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史學家陳壽,寫出《三國志》流傳至今,但仕途一直不順利

2020-12-22 烏七七說歷史

陳壽小的時候就聰明好學,並且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熟讀四書五經,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研究尚書,春秋。並且對於史記也是隨口就來。而且在他成年之後就立馬進入了蜀國的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並且在自己到達蜀國都城成都之後,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這個影響陳壽一生的老師就是譙周。在他跟著譙周學習時,他學習更加的刻苦,並且在當時的時期熟讀歷史文學,在這種情況下,他本人飽受詩書。如今在南充的民間仍然流傳著陳壽本人刻苦讀書的故事,也成為了當今小朋友的榜樣。

在他跟著自己的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這讓他的文學成績也更上一層樓。在自己經過不斷學習之後,陳述所寫出來的文章也更加的華麗富有內涵。在當時的時期,陳壽被當地的朝廷聘為史官等職位,可見當時陳壽的文學能力。但由於當時蜀漢朝廷的皇帝劉禪昏庸,並且再加上朝堂當中的許多大臣挑撥,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多大臣就極力的迎合比較權貴的人,但唯獨陳壽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這種情況,陳壽還被多次貶官。

當魏朝滅亡蜀漢之後,陳壽在當時已經到達了自己中年的年齡。由於自己對於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平時的讀書經驗,陳壽在自己回老家沒事的時候就研究史書,並且根據外界魏朝蜀漢的形勢變化加以記錄觀察,陳壽立即萌發出寫作史書的念頭。中年的陳壽,想繼續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也可能是他漸漸接受了晉朝滅蜀國的事實,於是就離開自己的老家趕赴洛陽,在洛陽當地許多官員早就聽說過陳壽的文學成績,就讓他擔任了著作郎的工作,主要就是負責編撰史書,從此陳壽的人生就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時全國的統一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結束,在這種環境下,也加深了陳壽想要編撰史書的願望。並且陳壽也有很好的個人資源,他從小就從蜀國長大,自己早就積累了許多蜀國的資料。在之後的時間又補充了魏國吳國兩國的信息,終於晉國滅掉了吳國,實現了統一天下。

當時在撰寫完三國志的時候就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時的皇帝看過三國志之後,也是命令全國的百家百戶都要抄寫三國志。使得當時的時期,三國志的故事很快的流傳,真正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著作。承受也因為這本書而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誇讚,但也因為自己在書中耿直的書寫,得罪了很多人,晚年的時候,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郁不得志。最終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在洛陽病死。但是讓陳壽本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這本著作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是影響著整個世界。三國志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在當今社會被世界各國人民爭相用在政治,商業等各個範圍並改寫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可見其影響力。

