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歐洲墓葬:信與愛的學校,死與生之密鑰

2021-01-12 騰訊網

[摘要]吳功青意識到,作為旅遊景觀的聖卡裡斯託墓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它不光是個墓葬,還是早期基督教歷史的生動見證」。

聖則濟利亞地窖

「死生亦大矣」,古今中外,莫不如是。然而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安頓死亡的方式卻各有不同,從修建墳墓到葬禮習俗,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表達。這也意味著,不同文明背後蘊藏著非常不一樣的生死觀念和精神圖景。

《等待覆活:早期歐洲墓葬概觀》
作者:吳功青 徐詩凌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3月

吳功青和徐詩凌,這兩位曾經在義大利求學的年輕學者,就試圖從墓葬這個具體的切口入手,探尋早期歐洲基督教徒的生活處境和信仰傳統。他們最初介入墓葬研究的契機,來自他們在北大哲學系的導師吳飛教授。吳飛教授近年一直從事禮學研究,十分關注中國的葬禮問題。他建議吳功青和徐詩凌利用留學餘暇,考察西方葬禮,為理解中國的葬禮問題提供比較視角。《等待覆活:早期歐洲墓葬概觀》就是他們在實地考察、文獻閱讀和理論思考的基礎上,最終呈現的兩篇學術小品文的結集。

2011年春,在義大利博洛尼亞留學的吳功青偶然間發現羅馬城外有個非常重要的墓地。「遊客川流不息,讓人意想不到」,六年後,當他回憶起初見聖卡裡斯託墓窖時的情景,仍覺得震撼——這座墓窖不僅規模大,佔據近九十公頃的土地,而且不斷向下延展,一層又一層,仿佛一座神秘的宮殿。「2世紀到3世紀的近兩百年間,聖卡裡斯託墓窖先後埋葬了大量殉道的教宗、主教、執事以及平信徒(據稱有五十萬之巨),成為基督徒心中聖潔的安息之地。」

吳功青意識到,作為旅遊景觀的聖卡裡斯託墓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它不光是個墓葬,還是早期基督教歷史的生動見證」。早期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鬥爭是吳功青一直關注的問題,「羅馬人對基督教的敵視由來已久,從彼拉多受猶太人鼓動處死耶穌開始,到君士坦丁下令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經歷了長達三百年的受難與抗爭」。聖卡裡斯託墓窖獨特的地位和價值,讓吳功青決定選擇它作為了解西方墓葬問題的入口。

徐詩凌考察的博洛尼亞墓葬,則對應基督教勝利之後的歷史。具體來說是聖徒墓,在中世紀,它們被人挖掘、瞻仰和崇拜。這些聖徒墓的存在,使基督教文明從古代中世紀延伸至近代,並愈發昌盛。

《等待覆活》中的墓葬問題,只是一個有形可見的小切口,它所指向的乃是背後的歷史和文明,是西方人對於生命和死亡的根本理解。

■ 對話

安頓死亡 羅馬人對死的理解和中國人很像

新京報:這本書的主題很特別,甚至很「小眾」。像你負責撰寫的部分「神秘的地下宮殿——聖卡裡斯託墓窖」,從羅馬城外的一個墓窖入手,梳理早期基督教的歷史。對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書中哪些部分會更容易引起共鳴呢?

吳功青:不同人可能不一樣。如果是基督徒的話,我想墓葬這個主題本身就會非常打動你。如果不是,我覺得你可能會通過墓葬這種形式,關心西方人對死亡的理解。畢竟,生死問題是中西文明都要面臨的根本問題。雖然我們在書裡面看到的,基督教文明安頓死亡的方式和我們非常不同,但這種不同恰恰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能更自覺地、更認真地理解自己。

新京報:你在行文一開始,介紹聖卡裡斯託墓窖之前,就引入羅馬墓葬的背景,考察羅馬人有關墓葬的律法和習俗,為什麼特別強調羅馬人呢?

吳功青:我在第一部分介紹羅馬人的葬禮,一方面是想呈現一個歷史的視角——羅馬人的葬禮如何,基督教做了什麼樣的改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另一方面,是為了與中國的傳統形成一個比較。因為,我大體覺得,羅馬人的葬禮跟中國的傳統比較接近,雖然還不完全一樣。

新京報:也就是說,你想藉助基督徒的墓葬問題,呈現一個古今中西的比較視野?

