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最初的新冠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真相是……

2020-12-22 楚天都市報

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歐美暴發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而在國內,各地都在嚴防與境外冷鏈輸入相關的感染病例。按照「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武漢等城市近日在對一些批次冷鏈倉儲進口食品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有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這很容易讓人想到曾暴露在全世界聚光燈下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一年前,那裡是否同樣存在境外冷鏈食品?進口冷鏈食品此前作為新冠病毒輸入載體的可能性是否被低估了?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在武漢走訪,基本可以確定一年前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存在大量境外冷鏈商品。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的研究數據表明,新冠病毒於2019年9月13日和12月7日之間開始在人類中傳播的可能性有95%。相關專家認為,武漢最初的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前,世界各國應該形成數據、信息的共享機制來合作進行科學溯源。

華南海鮮市場,曾熱銷冷鏈食品

《環球時報》記者11月下旬來到武漢時看到,昔日的華南海鮮市場被嶄新藍色圍擋圍住,但樓上的眼鏡城仍在營業,臨街店鋪前的人流顯得有些冷清。街角一家賣螃蟹的商鋪前,老闆正臉色沮喪地送走一位男子,他告訴記者:「是來要帳的,沒錢,只能先送走。」據他講:「底層商鋪現在無需交租,不過也沒水沒電。我這其實就相當於露天擺攤兒,不知能堅持多久。」記者走進附近一家服裝店,剛一開口詢問,老闆娘就笑著說:「你們是記者吧?」

一度成為焦點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距離漢口站只有幾百米,地處人口密集的區域,但現在路過這裡的人甚至不願多花一秒鐘瞧瞧它。談起「病毒從哪裡來」這個老話題,《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幾乎每一個武漢人都會抱怨幾句「冤」,堅信是「美國人帶來的」觀點相當普遍。而在近期國內多地出現因進口冷鏈食品引發的零星疫情後,越來越多的武漢人也開始產生疑問:「當初會不會也是這樣傳進來的?」

專家的判斷也給這種疑問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支撐。12月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武漢的早期疫情,在華南海鮮市場,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凍海產品區域。這些線索都指向冷鏈運輸進口的海產品,可能就是疫情源頭。

即使有專業人士發聲,華南海鮮市場最初的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的可能性仍然被低估。在百度中輸入「華南海鮮市場」「野味」的搜索結果是256萬條,而「華南海鮮市場」「冷鏈」的搜索結果只有56萬條,相差4倍。但是,隨著過去幾個月各地頻繁發生的進口冷鏈輸入案例,這種可能性的討論毫無疑問在增多。「一眼識記者」的老闆娘在華南海鮮市場附近生活了20多年,她告訴記者,雖然網上都在說市場裡有野味,但據她所知販賣野味的攤位並不多,更多的是海鮮凍品攤位,「裡邊至少1/4都是」。

正如搜索數據所反映的,疫情暴發後,「華南海鮮市場凍品銷售」的關注度似乎遠遠不如「野味」高,為進一步搞清楚華南海鮮市場的進口冷鏈食品銷售情況,《環球時報》記者決定走訪市場裡的老商戶。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已關閉,但商戶們還要繼續營生。據了解,一部分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老商戶將店面遷到東北17公裡外的四季美農貿城。做河鮮生意的郭女士就是其中一員,她告訴記者:「疫情發生之前,我和家人已在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經營了十幾年。我們的鮮貨肯定沒問題,沒有疫情之前,工商一個月來檢查兩次,每樣產品都會抽幾個檢測,從來沒出過事。」

郭女士也搞不懂病毒到底為啥突然「冒」出來,她只聽說以前華南海鮮市場有野味,「有也看不到,都是偷偷摸摸的」。但她可以確定的是,市場裡有很多賣進口凍品的商家。這些天進口冷鏈產品的檢測收緊,也間接影響到郭女士這樣做國內河鮮生意的商家,據說「生意比疫情前差了一半」。郭女士覺得很冤,她的抱怨也代表了很多商戶的內心想法:「其實國內即使是凍貨也沒問題,我們中國蠻幹淨的,外國?搞不清楚。」

《環球時報》記者此前查閱公開報導發現,華南海鮮市場曾有多家賣進口生鮮的商鋪,出售帝王蟹、北極貝等海產品以及來自巴西、德國的需要冷鏈運送的肉類產品。2019年2月,湖北地方報紙曾這樣描述:「澳洲牛排、智利車釐子、厄瓜多海鮮……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越來越多的洋食品,出現在荊楚百姓的餐桌上。」記者在武漢海關官方網站查詢發現:湖北省2019年1月至11月進口商品中「凍品」價值總額為4.7億元人民幣,增長高達174.2%,為省主要進口商品總值表所列進口商品中增長最多的品類。根據公開報導,武漢已對進口冷鏈食品實行了最嚴「紅區」管理,2020年6月下旬以後進口的海鮮產品、冷凍冷藏肉品必須查驗「兩證明一報告」(海關通關證明、檢疫證明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並對進口冷鏈食品實行專人專庫管理。記者在四季美農貿城的凍品區發現,進口凍品已很難看到,只有一家名叫「興正發」的商鋪,搬運工正在卸下包裝顯示為「阿根廷牛肉」的冷鏈食品。記者在一個華南海鮮市場商戶群中發現一位用戶頭像顯示為「興正發」,該群一共270餘人,至少29人的名字或者頭像中有「凍品」字樣,進一步印證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很早就有賣進口冷鏈食品的事實。

