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6月5日,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正式出爐,《三國志》作者陳壽榜上有名。四川省作協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作家羅偉章認為,陳壽的入選名至實歸,「就算他是第一批四川歷史名人,這也無可厚非。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
羅偉章
在羅偉章看來,《三國演義》雖好,但離偉大還有一步之遙。「要是羅貫中能寫出人物的自我審視,能多一些生命情懷,他和他的書,會是多麼偉大呀!不偉大,但照樣好。苦難中出華麗,卑微中顯巍峨,紛亂中見秩序,在羅貫中筆下都有,而且他貢獻了眾多符號性人物,比如說到諸葛亮,自然就代表足智多謀和公忠體國,說到關羽,即刻會想到絕倫逸群和義薄雲天。」
羅偉章稱,其實《三國演義》的主體和源頭故事,是《三國志》給的。一件事情發生了固然重要,發生之後記錄下來,或許更加重要,因文明由此生焉:經陳壽記錄,歷千年累積,而有了《三國演義》。「三國」這個稱呼,也是陳壽首創,至少是在書裡首創。「從王朝劃分,本無』三國』之謂,其前段,屬東漢,後段,屬魏晉,但陳壽以』三國』命名,形象地昭示出朝廷暗弱、鼎足而三的分裂格局,且音節響亮,柔軟的美學與堅硬的事實達成和諧。若改為《漢末晉初志》,一點勁也沒有。」
陳壽
在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公布後,羅偉章寫了一篇文章《陳壽:為三國命名》,洋洋灑灑數千言。文中他指出,著作家能為事物命名且被普遍承認,是很大的本領,也是很大的功績。更重要的是,陳壽比較如實地表達了漢末至魏晉的英雄觀:推崇功業,道德退隱。這種英雄觀與儒家學說相悖,所以成了亂世。但它提供了另一種精神維度:注重個人價值的彰顯。
羅偉章說:「當然我們現在也希望探討,陳壽為何能以這樣的眼光和筆法寫出《三國志》?」他指出,陳壽生活在那個動蕩年代,因不事權貴而多次被貶謫,人生經歷坎坷。他將修史作為一項業餘愛好,耗費十年完成對《三國志》的編纂。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創造。
《三國志》
《三國演義》
「陳壽選取題材時,其實就反映了自己的政治觀和歷史觀。」羅偉章說,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英雄,包括諸葛亮、關羽等,他們的「忠」「義」「智」等精神,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而在《三國志》中,這些都被著重體現出來了。羅偉章說,中國古代的歷史,其實是帝王史,但陳壽在書寫當權人物時,能夠抽出一些筆墨,瞄向當時的民間,其實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這也能體現陳壽作為一名史學家,關心民間、關注人民的胸懷。
「三國」裡的劉關張成為「英雄」的代名詞
一位作家眼中的陳壽,肯定會和歷史學家眼中的陳壽有所不同。羅偉章高度認可《三國志》的文學性以及陳壽的筆力。他稱,中國的史學與文學,都脫胎於經學,文史不分家這種又好又壞的傳統,從《詩經》就開始了,到司馬遷,成為集大成者。沉入睡夢中的劉邦顯現的是一條龍,是史學還是文學?司馬遷的晚輩陳壽,寫代表「君德」的青龍「數屈於井」,是史學還是文學?「設若陳壽沒有文學家的筆力(甚至包括想像),崇尚文史不分家的同代和後世,根本就不會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