吳功青:「死生亦大矣」,古今中外都是一樣,都是在講這個問題。通過研究基督教的葬禮,我們發現,中國的文明對於生死的理解和基督教的文明確實非常不一樣,二者有非常實質性的區別。中國人講死亡,但死後世界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別確實的、可靠的東西。中國人的葬禮,更多的是去通過安頓死者來安頓生者,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葬禮的意義在於教化,在於安頓人心。

而基督教的墓葬和葬禮,主要的功能不在於此。他們對死後世界、彼岸世界的期待是非常實在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特別能夠超越此生的局限。早期基督徒之所以被獅子吞咬、被火焚燒而不願放棄信仰,從根本上都是因為對於死後世界的真實期待。

由此引出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殉道的激情。我們常常會困惑,為什麼羅馬人對基督徒的迫害越殘忍,他們反倒越不害怕?這背後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就像我在結語部分講到的,對於基督徒,「羅馬人要麼對之不管不問,要麼對之大加殺害,非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陷入到了基督教自身的邏輯當中,為基督教的勝利添磚加瓦」。

「禮」後有「理」 習俗是道理的反映和表達

新京報:「走近墓窖」部分,除了對聖卡裡斯託墓窖的構造極具方位感的述寫之外,還對早期基督徒的墓葬習俗有較為細緻的考察。

吳功青:之所以對聖卡裡斯託墓窖的構造做一番細緻的梳理,其實是單純地希望以後中國人去羅馬看這個墓地的時候,能用得上這本書。特別是文章第二部分,可以按照這個來,做一個參考。如果地窖裡的銘文看不懂,可以對照我們的翻譯來看。

至於習俗,在我看來它是用一種形式或者一種儀式性的東西來承載人們內心的觀念。中國人對死亡的安頓有一套複雜的儀式,也就是葬禮。喪服怎麼穿,葬禮上奏什麼音樂,都是非常講究的。你不能說我們內心裏面有某種感情,你得用合適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讓它得到馴化和升華,這個很重要。

基督教也是如此。它需要這些習俗的形式體現對死亡的理解。早期基督徒堅持土葬、祈禱、聖餐禮、裹屍布這些儀式,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通過這些才能維繫基督教的觀念,讓人和上帝的關係找到連接的點。通過這些儀式,基督徒能夠反覆地確認和耶穌基督的關係,從而得到獲救的信心。

新京報:但感覺在世俗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習俗只剩下形式本身。

吳功青:「禮」從外表看,確實是形式,但後面其實都有「理」的支撐。今天中國的很多習俗,為什麼看著只剩形式,因為我們要麼忘記了它們的道理。可同樣不要忘記,這些禮開始出現時,都蘊含著相當深刻的道理。因此,我們今天談論「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開啟對這些「禮」背後「理」的思考,將它們重新挖掘出來。如果禮只是形式,那它就成了外在的強制規定;可當你把它背後的道理挖掘出來了,「禮」就鮮活了,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為什麼說基督教的聖餐禮能一直保持至今呢?就是因為它非常看重闡發「禮」背後的這些道理,也就是基督教神學的那一部分。無論什麼時候,基督徒都不會覺得聖餐禮只是吃麵包喝紅酒而已,而是真誠地相信,麵包和酒就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是他真實的生命。只要基督徒始終相信這個道理,聖餐禮就會始終被人推崇,從而起到維持教會和教化人心的重要功能。

