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墓葬中,三國時的墓葬為什麼最為特殊?跟三國志作者有關

2020-12-25 指點江山

2008年,考古人員在安陽西發現了一座漢魏墓,使得三國時期的陵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然而,曹操、劉備、孫權陵墓的具體位置,我們不僅不得知還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討論,畢竟,假墓太多了。並且,三國時期的墓葬制度相比於其它朝代比較特殊,這是時代決定的。

其實,在書寫三國歷史的史籍中,最具權威的當屬《三國志》,被稱為「三國史綱」。後來,羅貫中寫了一本十分暢銷的小說——《三國演義》,使得《三國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太精彩,而是《三國志》有不足的地方,才導致人們對《三國志》不熟悉。

正是因為《三國志》對歷史的描述過於簡單,導致後人起了爭端。我們知道,《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的史學家陳壽。據《晉書》介紹,陳壽是安漢人,他原本是蜀國的臣子。當時,宦官黃皓把持朝政,很多臣子為了自己的仕途,紛紛向黃皓示好。唯獨陳壽是一股清流,他不願屈從於黃皓,經常受到打壓。

後來,一個叫張華的領導看中陳壽,認為他是一個人才,便舉薦他擔任佐著作郎。陳壽擔任這個新官職後,開始為丞相諸葛亮著書,書寫他的生平。此書完成後,皇帝看到了陳壽的才華,便提拔他擔任著作郎。蜀國滅亡後,陳壽歸順魏國。公元280年,陳壽開始創作他的大作《三國志》。

其內容主要講述魏、吳、蜀爭霸的三國時期,共有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蜀書》十五卷。

那麼,陳壽為何將魏國作為主要的對象進行描述呢?

原來,陳壽已經是西晉的臣子,而西晉又是魏國的傳承,所以,魏國才是陳壽最關注的,也是應統治者的要求。此外,陳壽對這三國的君主,也沒有公平對待。在他的著作中,曹魏的皇帝均有「本紀」,而吳國、蜀國皇帝只有「傳」,說明:陳壽根本沒有將他們當成皇帝。

其實,三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發生的事情卻十分複雜。所以,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晰記錄在冊,需要大量的筆墨。而《三國志》只有短短的六十五冊,卻把三國時期所有事情都記錄了下來,足見陳壽的功底之深。因此,在這部巨作完成後,世人紛紛感慨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可見,《三國志》寫得很好,使它被列入「前四史」之一,其它三部都是史學的大作:《史記》、《漢書》和《後漢書》。只是,無論陳壽多麼厲害,《三國志》還是無法將三國時期發生的很多事件講明白。後人覺得《三國志》的描述事件太過簡單,沒辦法讀懂。

試想一下,著作如果兼顧太多,必然會無法深入,無法讓讀者明白其中的深意。

但需要提及的是,《三國志》是陳壽的私人作品,並不是朝廷要求他著作的。因此,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陳壽在當時是無法接觸到太多的官方資料,那這部著作所涉及到的東西可能不夠全面。更何況,《三國志》沒有體現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自然無法體現其「志」的一面。

此外,陳壽寫《三國志》時帶入了自己的主觀性,文章顯得非常實在,從不遮遮掩掩。例如:陳壽在描述曹操的父親時,他不知道此人的出身,便直接交代「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是,《曹瞞傳》和《世語》卻不會這樣,它們會說:「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由此可見,對於某些史實,陳壽寫得不清不楚,給後人帶來了很多麻煩。於是,南朝的宋文帝覺得《三國志》寫得太簡單,講不清楚、看不明白。所以,他要求學者裴松之對著作進行補註,讓著作更有可讀性。

裴松之是南朝河東人,他受命重新對《三國志》進行標註。

當時,他收集了很多原始材料,並查看了一些名家的著作,以此開始自己的工作。等到標註工作完成,裴松之才發現,自己標註的內容竟比原文的字數要多三倍。所以,裴松之的標註極大豐富了《三國志》的內容,有些標註信息的原始材料早已失傳,幸得裴松之將其保留下來。

之後,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對裴松之的標註做過如下評價:「綜其大致約有六端:一曰引諸家之論,明辨是非;一曰參諸書之說,核查訛異;一曰傳所有之事,說明原委;一曰傳所無之事,補其缺失;一曰傳所有之人,盡說生平;一曰傳所無之人,添加同類。」

