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2020-12-22 騰訊網

陳壽VS諸葛亮:君子與智聖的撕扯,人品堪比海瑞也是枉然?

關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長於行政,不善軍事」的爭議由來已久,近日網上有人說陳壽是正人君子,他的《三國志》絕對真實可信,本文對此羅唣兩句,僅只是針對普通讀者和歷史愛好者,類似閻崇年那樣的專家學者請繞行。

從另類君有限的認知而言,陳壽是否正人君子,這是個無法考證的命題。因為年代久遠,目前所知的對陳壽的人格描述, 多來源於南北朝以及唐宋之人的記載,這些記載雜亂無章而且相互矛盾。

從正史記載來看,陳壽一生有兩個亮點,第一是在蜀國為官期間,其他文武百官都奉迎諂媚宦官黃皓,唯獨他和姜維|「不屑為」,從這一點說,陳壽人品及格。

蜀漢覆亡後,陳壽在魏晉為官,直至西晉滅掉東吳後,他生平從未指責貶斥過當初蜀漢的同僚,包括諸葛亮、魏延、姜維以及費禕、董允等輔政名臣,或許也正是為此,他在魏晉朝廷為人做官都很不得志,屢次被貶黜,最後鬱鬱而終。

憑良心說,陳壽人格上沒毛病,然而人品及格並不意味著做人做事就可以標紅。我們熟悉的海瑞是赫赫有名的大清官,但他被時人稱為「盡忠如螻蟻,盡孝如禽獸」也是有案可稽的實錘。

海瑞到天命之年,仍晚上和母親睡在一個屋子裡侍奉後者,事母盡孝是美德,然而男女同處一室無論對哪一方都不太方便,海瑞頂著「孝道」的主旋律光環如此這般,就算不是為了博取名望,其孝行也並不為時人和世人所稱道,再者,海瑞八歲的女兒因為太餓,吃了男僕給的一個餅子,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親」為口實痛罵威逼到絕食而死,如此喪心病狂的道德楷模,其為人處事真的讓人憤慨,不給差評都不行。

最終,海瑞如此處事,影響所及讓他的妻妾甚至母親都被時人指指點點。例如海瑞的母親謝氏,按大明典章,應被授予二品誥命,但直到臨終前三年,才被賜予四品誥命,而此時她已經臥床不起神志不清,曉不得誥命為何物了。

應該給海母的榮譽為何姍姍來遲,不啻於是在說明萬曆朝的禮部官員對她教子無方的消極品評。

回到本題目,陳壽本尊人品沒毛病,單著並不能作為他撰寫《三國志》真實與否的唯一評判標準。

事實上,陳壽是譙周的學生,譙周本人因反對諸葛亮出師北伐甚至給後者使絆子,受到過諸葛亮的嚴肅處分,而陳壽的父親因為做過馬謖的參軍,馬謖被斬後,陳壽之父也被牽連而下獄。

這些負面影響,很難說陳壽能做到置身事外,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實事求是,真的「以史為鑑」。

事實上,後世梁啓超、胡適等大家都認為《三國志》是「一部良史」,求全苛責如魯迅也說過「《三國志》是真史書」這樣的好評並批評諸葛亮「多智近妖」(巫妖王的既視感,有沒有o(* ̄︶ ̄*)o),然而陳壽在書中對諸葛亮的評價也真的是有失公允。

後世作為參照的三國時期的正史只有陳壽本尊的這本《三國志》,所謂孤證不立,陳壽本尊並不可能直接參與許多重大事件醞釀產生或計劃執行,例如他筆下舌戰群儒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借東風火燒赤壁的男主是周瑜而非孔明,甚至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都沒諸葛亮什麼事兒,最操蛋的是他將趙雲長坂坡的主角光環轉贈給了張飛。

真的很難說他被稱之為「一部良史」的《三國志》有多真實可信,另類君每次看他這本「良史」的時候,總能嗅出點川建國和拼多多合體的麻辣鮮香的味道。

《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爾曾經說過一句我很佩服的話:事實是不可以改變的,因為事情當時就是那樣發生的。

就好像抖音上那些水泥妹、離異女們的美好形象和人設,除去美顏濾鏡後,終歸還是要歸於現實,回到本來面目繼續生活,無論當初怎麼折騰,最終還是要回歸真實。而小陳和他的《三國志》,也是一樣。

