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遠古炎帝「走進」現代生活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背後的故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蘇莉 陳奕樊
當古老的炎帝神農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碰撞,會綻放出怎樣的火花?當一脈相承的兩岸文化匯流入海,會拍打出怎樣的浪花?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近日在長沙落下帷幕。大賽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
在這場歷時近六個月的文化盛事中,全球華人以炎帝神農文化為紐帶,通過對炎帝神農文化的創新創意和成果轉化,讓炎帝精神賦能時代精神,讓炎帝文化賦能時代文化,讓炎帝形象走進日常生活,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近日,記者分別採訪了部分獲獎的參賽者、評委及主辦方,請他們講述此次大賽背後的故事。
上演「古今對話」,年輕化表達賦能傳統文化
連成一線的眉毛,突出化的兩頰腮紅,以百草為原型的頭飾……大賽入圍決賽的作品「炎炎部落」,用誇張的卡通化手段衍生出神農、小巴和大鵬三種形象,在傳統文化中充分融入年輕化的創意表達。
「神農、小巴和大鵬三種卡通化形象更能拉近與消費者的親和感,讓神農文化不再陌生。」來自湖南工業大學寸設計工作室的林心茹向記者介紹道,在「炎炎部落」的產品設計中,還結合時下流行的盲盒元素,讓炎帝神農文化貼近年輕人的生活。
在炎帝神農文化創意大賽上,湖南工業大學寸設計工作室斬獲1個金獎,2個優勝獎。這些獎項的獲得者平均年齡只有20歲。
本次大賽以炎帝神農文化為主題。讓數千年前的遠古文化在21世紀復甦和傳承,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的「古今對話」,是本次大賽創辦的初心之一。
「炎帝神農這個IP是傳統的,但是我們要讓它活在當下,要在今天的老百姓中間,尤其是在新時代的生活中體現它的價值。」賽事評審委員會主席、湖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何人可表示,讓年輕人廣泛參與到創作中來,不僅可以打破此前單方面交流的傳統,還可以用年輕化的語言賦予傳統文化勃勃生機。
神農嘗百草、神農種五穀、神農織麻為布……湖南印探文化負責人謝悠然用輕鬆活潑的繪本,講述炎帝神農始祖的「八大功績」傳說。
「炎帝神農文化相對株洲乃至湖南來說,大眾熟知程度高。但是放到其他省市或者海外,可能就沒有這麼熟悉。尤其是青少年這一代,他們可能知道自己是炎黃子孫,但不了解具體的內涵,用繪本講述炎帝故事,是更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的一種表現形式。」謝悠然表達了自己作品的設計初衷。
謝悠然認為,文創行業只有注重市場意識,貼近目標群體,才能讓最終轉化落地的產品被消費者所接受,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才會不斷擴增。
追尋共同的精神家園,促進兩岸對話交流
「雖然兩岸文化略有差異,就如同海浪的高低錯落一般,但都是中華文化之海中的浪濤,彼此間的文化情感溝通奔流不息,生生不絕。」 11月21日,參賽選手張開在終評現場介紹自己的作品「神農再傳承」。這部作品將炎帝陵的代表性建築進行提煉和濃縮,將兩岸炎帝文化的聯繫進行具象化的提取,用海浪的形式去闡述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特徵,最終斬獲產品類金獎。
來自中國臺灣的銀獎作品「連鎖反應」,將分割的積木塊用榫卯的結構重塑不同造型的完整陶器,寓意中華民族的不可分割。作者翟偉民在海峽彼端通過視頻表達自己的心聲:「作為炎黃子孫,通過這次大賽更加深入了解炎帝神農文化,不斷增加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通過創意設計,弘揚和傳承炎帝神農文化,追根溯源凝聚民族認同,正是此次大賽的目標之一。
「中華一脈,兩岸同宗。」省委臺辦主任肖祥清介紹,炎帝陵被譽為「中華民族的人文聖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臺灣民眾對炎帝神農氏具有高度的尊崇感和廣泛的認同感。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炎帝陵已經成為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尋根謁祖的聖陵福地,同祖同源、同文同種的民族認同感在海峽兩岸日益深入人心。
本次賽事吸引和號召了海內外一大批華人華僑的熱情投入。主辦方介紹,大賽吸引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和文創產業者投稿,收到的5286件作品中,臺灣同胞參賽作品1358件,佔比25.69%。
儘管因為疫情的原因,臺灣選手和嘉賓只能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參與比賽和頒獎典禮,但正如臺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大賽評審醜宛茹所言,透過競賽推動,可以讓眾多兩岸學子重新尋根中華文化,了解傳統底蘊,對增進文化認同、推進兩岸交流而言,意義非凡。
推動成果轉化落地,不讓創意「失意」
12月25日,在湖南(瀏陽)夏布文化科普基地,300多平方米的科普展廳裡擺放著近400款夏布產品,參觀展覽的遊人絡繹不絕。
瀏陽心之夏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魯松元,正在籌備寒假學生夏布研學事項。在這次炎帝神農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上,魯松元公司所設計的「炎帝『治麻為布』夏布研學及手工體驗」作品獲得了產品類優勝獎。
去年開始,師承瀏陽夏布非遺傳承人譚志祥的魯松元同湖南文創公司進行戰略合作,聯合宣傳推廣瀏陽夏布。湖南文創公司通過對接各方資源和布局線上流量營銷,打開「心之夏」瀏陽夏布的銷售宣發渠道。今年,「心之夏」的銷售量增長了近100萬元。
近年來,湖南文創公司構建「這湘有禮」品牌生態,集合智力資源、金融資源、企業資源和政府資源,打通生產端、設計端和運營端全產業鏈條,通過各大設計賽事,推動文創產品轉化落地,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在12月20日的頒獎典禮現場,中華炎帝神農文化產業發展聯盟成立。這個由湖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湖南炎帝盛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湘豐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先期組成的聯盟,將與獲獎作者籤訂轉化協議,推動文創作品轉化落地,邁進千家萬戶。
「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湘豐茶葉集團副總裁張超說,近年來,湘豐茶葉集團用45萬畝茶葉基地打開了茶文旅市場,但由於自己所製作的文創產品沒有個性化、品牌缺乏記憶點,一直無法帶動商品消費。
「希望能夠通過對接聯盟的優秀資源,既傳承好炎帝神農文化,又激活文創產品轉化落地的市場力量,讓湖南文化旅遊市場欣欣向榮。」張超期盼地說。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12月26日04版)
[責編:鄧玉嬌]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