞅,他是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名叫衛鞅(為方便敘述,以下稱衛鞅)。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和商鞅對秦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有著直接關係,商鞅實行的變法讓秦國成為了富裕強大的國家,為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最終秦國到了秦王政時期,如《過秦論》中所說:「及至始皇,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發揚了秦國六代君王的積累和功業,最後通過強大的武力強行統一了天下。
  • 商鞅和百裡奚的比較,同樣是秦國宰相,為何商鞅沒有好結局?
    商鞅服務的是秦國的秦孝公,在商鞅的幫助下,秦國得以快速成為強國,並且周天子任命秦國為諸侯之首。也正是因為商鞅勞苦功高的原因,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視和尊崇。然而就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的仕途也就走到了最後。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戰國時期中的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全國,和那些些有才華的文成武將是分不開的,自從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後,大批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秦國,為秦國富強出謀劃策。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慘遭車裂,張儀為何能逃過一劫?
    商鞅遭車裂,白起被賜死,張儀緣何全身而退?說到底,商鞅、白起是理想主義者,骨子裡流淌著貴族之氣,渴望與君王平等對話,甚至能左右君王的意志。而張儀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君王曲直事不關已,只要能守住榮華富貴就好。 為人臣子要有所成,自然離不開君主的信賴。
  • 商鞅讓秦國從弱變強,為何被五馬分屍?背後的原因很殘酷!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趙良當時遠遁江湖,隱跡於山林之中,雖然趙良遠離朝堂,卻能洞知天下之事,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人,所以商鞅的心腹孟蘭皋把趙良推薦給商鞅!商鞅當時在秦國做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秦孝公商鞅誰都不放在眼裡,在秦國是妥妥的二號人物,當趙良放低身段來見商鞅時,商鞅擺足了架子,他威風十足的對趙良說:孟蘭皋幾次向我推薦你,說你很不錯,咱們交個朋友吧!
  • 在商鞅變法和秦孝公改革之前,秦國是如何增強自身實力的?
    不過周平王許諾的封地要遲至文公時,秦國才因成功驅逐西戎,真正控制了岐山以西之地,國勢轉強。 相較於中原諸侯而言,秦的建設和發展較為遲緩,秦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亦與東方國家存有不同之處。由於秦與戎狄雜處,感染遊牧民族習俗,民風尚武、剽悍。如《管子》敘述秦地民風曰:「其民貪戾,罔而好事。」;張儀亦云:「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由孟賁之與怯夫也。」可見秦人強悍之民風。
  • 掃六合大功告成之後,商鞅變法為何還能在秦國佔據重要地位?
    秦國並不是戰國時期存在時長最長的一個國家,但最後卻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種種的一切,都要歸功於商鞅變法。戰國之中有強大的國家也有弱小的國家,起初在弱小的國家之中秦國就能夠佔據一定的位置。除了秦國之外,燕國還有韓國也是戰國之中比較弱小的國家。燕國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實在是太偏僻。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商鞅之所以為秦國變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才來到秦國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路徑,戰國時期的變法雖然多,有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但最後能成功的只有商鞅變法,這不是說商鞅的能力比李悝、申不害、吳起強,而是秦國歷代君主堅持變法強秦的決心非常強大。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變法之初,艱難險阻很多,人們已經習慣了循規蹈矩,遵循先輩的傳統和習俗,變法之初,阻礙重重,商鞅壓力很大,就連太子,後來的秦惠王都帶頭反對新法。商鞅為了政令得以實施,只有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家未來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嚴刑,就只能處罰太子的老師,以教導不利的名義,將一位老師的鼻子割掉,一位老師的臉上刺字,如此一來,無人再敢反對新法,變法暢通無阻,但同時太子和商鞅就變成了死敵,為他後來被五馬分屍埋下了禍根。
  • 商鞅的結局:外鄉人的犧牲,換來舊貴族的默認,秦國不要人情味
    商鞅,一個外鄉人。對於秦國而言,你是破壞者。原本的秩序已經被你所分解,而保守派唯一能做的是,洩憤。 商鞅不是做錯了,而是做對了。死於社稷,為秦國做最後的貢獻
  • 商鞅、張儀與範雎,三個「外國人」,是怎麼接力把秦國抬上天的?
    戰國歷史,就是秦國的崛起、奮進史;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掌舵的秦王外,對秦國貢獻最大的還有三位秦相:商鞅、張儀與範雎。  公孫鞅(商鞅):秦國崛起的引路人,秦王朝的奠基者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作用,可以用「脫胎換骨」四個字來形容。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積貧積弱的秦國亟待改革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周王室勢力衰微,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掌握的實權很小。因為周王室的衰弱諸多諸侯王崛起,對外他們紛紛發起戰爭,搶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擴大自己的疆土,對內實行改革,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
  • 究竟誰才是秦國富強的大功臣?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秦國是戰國後期的霸主,而且在秦始皇時期,強大的秦國先後將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和齊國給滅了,而且在一統天下之後,又南徵百越,將嶺南之地劃入版圖;而後又北伐匈奴,奪取了肥沃的河套之地;而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指的也就是秦國此時的疆域範圍。秦國實力如此強大,那秦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強大起來,誰才是秦國富強的最大功臣呢?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詩經》裡面,有這樣的一首詩歌記載了西周初年的一場戰爭,這首詩歌講的是周公平定了一場叛亂,以一個周朝老百姓的口吻寫下,大意是我們老百姓到底招誰惹誰了?為什麼打仗的時候要讓老百姓去當兵?去送死?單這一點就說明,在春秋時代,諸侯國確實有過動員老百姓的記錄,只不過老百姓不熱衷而已。
  • 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但也帶來1個致命缺陷,此後每個朝代都中招
    正是因為站在不同角度來看待改革,我們才會看到不同的利弊對立情況。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秦朝有名的商鞅變法,它所帶來的利弊是什麼。 變法之利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井田制,重農抑商,獎勵軍功,設立君主集權制等等。 廢井田制,我們便從「井田制」是什麼說起,這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田地分為公田與私田,人們集體服勞役於公田,所有收成皆為領主所有,只有在私田上的勞作才屬於自己。
  • 秦國商鞅變法後發生過幾次內亂?為什麼這些內亂沒有使秦國衰退?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發生過5次內亂:1.太子殺人;2.渭水大行刑;3.武王舉鼎;4.嫪毐作亂;5.成蟜叛國。現在一個一個分析當時是什麼樣的歷史事件,為什麼又沒有造成秦國衰退?一個幾歲的小孩子就敢大肆指使衛兵,殺害一村人,這背後要是沒有甘龍為首的復闢勢力的支持和操作影子,我是不相信的。但是秦王在背後鼎力支持,贏虔靠到幕後,使老貴族不敢抬頭,商鞅以太子年幼無知為詞,未加處罰,但是割掉了太子傅贏虔的鼻子,在太子傅公孫賈臉上刻字,以示處罰了太子。但是秦王孝公也將太子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