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發勁-胯勁 脊柱 內臟如何訓練?

2020-12-24 騰訊網

引言:內家拳發勁練習,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空有一擊必殺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

人們常說:『學拳容易發勁難。』「任何拳種雖然技擊風格不同,勁力的表現方式有異,但是發勁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勁從腳底發』。」「勁從腳底發」就是人們常說的「力從地起」、「勁從根發」。就是運用腳對地面的作用力而發勁。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內家拳練習怎樣儘可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呢?

人體要能夠更好的發勁,至少得具備幾個要素:

1.胯要能彈,不是單純的擰轉

盤拳之初,以拔胯,開胯為主,胯是人體中節的中節。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動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於此!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

拳譜中時常提到的「尾閭前收」,其實就是胯的後翻,我們知道盆骨是固定在尾骶骨上的,尾閭一收,骶骨隨之後翻,帶動胯後倒,形成翻胯蓄勢。

胯推脊柱節節上傳時,需要關注每一節脊椎的動,充分做到撐拔拉伸,才能夠形成崩彈勁力。

2.背要能竄,背部肌肉跟骨骼的一種分離狀態

對於練拳的朋友,大家都知道:

「功夫在背」,背活並且能崩彈旋裹,才能發出最大威力!

背為人體最大最寬之處,毫無懸念,所蘊含的勁力也是最大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從背上看出來,背活並且能崩彈旋裹,如同變形金剛般的根據需要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是為活、整!所謂「身備五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最大的弓在於背,也就是人體軀幹,我們只有將背脊盤好,才可以將這把弓的威力表現出來!

3.肩要能夾

肩不夾,則身勁散,無法形成合勁,前提是,肩縫開!

從背脊的力學結構來看,肩胛骨的激活與啟動,練出崩彈的勁力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簡單舉例如:1.練就松活有彈力的肩關節,能使動作的速度更快,更好地靈活轉化;2.真正達到「沉肩墜肘」的運動狀態要求,使肩和手臂的勁力貫通,發力做到「梢節起,根節催」;3.能夠更好地打通胯,肋,脊,肩的力線,為發出整勁打下紮實基礎。當然,收穫還不會止如此。

4.脊柱成弓

要使脊柱發勁,必須首先讓其具備發勁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構造非常相似,且同樣具備彈性,關鍵是我們如何運用好這張弓。

打比方講,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兩個端頭,那麼,我們首先得固定好這兩個點的形態,才可以將弓拉開。脊柱這張弓,我們無法藉助外力,將弓拉滿,那麼,我們就利用自身的對撐勁力來達到拉開弓的要求。打個比方,我們將一根竹片置於兩手掌之間,然後,兩手掌相向用力,則竹片會被撐彎,此時的竹片,也就具備了動能。身體脊柱一樣,我們將肩壓好,胯持續上頂,迫使脊柱壓彎,就如同我們挑重擔時,起不來的感覺,腿在蹬,胯在頂,脊柱被壓彎,此時的脊柱,也就具備了發力的狀態。

5.內臟強則身強

「內臟」本身並不能發勁,但是內臟間的「肌腱組織」,以及「橫隔膜」能夠發勁,產生「爆發」勁力,帶動內臟上下「提墜」而產生衝撞勁力,帶動身體的上下位移,支配身體重量,做到「將身體掛在手上」進行打擊!

訓練時,我們可以從「內臟」的「提」開始練習,隨著「橫隔膜」拉伸力的提升,內臟的運動幅度表大,控制身體重量的能力逐漸提升,當能夠配合「筋骨」做到「猛提」的程度,則可感受到由於內臟的快速「下墜」而產生的「反彈」勁力,如果此時能夠將身體的「起」勁同時帶上,則可以做到「驚起驚落」!

將丹田的鼓蕩之力,腰胯的抖擻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為一,形成冷、彈、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勁路滲入對方體內。動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機靈一顫。將這種零距離發勁做到隨心所欲,才能談到在實戰中自由運用粘、連、綿、隨、牽、捺、逼、吸等內家勁訣。

內家拳勁力開發訓練要領

身體潛能開發的離不開「筋骨、關節、內臟」,其中又以「內臟」比較神秘,其實無非人體的進一步開發。

典傳筋骨開發陸功翰打破門派之見,以功夫核心為基礎,公開授藝。典傳國術致力於弘揚中華武術精髓,以「筋骨、關節、內臟」三方面盤練,全方位的開發人體(開胯、開肩、開肘、開肋、開背、開脊等),「簡單、高層次」更適合現代人習練。幫助更多武術愛好者,實現自己的武俠夢。