由此說明,裴松之填補了陳壽的很多遺漏。

然而,在描述關鍵人物的墓葬方面,《三國志》十分吝嗇其文字。據統計,史籍對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墓葬之事描述得非常簡單,所用字數只有一百二十九個,加上標點符號都不夠兩百個。

對於曹操的過世,著作這樣記錄:「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對於劉備的過世,著作這樣記錄:「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五月。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對於孫權的過世,著作這樣記錄:「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此外,對於這三座皇陵的具體位置及下葬的過程,《三國志》並沒有給出詳細的信息。現在,世人在討論曹操墓的真偽時,總喜歡將《三國志》拿出來為自己辯解,可是,誰也沒有勝出。

其實,對於這三位關鍵人物,《三國志》還提到了他們的陵墓,使後人能以此確認其它信息。可是,對於其他皇帝、太子,陳壽卻沒有描述他們的陵墓及葬身之地。例如:漢後主劉禪、吳後主孫皓,他們的陵墓在哪,始終都是一個未解之謎。另外,三國中有名的將領在《三國志》中也找不到其葬身之地。

有人認為,這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墳墓,才不想透露出來。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卻不可行。因為,記錄史料的是後朝的史官,他們根本沒有必要替這些前朝人考慮反盜墓的事情。所以,真實情況是:後朝史官掌握的史料非常有效,他們也不知道這些將領葬在何處。

所以,對於這些將領的葬身之地,後世的說法有很多。例如:張飛的墓,有人說在河北,有人說在重慶,有人說在四川,但是,到底哪個是真的,沒有歷史依據,無法下結論。曹操臨終前留下遺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這麼說來,曹操是想把這些鍾愛的將領都弄到高陵來陪他嗎?

但是,《三國志》卻沒有這樣的記載。

潘偉斌是負責安陽曹操墓考古挖掘工作的,他對這個事情比較有發言權。潘偉斌推測:「也許絕大多數人已陪葬在曹操陵前,毋庸再行贅述。」在考古現場,潘偉斌確實沒有找到其它的陪葬墓。此外,曹操墓周邊能興建陪葬墓的區域並不多,實施起來的難度很大。因此,我們對這座曹操墓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目前,我們雖然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墓,但我們卻不能責備陳壽沒有留下一些指示,畢竟,他為這部巨作耗費了很多心血。此外,爭議是後人引起的,如果,我們不去苦苦追尋真實的墓地,怎麼會引起爭議呢?怎麼會想到責備前人呢?所以,正視歷史,並以此審視自己,才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考古界對曹操墓沒有質疑》、《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相關焦點

