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部分純奶漲價超30% 袋裝鮮奶八年漲幅超一倍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普通純牛奶利潤微薄,目前多數奶企靠各類調味奶、酸奶等高利潤產品貼補虧空供圖/CFP

  家住西直門的張阿姨養成喝牛奶的習慣已經有十來年了。近日她像往常一樣來到首體附近的家樂福買三元的袋裝鮮牛奶時發現:又漲價了!從這個月開始,這種243毫升的鮮牛奶由原來的1.9元漲到了2.2元。不過在感嘆之餘,她也見怪不怪了:「這一兩年已經漲了三四次了,每次都漲幾毛錢,看著不多花著也不少。」她還清楚地記得,2005年時這種袋奶是0.95元一袋。「八年漲了一倍多!算下來也夠驚人的!」她感嘆。其實除了三元,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的普通純牛奶都從這個月開始漲價,像蒙牛、伊利的百利包鮮牛奶,去年末的價格約為每箱22元,但如今已經到了30元以上,漲幅超過30%。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上遊生奶價格上漲和奶源短缺成為各家奶企的共同漲價理由。

  中小奶企搶奶觸發新一輪奶荒

  某內蒙古大型乳品企業在呼和浩特市的收奶負責人昨天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確實奶荒,抬價都收不到。他介紹,這輪奶荒源自今年下半年,「幾乎是一周之內一大批中小型乳品企業突然都殺到了內蒙古跟我們爭搶奶源!」他回憶說,雖然自己從事收奶管理已經十多年了,但這次來搶奶的很多企業之前都從沒見過。據北青報記者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些突如其來的搶奶大軍都是受到我國限制進口大包裝洋奶粉而失去了原料奶源,從而轉來搶收生奶的。

  據了解,我國相當數量的中小型乳品企業此前其實都是在用進口奶粉還原成牛奶進行生產的,用洋奶粉還原牛奶的成本比直接用生奶更低,這是洋奶粉曾在中小型乳品企業中盛行的主要原因。但根據國務院的最新政策,大包裝洋奶粉進口受限了,等米下鍋的乳品企業只能來搶生奶了。這位行業人士昨天告訴北青報記者,之前一噸洋奶粉只有兩三萬元,但限制洋奶粉進口後不僅貨源少了,價格也大幅上漲到四五萬元一噸。貨少價高促使這些企業開始殺到生奶產區搶收,為了能把貨源搶到手,他們開始抬價收購。這位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幾個月前呼和浩特當地的生奶收購價還是每公斤3.7至3.8元,如今則已經漲到了5元左右。「即便這樣,我們還是搶不到足夠的奶,這種供不應求的趨勢逼著奶價還得漲!」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包括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其實都與當地奶農戶籤有長期供奶合同,本應能夠保證奶源。但面對上漲的奶價,一些養牛戶開始把奶賣給後來的乳品企業。「我們也沒辦法,面對的都是當地奶農,難道我們還能告他違反合同?」這位大型乳企的奶源負責人無奈地告訴北青報記者,面對這種局面,他們只能軟硬兼施,但更多的還是同樣提高收購價格與後來奶企競爭。

  但牛奶是要靠奶牛而不是機器生產的,奶就這麼多,突然殺出這麼多收奶的,最終肯定是大家都吃不飽,所以造成了現在的奶荒。

  企業抱怨白奶「基本不掙錢」

  奶荒價漲,逼得大型奶企開始醞釀漲價。而這背後,實際是這種被行業內稱為「白奶」的普通牛奶產品長期利潤微薄的現狀。使得這些企業對原奶價格波動的承受力極其脆弱,上遊稍有風吹草動,下遊就得琢磨漲價應對。這也是近年來牛奶漲價日趨頻繁的關鍵所在。

  所謂「白奶」,是行業內對於不添加任何物質的普通純牛奶的通稱,包括市場上常見的百利包、利樂包常溫奶和塑膠袋裝低溫冷藏奶。在北京市場上,三元的「袋奶」以及光明、伊利、蒙牛的「枕奶」最為常見。但廠家人士坦言,這些奶基本都是微利甚至不掙錢的,多數企業都是在靠調味奶、酸奶、奶粉等高利潤產品貼補「白奶」的虧空。