「病毒哪裡來」並非無跡可尋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10月17日發布的消息,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中心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上檢測分離到新冠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首次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而這表明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並且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發生感染。

「原來我們沒有這樣認為,但現在來看,武漢最初的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楊佔秋12月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據介紹,如果在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30攝氏度的冷鏈環境中,新冠病毒存活幾個月是沒有問題的,所以需要查清楚之前在什麼時間、從哪個地方進口過冷鏈食品,再由疾控部門拿當時在華南海鮮市場提取封存的進口冷鏈食品樣品與境外檢測出來的數據進行比對,就能確定是否來自該地。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內病毒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理論上來講武漢最初的病例確實有可能是從海外傳進來的,但目前還缺乏很多證據。」不過,該專家認為,中國後來出現這麼多從境外冷鏈傳來的病例,看上去武漢也很有可能是這種模式,但情況還不太一樣,「因為後面頻繁出現從冷鏈傳入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國外已有大規模疫情流行了,那麼,在早期武漢出現病例之前海外是否有疫情,目前還沒有最終定論」。

不管武漢最早發現的病毒是否因冷鏈傳入,國際上對病毒來源的報導和探討都從未停止。據義大利《晚郵報》11月15日報導,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該國2019年9月採集的居民血液樣本中已測出新冠病毒抗體,這意味著新冠病毒在義大利的傳播時間遠早於今年2月,可能要追溯至2019年夏天。雖然科學界對於病毒溯源的話題未有定論,但不可忽視的是,類似報導在過去的幾個月內頻繁傳出。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12月3日在給《環球時報》記者的回覆中表示:「我對比中國發現的更早的病例並不吃驚。我認為應考慮新冠病毒起源的三個階段:首先,它是何時何地跨越了從蝙蝠到人類的物種屏障?目前可信的答案從50年前到2019年。第二,它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在人類中傳播的?我的數據表明在2019年9月至12月之間,且95%的可能性是發生在9月13日至12月7日之間。最後,全球主導的傳染性病毒B-D614G亞型是從哪裡產生的?如今,科學界基本同意2020年2月它在義大利北部非常突出,有一些科學家表示它是從中國來到義大利的,但這點我不確定。」

如果要搞清楚病毒是哪裡來的,需要兩方面證據:一是流行病學層面,一是病毒學層面。」在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內病毒學家看來,如果疫情起源於一個地方,理論上那個地方應有一些早期暴發的情況,不過也有可能病毒已出現在那個地方,但還沒有變異到引起大流行的程度,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事實上還沒找到這方面的確鑿證據。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病毒學層面,還需要找到該地方的病例,觀察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通過建立進化樹,才可以從時間和變異位點看出來它究竟是什麼時間傳過來的,「比如如果真的懷疑病毒早於武漢在其他地方出現的話,我們可以通過測序跟武漢最初發現的病毒對比,對比他們的同源性、變異特點,來判斷它是處在一個更早期的階段,還是後來的進化階段」。該專家認為,病毒進化是可以把「病毒起源於哪兒」這個問題說清楚的,這是核心證據。如果有這樣的在其他地方採集到的早期病毒,它理論上應該跟武漢最初發現的病毒非常像,但不會完全一樣,其差異在進化上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不要「溯源問題政治化」

雖然多位專家都闡述了清晰的病毒溯源路徑,但實際的推進卻困難重重。有病毒學家坦言:「就溯源工作來說,現在科研人員國際合作氛圍比疫情出現之前退步了。可能各個國家也認識到這些問題,其實科學家是不願意捲入政治問題的,還是希望國際之間進行一些合作,但因為目前政治的原因,導致各國科學家都很謹慎,不想給自己和別人找麻煩,不願多溝通和交流,我覺得現在這種合作氛圍確實不是特別好。」

這個問題已引起國際權威機構的重視。當地時間1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新冠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應避免將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政治化。而類似的呼籲並非譚德塞第一次提出。中國官方也早已公開表達開展新冠病毒溯源科學國際合作的意願。9月30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和譚德塞通電話時表示,中方與包括世衛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積極開展疫情防控、病毒溯源、疫苗研發等抗疫合作。中方正在繼續推進回顧性溯源研究,願同世衛組織繼續加強溝通與合作。

