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少林拳和太極拳堪稱宗師

2021-01-19 大河網

    少林武術名揚天下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王瑋皓文白周峰攝影

    1月14日,在《河南省武術志》成書出版座談會上,來自省內的文史專家學者、地方志專家、相關職能部門、撰稿人代表、知名武術家代表等共聚一堂,進一步向社會傳遞推介這一文化成果。

    河南武術為何有4000多年歷史?

    《河南省武術志》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口徑對河南武術發展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記述,時間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約4000多年。空間以河南為主,延展至古代中原地理區域。

    遠在先秦時期,武術便已萌芽。作為約公元前2600-公元前2100年的中原龍山文化時期、銅石並用時代晚期的類型文化遺址,位於河南永城市的造律臺遺址就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鏃、骨鏃。從禹開始以銅製造兵器,到夏代的君主予(少康子)改進兵器,再到周代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武術逐漸從軍事武藝中分離出來,豐富的武術教育內容在「禮、樂、射、御」四藝中體現出來。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蒙(今屬商丘市)人莊周論劍、衛(今河南北部一帶)人荊軻刺秦王,在《莊子·說劍》和《史記·刺客列傳》中已經有清晰的文字記載。

    中原地區作為中華糧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在冷兵器時代,強身習武、防身自衛就成為歷代許多百姓的選擇,乃至逐漸形成中原地域內的習武民風,尚勇尚武之風自兩漢以降,數百年而不衰。

    現存於南陽市漢畫館的石刻中的《手搏圖》和《技擊圖》,生動記錄了中原地區廣泛存在的技擊活動。北宋時期,在東京的各種節日活動中,武術表演已非常廣泛。明清時期則是中國古代武術集大成、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河南古代武術也得到較快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北派拳系。

    「河南兩拳」是中國武術理論的基石,是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

    中國武術以地域文化為底蘊,先後形成了少林拳系、武當拳系、峨眉拳系、南拳拳系、形意拳系、太極拳系、八卦拳系7個地域性的大拳系。在每一個大拳系中,又以某一個或幾個拳種為中心,衍化出若干個自成體系的拳派。

    其中,少林拳系和太極拳系均以中原文化為依託,以河南為中心,流布於全國;形意拳系雖相傳源於山西,但河南派形意拳——心意六合拳自成一派,與山西、河北兩派成鼎足之勢。這足以表明中原武術文化在中華武術文化發展中的強大影響力。

    「河南是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原兩拳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省體育局副局長王炳奇說,《河南省武術志》中最大亮點便是突出了少林、太極,對這兩大拳種予以濃墨重彩地全面記述。從北魏時期少林寺建立,少林武術就開始了它與佛教密切聯繫的發展歷程。以儒學為主、儒釋道三位一體的中國主流文化,同時也奠定了中國武術理論的思想基石,規範了武林人士的思維準則和行為綱領。全國129個拳種流派中,不少拳種名稱被採百家之長的少林拳所涵蓋。

    而太極拳作為一種外柔內剛的「哲拳」、「文化拳」,蘊藏了中國古代哲學及中華傳統文化。兩大流派中,陳式太極拳創於明末清初,誕生於焦作溫縣,和式太極拳是在陳式太極拳基礎上發展創編而成,二者在流傳中逐步形成不同流派的太極拳,構成太極拳系。

    此外,河南省的其他拳種如萇家拳、六合心意拳、形意拳、查拳、梅花拳、王堡槍法等傳統武術和地方拳種,也彰顯了河南武術的普及程度,傳承了河南武術文化。

    推動中原武術文化走出去,河南將向全國贈書

    「我們還是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推動武術事業的發展。在競技體育方面,進一步把競技體育抓好做好,為河南爭光,為中原添彩。在全民健身方面,我們響應國家體育總局的號召,大力做好武術『六進』,也就是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通過普及推廣,把武術發揚光大。」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馬全鈞說。