相關焦點

  • 內家拳筋骨裡訓練方法到現代,你知道兵器是怎麼練的嗎?
    內家拳筋骨裡訓練方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一句話,「兵器乃拳術之始」。說得就是,內家拳最早起源,不是先有的拳,而是先有的兵器。在古代,內家拳筋骨裡訓練很少有人動拳頭打人,用拳頭的那都是打著玩的。內家拳這種用力技巧,在現在的拳術中被稱之為「整體力」。用整個身體的力量,去揮舞重兵。在以前,內家拳筋骨裡訓練整體力很容易練出來,就是因為古代人,無論勞作還是打仗,經常揮舞重兵,久而久之,身體為了適應,或者說克服外在重量。自然形成了整體用力的狀態。內家拳畢竟只用一隻胳膊他甩不動啊,只能用胯帶脊柱,帶肩,帶肘,帶手,手腳身子一起用力。
  • 內家拳的勁與外家拳的勁究竟有何區別
    內家與外家拳的勁究竟有什麼區別。我們先以拳擊為例,我們都知道拳擊在擊打時,勁道的來源為擰腰轉胯藉助腿的蹬地力。而被我們認為內家拳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的發力方式為「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 內家拳之穿透力
    這是最兇狠的發勁方法。穿透力可以透過表面而傷內臟,發勁前要先放鬆。雙手在和對方頂住無法放鬆時,要讓對方的勁沉到自己後腿上。肩甲骨不能被對方頂的後縮,要含胸吃住對方的力。頂力時不要把勁處於發完狀態,要處於蓄力狀態,否則拉弓之時對方的勁就會把你頂死。發勁前意念先到對方身上,拳沒到意念先到。這需要深厚的內力。
  • 八卦掌掌力訓練,太強了!
    實搏只能從實搏中去體會,沒法教、也沒法訓練,蛇形或太極拳的斜飛,在切磋的時候,可以用肩撞,身靠等法把對方發出去,證明自己的步法、身法、貼身發力比對手要高;但如果是實搏,就可以有拆骨剪手,肘打,撩陰,戳眼,刺喉等用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同門練習,常因互不相傷,故虛緩而發,雖能習得聽之一、二,然日時以久,引以成習,臨敵應變之際,竟多不能致用。
  • 如何實現? 道真
    勁長的感覺就是勁留在對方的時間長,拳重沉但不長,挨上一拳是挺痛,但隨即身體脫開,雖痛但已不覺得有勁在身上起作用了,可挨上勁長一拳,身體在倒退中好象勁還作用在身上。師為我講解穿透力,讓我在他身上試勁,總不得法。
  • 讀讀這篇文章,「上帶腰,下帶胯」,或許對你有幫助
    八極兩儀肘,前衝肘頂,發力剎那,腰胯要擰過來,不是直著頂肘。太極順鸞肘,也是腰擰胯崩,打個螺絲轉兒。八極,彈勁藏在整勁裡。太極,整勁藏在彈勁裡。所以表面看,似乎拳風迥異,實則發力精髓,是一個東西。他點點頭,又去練了。晚風吹青燈,一身都是月。有人滿眼繁華,有人靜觀一生。真正打坐,就像看書,修得是觀照力。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胯和腰的動作是密切相關聯的,如腰動,勢必帶動胯動,尤為在前進、後腿轉換運動中,以及左顧右盼過程中,化勁走化無不以腰和胯配合就此帶動全身各部活動,而發勁動作必須松胯,松胯實則為沉胯,才能發勁整壯。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胯和腰的動作是密切相關聯的,如腰動,勢必帶動胯動,尤為在前進、後腿轉換運動中,以及左顧右盼過程中,化勁走化無不以腰和胯配合就此帶動全身各部活動,而發勁動作必須松胯,松胯實則為沉胯,才能發勁整壯。
  • 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二)
    從內家拳的始祖形意拳來說,其傳統的習練過程,就清楚地給我們展示了內家拳由肌肉緊張發力的明勁過渡到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發力的暗勁、化勁的過程。但是在具體習練時,形意拳是在用肌肉緊張發力打明勁的階段就開始要求用外三合的方式使用肌肉緊張了。
  • 盤點脊柱4大節段的優勢與弱點,分步走養護脊柱
    我們都知道脊柱是人體的中心柱支撐著人體的軀幹但其實脊柱還是神經和內臟的保護結構是一個有彈性且靈活的脊髓外架頸椎、胸椎、腰椎、如何保護頸椎呢?1、首先在運動中要注意運動規範,注意保護好頸部,避免突然的扭轉活動。2、頸椎是整個脊柱中暴露最多的部位,天冷要做好保暖工作,因為寒冷會導致頸椎韌帶、肌肉僵硬,進而影響頸椎的穩定性。
  • 八極拳與脊柱健康