  • 盜墓賊最痛恨的墓葬方式之一,黃腸題湊的墓葬規格實在太高了
    「黃腸題湊」指的就是使用黃柏木鑄成的棺槨,內部的木頭頭部相對,在這黃腸題湊中,就是那主人的棺材。如此來看,這黃腸題湊有著兩個特徵:一是木頭層層疊壘,基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與槨室垂直。為什麼這種類型的墓非常尊貴呢?因為松柏象徵著歲寒長青,品行高潔。
  • 墓葬風水指南——中華術數之大奇書《葬經》
    它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的發軔之作,啟後世堪輿之說。發千年術數之學,它是中國從古至今通過風水選擇宅地、墓地的濫觴之筆,闡明衝盈會和,八方會式;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論述墓址風水的奇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它就是中國風水著作中的翹楚之作——《葬經》。同時,這部奇書也成了盜墓者尋找墓葬的指南。
  • 早期歐洲墓葬:信與愛的學校,死與生之密鑰
    《等待覆活:早期歐洲墓葬概觀》作者:吳功青 徐詩凌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吳功青和徐詩凌,這兩位曾經在義大利求學的年輕學者,就試圖從墓葬這個具體的切口入手徐詩凌考察的博洛尼亞墓葬,則對應基督教勝利之後的歷史。具體來說是聖徒墓,在中世紀,它們被人挖掘、瞻仰和崇拜。這些聖徒墓的存在,使基督教文明從古代中世紀延伸至近代,並愈發昌盛。《等待覆活》中的墓葬問題,只是一個有形可見的小切口,它所指向的乃是背後的歷史和文明,是西方人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根本理解。
  • 關羽呂布墓葬被曝光!專家:方天畫戟是真的,但青龍偃月刀是假!
    關羽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將領之一,他跟隨劉備建功立業,幫助劉備。成了一方霸主。劉備雖然對外宣稱,自己是皇族的後裔,但是他的家庭並不是很好,早年的經歷相當困苦。甚至還經常被人驅逐,如同喪家之犬一般,但是關羽卻沒有放棄,他堅持陪在劉備身邊,沒有接受曹操的拉攏和收買。
  • 新川創新科技園古代墓葬出土 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
    漢代墓葬常遭盜掘,有著「漢墓十室九空」的說法。尤為可貴的是,該墓葬未被盜掘,隨葬器物多達86件,錢幣多達數百枚,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一座罕見且保存完整的漢末三國時期中小型單室崖墓。「在我們以往的漢墓發掘中,由於出土墓葬材料太少,長期以來學界對四川地區漢末三國文化面貌、特徵的認識模糊不清,研究遲遲無法深入。
  • 為什麼民間說姜太公的墓葬幾千年以來無人敢盜?
    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也是「兵學」奠基人。後世對姜子牙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他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追諡「昭烈」。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
  • 新疆吉仁臺溝口遺址大型石構遺存身份確認:系高等級貴族墓葬
    近日,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遺址考古發掘團隊發布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顯示,這處大型石構建築原來是一座大型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據其特殊形制和體量巨大的規模確認,它是一座高等級貴族的墓葬。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對這處遺存試掘時發現,它是一座邊長達120米大型石構建築,「四周都是加工整齊、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石板壘砌而成的石圍牆,規模達上萬平方米,形制也很特殊。」阮秋榮說,但這處大型高臺遺存身份究竟是怎樣?
  • 遠古墓葬群現世,其中手骨神秘移位,詭異現象令人不解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的一個名叫楊官寨的遺址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清理一座明代家族墓地時,卻突然發現了另一個奇怪的墓葬。裡邊的東西和明代墓葬的完全不同,卻和上世紀50年代的廟底溝文化風格極其接近。廟底溝文化是我國上世紀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它是遠古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時期,距今大概在四五千年左右。
  • 古代人巧奪天工的智慧—墓葬防盜的幾種措施和方式
    前面介紹了很多種墓葬的防盜措施和方式,不管是有效果還是沒效果,都證實了中國古代工匠智慧的天馬行空和奇思妙想。今天再聊聊幾種防盜方式,就當是作為補充,因為這些方式針對盜墓賊挖空心思盜掘古墓的行為而言,都有直接或者是間接的阻擋作用。
  • 內蒙古一匈奴墓群墓葬年代初定東漢前期
