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內家拳的發勁練習,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空有一擊必殺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
人們常說:『學拳容易發勁難。』「任何拳種雖然技擊風格不同,勁力的表現方式有異,但是發勁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勁從腳底發』。」「勁從腳底發」就是人們常說的「力從地起」、「勁從根發」。就是運用腳對地面的作用力而發勁。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內家拳練習怎樣儘可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呢?
人體要能夠更好的發勁,至少得具備幾個要素:
1.胯要能彈,不是單純的擰轉
盤拳之初,以拔胯,開胯為主,胯是人體中節的中節。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動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於此!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
拳譜中時常提到的「尾閭前收」,其實就是胯的後翻,我們知道盆骨是固定在尾骶骨上的,尾閭一收,骶骨隨之後翻,帶動胯後倒,形成翻胯蓄勢。
胯推脊柱節節上傳時,需要關注每一節脊椎的動,充分做到撐拔拉伸,才能夠形成崩彈勁力。
2.背要能竄,背部肌肉跟骨骼的一種分離狀態
對於練拳的朋友,大家都知道:
「功夫在背」,背活並且能崩彈旋裹,才能發出最大威力!
背為人體最大最寬之處,毫無懸念,所蘊含的勁力也是最大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從背上看出來,背活並且能崩彈旋裹,如同變形金剛般的根據需要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是為活、整!所謂「身備五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最大的弓在於背,也就是人體軀幹,我們只有將背脊盤好,才可以將這把弓的威力表現出來!
3.肩要能夾
肩不夾,則身勁散,無法形成合勁,前提是,肩縫開!
從背脊的力學結構來看,肩胛骨的激活與啟動,練出崩彈的勁力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簡單舉例如:1.練就松活有彈力的肩關節,能使動作的速度更快,更好地靈活轉化;2.真正達到「沉肩墜肘」的運動狀態要求,使肩和手臂的勁力貫通,發力做到「梢節起,根節催」;3.能夠更好地打通胯,肋,脊,肩的力線,為發出整勁打下紮實基礎。當然,收穫還不會止如此。
4.脊柱成弓
要使脊柱發勁,必須首先讓其具備發勁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構造非常相似,且同樣具備彈性,關鍵是我們如何運用好這張弓。
打比方講,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兩個端頭,那麼,我們首先得固定好這兩個點的形態,才可以將弓拉開。脊柱這張弓,我們無法藉助外力,將弓拉滿,那麼,我們就利用自身的對撐勁力來達到拉開弓的要求。打個比方,我們將一根竹片置於兩手掌之間,然後,兩手掌相向用力,則竹片會被撐彎,此時的竹片,也就具備了動能。身體脊柱一樣,我們將肩壓好,胯持續上頂,迫使脊柱壓彎,就如同我們挑重擔時,起不來的感覺,腿在蹬,胯在頂,脊柱被壓彎,此時的脊柱,也就具備了發力的狀態。
5.內臟強則身強
「內臟」本身並不能發勁,但是內臟間的「肌腱組織」,以及「橫隔膜」能夠發勁,產生「爆發」勁力,帶動內臟上下「提墜」而產生衝撞勁力,帶動身體的上下位移,支配身體重量,做到「將身體掛在手上」進行打擊!
訓練時,我們可以從「內臟」的「提」開始練習,隨著「橫隔膜」拉伸力的提升,內臟的運動幅度表大,控制身體重量的能力逐漸提升,當能夠配合「筋骨」做到「猛提」的程度,則可感受到由於內臟的快速「下墜」而產生的「反彈」勁力,如果此時能夠將身體的「起」勁同時帶上,則可以做到「驚起驚落」!
將丹田的鼓蕩之力,腰胯的抖擻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為一,形成冷、彈、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勁路滲入對方體內。動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機靈一顫。將這種零距離發勁做到隨心所欲,才能談到在實戰中自由運用粘、連、綿、隨、牽、捺、逼、吸等內家勁訣。
內家拳勁力開發訓練要領
身體潛能開發的離不開「筋骨、關節、內臟」,其中又以「內臟」比較神秘,其實無非人體的進一步開發。
典傳筋骨開發陸功翰打破門派之見,以功夫核心為基礎,公開授藝。典傳國術致力於弘揚中華武術精髓,以「筋骨、關節、內臟」三方面盤練,全方位的開發人體(開胯、開肩、開肘、開肋、開背、開脊等),「簡單、高層次」更適合現代人習練。幫助更多武術愛好者,實現自己的武俠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