相關焦點

  • 魏晉史學家陳壽——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但只要說到《三國志》的作者,估計不少人就會恍然大悟。這位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在屢遭打壓之際,仍出於匡君正世的責任和使命,秉筆直書,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載了三國歷史的風雲變幻;更以其會通古今的才識,留下了對歷史發展大勢的諸多思考。  言及陳壽,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大加讚賞,「一部《三國志》讓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
  • 從陳壽的《三國志》說開去
    不過,這是一部通俗演義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來看,要想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還得看陳壽的《三國志》。 陳壽是蜀漢人,生於公元233年。他年輕時就熟讀史書,並在朝中擔任觀閣令史等職。公元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廢曹魏自稱皇帝,建立西晉。在名臣張華等人的舉薦下,陳壽成了西晉著作郎,開始著述《三國志》。
  • 《三國志》真的可信嗎?陳壽的人品可靠嗎?網友:陳壽是個小人!
    三國志等史書誠然,史書《三國志》有不少地方被人詬病。有的人說此書敘事過於簡單,事情講得不明不白,尤其是蜀漢集團某些重要的人物,記載的內容太少了;有的人則指出書中內容存在著嚴重的衝突,比如馬謖到底是怎麼死的?《三國志·馬良傳》中說的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向朗傳》中說的是「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的是「戮謖以謝眾」。但是不得不說,《三國志》還是挺靠譜的。
  • 作家羅偉章談陳壽:一部《三國志》留下了眾多典故
    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錄下那個風起雲湧的傳奇時代。陳壽筆下,那個時期群英逐鹿,人才薈萃,也留下了眾多典故。「我很喜歡讀史,《三國志》也讀了很多遍。假如沒有《三國志》,之後會不會有《三國演義》,我們今天對三國這段歷史會不會有這樣的記憶?這個很難說。」
  • 遊玉屏萬卷樓,觀《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生平
    中國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倍受民眾喜愛,其著述改編自西晉著名學者陳壽的《三國志》。在南充市玉屏公園內,有陳壽萬卷樓,是陳壽年輕時治學和晚年隱居之所。在現在的玉屏公園萬卷樓內,陳列著陳壽生平事跡和《三國志》的重要成就的資料,對於了解《三國志》和其作者陳壽生平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但只要說到《三國志》的作者,估計不少人就會恍然大悟。這位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在屢遭打壓之際,仍出於匡君正世的責任和使命,秉筆直書,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載了三國歷史的風雲變幻;更以其會通古今的才識,留下了對歷史發展大勢的諸多思考。 言及陳壽,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大加讚賞,「一部《三國志》讓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
  • 二十四史之《三國志》,看看正史與《三國演義》的差距
    《三國志》簡介《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陳壽⑧|《三國志》若改名《漢末晉初志》,還會...
    「要是羅貫中能寫出人物的自我審視,能多一些生命情懷,他和他的書,會是多麼偉大呀!不偉大,但照樣好。苦難中出華麗,卑微中顯巍峨,紛亂中見秩序,在羅貫中筆下都有,而且他貢獻了眾多符號性人物,比如說到諸葛亮,自然就代表足智多謀和公忠體國,說到關羽,即刻會想到絕倫逸群和義薄雲天。」羅偉章稱,其實《三國演義》的主體和源頭故事,是《三國志》給的。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笑落日
    《吳書》組成的史學巨著《三國志》,讓公元220年至280年間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風雲走向世界,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輾轉深思,生發著無數歷久彌新的話題。出生於公元201年的譙周比陳壽整整大了32歲,當少年陳壽與中年譙周第一次相遇,面對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少年才子,老師譙周眼裡的神情滿是欣賞與鼓勵,心裡卻是百感交集,又喜又憂。  那時候的蜀漢政權,正被自己當初所建政的道統觀念所綁架,因為高舉了復興漢室的旗幟,即使國小兵疲卻又不得不與強大的魏國一直進行高強度對抗。滿朝文武裡,除了譙周等寥寥數人外,誰也不敢出來指出這一點,匡正朝廷的錯誤。
  • 《三國志》中沒有司馬懿的傳記並對諸葛亮評價一般乃是陳壽曲筆
    陳壽 說了這麼多,《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免不了俗,多處用曲筆,這也是為了自身的安全,儘管如此,他的一生也比較坎坷,其他當權者就顧慮他偷藏了新編的《三國志》傳世!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楊虎 ‖ 陳壽:三國風雲入胸中 蹭蹬一生...
    ,三國文化之源就此可以千年尋根;險峻四川有幸,十五卷《蜀書》盡覽蜀地三分天下的輝煌與悲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浩蕩中華有幸,由《魏書》《蜀書》《吳書》組成的史學巨著《三國志》,讓公元220年至280年間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風雲走向世界,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輾轉深思,生發著無數歷久彌新的話題。
  • 國學入門書目:《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陳壽(233-297),字承祚,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
  • 為什麼陳壽三國志對於曹操多是褒獎?
    陳壽寫《三國》,也面臨這個問題。是的。在魏,蜀,吳三國中,陳壽推崇魏為正統,後世既有反對者,也有贊成者,陳壽因此受到非議。陳壽鳴不平者也不少見。陳壽尊魏為正統原因有三: 其一,是公認的歷史事實;曹魏名義上受漢禪漢統,而位於中原的三國勢力最強,先是滅蜀,滅吳不是魏完成的,而是繼魏禪的晉完成的。
  • 《三國志》為何對諸葛亮「明捧暗黑」,陳壽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比如劉備的才能其實並不輸給曹操,如果從起家資本到最後成就來看,劉備甚至在名義上還比曹操強,但陳壽就是非要損劉備一句機權幹略不逮魏武這種話,陳壽作評根本不需要多此一舉,但是他就是要拿曹操比一下,順帶著還得損劉備兩句,若論個人情緒,司馬遷比陳壽還偏激,但為什麼從沒人說司馬遷道德和史觀不正。而且司馬遷敢寫出霸王本紀,陳壽就只敢寫蜀主傳,吳主傳,連紀都不敢立的史官,能有多剛直不阿。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點或區別?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或區別!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是史書,一個是小說,不在一個臺面的文本,怎麼能對比呢!這完全是在擺噱頭,是的。一、兩位作者陳壽(233~297年)西晉時期史學家。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自幼好學,師從蜀中大儒譙周。西晉時任著作佐郎,編成《諸葛亮集》,後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深受司空張華賞識。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孫吳以後,他搜集魏、蜀、吳三國史料,撰成《三國志》。該書成為史學名著。
  •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這位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在屢遭打壓之際,仍出於匡君正世的責任和使命,秉筆直書,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載了三國歷史的風雲變幻;更以其會通古今的才識,留下了對歷史發展大勢的諸多思考。言及陳壽,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大加讚賞,「一部《三國志》讓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他身上凝聚的勇於創新、不事權貴等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人品有問題嗎?
    陳壽的《三國志》,就大體說來,超出於其他諸家關於魏、蜀、吳三國史事的撰著,成為古代紀傳體史書中傑出的作品,所以後人對它評價頗高。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說:「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
  • 不看不知道,原來《三國志》出了這麼多金句!
    人們經常使用的很多金句就出自《三國志》,可見陳壽對歷史的總結和思考,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陳壽一起來看看,這些百代流傳的金句。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出自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志正則眾邪不生,心靜則眾事不躁。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基傳》。志,思想、心志。則,就。思想端正,就不會萌生其他邪念;心氣沉靜,就什麼事也不能讓他浮躁。加強自身修養才能「志正」、「心靜」而不為外物影響。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
    我們現在所讀的《三國演義》是毛宗崗和父親毛綸根據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修改、編撰而成,而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又是根據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改變、發展而來。《三國演義》一書的形成經歷了三個標誌性階段,分別產生三本標誌性著作。第一個階段是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這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
  • 跟三國志作者有關
    其實,在書寫三國歷史的史籍中,最具權威的當屬《三國志》,被稱為「三國史綱」。後來,羅貫中寫了一本十分暢銷的小說——《三國演義》,使得《三國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太精彩,而是《三國志》有不足的地方,才導致人們對《三國志》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