    八極拳與脊柱健康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導致脊椎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脊椎部的肌肉韌帶長期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是引起脊柱健康問題的最常見原因。八極拳的拳架結構功法與脊柱健康練八極拳行拳剛勁樸實,動作迅猛,「一練驚牛瘋象龍虎行,邁步打拳一團風」,八極拳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順會先天自然之能,對人之精神與肉體並練,內臟與外軀兼修,使全軀內部循環、神經、消化、排洩、呼吸諸系統及軀幹筋骨,經過鍛鍊更加堅強與協調一致,能夠提升身體強度和柔韌度,增強免疫力,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易產生疲勞感
  • 脊柱側彎後肌肉變化|背闊肌|屈曲|椎體_網易訂閱
    脊柱實在太重要了:  它是承上啟下的樞紐——上承顱骨、下連骨盆,還是胸腔、腹腔、盆腔的堅實後盾;它能夠保護在脊柱中穿行的脊髓和神經,保護內臟器官;還能支持身體重量、支持運動、傳遞壓力、緩衝震動……  輕微的脊柱側彎,除了「側彎」這個表現以外,會讓人疲乏無力、肩背酸痛、精力難以集中;可脊柱側彎一旦嚴重起來,全身上下都得受牽連。
  • 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殺手」——脊柱側彎
    作為家長,您是否關注過孩子有沒有脊柱側彎?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人數上漲,已成為繼肥胖、近視之後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殺手",形勢不容樂觀。脊柱側彎是什麼?有什麼危害?脊柱側彎也叫做脊柱側凸,指的是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矢狀面和水平面上的序列異常,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通俗一點就是說,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是直的,而脊柱側彎患者的脊柱從正面看是呈字母「C」形或者「S」形的。可能有許多人以為脊柱側彎就是脊柱不整齊,不美觀,沒什麼大的危害,但其實恰恰相反。
  • 孩子脊柱側彎怎麼辦?
    脊柱側彎是脊柱發生的橫向彎曲,最經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前的快速增長期間。儘管脊柱側彎可以由肌肉營養不良等疾病引起,但大多數脊柱側彎的原因尚不清楚。大約5%的青少年患有脊柱側彎。脊柱側彎的大多數病例為輕度,但隨著兒童的成長,一些脊柱畸形繼續變得更加嚴重。嚴重的脊柱側彎可能會導致殘疾。特別嚴重的脊柱彎曲會減少胸部的空間,使肺部難以正常運作。X射線對患有輕度脊柱側彎的兒童進行密切監視,以查看曲線是否在惡化。在許多情況下,無需治療。
  • 脊柱側彎讓你體態難看,核心訓練為你重塑完美身形
    脊柱側彎是一種症狀,有很多原因可以導致脊柱側彎,例如:姿勢性側彎、腰腿疼痛、炎症刺激等原因。脊柱側彎發生後,身體表現為腰痛、脖子痛、背痛、膝關節疼痛等一系列的症狀。內環境也會出現各種不適和病變等現象。發現脊柱側彎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直接觀察背部。
  • 如何練出傳統武學內家實用技法「七拳並進」以外的「鼓蕩之力」?
    首先說一下,我們的「腹部」並不包含在「七拳」之中,在武術技擊中,「七拳」是指人體的頭、肩、手、肘、胯、膝、足這七個部位。「腹部」雖然沒有在「七拳」之內,在人體中卻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中華內家武學,迥異於西洋拳擊技術,最大的不同,則在於我們引入了「丹田」的概念;也就是說,西洋拳擊技術發出的是單純的陽剛之力,而我們中華內家武學啟動於陰柔之力,並由陰柔之力與陽剛之力匯合,最終形成身體真正的整體力。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區別與碰撞。
  • 什麼是脊柱側彎?脊柱側彎分哪幾種?了解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
    先天性脊柱側彎和特發性脊柱側彎這兩種脊柱側彎的主要區別就是病因不同。和先天性的脊柱側彎不同,特發性的脊柱側彎的具體原因不明,大多數都是因為人體在青春期的時候發育的速度太快,導致的脊柱不能及時的發育好,就出現了脊柱側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