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變法和秦孝公改革之前,秦國是如何增強自身實力的?

2021-01-09 騰訊網

秦人地位初微,商王太戊「使御」;西周初期,秦人祖先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於秦地,因姓嬴,號曰嬴秦;周宣王時,非子之孫秦仲始列為大夫;周王室東遷,「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至此秦方得列為諸侯。

春秋時期,中原諸侯並未將秦國視為蠻夷,彼此之間仍以諸侯之禮相交。不過周平王許諾的封地要遲至文公時,秦國才因成功驅逐西戎,真正控制了岐山以西之地,國勢轉強。

相較於中原諸侯而言,秦的建設和發展較為遲緩,秦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亦與東方國家存有不同之處。由於秦與戎狄雜處,感染遊牧民族習俗,民風尚武、剽悍。如《管子》敘述秦地民風曰:「其民貪戾,罔而好事。」;張儀亦云:「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由孟賁之與怯夫也。」可見秦人強悍之民風。

《大秦帝國》張儀劇照

秦地戎俗頗重,主要生計仍以農牧為主,他們尤善養馬。然而,秦沾染戎狄之俗並非獨例,如楚國立國之初與江漢蠻夷雜居,風俗習慣和價值觀都受其影響,春秋時期楚王熊通自詡「我蠻夷也」;又如齊國太公初封之際,「因其俗,簡其禮」,吸收東夷文化以治國。

故秦師戎之長,並非特例,所以在春秋時期,秦並未被東方國家視為戎狄而輕之。秦吸收西戎文化,仍存有以夏變夷的自我意識。

《史記 秦本紀》云:「(秦穆公)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今戎夷無此……『」

由秦穆公之言可知,秦國亦自視為「中國」,以區別於西戎之外。秦穆公雄才大略,注意招徠賢才,任用百裡奚、蹇叔等人為謀臣,修明內政,獎勵生產,訓練軍隊,國力得到發展,秦強盛的基礎此時已建立,但因受到晉的阻攔,未能東進,轉而向西發展,終成為雄踞西方的大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秦穆公統治期間,秦的農業生產已經不遜於中原地區。穆公十二年,晉國因為災荒向秦借糧,秦向晉輸粟,史稱「泛舟之役」,顯示出秦糧食儲備之充足。可見,農業已取代畜牧業,成為秦的主要經濟來源。

秦穆公之後,秦國君主多半不求上進,國勢日衰。戰國初年,從躁公到獻公的五六十年間,秦國貴族勢力大增,欺凌公室,大庶長專權,國勢更虛,國君廢立漸落入庶長手中;自懷公至獻公短短三十多年間,換了六個國君,可見秦國政局之混亂。

國家內憂之際,外患又侵逼,尤以魏國為烈。魏國在文侯變法圖強之下,國勢強盛,外交上聯趙韓,屢次侵秦,奪取秦國土地甚多。秦獻公於是改革,力挽頹勢。他的改革主要政策有四:

《東周列國·戰國篇》魏文侯劇照

「止從死」,廢除人殉制度。穆公死時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包括子車氏的三名良臣,即奄息、仲行、針虎。而與穆公同時的中原國家,已極少見人殉,然秦卻遲至戰國時才廢除。廢人殉制度,是秦改革陋習的進步政策之一,同時也是對秦國貴族特權的一種限制。

「遷都櫟陽」,自雍遷都櫟陽,目的主在國防考量。秦孝公求賢令中說明秦獻公此舉目的在於「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此乃因魏奪取秦土甚多,獻公有收復失土之心;同時將櫟陽、藍田等地設為縣,以加強集權與鞏固邊防。

「初行為市」,取消「工商食官」制度下對工商業發展的限制,明令允許在國都內進行商業活動。

「為戶籍相伍」,相伍編制屬於軍事性質的組織,目的在利於徵兵。打散國野的區分,將人民編入國家戶籍,既提升了人民地位,也加強了國家控制。

《大秦帝國》秦孝公劇照

秦獻公改革的結果雖有成效,但恢復穆公之業卻未能如願。秦孝公即位之後,中原地區形成六大強國並立的局面。秦當時的狀況是「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中原諸侯已經改變春秋時期對秦國的觀感,普遍以「夷翟」敵視之。如朱己對魏安釐王所言:「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又如蘇秦對楚威王所言:「夫秦,虎狼之國也……天下之仇讎也。」

