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名揚天下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王瑋皓文白周峰攝影
1月14日,在《河南省武術志》成書出版座談會上,來自省內的文史專家學者、地方志專家、相關職能部門、撰稿人代表、知名武術家代表等共聚一堂,進一步向社會傳遞推介這一文化成果。
河南武術為何有4000多年歷史?
《河南省武術志》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口徑對河南武術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記述,時間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約4000多年。空間以河南為主,延展至古代中原地理區域。
遠在先秦時期,武術便已萌芽。作為約公元前2600-公元前2100年的中原龍山文化時期、銅石並用時代晚期的類型文化遺址,位於河南永城市的造律臺遺址就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鏃、骨鏃。從禹開始以銅製造兵器,到夏代的君主予(少康子)改進兵器,再到周代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武術逐漸從軍事武藝中分離出來,豐富的武術教育內容在「禮、樂、射、御」四藝中體現出來。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蒙(今屬商丘市)人莊周論劍、衛(今河南北部一帶)人荊軻刺秦王,在《莊子·說劍》和《史記·刺客列傳》中已經有清晰的文字記載。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糧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在冷兵器時代,強身習武、防身自衛就成為歷代許多百姓的選擇,乃至逐漸形成中原地域內的習武民風,尚勇尚武之風自兩漢以降,數百年而不衰。
現存於南陽市漢畫館的石刻中的《手搏圖》和《技擊圖》,生動記錄了中原地區廣泛存在的技擊活動。北宋時期,在東京的各種節日活動中,武術表演已非常廣泛。明清時期則是中國古代武術集大成、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河南古代武術也得到較快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北派拳系。
「河南兩拳」是中國武術理論的基石,是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
中國武術以地域文化為底蘊,先後形成了少林拳系、武當拳系、峨眉拳系、南拳拳系、形意拳系、太極拳系、八卦拳系7個地域性的大拳系。在每一個大拳系中,又以某一個或幾個拳種為中心,衍化出若干個自成體系的拳派。
其中,少林拳系和太極拳系均以中原文化為依託,以河南為中心,流布於全國;形意拳系雖相傳源於山西,但河南派形意拳——心意六合拳自成一派,與山西、河北兩派成鼎足之勢。這足以表明中原武術文化在中華武術文化發展中的強大影響力。
「河南是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原兩拳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省體育局副局長王炳奇說,《河南省武術志》中最大亮點便是突出了少林、太極,對這兩大拳種予以濃墨重彩地全面記述。從北魏時期少林寺建立,少林武術就開始了它與佛教密切聯繫的發展歷程。以儒學為主、儒釋道三位一體的中國主流文化,同時也奠定了中國武術理論的思想基石,規範了武林人士的思維準則和行為綱領。全國129個拳種流派中,不少拳種名稱被採百家之長的少林拳所涵蓋。
而太極拳作為一種外柔內剛的「哲拳」、「文化拳」,蘊藏了中國古代哲學及中華傳統文化。兩大流派中,陳式太極拳創於明末清初,誕生於焦作溫縣,和式太極拳是在陳式太極拳基礎上發展創編而成,二者在流傳中逐步形成不同流派的太極拳,構成太極拳系。
此外,河南省的其他拳種如萇家拳、六合心意拳、形意拳、查拳、梅花拳、王堡槍法等傳統武術和地方拳種,也彰顯了河南武術的普及程度,傳承了河南武術文化。
推動中原武術文化走出去,河南將向全國贈書
「我們還是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推動武術事業的發展。在競技體育方面,進一步把競技體育抓好做好,為河南爭光,為中原添彩。在全民健身方面,我們響應國家體育總局的號召,大力做好武術『六進』,也就是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通過普及推廣,把武術發揚光大。」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馬全鈞說。
據記者了解,河南省體育局已計劃向全國各省圖書館、各大院校圖書館及體育院校圖書館贈送《河南省武術志》,以期發揮志書更加廣泛、更加持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