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原生態:鋪就科爾沁草原深處的致富路

2020-12-22 中國僑網

  【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生態+原生態:鋪就科爾沁草原深處的致富路

  中新網通遼10月28日電 題:生態+原生態:鋪就科爾沁草原深處的致富路

  作者 奧藍

  「我們今年要上冬季旅遊項目了,已經在河邊準備了好幾頂冬天住的蒙古包,很暖和。有幾頂是專門按照傳統樣式設計的,用爐子和火炕供暖,我小時候就住這樣的。」

  44歲的蒙古族漢子洪格爾巴特爾世代生活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處的通遼市扎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鎮圖布信嘎查。2014年,他和另外兩戶牧民合夥組建了洪格爾巴特爾生態家庭牧場,大家達成生態優先的共識,對1萬多畝草牧場統一划分、統一規劃使用,生產費用大家一起扛,經營利潤大家一起分。

圖為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生產的奶製品、牛肉醬等特色食品。 奧藍 攝

  2017年,洪格爾巴特爾生態家庭牧場對遊客開放,如今每年都有上萬人次遊客來這裡欣賞美景、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這裡有山、有河、有樹、有牛,還有特別傳統的草原牧歌生活。洪格爾巴特爾還自籌基金成立了旅遊公司,帶動周邊的貧困戶和牧民們參與其中,實現脫貧增收。

圖為當地牧民正在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中的蒙古包裡演出。 奧藍 攝

  「我們這裡有篝火晚會、祭敖包、祭全羊之類的文化活動,也有騎馬、射箭等傳統技藝體驗,還有一些蒙古族日常的小遊戲呢。」洪格爾巴特爾告訴記者,他們特別開發了不少與民族文化有關的體驗項目,希望能讓遊客愛上草原。「人們在蒙古包裡吃飯,出門就能看到茫茫草原。他們對擠牛奶、做奶製品都特別好奇,都想親手體驗。」

圖為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中的裝飾品。據高月介紹,布條的排列順序都是有講究的,紅黃白綠藍按順時針順序擺放。 奧藍 攝

  帶著大家體驗這些傳統民俗的都是當地牧民。這幾天54歲的蒙古族婦女七十三在蒙古包裡為遊客們展示奶食品製作技藝,她身著漂亮的蒙古袍,站在爐子前將大勺高高揚起。遊客們團團圍在她周圍,邊拍照邊提問題。大家目不轉睛,不想錯過她的一舉一動。

圖為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冬日景色。 洪格爾巴特爾 攝

  這裡還有由當地牧民組成的傳統歌舞演出團。大家身著蒙古袍,表演長調、好來寶、馬頭琴等傳統技藝。洪格爾巴特爾告訴記者,有的遊客們很喜歡請演出團隊來助興。「最多的時候演出團能有十幾個人。但人員不固定,因為大家都還有自己的生活。」

圖為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夏季的田園牧歌。 洪格爾巴特爾 攝

  「我自己很喜歡這些民族的文化。」布和是演出團的一員,他不僅會拉四胡、唱好來寶,還是一名出色的手工藝人。他製作的傳統馬鞍、四胡等不僅賣給當地牧民,也會作為工藝品來售賣。「馬鞍子做起來可費勁了,都是純手工的,要做1個月呢,能賣5000—6000元。」

  在洪格爾巴特爾生態家庭牧場,蒙餐也是一大特色。烤肉、奶茶、蒙古族麵點、奶食品等特色傳統美食在這裡格外受歡迎。

圖為秋日暖陽下的富硒牛們。 奧藍 攝

  「當然也可以郵寄了,牛肉醬賣得很好。奶製品一般都在現場賣,很少郵寄。」洪格爾巴特爾的妻子高月告訴記者,奶製品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保存時間相對較短,長途運輸會影響口感。

  「如今在我們的帶動下,周圍不少牧戶都跟著我們做奶製品、養雞、養牛。」高月提起鄰居們眼裡滿是笑意。「旺季的時候奶製品總是供不應求,一起幫著做奶製品的牧戶能達到十餘戶。跟我們合作的牧民都是技藝相對比較好的。我們也要挑呀,不能砸了招牌。」