  北京地區某奶企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即便漲價之後,北京市場上半斤裝的普通純牛奶價格也僅在2元錢,「收奶價格就要每公斤5元錢,再算上加工、運輸、銷售這麼多環節以及損耗的成本,掙不掙錢顯而易見!」他稱,低溫冷藏的袋奶保質期只有三天,損耗相對比保質期50天的百利包或利樂包牛奶更大,因此目前全國範圍內堅持生產這種低溫袋奶的僅有三元、光明等少數企業,包括伊利、蒙牛這些牛奶大戶都不生產這類產品。即便三元、光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對這種產品限制產量,因此時而會在市場上斷貨。

  除了低溫奶,保存期相對較長的紙包「枕奶」形勢也好不到哪兒去。「這種奶一樣賠錢!」一位內蒙古奶企負責人直截了當告訴北青報記者,這種產品主要是為了讓品牌佔住市場,說白了就是賠本賺個吆喝。

  洋牛奶漂洋過海來賣低價

  就在中國奶企普遍叫喊「白奶」不掙錢的同時,近半年來很多消費者突然發現越來越多的純進口盒裝鮮牛奶開始登上超市貨架,而且價格還很「親民」,與國產牛奶相差無幾甚至更低。

  據北青報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原裝鮮牛奶基本來自於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1升包裝的盒裝鮮牛奶經常有打折促銷或者「買一贈一」等優惠,最終價格往往僅在10多元一盒,有時甚至打出9.9元的最低價。而伊利、蒙牛、光明等國產1升盒裝鮮牛奶的價格也在12至16元左右。

  「為什麼洋牛奶漂洋過海運到中國,價格還比國產奶便宜?」很多消費者開始疑惑:是洋牛奶賠本賺吆喝還是國產奶太暴利?「都不是,確實他們的奶源比中國便宜,即便算上長途運費可能還比我們低。」一家國產奶企人士這樣回應北青報記者。他稱這種狀況其實並不稀奇,之前很多中國企業不在國內收購生奶而用進口洋奶粉作生產原料正是這個原因。他表示,中國奶牛的品種、生長環境、飼養技術等因素都決定了中國的牛奶成本不比國際奶源大國低。但他同時也認為,目前國外乳品企業希望打開中國鮮牛奶市場的意圖相當明顯,其中就包括採取很多低價策略引起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關注。他介紹,這種洋牛奶主要是把大型超市和熱門電商作為搶佔目標,直指中國一線城市的主力消費人群,「當他們真的佔據了市場主動以後,價格恐怕就不會再這麼低了!」文/本報記者 張欽

(責任編輯:劉朋)

