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史學家陳壽——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2020-12-22 國際在線

陳壽

  他

  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國志》

  他

  有傲骨無媚骨,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

  陳壽是誰?剛評出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不少人對他頗為陌生。但只要說到《三國志》的作者,估計不少人就會恍然大悟。這位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在屢遭打壓之際,仍出於匡君正世的責任和使命,秉筆直書,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載了三國歷史的風雲變幻;更以其會通古今的才識,留下了對歷史發展大勢的諸多思考。

  言及陳壽,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大加讚賞,「一部《三國志》讓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他身上凝聚的勇於創新、不事權貴等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才高識遠

  《三國志》讓他「並遷雙固」

  在南充陳壽紀念館,正門匾額上的「並遷雙固」四個大字,表示陳壽的史學成就與司馬遷、班固比肩。

  何一民說,陳壽少時好學,曾拜同郡學者、著名儒學家和史學家譙周為師。同時,蜀地自漢代以來,史學昌盛。在這種氛圍下,陳壽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其中,就包括耗十年之功完成的《三國志》。在這部65卷的著作中,陳壽以紀傳體、斷代史體例,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三國歷史人物形象。

  「他描寫的歷史人物雖不如《史記》和《漢書》中的那麼生動傳神,但簡約爽潔、無繁冗蕪雜之弊。在史料選擇上,陳壽也能擇取最重要者。可謂,文簡而事豐。」何一民說。

  陳壽對歷史的見識,也體現在著《三國志》時對形勢觀、人謀觀、史體觀的整體把握上。何一民認為,陳壽比較重視客觀形勢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同時也重視人謀對形勢的主導作用。他還能把形勢和人謀之間交互投射所演化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最反映客觀實際的史體撰寫出來。

  陳壽對天下大勢發展客觀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令人稱道。現在,很多經常使用的成語就出自《三國志》。

  翻開《三國志》,精華語句不勝枚舉。談謀略,陳壽寫「事留變生,後機禍至」。這就是後世常說的「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談領導的素質,他總結為「權不失機,功在速捷」,認為領導的大忌就是臨機而不決,要採取正確謀略速捷以成事。談不懂權衡利弊,他總結為「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講人品,陳壽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王冊諸葛鄧鍾傳》中寫道,「君子之行,皆積小以成高大。」意在提醒高尚的人格和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從身邊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等,更是百代流傳。

  為人質直

  著史時將個人恩怨置於腦後

  作為修史之人,陳壽具備了應有的史德、史才和史識。

  何一民認為,「陳壽一生為人質直,有傲骨而無媚骨。在蜀漢時期宦官黃皓專權,不少大臣皆屈意附之,他卻『獨不為之屈』,哪怕因此貶官。」而陳壽著述《三國志》,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夠以史匡扶君主。在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下,他才「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期待最終「有益風化」。

  著述《三國志》,陳壽也秉筆公正、取材嚴謹。「比如關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記載,在當時曾有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一說。但陳壽根據諸葛亮《出師表》,確證是劉備主動請諸葛亮出山。」

  不僅如此。陳壽之父曾在蜀漢時被諸葛亮處以凳刑,但陳壽著史時將個人恩怨置於腦後,真實記述和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生前治蜀的事跡,成為摒棄前嫌的史德最高體現。

  何一民說,正因為陳壽德才、見識兼備,《三國志》問世後就受到好評。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寫作《魏書》,但看到《三國志》後,他認為已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於是自毀其書。《三國志》還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對於《三國志》「文採不足」這一說法,何一民認為,這其實皆因司馬遷時代文史不分。「到了魏晉時期,史學已經開始獨立發展,與文學分道揚鑣。因此,《三國志》並不以文採見長,而是力求樸實。這恰是文史分野的標誌。」

  而今,千百年的歷史見證:陳壽的努力沒有白費——一部《三國志》,不僅成為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信史,也成為今人為人處事甚至治國理政的智慧源泉。

  人物名片

  陳壽(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學家,與司馬遷、班固齊名,史稱「並遷雙固」。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在《三國志》裡,陳壽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載了蜀漢「必以人為本」「弘毅寬厚」「賞罰必信」的治國理念和蜀地儒學、經學及其師承流變的情形,對巴蜀歷史文化和蜀學、經學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閱讀

  陳壽著《三國志》多有曲筆嗎?

