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卓別林表演藝術特徵,搞笑人物背後的辛酸悲劇

2020-12-22 Taki娛樂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1936年上映的《摩登時代》無疑是最能代表卓別林的一部影片,而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反映一個時代,20世紀初西方國家進行工業革命,大工廠取代了傳統的人工作業,恰逢美國經濟大蕭條,每一個底層勞動者為了生存苦苦掙扎查理就是一個普通的工廠工人,每天就是在工廠重複地扭六角螺帽,結果就是他看到六角的東西,雙手條件反射地去擰動,查理毫無疑問是機器革新下的犧牲品,他的悲慘遭遇與那個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繫,可即便生活與苦難之下,查理依舊保持著善良的本性,他與啞女相處的場面帶有溫暖人心的力量。

查理能夠成為經典,與卓別林高超的表演技巧對於角色的把握息息相關,他用幽默諷刺的方式揭示殘酷的社會現實,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將美國默片喜劇帶向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一、人物形象塑造

電影演員主要藉助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手段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心理活動和故事情節,這就是20世紀初電影無聲時期,也就是默片時代的普遍表演方式,作為啞劇演員出身的卓別林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將喜劇的表演風格帶入到電影當中,而他所詮釋的每一部片子至今都是經典。

卓別林在塑造人物,特別是在他的喜劇表演中,善於設定滑稽可笑卻又可憐的人物形象,麻木機械的工廠工人,穿著窄小的禮服,特大號的肥肥褲子,一雙大頭皮鞋,一頂圓形禮帽,一根紳士拐杖,一撮小鬍子,再配上企鵝似的走路步伐,外在形象與動作都使得這個人物更加生動,喜劇效果突出。

人物形象可以當作外在的外化標誌,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則是角色立體化的重要因素,卓別林飾演的底層勞動者,身無分文,一身襤褸,數次失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窮光蛋,可他卻會習慣性摘下禮帽,用手抬抬它以顯示紳士風度,人物的形象通過突出的性格特徵引發的某種動作和決定更加生動完整,人物也不會因為沒有臺詞顯得枯燥死板

卓別林在他的電影中主張演員的表演,首先應當是完全不外露的,通過誇張的表情和形體動作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和獨特的性格特徵。流浪漢有著滑稽的外形,但卻不是純粹的小丑,在利益薰心的社會中,他保持著善良的本性,他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社會的現實,賦予電影中的角色真正的生命,而並非只是存在於熒幕裡,卓別林演繹的角色跳脫出了熒幕,他真正的活起來,他用他的底層小人物映射著那個時代

不難發現,卓別林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無聲電影,這與他擅長的表演方式:形體表演,也可以說是肢體語言密切相關,他喜歡用行動和表情說話,而有聲電影當中的音效會削弱行為藝術的表現力,觀眾就不能夠全神貫注於熒幕中的人物。

二、影片主題與人物

卓別林的作品堪稱是美國20世紀初無聲電影的典型代表,他在每一部電影中展現的主題都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他以自己獨特的英式幽默諷刺著那個時代。

《摩登時代》中講述的是人和機器的故事,美國工業革命因為轉用機器人而解僱大量工人,造成大規模失業浪潮,查理在工廠發瘋,被關進監獄等都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有密切的聯繫。

卓別林始終認為肢體語言的表現才是電影藝術的真正精髓,魯迅認為,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就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喜劇的本質就是悲劇,卓別林在吸收繼承喜劇與悲劇內核的前提下,通過滑稽幽默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將生活中的小細節演繹得十分細膩,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闡釋社會邏輯,賦予喜劇電影深刻的悲劇性和批判性。

「最佳的喜劇就是對悲劇性的反嘲。」影片與喊著這樣一個主題,鞭撻不公正不人道的資本主義社會,反抗剝削和壓迫,歌頌底層小人物的真善美,針砭人性的弱點,警示人生的誤區,在觀眾歡笑的背後,隱藏著難以言喻的孤獨和悽涼

「善於運用靈活生動的形體動作,吸取舞蹈、雜技、啞劇的表演技巧,對人物造型、表情及動作加以漫畫大的誇張,以構思奇妙、節奏明快、動作優美見長。這種誇張要基於對現實生活細緻的觀察和精心提煉,符合人物心理的邏輯發展,同時要求演員極其認真地對待那些近似離奇出格的行為,使之具有可行性和真實感。

卓別林在這部影片中的表演,賦予誇張的喜劇表藝術以深刻的思想內涵。他給電影觀眾帶來無休止的笑聲,可觀眾卻並不明白主角搞笑背後蘊含的辛酸,旁人的喜劇單純地為了逗觀眾開心:「爆米花電影」,可卓別林的作品卻能夠讓觀眾從搞笑的情節中反思社會,這是與他同時代喜劇演員做不到的,他所創造的底層酸小人物,更是成為電影史上不可超越的經典形象,作品寄同情於窮人,而嘲弄那些富人。