反觀中國文明,我們對於死亡的理解、對於家族的理解、對人和人關係的理解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葬禮和婚禮的許多功能幾乎已經完全失效。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考察西方基督徒的墓葬,是為了幫助我們重新考察中國自己的禮學。我們的目標當然並不是簡單地回到古代中國,做一個禮學的復古主義者,而是藉助對古代中國和西方禮學的考察,為思考現代中國的問題提供一個批判性的視角。眼下,無論是對西方文明的葬禮研究,還是對我們自己文明的葬禮研究都剛剛開始,需要進一步完善。惟願我們的這本小書「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人對這些問題產生興趣。(文/ 李佳鈺)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愛 之 欲 其 生, 惡 之 欲 其 死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愛之欲其生」和「惡之欲其死」單獨也是成語,都是形容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普希金之死:為愛而生,為愛而死!
    詩人總是多情,普希金可以說是為愛而生,最後他也是為愛而死。普希金出身俄國沙皇時代的莫斯科貴族,他飽讀詩書,嚮往精神層面的富足,愛情對他來說是靈感的泉源,也是精神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回顧他的情詩創作史,也算是回顧了普希金的愛情史。
  • 墓葬風水指南——中華術數之大奇書《葬經》
    比如在提到「坐向」問題時,認為坐向直接影響墓葬的吉兇,坐向決定陰陽、陰陽有失則會謬之千裡。 《葬經》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選擇」,即如何選擇吉兇貴賤。後世很多墓葬都都是按照《葬經》中提出的吉兇為依據進行墓葬選址的。 《葬經》中雲「地貴平夷」,就是說墓地最好選擇在平坦之處。
  • 《天使之城》:為愛墜落凡間,黑與白的抗爭,生與死的超離
    即使是上帝也不能剝奪人對生的嚮往的強大意志,即使是上帝也不能剝奪人的愛的權利。在黑與白的較量中,作為賽斯的「黑」被作為瑪姬的「白」所俘獲,人間至愛向天使呈現妖嬈之美。使「黑」寧願放棄永生,放棄天使的身份,向「白」,向人間之愛繳械。
  • 關於愛、生和死的寓言--《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是愛的寓言。關於神對世人的愛。世人之間的愛。《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也是生和死的寓言。關於前世與輪迴。執著與放下。播種與收穫。剎那與永生。孤單與燦爛。金信和恩倬鬼怪,是神與人之間的存在,但仍是世人。有著凡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情感。在遇見恩倬之前,他的情感,以恨為主,遇見之後,愛被激活。
  • 犬夜叉:在墓葬之地爭奪鐵碎牙之戰,殺生丸為什麼會輸得一塌糊塗
    殺生丸不僅非常難以理解父親的這個決定,並且心生不滿,也就在之後的歲月裡苦苦尋找鐵碎牙的下落,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兄弟倆最終在墓葬之地展開了爭奪鐵碎牙的戰爭,只是按理來說本該碾壓犬夜叉的殺殿,卻為何在這次戰鬥中沒能奪到鐵碎牙,還輸的一塌糊塗呢?
  • 考古探秘之南陽兩漢墓葬
    隨著南陽經濟的發展,城市框架的延伸,在南陽市區內及周邊相繼發現發掘了一大批古墓葬,以兩漢墓葬為主,數量在2000座以上。兩漢時期的墓葬,較之前代的形制和結構,種類更多而且更加富於變化。墓葬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木墓、磚室墓、土洞墓、空心磚墓,並出現了以「山石為槨」的崖墓和仿地上宅第建築的畫像石墓。較大的典型墓地有南陽一中墓地、宛城區牛王廟墓地等。已發掘的典型的畫像石(磚)墓有南陽楊官寺畫像石墓、英莊畫像石墓、石橋畫像石墓、趙寨磚瓦廠漢畫像石墓、唐河縣馮君儒人畫像石墓、新野縣樊集畫像磚墓等。
  • 我讀|奧斯曼帝國與近代早期歐洲:奧斯曼史研究的新視角
    但僅僅研究奧斯曼帝國還不夠,世界從不是彼此隔絕的個體,特別是奧斯曼帝國的早期擴張與基督教歐洲東南邊疆的收縮密切相關,同時期的歐洲也正處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的關鍵轉折期。奧斯曼帝國與近代早期歐洲的互動研究學術價值巨大,但是受史學界長期盛行的歐洲中心論思潮的影響,西方史學家往往把這些歷史事件看作是歐洲內部孤立發生的,與外界沒有大的聯繫。
  • 生與死的遊戲,彌留之國的愛麗絲
    《彌留之國的愛麗絲》是改編自麻生羽呂所著漫畫《彌留之國的愛麗絲》的電視劇。由佐藤信介執導,山崎賢人、土屋太鳳領銜主演。2020年12月10日在Netflix網站播出,共8集。豆瓣給予8.2高分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有什麼出色之處?
  • 派屈克·格裡 歐洲認同在中世紀早期的構建與當代挑戰
    這些編訂過的文獻在給我們提供對歷史文件的真知、把文獻復原成出自原作者之手以外,卻也同時會讓我們看不清其後數代人在使用這些文獻時的多種方式。過去被視為錯誤的手稿、不當的刪節本,或「剪刀漿糊」拼貼出來的文本,現在則被視為文本在中世紀早期是如何可塑易變、從而流傳的關鍵證據來研究。
  • 信不信由你:歌手信又唱破音,站椅子上唱《死了都要愛》成車禍現場
    臺灣歌手信(原信樂團主唱)又唱破音了。信在很多演出場合都曾經唱破音過,最近的一次是在活動現場站在椅子上唱《死了都要愛》唱破了,再度被網友吐槽「車禍現場」。信曾經說他飆高音的訣竅就是「就是往死裡唱,不要怕破音。」這難道就是他一次又一次破音的原因?畢竟歲月不饒人,《死了都要愛》是信30歲時唱紅的,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嗓音狀態不可能保持當年的水準,再唱,降調更保險,不然破音在所難免。