春秋時期諸侯視楚為蠻夷,是因楚主張武力兼併;戰國中期後,諸侯又視秦為夷翟,而不見斥楚為蠻夷者,因當時兼併野心最巨者為秦,楚與東方國家已聯盟之故。

《大秦帝國》秦孝公劇照

為復穆公之業,孝公下令求賢,表明秦在戰國中期確有轉型的需求。如前所述,秦並非弱國,春秋時也曾位列五霸之一,秦穆公稱霸西戎,與晉抗衡,位尊一時。秦雖地處西陲,但並非絲毫未受中原文化影響,只是若與中原諸國相較,文化方面確實遜色。

在文化傳統上,秦與中原列國有異。「禮樂」及其體現的「仁義」,在東方國家源遠流長,儘管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但在正統之外的民間學士卻把它們傳承下來,並闡釋得更加系統。以儒墨為主流,「仁學」得以產生並發展為「顯學」。

秦文化的特徵則是重功利、非道德、講實用、輕理論,這是法家功利主義文化。文化傳統相異,在後續的改革變法中也明顯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力。尤其是秦文化中講求功利、實用的特性,明顯表現在善用客卿上。

《大秦帝國》商鞅劇照

六國人才大量流入,增加了秦國稱霸天下的機會。這項傳統始自穆公,此後秦招徠別國人才有兩個傾向:一是別國仕秦大臣成為秦國強盛的必備條件;二是秦國越強盛,關東有才之士入秦效力者越多。

戰國初期,秦雖不復春秋時穆公強盛局面,然以國力而言,仍為七雄之列;雖諸多建設未能與中原諸侯相較,然其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卻為其奠下成功的基礎;尤其獻公改革的成果,可視為是奠定變法成功的基礎。缺乏這段歷史,即使商鞅和孝公再努力,也無法徹底變革。