    根據2座已發掘完畢墓葬的結構及出土遺物特徵,初步將墓葬年代定為公元1世紀左右,相當於東漢前期。發掘完畢的兩座墓葬。新華網發(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吉呼郎圖匈奴墓群是我國陰山以北草原地區發現的第一處匈奴墓群,由120座墓葬組成。
  • 廣西發現史前墓葬,為何女性骸骨上灑有紅色粉末?這是什麼習俗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廣西桂林曾發掘出史前時代的甑皮巖遺址;自發掘之日起,這裡不斷出土各種史前文化遺存,包括墓葬;專家對出土的墓葬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幾乎所有女性的骸骨上都灑有一種紅色粉末;這是為什麼?又是史前人類的什麼習俗?
  • ...中國就開始與西方交流——以紅山系列文化石構墓葬與人形雕塑為例
    ●8000年前,古代中國就與西方世界有了文化交往,比張騫「鑿空」西域還早5000多年。●石構墓葬,最著名的就是金字塔,即古埃及法老的石構陵墓。在中國,西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積石冢,亦是世界上最早形態的石構墓葬遺存之一,距今8000年左右。
  • 揭秘古代墓葬形制:黃腸題湊是什麼?與金縷玉衣相比哪個更高級?
    於是金縷玉衣和黃腸題湊這樣的墓葬形制紛紛出現。 漢代的墓葬講究厚葬,所以皇帝、貴族的隨葬品極為豐富,而且極為珍貴。到了三國時期,曹丕下令禁止使用金縷玉衣。從此以後金縷玉衣基本上就消失了,前後大概經歷了400餘年。
  • 你知道「崖墓葬」嗎?懸在懸崖峭壁裡的棺材,藏著什麼千古之謎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和特色。在道教發源地江西鷹潭龍虎山,丹霞山的懸崖上有數百口古棺,使其充滿神秘色彩。龍虎山不僅美麗,這些懸崖棺材在中國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座崖墓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墓葬樣式之一,也是中國各種墓葬方式中最古老、最特殊的墓葬形式。龍虎山懸棺靠近下方深潭,洞窟朝東,鑲嵌在懸崖峭壁上,大多高出水面50多米,甚至200多米。有近200座大大小小的崖墓,有些是群葬的。一個山洞裡有十幾口棺材,有的夫妻合葬,大部分是一個人合葬。據說洞裡沒有人物,也沒有金銀財寶。
  • 亞歷山大的墓葬為何遍尋不得?「徵服者」的遺體究竟安葬在何方?
    結果途徑敘利亞時,送葬的隊伍遭到了託勒密一世的襲擊,金棺槨被奪去並運往孟菲斯,最後葬在最古老的神廟之一——阿蒙神廟的附近,旁邊也因此建起了亞歷山大城。關於這點,不同的史料有其他說法,由於孟菲斯最高祭司的反對,亞歷山大的遺體最後被運到了拉科提斯一帶。當裝載著亞歷山大遺體的豪華木船抵達亞歷山大城時,託勒密下令對屍體重新進行防腐處理,裝入新的棺槨,安放在中心廣場的陵墓中。
  • 安徽蚌埠發現春秋墓葬,出土2000多件土偶,揭開了鍾離國神秘面紗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安徽蚌埠發現的一座鐘離國國君的墓葬。安徽省蚌埠市雙墩村有兩座較大的墓葬封土堆,2005年6月,位於北側的一號墓被盜未遂,此事引起了當地文物部門的重視。為了保護古墓不被破壞,經國家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部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工作。
  • 考古探秘之南陽兩漢墓葬
    隨著南陽經濟的發展,城市框架的延伸,在南陽市區內及周邊相繼發現發掘了一大批古墓葬,以兩漢墓葬為主,數量在2000座以上。兩漢時期的墓葬,較之前代的形制和結構,種類更多而且更加富於變化。墓葬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木墓、磚室墓、土洞墓、空心磚墓,並出現了以「山石為槨」的崖墓和仿地上宅第建築的畫像石墓。較大的典型墓地有南陽一中墓地、宛城區牛王廟墓地等。已發掘的典型的畫像石(磚)墓有南陽楊官寺畫像石墓、英莊畫像石墓、石橋畫像石墓、趙寨磚瓦廠漢畫像石墓、唐河縣馮君儒人畫像石墓、新野縣樊集畫像磚墓等。
  • 20世紀中國發掘的最大墓葬-秦公一號大墓,來看看它的來龍去脈
    可能也是住在陝西的人天生的一種對當地可能埋藏有墓葬的敏感性,及時的報告文物部門,這也就揭開了秦公一號大墓的發掘序幕,奇蹟也就這麼的發生了。是已發掘的先秦墓中最大的一座。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座西向東。陵園平面似梯形,周有中隍環繞,隍壕周長2400餘米。有東、西墓道和墓室。東西墓道均呈斜坡狀,東墓道長156.1米,西墓道長84.5米,墓室為長方形,東西長59.4米,南北寬38.45—38.8米,深24米。大墓全長300米,總面積約5334平方米。
  • 印證中原墓葬文化的闢邪神獸
    圖文/記者:幸曉燕、艾尼瓦爾·吾甫爾 博物館故事 | 印證中原墓葬文化的闢邪神獸 走進歷史,聆聽文物背後的故事。今天的《博物館故事》,帶大家去吐魯番博物館了解一級藏品闢邪神獸蘊含的意義。
  • 甘肅發現的王族墓葬在哪裡?墓主人是誰?
    甘肅武威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墓葬 記者22日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甘肅省考古人員在甘肅天祝岔山村,發掘出目前國內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