圖為深秋時節的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一隅。 奧藍 攝

  「我們這裡的牛肉跟其他地方的也不一樣,我們給每頭牛每天餵含有3克硒元素的飼料,肉質更好。」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自2019年起,這裡與科技公司合作建立起富硒牛養殖基地,提升肉牛的品質,讓牛肉更加鮮嫩、肥瘦更加均勻。「我吃了這麼多年牛肉,我覺得這個肉有我小時候的味道。」洪格爾巴特爾呵呵笑著。

圖為七十三正在展示傳統奶製品製作工藝。 張靜 攝

  「不少牧戶都在我們的帶動下養富硒牛,我們提供硒原料並在牛出欄時統一收購,回收價格比普通牛肉高不少呢。」高月告訴記者,牧戶們的積極性也都很高。

  據統計,這裡2019年牧業生產純利潤達到130萬元,旅遊純利潤50萬元。

  「下一步,我們也想讓牧場『上網』,這樣人們就更容易找到我們了。」洪格爾巴特爾對未來充滿期許。「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一步一步、扎紮實實地做事情。未來也會慢慢來。」(完)

相關焦點

  • 愛上內蒙古丨請到科爾沁草原來!
    愛上內蒙古丨請到科爾沁草原來!,7月的草原美如畫。駕車帶上三五親朋好友來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草原,這裡的天就像你想像中那樣蔚藍,慢慢飄動的白雲與安詳的草原,如同夢中的藍色故鄉。九曲烏蘭河多彩草原鮮花開滿山坡芍藥花開滿山坡 去趟草原吧,烏蘭毛都草原深處小河彎曲伸向遠方,如同一條綿長的哈達飄落在碧綠的地毯上。
  • 阿魯科爾沁千餘戶牧民轉場
    6月1日起,中國規模較大、保留完好的原生態草原遊牧區——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1000餘戶牧民開啟夏季轉場之旅,經過數天跋涉,「先頭部隊」陸續抵達目的地。轉場途中,近30萬頭(只)牛羊和牧民們的卡車、勒勒車隊在一碧萬裡的大草原上迤邐行進、聲勢浩大,為這場延續了千百年的「史詩般遷徙」續寫新的篇章。
  • 一張照片,勾起5年未圓之夢:科爾沁金色草原上蔓延的紅色海水
    《約會2020之秋》系列分享第26篇:新華社發布的一張照片,又勾起了我5年來都沒能實現的一個夢想:5年前,北京萬哥分享的一張類似的照片,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照片上的地方名叫代欽塔拉,位於內蒙古科爾沁右旗的代欽塔拉蘇木
  • 廣安龍安柚:一棵柚子樹 鋪就致富路
    廣安龍安柚,演繹出「一棵柚子樹,鋪就致富路」的精彩故事。
  •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2020/12/21 08:2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183
  • 花草樹木間鋪就致富路
    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創新機制,實施「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範工程,百姓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固原市位於六盤山東麓,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我國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陝、甘、寧三省區的重要水源地,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 向著更好的遠方——帶你走進阿魯科爾沁旗的遊牧現場
    阿魯科爾沁旗千餘戶牧民趕著30萬頭只牛羊踏上夏季轉場之旅…… 這裡四季分明,空氣清新,山巒疊翠,水草豐美;這裡的草原遊牧系統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 與科爾沁草原相連的白城美食
    每天陪你酒話連篇的大羅言酒全文字數:1499字閱讀時間:3分鐘科爾沁草原東部的白城這裡草質優良,草原像地毯,像海洋,一直延伸到天邊,一望無際。白浪滔滔的嫩江水、九曲迴腸的洮兒河、水美魚肥的月亮湖及大小不一的河流、泡澤,如同一條條銀絲帶縱橫交錯地鑲嵌於城市之間。吉林白城市高原紅牛肉和辣椒都非常有名,不少人都喜歡吃,除此以外,白城還有哪些特色美食一定要吃的呢?
  • 瑞金:「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鋪就了一條條鄉村振興快車道12月18日,記者在黃柏鄉龍湖村坳背崗萬畝臍橙園看到柏油馬路屬於「四好農村路」,自從修好以後,給當地村民出行和臍橙銷售帶來極大便利。
  • 阿魯科爾沁打造「中國草都」