  • 使徒信經的屬靈意義
    有一次聽學校輔導說,天主教有聖徒日,可以向聖徒禱告…基督教好像沒有這個東西…?答:1.請問什麼是使徒信經?答: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我們的主;因著聖靈成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後升天,坐在無所不能的父上帝的右邊;將來要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一聖基督教會,聖徒相通;罪得赦免;肉身復活;並且永生。阿們。2.裡面內容是出自哪裡?
  • 站椅子上唱《死了都要愛》成車禍現場,歌手信,為何總愛唱破音?
    臺灣歌手信(原信樂團主唱)又唱破音了。信在很多演出場合都曾經唱破音過,最近的一次是在活動現場站在椅子上唱《死了都要愛》唱破了,再度被網友吐槽「車禍現場」。信曾經說他飆高音的訣竅就是「就是往死裡唱,不要怕破音。」這難道就是他一次又一次破音的原因?畢竟歲月不饒人,《死了都要愛》是信30歲時唱紅的,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嗓音狀態不可能保持當年的水準,再唱,降調更保險,不然破音在所難免。
  • 山海經:分布於四隅之墓葬其主為帝君,為何巧倕和叔均也在其列?
    (一)四隅之墓葬 關於墓葬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大荒經》以及《海內經》中。而在《大荒經》中除了西北角沒有之外,其他三個方位均有墓葬,而西北角沒有的這處墓葬,則在《大荒經》的補充部分《海內經》中剛好可以完美補全。
  • 廣西發現史前墓葬,為何女性骸骨上灑有紅色粉末?這是什麼習俗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廣西桂林曾發掘出史前時代的甑皮巖遺址;自發掘之日起,這裡不斷出土各種史前文化遺存,包括墓葬;專家對出土的墓葬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幾乎所有女性的骸骨上都灑有一種紅色粉末;這是為什麼?又是史前人類的什麼習俗?
  • 《海邊的生與死》曝預告 滿島光永山絢鬥定情作
    《海邊的生與死》曝預告 滿島光永山絢鬥定情作 時間:2017.05.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Lecea 分享到:
  • 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生,是緣生故有;死,是緣滅故無
    隨著歷史的進程,物種也在不斷地存在、滅絕,目前存在於地球的物種約有3000萬之數。觀察這個生命起源的故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生命同樣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踏上陸地的生命獲得了更豐富的資源,普載它們的正是腳下堅實的大地;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則一切的起源和進化都談不上;陽光和地熱給予的溫度是生命持續的保證;而風,就是空氣,對生命的存在和豐富更是至關重要。就我們的色身來說,也是靠四大和合來維持生命。
  • 一封抗戰飛行員寫給戀人的信:「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
    振一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歸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該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充滿平靜。感謝你這些年來給我的友誼。感謝媽媽這些年對我的慈愛關懷。使我在全然的漂泊中有一個可以思念的家。
  • 愛,就是那件最重要的小事,因為我們《為愛而生》
    2006年12月29日,五月天發行了第六張專輯《為愛而生》。《為愛而生》以愛為主題,推出專輯的目的是為了祝賀鼓手冠佑的嬰兒玫瑰公主的誕生和吉他手石頭即將出世的寶寶。專輯作詞與譜曲由五月天的成員完成。五月天找到了一個簡單卻永恆的答案——為愛而生。所以,這張專輯的第一主打《為愛而生》就充分展示了為愛而生的精神。歌詞明確點題,強而有力地講述愛的永恆的力量。「我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人生,為你而生存」,開啟整張專輯的中心思想。
  • 濟源發現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商晚期或有了「冢人」未來或建...
    作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濟源柴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中有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記載的罕見人祭遺存,為研究商周時期社會形態及禮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和學術價值。值得關注的是,該處遺址還發現了晚商時期排列有序、呈南北向的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祭祀坑等。有意思的是高等級墓葬旁邊還發掘了一處房址,但周邊發掘區域卻少見人類日常生活痕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豪推測,這可能與《周禮.春官》記載中掌管墓地的「冢人」有關,或許在商代就有「冢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