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古人員在安陽西發現了一座漢魏墓,使得三國時期的陵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然而,曹操、劉備、孫權陵墓的具體位置,我們不僅不得知還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討論,畢竟,假墓太多了。並且,三國時期的墓葬制度相比於其它朝代比較特殊,這是時代決定的。
其實,在書寫三國歷史的史籍中,最具權威的當屬《三國志》,被稱為「三國史綱」。後來,羅貫中寫了一本十分暢銷的小說——《三國演義》,使得《三國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太精彩,而是《三國志》有不足的地方,才導致人們對《三國志》不熟悉。
正是因為《三國志》對歷史的描述過於簡單,導致後人起了爭端。我們知道,《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的史學家陳壽。據《晉書》介紹,陳壽是安漢人,他原本是蜀國的臣子。當時,宦官黃皓把持朝政,很多臣子為了自己的仕途,紛紛向黃皓示好。唯獨陳壽是一股清流,他不願屈從於黃皓,經常受到打壓。
後來,一個叫張華的領導看中陳壽,認為他是一個人才,便舉薦他擔任佐著作郎。陳壽擔任這個新官職後,開始為丞相諸葛亮著書,書寫他的生平。此書完成後,皇帝看到了陳壽的才華,便提拔他擔任著作郎。蜀國滅亡後,陳壽歸順魏國。公元280年,陳壽開始創作他的大作《三國志》。
其內容主要講述魏、吳、蜀爭霸的三國時期,共有六十五卷,其中,《魏書》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蜀書》十五卷。
那麼,陳壽為何將魏國作為主要的對象進行描述呢?
原來,陳壽已經是西晉的臣子,而西晉又是魏國的傳承,所以,魏國才是陳壽最關注的,也是應統治者的要求。此外,陳壽對這三國的君主,也沒有公平對待。在他的著作中,曹魏的皇帝均有「本紀」,而吳國、蜀國皇帝只有「傳」,說明:陳壽根本沒有將他們當成皇帝。
其實,三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發生的事情卻十分複雜。所以,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晰記錄在冊,需要大量的筆墨。而《三國志》只有短短的六十五冊,卻把三國時期所有事情都記錄了下來,足見陳壽的功底之深。因此,在這部巨作完成後,世人紛紛感慨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可見,《三國志》寫得很好,使它被列入「前四史」之一,其它三部都是史學的大作:《史記》、《漢書》和《後漢書》。只是,無論陳壽多麼厲害,《三國志》還是無法將三國時期發生的很多事件講明白。後人覺得《三國志》的描述事件太過簡單,沒辦法讀懂。
試想一下,著作如果兼顧太多,必然會無法深入,無法讓讀者明白其中的深意。
但需要提及的是,《三國志》是陳壽的私人作品,並不是朝廷要求他著作的。因此,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陳壽在當時是無法接觸到太多的官方資料,那這部著作所涉及到的東西可能不夠全面。更何況,《三國志》沒有體現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自然無法體現其「志」的一面。
此外,陳壽寫《三國志》時帶入了自己的主觀性,文章顯得非常實在,從不遮遮掩掩。例如:陳壽在描述曹操的父親時,他不知道此人的出身,便直接交代「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是,《曹瞞傳》和《世語》卻不會這樣,它們會說:「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由此可見,對於某些史實,陳壽寫得不清不楚,給後人帶來了很多麻煩。於是,南朝的宋文帝覺得《三國志》寫得太簡單,講不清楚、看不明白。所以,他要求學者裴松之對著作進行補註,讓著作更有可讀性。
裴松之是南朝河東人,他受命重新對《三國志》進行標註。
當時,他收集了很多原始材料,並查看了一些名家的著作,以此開始自己的工作。等到標註工作完成,裴松之才發現,自己標註的內容竟比原文的字數要多三倍。所以,裴松之的標註極大豐富了《三國志》的內容,有些標註信息的原始材料早已失傳,幸得裴松之將其保留下來。
之後,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對裴松之的標註做過如下評價:「綜其大致約有六端:一曰引諸家之論,明辨是非;一曰參諸書之說,核查訛異;一曰傳所有之事,說明原委;一曰傳所無之事,補其缺失;一曰傳所有之人,盡說生平;一曰傳所無之人,添加同類。」
由此說明,裴松之填補了陳壽的很多遺漏。
然而,在描述關鍵人物的墓葬方面,《三國志》十分吝嗇其文字。據統計,史籍對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墓葬之事描述得非常簡單,所用字數只有一百二十九個,加上標點符號都不夠兩百個。
對於曹操的過世,著作這樣記錄:「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對於劉備的過世,著作這樣記錄:「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五月。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對於孫權的過世,著作這樣記錄:「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此外,對於這三座皇陵的具體位置及下葬的過程,《三國志》並沒有給出詳細的信息。現在,世人在討論曹操墓的真偽時,總喜歡將《三國志》拿出來為自己辯解,可是,誰也沒有勝出。
其實,對於這三位關鍵人物,《三國志》還提到了他們的陵墓,使後人能以此確認其它信息。可是,對於其他皇帝、太子,陳壽卻沒有描述他們的陵墓及葬身之地。例如:漢後主劉禪、吳後主孫皓,他們的陵墓在哪,始終都是一個未解之謎。另外,三國中有名的將領在《三國志》中也找不到其葬身之地。
有人認為,這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墳墓,才不想透露出來。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卻不可行。因為,記錄史料的是後朝的史官,他們根本沒有必要替這些前朝人考慮反盜墓的事情。所以,真實情況是:後朝史官掌握的史料非常有效,他們也不知道這些將領葬在何處。
所以,對於這些將領的葬身之地,後世的說法有很多。例如:張飛的墓,有人說在河北,有人說在重慶,有人說在四川,但是,到底哪個是真的,沒有歷史依據,無法下結論。曹操臨終前留下遺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這麼說來,曹操是想把這些鍾愛的將領都弄到高陵來陪他嗎?
但是,《三國志》卻沒有這樣的記載。
潘偉斌是負責安陽曹操墓考古挖掘工作的,他對這個事情比較有發言權。潘偉斌推測:「也許絕大多數人已陪葬在曹操陵前,毋庸再行贅述。」在考古現場,潘偉斌確實沒有找到其它的陪葬墓。此外,曹操墓周邊能興建陪葬墓的區域並不多,實施起來的難度很大。因此,我們對這座曹操墓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目前,我們雖然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墓,但我們卻不能責備陳壽沒有留下一些指示,畢竟,他為這部巨作耗費了很多心血。此外,爭議是後人引起的,如果,我們不去苦苦追尋真實的墓地,怎麼會引起爭議呢?怎麼會想到責備前人呢?所以,正視歷史,並以此審視自己,才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參考資料: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考古界對曹操墓沒有質疑》、《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