  □本報記者 吳曉鈴

  陳壽《三國志》永載史冊。但後人也認為他在書中多有曲筆,並且「挾私報怨」,不算良史之才。真相的確如此嗎?

  《三國志》被指曲筆回護曹魏,皆因全書以曹魏為正統。《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為帝。吳、蜀君主即位,書中都記曹魏的年號。對於東吳,陳壽只稱孫權為主,對孫亮等稱名。

  在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看來,這些並非曲筆。他表示,晉是承襲曹魏而有天下的。身為晉人,陳壽著書當然尊奉曹魏為正統。故於魏、晉革易之處,陳壽不得不多所回護。即使如此,陳壽把這段歷史稱之為「三國」,等於承認了有三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已經承擔了很大的政治風險。作為一個學者,陳壽已經很了不起了。因此,考慮到特定的歷史環境、處於改朝換代之際的修史者顧忌更多等實際背景,我們可以理解。此外,除了涉及魏晉易代的敏感問題與當權人物外,陳壽的敘寫仍翔實可信。因此,後代史家稱其「位望不充其才」,純系枉加。

  對陳壽挾私報怨的指責,主要是說他向曹操謀士丁儀的兒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給丁氏兄弟立傳等等。何一民說,這些指責其實毫無依據,也早已為歷代史家澄清。這般說法,實乃以訛傳訛。