相關焦點

  • 牛奶漲價潮來襲?伊利確認基礎白奶提價,乳業股集體大漲
    受此消息影響,當日乳業股全線大漲,乳業指數大幅拉升,截至收盤,該指數上漲9.67%至1687.61點,伊利股份盤中一度漲超9%,截至收盤漲7.54%至50.93元,蒙牛乳業漲超7%,皇氏集團、三元股份、光明乳業、新乳業等多股均漲停。為什麼牛奶要漲價?
  • 青島超市袋裝純牛奶限供 奶源緊缺使收購價上漲
    最近這段時間,膠州劉女士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她原本經常去的一家小超市裡,已經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袋裝純牛奶了。「去了幾次都沒有,我就問了售貨員,對方說很難進到貨。」劉女士說,最近10年孩子喝的都是這種袋裝純牛奶,較其他奶製品來說,這種牛奶價格便宜。
  • 城區純牛奶品種豐富 漲價跡象已經出現
    12月15日,記者在市區各大超市走訪發現,原來不見蹤影的伊利、蒙牛等品牌袋裝純牛奶已經陸陸續續地上架銷售,市民可以暫別奶荒的困擾,但部分品牌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業內普遍認為液態奶漲價潮仍將持續。  伊利軟包裝奶有了  近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奶荒終於暫告一段落。
  • 農林牧漁板塊指數年內漲幅超20% 機構重點推薦三條投資主線
    在全球金融市場以及A股出現劇烈震蕩時,今年以來,農林牧漁板塊表現格外亮眼,年內累計漲幅超20%,碾壓醫藥股與科技股,排在申萬一級行業漲幅榜首位。前海開源滬港深農業混合基金經理石峰表示,農林牧漁行業屬於純內需產品和必選的資源品或消費品,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少。某些產品受疫情影響而需求剛性,反而帶來了供不應求,出現漲價預期。
  • 【科普知識】透明袋裝奶更新鮮、更安全、更營養?事實並非如此
    【科普知識】透明袋裝奶更新鮮、更安全、更營養?經常逛超市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最近一款透明袋裝奶非常熱銷,打的口號是「更新鮮」「更安全」「更營養」「零添加」等。那麼,這種透明袋裝奶真的有宣傳的那麼好嗎? 首先,透明袋裝奶並非更新鮮。
  • 蒙牛開拓「新零售」模式 鮮奶板塊2019年業績提升明顯
    3月26日,蒙牛乳業發布了2019年年度業績公告。年報顯示,營業收入和利潤均取得超預期雙位數增長,營業收入790億元,淨利潤41億元。其中,蒙牛鮮奶業務市場份額從3.1%增長到7.1%,實現銷售同比三位數增長。
  • 天然膠漲幅高達28%,超30家輪胎工廠漲價!
    從4月的9564元/噸漲到10月的13298元/噸,漲幅高達3734元/噸,漲幅已經超過28%。在輪胎的原材料中天然橡膠佔比高到41%,因此天然橡膠也是主要的原材料,現在受到天然橡膠的影響,輪胎的漲價是必然的。
  • 原奶開啟上漲周期哪些乳製品股會受益?
    新年伊始,漲價行情再起。上海奶業行業協會確認,上海地區生鮮乳收購基礎價由3.92元/公斤漲至4.03元/公斤,生鮮乳價格執行期從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受該消息刺激,多隻A股奶製品股票掀起漲停潮。
  • 原奶價四個月累漲10% 伊利蒙牛率先提價或掀行業漲價潮
    生鮮乳指未經殺菌、均質等工藝處理的原奶,主要由國內牧場供給;大包粉由鮮奶經過消毒、脫水、噴霧乾燥後製成,使用時可按比例還原成生鮮乳,適合長期運輸與保存,多由國外供給。   2013年,口蹄疫暴發、飼料成本上漲等多重因素導致原奶減產,加上國外供給端收縮,刺激原奶價格上漲。當年,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等企業均多次宣布提價。
  • 常溫奶失寵,蒙牛伊利光明血拼鮮奶,一升5塊錢,水比奶都貴了?
    2018年初,蒙牛推出三個鮮奶子品牌:針對入戶渠道的鮮奶品牌「蒙牛·新鮮嚴選」、主打高品質的鮮奶品牌「每日鮮語」以及主打極致新鮮的鮮奶品牌「新鮮工廠」。 伊利鮮奶品牌「百格特」於2018年在哈爾濱開始運營,以入戶訂奶的形式銷售為主,同時配合其他零售渠道。
  • 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