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喜劇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充滿了對受壓迫欺凌的人們的同情,《摩登時代》表明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徵的心願,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

機器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不能磨滅善良的人性,請牢牢記住,那個窮困潦倒的底層小人物查理臉上的微笑看似搞怪實則滿含辛酸。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不朽經典《摩登時代》致敬卓別林永遠的喜劇大師
    卓別林無疑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大師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雖然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影片的配樂和特技都無法和當今的好萊塢影片媲美。但是,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天分使這部影片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
  • 卓別林代表作《摩登時代》,表演堪稱經典,不愧是喜劇大師!
    卓別林代表作《摩登時代》,表演堪稱經典,不愧是喜劇大師!《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經典喜劇,該片於1936年2月上映。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由卓別林飾演的擰螺絲工人日復一日重複機械般的作業,由此患上了精神病,在治癒後卻被誤認為是工人運動的頭兒,隨後被抓。在監獄中誤食毒品,卻由此打敗了謀求造反的犯人並解救了警察,被釋放後又踏上流浪的路途。
  • 《摩登時代》:喜劇中演繹悲劇的大師卓別林
    如果說有一部默劇可以讓人開懷大笑,那一定包含有卓別林的影片。卓別林的默劇讓人體會到此時無聲勝有聲,曾經眼中的喜劇,現在默默來看,成為了心中的悲劇,逝去的歡笑,流淌的悲涼,卻又蘊含著點點希望。不知現在的還有多少人記得卓別林,曾經的小鮮肉,影片中的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一根從來都不舍離手的拐杖,卓別林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傳遍世界,描繪世間的人生百態。
  • 卓別林電影和大蕭條年代
    接下來,卓別林對現實的抨擊更加尖銳,也讓他的電影不僅停留在藝術表達的層面,而且有了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摩登時代》是卓別林電影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為了生計苦苦掙扎,主人公查理作為社會最底層的勞工,他只有每天像機器一樣在流水線上拼命工作,才能勉強填飽肚子。
  • 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三部默片,滑稽的動作演繹一場場悲劇
    第一部:《摩登時代》《摩登時代》,1936年上映,片長106min,Classic Entertainment出品,由查理·卓別林執導並編劇,查理·卓別林、寶蓮·高黛、亨利·伯格曼等主演,豆瓣評分9.1,IMDB評分8.6。
  • 最悲劇的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你認識嗎?
    1889年卓別林誕生在了倫敦,母親在劇院演出,撫養他和哥哥長大,至於父親他總有喝不完的酒。幸福的童年總是是短暫的,母親因為用嗓過度得了失聲症,父親覺得母親沒有了利用價值,於是帶著家裡僅有的積蓄、幾瓶威士忌走了,重組了家庭。母親精神失常崩潰了瘋了。
  • 最悲劇的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你了解多少?
    查理·卓別林,他用波瀾壯闊的一生詮釋了喜劇的內核是悲劇。1889年,卓別林誕生在倫敦,母親在劇院演出,撫養他和哥哥長大,他的父親有喝不完的酒,幸福的童年總是短暫的,母親用嗓過度的了失聲症,父親覺得母親沒有了利用價值,於是帶著家裡所有積蓄離開了,重組了家庭。母親也因精神失常而崩潰了,小卓別林不懂什麼叫瘋,以為母親只是累了。
  • 卓別林用默片來完成最後一部電影,《摩登時代》被賦予不同意義
    而喜劇大師在進入電影有聲時代之後,仍然堅持用默片的方式來完成的最後一部電影——《摩登時代》,也是如此。卓別林的代表作品很多,像是《大獨裁者》、《淘金者》、《城市之光》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
  • 查理·卓別林電影以非現實性的表現手法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
    查理·卓別林的電影以非現實性的表現手法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1936年上映的《摩登時代》是他的代表作。劇中有很多滑稽的情節,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充滿了批評和諷刺。卓別林繼前作《城市之光》後,時隔5年推出新作《摩登時代》,講述了生活在大城市,感受社會底層生活的艱辛,並決定在電影中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被稱為喜劇,但卓別林以誇張的身體動作,製造出不符合常識的情節,令人捧腹大笑。
  • 什麼讓世界級的幽默大師查理.卓別林的作品百年過去依然經典