相關焦點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剛評出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不少人對他頗為陌生。但只要說到《三國志》的作者,估計不少人就會恍然大悟。這位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在屢遭打壓之際,仍出於匡君正世的責任和使命,秉筆直書,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載了三國歷史的風雲變幻;更以其會通古今的才識,留下了對歷史發展大勢的諸多思考。
  •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陳壽他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國志》他有傲骨無媚骨,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陳壽是誰?剛評出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不少人對他頗為陌生。但只要說到《三國志》的作者,估計不少人就會恍然大悟。
  • 作家羅偉章談陳壽:一部《三國志》留下了眾多典故
    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錄下那個風起雲湧的傳奇時代。陳壽筆下,那個時期群英逐鹿,人才薈萃,也留下了眾多典故。「我很喜歡讀史,《三國志》也讀了很多遍。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⑧|《三國志》若改名《漢末晉初志》,還會...
    一件事情發生了固然重要,發生之後記錄下來,或許更加重要,因文明由此生焉:經陳壽記錄,歷千年累積,而有了《三國演義》。「三國」這個稱呼,也是陳壽首創,至少是在書裡首創。「從王朝劃分,本無』三國』之謂,其前段,屬東漢,後段,屬魏晉,但陳壽以』三國』命名,形象地昭示出朝廷暗弱、鼎足而三的分裂格局,且音節響亮,柔軟的美學與堅硬的事實達成和諧。若改為《漢末晉初志》,一點勁也沒有。」
  • 西晉史學家陳壽,寫出《三國志》流傳至今,但仕途一直不順利
    而且在他成年之後就立馬進入了蜀國的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並且在自己到達蜀國都城成都之後,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這個影響陳壽一生的老師就是譙周。在他跟著譙周學習時,他學習更加的刻苦,並且在當時的時期熟讀歷史文學,在這種情況下,他本人飽受詩書。如今在南充的民間仍然流傳著陳壽本人刻苦讀書的故事,也成為了當今小朋友的榜樣。
  • 遊玉屏萬卷樓,觀《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生平
    中國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倍受民眾喜愛,其著述改編自西晉著名學者陳壽的《三國志》。在南充市玉屏公園內,有陳壽萬卷樓,是陳壽年輕時治學和晚年隱居之所。在現在的玉屏公園萬卷樓內,陳列著陳壽生平事跡和《三國志》的重要成就的資料,對於了解《三國志》和其作者陳壽生平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 《三國志》為何對諸葛亮「明捧暗黑」,陳壽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比如劉備的才能其實並不輸給曹操,如果從起家資本到最後成就來看,劉備甚至在名義上還比曹操強,但陳壽就是非要損劉備一句機權幹略不逮魏武這種話,陳壽作評根本不需要多此一舉,但是他就是要拿曹操比一下,順帶著還得損劉備兩句,若論個人情緒,司馬遷比陳壽還偏激,但為什麼從沒人說司馬遷道德和史觀不正。而且司馬遷敢寫出霸王本紀,陳壽就只敢寫蜀主傳,吳主傳,連紀都不敢立的史官,能有多剛直不阿。
  • 《三國志》真的可信嗎?陳壽的人品可靠嗎?網友:陳壽是個小人!
    三國志等史書誠然,史書《三國志》有不少地方被人詬病。《三國志·馬良傳》中說的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向朗傳》中說的是「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是「戮謖以謝眾」。但是不得不說,《三國志》還是挺靠譜的。
  • 《三國志》中沒有司馬懿的傳記並對諸葛亮評價一般乃是陳壽曲筆
    司馬遷做《史記》,漢高祖劉邦明明是一個地痞無賴的地方小官員,但也被司馬遷描述得非常有神話色彩,這就是曲筆。因為司馬遷私下寫了《報任安書》,替李陵鳴不平而受腐刑。班固著《漢書》、範曄著《後漢書》都有曲筆,為尊者諱。
  • 從陳壽的《三國志》說開去
    不過,這是一部通俗演義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來看,要想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還得看陳壽的《三國志》。 陳壽是蜀漢人,生於公元233年。他年輕時就熟讀史書,並在朝中擔任觀閣令史等職。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廢曹魏自稱皇帝,建立西晉。在名臣張華等人的舉薦下,陳壽成了西晉著作郎,開始著述《三國志》。
  •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關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長於行政,不善軍事」的爭議由來已久,近日網上有人說陳壽是正人君子,他的《三國志》絕對真實可信,本文對此羅唣兩句,僅只是針對普通讀者和歷史愛好者,類似閻崇年那樣的專家學者請繞行。
  • 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怎麼像槍
    至於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在史書中是沒有看到的,但斬顏良確實是有的,這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就有記載,而且確實也為曹操解了白馬之圍,立了大功。但是,此處就有疑問了,關羽通常的裝備配置是:頭戴軟巾,三綹長髯,手提青龍偃刀,侉下赤兔胭脂馬,可謂是威風凜凜了。這個形象大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說電視中,都是這樣的,已經深入人心了。
  • 國學入門書目:《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陳壽(233-297),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
  • 為什麼陳壽三國志對於曹操多是褒獎?
    左思明顯貶抑蜀,吳清人朱彝尊指出:「於時作史者,王沉則有《魏書》,魚豢則有《魏略》,孔衍則有《魏尚書》,孫盛則有《魏春秋》「郭頒則有」魏晉世語「 '之數子者,第知魏有而已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一千多年後,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史料,在民間評話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故事就此走向世界。完成《三國志》的這一年,陳壽已經五十八歲了。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短短的七年。而這短短的七年,他還將遭遇一些更加屈辱的坎坷。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笑落日
    此刻,那曾見證過赤壁大戰的浩浩大風,那曾吹拂過南陽諸葛廬的縷縷清風,正在滔滔流淌的嘉陵江上徐徐吹送,它以散淡而從容的語氣,向我們講述著陳壽與《三國志》密不可分的一生。師從譙周少年陳壽初顯名  陳壽在少年時代即以文章知名於蜀中。他的師父,是鼎鼎大名的譙周。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點或區別?
    一、兩位作者陳壽(233~297年)西晉時期史學家。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自幼好學,師從蜀中大儒譙周。西晉時任著作佐郎,編成《諸葛亮集》,後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深受司空張華賞識。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孫吳以後,他搜集魏、蜀、吳三國史料,撰成《三國志》。該書成為史學名著。
  • 二十四史之《三國志》,看看正史與《三國演義》的差距
    《三國志》簡介《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