    立草為業破解發展瓶頸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草牧場面積1447萬畝,年均大小畜存欄200萬頭(只)以上,是內蒙古地區重要的肉牛羊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曾經,由於頻繁遭受乾旱等嚴重自然災害和草原過度利用,優質牧草核心區一帶植被覆蓋率不足10%,草場退化、沙化十分嚴重。  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破解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 南洞鄉葛根豐收鋪就脫貧致富路
    該基地是南洞鄉中藥材「十裡長廊」中的一段,由山聯村「十佳產業致富帶頭人」何燕清承包,種植面積達45畝,每畝產鮮葛根3000餘斤,畝均收入可達4200餘元。收穫的葛根將統一銷售給旭坤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根據品質進行分級銷售和加工。據悉,近年來,南洞鄉各村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流轉零散、閒置土地,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規模化、規範化產業發展體系,帶動周邊村民就地務工、增產增收,鋪就產業脫貧致富路。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置身五龍山生態茶園,望著山上一梯一梯的茶樹,俯仰之間,不僅能領略山川壯美,更能從徐徐而來的微風中聞到茶香。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 科爾沁草原的金色夜鶯
    科爾沁民歌代表性傳承人烏雲。(資料圖)科爾沁長調民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東部和西部兩大風格色彩區。相對而言,東部長調民歌保留較多,一直在民間流傳,包括科爾沁右翼兩旗、扎賚特旗,以及杜爾伯特旗、郭爾羅斯前後兩旗。
  • 「媒體報導·赤峰日報」中國草都:像繡花一樣繡出草原底色——阿魯...
    近年來,阿魯科爾沁旗在「優質、高效、健康、持續」的理念下,堅持「生態優先、惠民為本、規劃先行、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的原則,全力推進企業獨資、企業或合作組織與牧戶聯合、牧戶與牧戶聯合、牧戶獨資等多種優質牧草基地建設模式,迅速實現了生態生計兼顧、生產生活並重、治沙致富共贏的科學運行機制。目前,已形成集牧草種植、草產品深加工、貯運銷售、畜牧業養殖為一體的產業鏈條。  「便覺眼前春意滿,東風撫草綠參差」。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我們村裡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 【回望「十三五」】阿魯科爾沁旗:見證「荒漠」變「綠洲」的綠色...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草牧場面積1447萬畝,年均大小畜存欄200萬頭只以上,是內蒙古地區重要的肉牛羊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曾經,由於頻繁遭受乾旱等嚴重自然災害和草原過度利用,優質牧草核心區一帶植被覆蓋率不足10%。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才能破解保護生態與發展畜牧業之間的矛盾,2008年,隨著全旗第一個沙地節水灌溉紫花苜蓿種植試驗成功,從此,阿旗拉開了「立草為業、建設草原、興旗富民」的大幕,牧草產業也從此邁出了向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的堅實步伐。
  •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20-12-03 15:51
  • 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許雄、胡旭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曾幾何時,這樣的標語布滿鄉村家家戶戶的院牆上,村民口口相傳,飽含著對修路致富的美好嚮往
  • 科爾沁皮雕傳人,讓草原「絕活」永「醉草原」
    不能養活自己的手藝,一味依賴政府貼補的技藝,是不可持續的,也難以傳幫帶炎炎夏日,在深圳闖蕩多年的內蒙古漢子何春龍給我微信,告知師傅嘎瓦從科爾沁來了,有沒有空過去見一面?在深圳平湖一個舊工業園區改造的文化創意園,幾間裸露鋼筋骨架與紅磚牆壁的龍崗區非遺技藝的傳習基地,便是何春龍夫婦的盤桓之所——述本緣文化公司。
  • 奔騰歲月,草原上的民族風情,這部關於蒙古族的電影值得一看
    電影《奔騰歲月》在馬背上感受民族風華,這部電影講述了科爾沁右翼中旗通過當地的馬業發展擺脫了生活貧困,同時也講述了在走出貧困的過程中,一個關於兄弟情,人馬情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新時代下,科爾沁右翼中旗的新面貌,最後凝聚成了一首特別有感染力的時代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