    提到幽默大師,卓別林總是像一座大山一樣難以繞過。不管時間過去多久提到他總是想到幽默,仿佛他就是幽默的代名詞。我本人是非常喜歡幽默風趣的各種作品的,不管是、電影、相聲、小品、我都喜歡。並且經典的作品我都會隔一段時間就翻出來看一看。
  • 把夢拍成電影的姜文,獲得亞洲卓別林藝術成就大獎
    亞洲卓別林電影人士藝術成就大獎於近日揭曉,著名導演、演員姜文獲此殊榮。「卓別林藝術成就大獎」(The Chaplin Award)以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命名,成立於1972年,至今已頒發48屆。卓別林獎的目的是致敬大藝術家,這個獎項每年都會頒給一位在全球範圍內對電影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該獎項也是為表彰獲獎者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所作出的長期貢獻,而不是針對單一成就的嘉獎。受全球範圍新冠疫情的影響,卓別林的孫女凱拉·卓別林女士在瑞士的卓別林博物館遠程公布了「亞洲卓別林電影人士藝術成就大獎」的獲獎結果。
  • 因「販賣和平」而被美國驅逐的卓別林
    卓別林以無聲電影為人們所知,但是他最初不是拍這個的。他的藝術生涯始於倫敦另一種更為傳統的藝術形式――雜耍表演。卓別林當時是劇團裡的喜劇演員,他在雜耍表演中學到的技巧使他在大熒幕上如魚得水。卓別林倫敦表演舞臺卓別林代表著每個普通人,特別是那些尊嚴遭到踐踏,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卓別林與街上的普通人心心相印,因為他就來自於這些普通人。
  • 1057讀書匯:好書推薦:《卓別林自傳》
    一提起黑白電影時代的喜劇片,很多人腦海裡立刻會浮現出這樣一個人:穿著肥大的褲子、帶著黑色禮帽、小鬍子、大頭鞋還有一根拐杖。無需什麼花裡胡哨的臺詞,只要他往那兒一站,幾個簡單又滑稽的小動作,就能讓無數人 想捧腹大笑。在那個年代,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喜劇之王。那他到底有多有名呢?
  • 紅頂藝術家卓別林?因拍攝這部電影,美國政府秘密調查了他10年
    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出這個熱詞背後包含的心酸。 而有這麼一部電影,在80多年前就把打工人的酸楚講得透透的了,它就是《摩登時代》。你看它的副標題:一個人類在工業時代追求幸福的故事
  • 卓別林:我不是小丑
    說起卓別林,很多人都知道,不就是那個搞笑的號稱喜劇藝術大師的外國名人嗎?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幹什麼的,他為什麼能被譽為藝術家。沒錯,他就是來搞笑的,他的喜劇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又使人笑後感到一絲苦澀,充滿了對受壓迫受欺凌的人們的同情,他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 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所以他稱得上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其實,他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並不遠。
  • 電影史之演員系列1:查理·卓別林
    「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卓別林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將美國默片帶到最高峰。」這是《新世紀周刊》對卓別林的評價。作為默片時代的代表人物,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是回顧影史表演時,第一個必須提到的人物。
  • 藝術大師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卓別林先生,他的電影你 看過幾部?
    世界喜劇之王卓別林,他的電影你都認識嗎?卓別林出身低微,對下層人民懷著深切的愛和同情。正因為如此,人們對這位天才的藝術大師十分崇敬。法國人稱他為我們永遠的夏爾洛。在他的故鄉英國,卓別林每次回歸,都受到人們熱情的歡迎。
  • 悲劇並不是「悲劇」:藝術明珠古希臘悲劇到底想表達什麼?
    說到埃斯庫羅斯對悲劇藝術最突出的革新,那應該是在悲劇編制上,他增加了一位悲劇演員。通過新增的演員與歌隊隊員進行問答式表演,開創了戲劇對話形式的先河。在古希臘悲劇發展史上,這是十分具有突破性的一步,具有完善悲劇結構的偉大意義。埃斯庫羅斯常用的悲劇陣容就是一名悲劇詩人,兩名演員,一個十幾人組成有伴奏合唱歌舞隊。
  • 周恩來與卓別林的合影
    來源:人民政協報這張照片為豎版黑白照片,長29.5釐米,寬23.9釐米,是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期間,與卓別林的合影。照片左側有周恩來籤名手跡:「卓別林先生惠存周恩來一九五四.七.二一」。提起卓別林的名字,許多人就會想起一個身穿肥大褲子、腳蹬大頭皮鞋、頭戴禮帽、留著硬毛刷鬍子的紳士流浪漢形象。
  • 卓別林的有聲片和默片一樣是不可錯過的經典
    1997年,本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國家電影登記處列為「在文化、歷史和藝術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刻畫了殘酷迫害猶太人的大獨裁者亨克爾,這個企圖統治世界的亨克爾暗喻納粹頭子希特勒,卓別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顯地模仿希特勒,並巧妙地通過個人演說對他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