    據記者了解,河南省體育局已計劃向全國各省圖書館、各大院校圖書館及體育院校圖書館贈送《河南省武術志》,以期發揮志書更加廣泛、更加持久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近代史上5位武術宗師,個個武藝高強,第1名讓世界知道「中國功夫」!
    近代史上5位武術宗師,個個武藝高強,第1名讓世界知道「中國功夫」! 李小龍,葉問是他的老師,自己創立了截拳道。中國武術之所以受到很多國際上很多人的追捧就是因為他。他還是好萊塢第一位華人演戲的。在武術方面他取得很高的榮譽,在武術界的威望也是難逢對手,是他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
  • 詠春拳、北少林拳、螳螂拳……荔灣湖非遺武術傳承基地揭牌!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圖/受訪者提供日前,廣州荔灣湖非遺武術傳承基地在荔灣湖公園內揭牌,該基地將打造武術文化沙龍,並整合中醫藥、書畫等國學資源,推動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傳承。廣州荔灣湖非遺武術傳承基地負責人傅傑向記者介紹,早在2018年已有打造武術傳承基地的想法,「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學習武術不僅僅是掌握武術的套路,更是修身修心的過程。希望通過這個基地,整合各個拳種,讓現代傳統武術有清晰定位,推動全民強身健體運動。」
  • 近代中國武術排名,李小龍排第三?成龍李連杰吳京等均不在列
    原名李振藩,師承葉問,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順德均安鎮,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
  • 中國武術史上有名的「偷師事件」,就是在這裡發生:太極拳發源地
    直到2020年末,直到中國「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我才知道原來當年的《太極宗師》是有一段真實的歷史背景,吳京主演的楊昱乾並非虛構人物,具有傳奇色彩的「陳家堡」也非是編劇構造。楊昱乾的原型就是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陳家堡」就今河南焦作陳家溝,楊露禪看拳偷學的地方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 《東方今報》專訪陳正雷老師:太極拳最初用來搏擊 咋會不能打
    一是電影《少林寺》讓少林寺火遍全國,大家就認為少林拳比太極拳有名。 二是兩者受眾不同,學少林拳的青少年多,都在登封山下,大家看得到。而學太極拳的中老年人多,分散在公園、街頭,不那麼顯眼。其實,總人數非常龐大。太極有多火?劉洋曾在「天宮一號」值守第二個夜班後,利用間隙打起了太極拳,景海鵬和陳冬也曾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打過巡天太極。
  • 太極宗師之女吳英華,吳式太極拳傳播柱梁!
    吳英華女士(1907 —1997)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的孫女,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女。滿族,北京人。吳英華七歲開始隨父吳鑑泉學拳,天賦很高,父親說她:「巾幗不讓鬚眉」。她繼承家學吳式太極拳,走架行拳形神酷肖其父。
  • 中國武術史最有名偷師故事發生地:從小小幫工,到後來的一代宗師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太極宗師這部電影,其實這部電影過去這麼多年,裡面很多元素都是有真實原型的。比如電影裡楊昱乾的原型其實是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露禪,而裡面的陳家堡其實是如今河南焦作境內一個叫做陳家溝的小村子。
  • 中國古代武術名大全
    中國武術中的拳術,六排縱橫,種類繁多,其名稱五花八門,多達數十個,其中許多名稱頗為行象有趣。1 以數字為拳名的有:二郎拳,三皇炮錘,四平拳,五祖拳,六和拳,六大開拳,八卦拳,八極拳,九路鴛鴦腿,十字單拳,十二步架,十八攔拳,二十四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百合拳。2 以人名為拳名的有:太祖拳,燕青拳,孫臏拳,孔明拜拳,子龍炮錘,武鬆脫銬拳等。
  • 中國武術太極拳申遺成功
    李明明 攝中新網鄭州12月18日電 (李明明)17日晚間,中國武術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圖為河南焦作陳家溝舉行慶祝活動。李明明 攝「太極拳成功申遺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事件。」
  • 拳擊和武術健身價值
    拳擊在清代被稱為西洋拳,曾被中國武術不屑一顧、各派的武術家對拳擊也是十分藐視,認為西洋拳擊是一種單一拳法技術。而現代社會卻非常提倡拳擊運動的健身價值和實用性。拳擊運動在國際和國內的發展情況來說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武術。
  • 活在電影裡的一代宗師,祖籍在被稱為「南蠻」的廣東——南海縣
    葉問是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葉問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
  • 傳統楊氏太極拳培訓基地(中國西南區)掛牌開業
    這標誌著正脈傳承的傳統楊氏太極拳國內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加速,也意味著第五代嫡傳楊氏太極拳開始在國內開枝散葉,廣泛傳承與發展。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宗師的曾孫、國家武術九段、中國武林百傑、92歲高齡的楊振鐸宗師親臨現場,與中國武協秘書長、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生導師康戈武教授,世界太極拳網總編餘功保,雲南省武協副主席沙俊傑,以及我國武術界眾多知名人士共襄盛舉,見證了這個備受矚目的歷史時刻。
  • 中國武術九段,太極宗師馮志強,太極拳實戰派代表人物
    1948年,拜心意拳名家胡耀貞先師,學習心意六合拳;兩年後經胡先師推薦又拜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宗師、人稱「太極一人」的陳發科先師,從而開始跟隨兩位高人雙學雙修。1953年北京成立了首都武術研究社,陳、胡兩位先師任正副社長,而馮老師是他們最得意的門徒,三十歲時已經集心意太極於一身,融內外兩功於一體,武功當時北京武術界已很有名氣。一直到「文革」前,門中有人前來「以武會友」的,大多由馮老師出面應對。
  • 傳統武術太極拳能不能打
    從小就認識了太極拳,只不過是電視上。太極拳以柔克剛,太極張三丰將太極拳耍的是酣暢淋漓。可功夫再高暗算,依然讓一代宗師退守2線,其弟子的兒子張無忌耍的太極拳不亞於張三丰,當世頂尖高手的玄冥二老聯手也沒能勝出。可見太極拳的威力驚人。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清晨的公園裡,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家在比劃著太極拳,動作行雲流水,飄逸自如,太極拳不僅可以舒筋正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太極拳作為中華古武術的一種,拳種歸類為內家拳。不得不說,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武術,是武當創始人張三丰,在道家理論基礎上所創的內家拳技,是道家養生健體和防身技擊的一種實踐體現,只是那時候還不叫「太極拳」。
  • 廣東省武術協會慶賀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座談會舉行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武術協會主席田新德、廣東省武術協會副會長許翔等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來自全省21個地級市共100多名學員參加了座談會和培訓班開班儀式。據了解,廣東省武術協會主辦的廣東省太極拳公開賽暨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活動將在一周後舉行。田新德主席首先對中國太極拳正式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示了熱烈的祝賀。
  • 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
    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 講述河南武術的「前世今生」|《河南省武術志》出版
    突出以少林和太極為主的河南省起源的拳種《河南省武術志》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第一本以省級武術為內容的創修性行業類志書,填補了我國、我省沒有省級層面武術類志書的空白。《河南省武術志》史料豐富,類別較全,內容厚重。該志約120萬字,12章,分上下兩冊。時間斷限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共約4000多年。
  • 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申遺成功為人類健康增福祉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陳恩堂21日表示:「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必將全面推動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普及推廣,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太極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 鄭州科技學院在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中獲13項獎
    鄭州科技學院在省大學生武術錦標賽中獲13項獎 2019-07-11 15:36:00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央廣網河南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