著書立說是傳世百年的大事,不可以如某些隻手遮天的瓢把子那樣信口開河,更不可以違背事實誤導後人。小陳這孩子只是諸葛亮手下的文書小吏,耳濡目染畢竟有限,所以他對世人的品評總是會有謬誤,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儘管後世許多大家都對陳壽的為人和著史持肯定態度,但另類君本人不願苟同。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相關焦點

  • 陳壽的人品可靠嗎?網友:陳壽是個小人!
    三國志等史書誠然,史書《三國志》有不少地方被人詬病。《三國志·馬良傳》中說的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向朗傳》中說的是「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是「戮謖以謝眾」。但是不得不說,《三國志》還是挺靠譜的。
  •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人品有問題嗎?
    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遷、固,非妄譽也。」可以代表一般人的意見。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引起後人的批評與責難。《晉書·陳壽傳》中記載兩件事,說明陳壽修史有時對人物評價所持的態度不夠公平:或云: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
  • 《三國志》為何對諸葛亮「明捧暗黑」,陳壽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陳壽對諸葛亮是明捧暗黑,如果陳壽一上來就損諸葛亮,那麼他寫的東西沒人信,這是最低級的黑子,陳壽顯然是高級黑,先是誇你一頓天花亂墜,然後再揪住一點,說你軍事不行,這樣就很容易混淆是非,陳壽玩這種下作手段也不是一次兩次對蜀漢。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陳壽是誰?講人品,陳壽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王冊諸葛鄧鍾傳》中寫道,「君子之行,皆積小以成高大。」意在提醒高尚的人格和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從身邊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等,更是百代流傳。
  • 《三國志》中沒有司馬懿的傳記並對諸葛亮評價一般乃是陳壽曲筆
    陳壽 說了這麼多,《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免不了俗,多處用曲筆,這也是為了自身的安全,儘管如此,他的一生也比較坎坷,其他當權者就顧慮他偷藏了新編的《三國志》傳世!
  • 魏晉史學家陳壽——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才高識遠  《三國志》讓他「並遷雙固」  在南充陳壽紀念館,正門匾額上的「並遷雙固」四個大字,表示陳壽的史學成就與司馬遷、班固比肩。  何一民說,陳壽少時好學,曾拜同郡學者、著名儒學家和史學家譙周為師。同時,蜀地自漢代以來,史學昌盛。在這種氛圍下,陳壽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
  • 陳壽為何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原來他認為街亭之敗,主要怪諸葛亮
    陳壽說諸葛亮奇謀為短,可信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蜀漢時曾為觀閣令史,因為不願屈事於宦官黃皓,多次遭到貶黜。他頗崇仰丞相諸葛亮,認為其是「識治之良材,管、蕭之亞匹」;不過他又指出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後人對陳壽所說的諸葛亮之「短」,頗不以為然,於是有人懷疑《三國志》算不算是一部史 。就事論事,其實這是冤枉了陳壽。
  • 諸葛亮墓在哪裡?孔明到底葬身何處?
    在三國時期,雖然羅貫中《三國演義》神化了諸葛亮的個人形象,但是直到孔明出現後,劉備才從顛沛流離的狀態中跳脫出來,逐漸有了自己的安身之地。而蜀漢國的建立,無疑是三足鼎立形成的關鍵。由此,三國的歷史進程中,諸葛亮可謂影響趨勢的重要人物。
  • 法正是諸葛亮的好友,他的塑像為何被人從武侯祠中扔出去
    劉備入川時,法正改換門庭投奔到劉備麾下,很快收到劉備的賞識與重用,從蜀郡太守、揚武將軍一路高升,擔任尚書令,幾乎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如果法正不是因病早逝,以他在蜀國的發展勢頭,前途不可限量。在劉備帳下眾多謀士中,法正的軍事才能最為出眾。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其實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所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 諸葛亮是否被過於神化,還原歷史,帶你走進真實的諸葛亮
    但是劉備在請諸葛亮之前,是通過多方打聽,才知道很多人都說諸葛亮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本身修養非常高,同時對中國文化研究相當精通。從他所寫的《誡子書》中我們便可以看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陳壽是怎樣撰寫出《三國志》這樣不朽的名著的?