    安信國際表示,國內生鮮乳價格自5月觸底之後持續上行,目前已經突破19年的高點並持續向上,價格漲幅超市場預期,奶價的上行將為乳製品上遊帶來投資機會。2020年新冠疫情激發了民眾對於喝牛奶增強抵抗力的認知,進一步增加了消費需求。供給處於低位而需求在短期內增加,這是此輪奶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 本地鮮奶VS進口常溫奶 哪個營養更高?
    消費現象  常溫奶好?新鮮奶好?  兩種牛奶哪種更合適,優中選優如何選?這個問題令不少消費者困惑。記者採訪發現,本土家庭中年用戶多數會選擇廣州本土品牌新鮮牛奶,比如燕塘、風行、香滿樓和維記等;部分年輕人和「對國產奶沒信心」的用戶則首選進口常溫奶,一瓶常溫奶有時可以喝上一禮拜。
  • 濰坊袋裝純牛奶蒙牛伊利缺貨 奶源不足為主因
    原標題:袋裝純牛奶,蒙牛伊利 咋沒了    10月22日,記者走訪城區幾家大型超市發現,伊利、蒙牛的袋裝純牛奶出現了缺貨的情況。對此,超市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全濰坊都缺這種奶。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奶企因奶源不足而做出的結構性調整,並不是說低價奶會退出市場,等到奶源充足以後,各奶企會重新大量生產。
  • 揭秘巴氏鮮奶的前世與今生!
    走進超市乳品區,你會發現櫃檯上擺放著品類繁多的牛奶,有純牛奶、有機奶、低脂奶、高鈣奶等,然而有一種奶卻自己悄悄躲到了生鮮區的冷櫃中,它就是「巴氏鮮奶」。終於在1864年,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經過努力研究,發明了巴氏殺菌工藝,這種方法不止讓人們喝上了醇香的葡萄酒,更讓全世界喝上了巴氏鮮奶。巴氏殺菌工藝巴氏殺菌工藝的條件通常採用72-85℃條件下加熱10-15秒。
  • 超市買牛奶時,袋裝、盒裝、瓶裝,選哪個更好?知道後別再亂買了
    第二種是我們最常買到的常溫奶,包裝上印刷著「純牛奶」字樣,很多人都習慣買上一整箱,每天早晨就喝上一盒。這種牛奶的保質期有6個月那麼長,並不是添加了防腐劑,而是它使用了超高溫滅菌技術,牛奶中的微生物和細菌全都被殺掉,而且應用全密封灌裝,才能保存比較久的時間。而純牛奶也分為全脂牛奶、低脂牛奶和脫脂牛奶,如果怕長胖,可以優先選擇脫脂或低脂的。
  • 半年內人民幣對美元漲幅超9%
    轉眼2020年就到了年末,對於所有外貿人來說,今年真是魔幻的一年。現在讓大家頭疼的,不止是暴漲的運費和難搶的貨櫃,還有不斷升值的人民幣匯率。 半年內人民幣對美元漲幅超9% 12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調9個基點,報6.5311。 4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日內漲超100個基點,報6.5252,續創2018年6月以來新高。
  • 原材料漲價函已經漫天飛 部分漲幅已創新高
    難道多年深陷困境的空調行業真的要來個漲價翻身嗎?對於這次漲價的原因,各大廠家將主要矛頭對準了原材料漲價。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截至10月30日,中國LNG出廠價格為3688元/噸,相比9月初上漲超過1000元/噸。 無煙煤 市場繼續強勢上行,無煙煤各煤種價格均上漲 上周(11月30日-12月4日),無煙煤市場繼續強勢上行,礦上銷售良好,無煙煤各煤種價格均有上漲。
  • 連續31年漲價,幅度超400%!迪士尼門票上漲背後有何玄機?
    1、單日票高峰價漲幅高、低價年卡限制多迪士尼各個樂園漲價的規律是,單日票淡季票漲幅小,尖峰時段漲價多,越便宜的年卡限制越多,門票漲幅隨著年卡價格遞增。特別是單日門票淡旺季價格形成兩個極端,實際上是為了讓更多的遊客購買多日聯票或年卡。
  • 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 超40家輪胎企業發漲價通知
    據卓創資訊不完全統計,2020年9月至今,超過40家輪胎企業陸續發布了漲價通知單。除中策、風神、玲瓏、正新、雙星等國產輪胎大廠外,韓泰、佳通等外資輪胎企業也開始漲價,累計漲價幅度在5%以上。有卓創資訊輪胎市場高級分析師表示,原材料價格下半年較上半年漲幅達到了20%以上。受益於行業回暖,A股多家輪胎上市公司三季度淨利潤顯著增長。
  • 嗶哩嗶哩:漲超4%續創新高 年內累計漲幅超300%
    截至收盤,B站漲超3%,報收75.3美元/股。據同花順數據顯示,B站最新總市值為261.6億美元。B站年內累計漲幅超300%。  銀河證券表示,B站作為UGC社區,已具有強複製壁壘,隨著新遊上線、頭部主播及賽事的引進、廣告負載率的提升,有望推動未來收入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