相關焦點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在變法推行後,秦國國力自此逐漸增強,商鞅對秦國是有大功也,商鞅因此在秦國也是位高權重,但變法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商鞅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落得一個「五馬分屍」慘死結局。最終商鞅對秦孝公講述五霸興起的歷史,宣揚富國強兵的強國復興之道,秦孝公為此大感興趣。衛鞅向秦孝公說明了變法革新的重要性,秦孝公便打算以商鞅之道變法改革,但又怕變更法度,恐天下人議論自己,為此猶豫不決,秦孝公便召開朝會讓百官商議此事。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延續自己的統治,都會及時的進行一些變革,增強國家實力,改變衰敗的命運,比較著名的比如秦朝的商鞅變法。幾千年過去了,商鞅變法的有些內容至今仍惹人爭議,其中就有一條就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當人們理解之後才知道商鞅的明智。
  • 秦孝公商鞅變法幕後的政治領袖,被忽視的真正主角
    引言提到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多數人心中想到的可能第一個就是商鞅變法。儘管新王繼位後,商鞅被「車裂」處死,但其大膽求變的精神以及改革帶來的時效,卻為日後「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可是,如果對歷史沒有詳盡的了解,大多數人都不會熟悉,變法時期秦國的君主是誰。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施展變法讓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其實並不冤枉
    商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施展的變法讓秦國從文弱變為野蠻,成為虎狼之國,橫掃六國,天下無敵。可為何到最後,商鞅卻被指謀反,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被殺呢?其實並不冤枉。一開始的秦國其實並不強大,也不霸道,反而還會在鄰國鬧災荒的時候,去給人家送糧食救災,極具「人道主義」精神。而秦國之所以成為虎狼之國,一改溫和的畫風,實在是跟一個人有關,沒錯,是商鞅。這商鞅之前不叫商鞅,他是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名叫衛鞅(為方便敘述,以下稱衛鞅)。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鞅是一匹千裡馬,如果沒有秦孝公這個伯樂識別千裡馬的話,中國歷史上不會有商鞅這個人被記載下來,商鞅為秦國提供的是變法圖強的方法,秦孝公為秦國提供的是維持商鞅變法需要的所有特別條件和平臺,沒有秦孝公的強力支持,商鞅變法就不可能成功。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和商鞅對秦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有著直接關係,商鞅實行的變法讓秦國成為了富裕強大的國家,為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最終秦國到了秦王政時期,如《過秦論》中所說:「及至始皇,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發揚了秦國六代君王的積累和功業,最後通過強大的武力強行統一了天下。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秦國過去一直都是老貴族們的天下,老百姓們純粹就是韭菜,每天幹活不是為了自己,全都是為了秦國的這幫貴族。這幫貴族每天的工作,就是教育這些韭菜,一定要愛國,愛國的前提就是要愛自己的主人,也就是這些秦國的貴族。因此老百姓們壓根就沒有什麼積極性,農耕做不好,戰鬥力也不強。秦孝公立志改革,這才讓商鞅在秦國大放異彩。不過這種變法,為啥秦孝公自己不主持呢?
  • 一個胡服騎射,一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和秦孝公,到底哪個更厲害
    倘若把戰國的那些國君,按能力排個名次的話,秦孝公、趙武靈王都能進入前五: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經過短短的二十幾年,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武靈王時期開啟「胡服騎射」改革,趙國的國力也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戰國中後期趙國能和秦國相抗衡,功績最大的非趙武靈王莫屬。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成功的通過一系列成功的變法手段,讓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己也在當時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和地位,但是在支持自己的國君死後,並沒有獲得一個善終,最後落得個被五牛分屍的結局真的是很悽慘。
  • 究竟誰才是秦國富強的大功臣?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秦國是戰國後期的霸主,而且在秦始皇時期,強大的秦國先後將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和齊國給滅了,而且在一統天下之後,又南徵百越,將嶺南之地劃入版圖;而後又北伐匈奴,奪取了肥沃的河套之地;而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指的也就是秦國此時的疆域範圍。秦國實力如此強大,那秦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強大起來,誰才是秦國富強的最大功臣呢?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春秋戰國時期仁人志士倍出,先後有管仲之治、再到後來的李悝在魏國變法、申不害在韓國變法等,這些變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終卻均走向失敗。縱觀秦國變法,秦國從秦孝公時代的割地求和,歷經幾朝幾代的變法堅持,國家在變法改革中越變越強大。
  • 秦國的真正強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是秦孝公,也不是商鞅變法
    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者有的是活埋,有的是被殺或自殺後陪葬,是相當粗鄙、野蠻和惡俗的傳統。商朝之後的周朝、春秋、戰國、秦朝,殉葬已成習俗。《墨子·節葬》記:「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儒家是很反對這事的,因此在漢代及之後,極少殺人或活人殉葬的,最多是死後陪葬,以示恩寵。
  • 秦孝公又做了什麼使秦國發生了什麼大變化
    秦國之興,源遠流長,而秦國之強,自孝公始。秦孝公信用商鞅,厲行變法,以法治、耕戰富國強兵,使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後世政論家、史學家普遍認為,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帝業的基礎。秦始皇的帝業之基開創於此,秦始皇的政治模式也肇始於此。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去世,秦孝公繼位。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
  • 君為青山,我為松柏-大秦帝國奠基者秦孝公與商鞅
    衛鞅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國律法和推行小家庭制為了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秦孝公堅決維護了衛鞅的變法策略。因變法而強大的秦國在公元前358年擊敗了韓國,這無疑更加堅定了秦孝公維護衛鞅變法的決心。隨後秦國與楚國聯姻,並與魏國會盟,結束了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同時也昭示著秦國在中原諸侯中的地位,宣示著秦國的強勢崛起。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秦孝公還是很有頭腦的,他想我打不過魏國,說明魏國比我秦國強大,我找個魏國混的不好的能人來幫我,不就能把秦國變的強大起來了麼,等我強大了,我再打你魏國,看你氣不氣。我不得不說,秦孝公的想法很超前啊,雖然在當前看來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商鞅」的由來商鞅聽說這件事了,決定跟秦孝公幹一番大事業,於是離開魏國去找秦孝公。
  • 商鞅變法前後,秦國面臨怎樣的困境?秦人又是如何擊敗魏國的?
    齊國則大肆蠶食魯國和衛國的土地。魏國依靠李悝變法積累的國力,不僅向西奪取了河西,還越過趙國攻滅了中山國。趙國則不斷與衛國開戰,奪取了衛國大片土地。韓國也沒閒著,它一直在騷擾衰落的鄭國並於公元前375年將其吞併。反觀秦國,對外不僅丟了河西,還被蜀人頻繁入侵。此外,秦國東部的大荔戎國,西部的豲(huan)戎、綿諸戎、烏氏戎,北部的義渠戎等亦成為秦人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