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劉強東向張磊提出7500萬美元的融資需求,但是張磊在算了一筆帳之後,告訴劉強東:「這個生意要麼讓我投3億美元,要麼我一分錢都不投」。
這個故事,相信對商業感興趣的讀者都看過,而我們也知道,張磊當年之所以堅持要投3億,是因為他覺得劉強東構建的物流和供應鏈系統,是需要大規模「燒錢」的,老劉提出來的7500萬美元,根本不夠「燒」。所以想要讓其具備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錢來「燒」。
所以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張磊才給出了3億美元投資的想法!
可我們也都知道,投資這種事是說不準的,難道張磊就不怕賠了嗎?要知道,在劉強東之前,中國境內還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情。
其實,我們能想到的,張磊早就想到了!
高瓴資本入資京東後的第二個星期,張磊就帶著劉強東去了美國。去幹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去深入了解一下沃爾瑪的物流網絡和倉儲系統!
劉強東在沃爾瑪待了四五天,全面了解了沃爾瑪的物流網絡和倉儲系統,並很快在京東展開了供應鏈再造和物流渠道的優化。
除此之外,張磊還牽線大潤發的高管團隊和京東的高管團隊進行了全天的經營管理跨界經驗交流,從而幫助京東團隊學習線下零售的管理知識。
終於,在經過一番艱苦的奮戰之後,40歲的劉強東終於在納斯達克敲鐘,而張磊作為他的投資人,也因此獲得了巨大回報!
不得不承認,3億美元的巨額投資,絕對可以堪稱是當時國內早期網際網路企業的投資中單筆投資額度最高的項目之一。雖然事後張磊取得的回報遠比3億美元要多,但在這之前,他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甚至還一度被人取笑「人傻錢多」。
但對於張磊來說,這樣的質疑聲根本不值一提,因為他很清楚,什麼樣的模式才是最適合京東的。
在張磊的眼中,京東跟當年的亞馬遜一樣,而它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最大遺憾,就是在亞馬遜成立的時候,美國已經有了像UPS這樣的物流巨頭,從而致使他失去了做供應鏈整合的絕佳機會。
而在中國,其境況卻大不一樣,京東當年並不存在這樣的對手。所以正因如此,京東才會擁有如此絕佳的歷史機遇。而這也是張磊的高瓴資本願意出資幫助京東建立物流平臺的原因所在了。
也正是由於這次大手筆的投資,使得京東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迅速建確立並強化了在B2C電子商務領域的領先優勢。
2014年5月22日,京東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一路飆升至286億美元。參與投資的『今日』和「高瓴」皆獲得了上百倍的投資回報。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投資是一個很難控制的東西,沒有人能穩賺不賠,即便是張磊這樣的厲害投資人也是如此,可他為何在投資京東的時候,會這樣的「義無反顧」呢?老劉開口要7500萬美元,他卻要投資3億元,否則就一分不投,此後,還一直「縱容」京東連續虧損……
我們不禁會問,張磊這究竟是「賭徒心態」還是「早有預料」?
實際上,張磊這樣看似「大膽」的決定,其實是早有打算的!
從投資風格上來說,張磊跟投資大師班傑明·格雷厄姆及他的「股神」弟子沃倫·巴菲特很相似,即所謂的「價值投資」,這一點在他的經典著作《價值》一書中就有很好的體現。
張磊從原來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區第一代代表,到2005年創辦高瓴資本,這期間他管理的資本超過了180億美元。
此外,張磊一直奉行的理念是長期投資,而不僅僅局限於短期利益,這一點在京東的身上就有很好體現。
為此,他說道:
「對於投資來說,如果可以幫助一個創業企業成長、發展,構建商業帝國持續高速成長,對於基金回報是最大的。」
當然了,張磊做長期投資也是有條件的:企業需建立在卓越的管理者,以及優秀的商業模式之上。為此,他也曾說:
「我們更在乎這個企業有沒有長期持續的增長力,能不能持續成長。」
所以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張磊之所以在堅持長期投資的同時還能夠實現40%的年化收益,主要是因為他有著超強的風控體制,簡單來說就是選對人、選對企業。
在投資京東的時候,張磊之所以給出3億美元,並「縱容」其連續虧損,並非是所謂的「人傻錢多」,而是早有預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