    蜀漢被魏滅亡前夕,陳壽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守喪期間自己也害病了。他不能起床,便叫侍婢調治藥丸。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陳壽沒有注意,說觸犯了封建禮教,又遭到了貶責。蜀漢滅亡後,三十出頭的陳壽,則沉廢累年,不能仕進。當時,司馬炎在蜀漢被滅兩年後,又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朝廷中有個叫張華的司空,很欣賞陳壽的才學,並在晉武帝面前為其辯解。
  • 俗語: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也是經典,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
    一直以來,人們都說酒後吐真言,而酒和君子自古以來都是掛鈎的,關於酒和君子這其中還有一個俗語, 那就是「酒後不語真君子」,很多人都對這句話十分熟悉,但其實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更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首先這上半句「酒後不語真君子」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在酒後不亂說話的人,才是真君子,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歷史典故,三國時期,吳國第二代國君孫浩,由於是孫權的庶子登基,根基不穩,很擔心朝中大臣對他不忠,就想出一條奇葩的計策。都說酒後吐真言,他便召集大臣來喝酒,想辦法把大臣們灌醉。
  • 陳壽的《三國志》是否算公報私仇?這部史記的可信度高嗎?
    說《三國志》作者陳壽公報私仇,主要是圍繞《晉書陳壽傳》裡說的兩件事展開的。第一件,說丁儀、丁廙兄弟都是魏國很有名望的人,陳壽想給他們立傳的,但又想以這個事來撈一把。丁儀、丁廙的兒子窮,拿不出這一千斛米,陳壽就堅決沒有給丁儀、丁廙寫傳記。第二件,說陳壽的父親曾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陳壽的父親也遭受牽連被追究責任,被處以剃頭之刑。另外,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又經常輕慢陳壽。於是,陳壽在為諸葛亮寫傳記時,就著力唱衰諸葛亮,說諸葛亮無謀斷略,沒有應對敵人的才能。
  • 諸葛亮是「文武兼備」還是真得短於「奇謀」「將略」?
    當然也是近年來欲拉下諸葛亮神壇地位的許多人力爭翻案的重點。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裡有一句著名卻爭議不斷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陳壽只肯推許諸葛亮的「理民之幹」,不甚欽佩他的「將略」,甚至直言不諱他短於「奇謀」。
  • 白帝城託孤,劉備真的想過殺掉諸葛亮?三國志裡一個字道出真相
    現在充斥著不少說劉備虛偽的言論,匡扶漢室是假,替關羽報仇是假,白帝託孤也是假的,劉備就是不折不扣的偽君子。然而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偽君子?筆者認為,劉備並非偽君子而是真君子。在史書中,也能找到許多證據能夠證明劉備並非偽君子。空口無憑,下面筆者就舉白帝託孤這個典型例子來證明。
  • 陳壽曾作《三國志》,為何卻在唐朝名聲極臭?全因他寫了這個人
    然而,這樣一位雄主,卻極度討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甚至不僅他反感,其麾下如房玄齡、魏徵等人也對陳壽不太感冒,到處挑毛病。這就讓人奇怪了。陳壽到底犯了什麼錯,竟能令唐朝上下如此憤怒?
  • 總有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看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如何
    、曹丕、曹睿三位帝王單列一傳,蜀漢方面先主劉備與後主劉禪單列一傳,而東吳方面只有吳主孫權單列一傳,換句話說,整個三國人物,陳壽認為:除了魏、蜀、吳三國正式君方之外,最突出的就是諸葛亮和陸遜,這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地位的認可。
  • 《三國演義》中是否對諸葛亮的實力誇大了?歷史諸葛亮是怎樣的?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對於歷史上的諸葛亮,實力確實是誇大了。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到了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地步,確實被神化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就一般了。不是因為《三國演義》,諸葛亮才那麼神的。是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足夠厲害,才有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歷史上的諸葛亮的才能,徵服了百姓,百姓懷念他。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笑落日
    譙周,東漢時巴西西充(今南充市西充縣)人,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由於才學出眾,在蜀後主劉禪建興年間,被諸葛亮任命為勸學從事。諸葛亮去世後,先後擔任過典學從事,中散大夫等職。  現在已經無從知道陳壽向譙周拜師的全過程了。或許,是因為父輩的關係,讓少年陳壽投奔到了同鄉譙周的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