「病毒溯源的國際合作交流本來應該很頻繁,大家做到信息公開、信息共享。這本來是相對容易的,但有的國家卻橫插一腳,將科學問題敏感化、複雜化了。」楊佔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從病原學到臨床治療再到疫苗生產,全世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很大進展,這其中也包括溯源,國際溯源工作不應該是相互「甩鍋」,而應該是各國形成數據、信息共享機制,這樣才有助於徹底戰勝疫情。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趙海山強調 深入細緻做好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工作
    湖北日報訊 (記者左晨)12月2日,副省長趙海山深入武漢金宇綜合保稅發展有限公司、武漢新港海關,實地檢查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工作,要求嚴格落實「人、物同防」工作機制,將各項防控措施落細落實。在武漢金宇綜合保稅發展有限公司,趙海山詳細了解國家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及冷庫疫情防控情況,聽取企業意見建議。他強調,要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採樣全覆蓋、樣本全檢測、包裝全消殺、商品全追溯」工作要求,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行業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強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紮實做好通關、流通、銷售全程防控,並做好從業人員防護,確保疫情防控萬無一失。
  • 冷鏈食品頻繁檢出新冠病毒 這個家電使用需注意
    不過狡猾的新冠病毒尋找到了其他的輸入途徑,那便是冷鏈運輸,通過進口冷鏈食品傳播疫情。近期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頻頻出現核酸檢測呈陽性,國內多地的本土新增病例也有很大一部分與進口冷鏈相關。  前段時間的北京新發地以及大連、青島的疫情都是由冷鏈海產品引起的,而最早武漢疫情的起源地便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這不讓人懷疑是不是也是由進口的冷鏈產品引起。而這也引發了民眾對冷鏈食品安全性的關注。
  • 江門一水產品購銷部進口凍蝦查出新冠病毒陽性?真相是……
    江門一水產品購銷部進口凍蝦查出新冠病毒陽性?今天,陸續有網民通過各種渠道傳出「江門冷凍廠的凍蝦查出新冠病毒陽性」「江門白沙冷凍廠封了」等說法,引發眾說紛紜。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進行了轉發。其實,這是一則不實消息!
  • 武漢清白!鐵證如山!吳尊友:新冠病毒2019年夏已在國外傳播!
    中疾控專家稱,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進口冷鏈產品或為我國疫情源頭。(備註:武漢發病地是華南海鮮市場,北京是新發地市場,天津也是、青島也是。) 今年6月以來,已有至少10餘省份在冷鏈凍品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並且今年10月的青島疫情中,我國在世界上首次找到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條件可長期存活,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 武漢:進口冷鏈食品從業者每7天檢測一次核酸
    記者從11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武漢市不僅對入城入關的進口冷凍冷藏食品實行「採樣全覆蓋、樣本全檢測、包裝全消殺、商品全追溯」,還要求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從業人員實行每七天一次全覆蓋的檢測,其他的冷鏈食品從業人員每兩周一次全覆蓋的檢測
  • 進口冷鏈食品能不能吃?武漢疾控中心專家解疑
    央廣網武漢11月17日消息(記者彭照)17日,在武漢市召開的秋冬季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何振宇就近來公眾較為關注的冷鏈食品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進口冷鏈食品能不能吃?近期,國內多地出現進口冷鏈食品相關疫情。11月13日,武漢市首次在巴西進口牛肉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那麼,現在進口冷鏈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何振宇表示,肯定可以吃。他說,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現有研究和防控實踐顯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發現通過攝入食物導致感染的情況。
  • 近期中國多起從境外冷鏈傳來病例,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當初也是...
    按照「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武漢等城市近日在對一些批次冷鏈倉儲進口食品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有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這很容易讓人想到曾暴露在全世界聚光燈下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一年前,那裡是否同樣存在境外冷鏈食品?進口冷鏈食品此前作為新冠病毒輸入載體的可能性是否被低估了?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在武漢走訪,基本可以確定一年前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存在大量境外冷鏈商品。
  • 華南海鮮市場疫情源自進口海產品?專家:不排除冷鏈傳入可能,但缺乏...
    新冠病毒的溯源一直備受國內外科學界關注,一些研究認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近期,隨著青島首次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新冠病毒以及一篇北京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似乎為病毒溯源提出另一種可能性。
  • 中核集團:輻照技術有望用於冷鏈食品中新冠病毒消殺
    據中核集團微信公眾號12月17日消息,日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持續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人物並防」,切實防止新冠病毒通過冷鏈物流渠道傳播,中核集團充分挖掘現有核技術儲備,組織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視三家單位
  • 武漢兩份進口冷凍肉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圖片來自武漢衛健委網站新京報快訊 據武漢衛健委網站消息,12月5日,武漢市疾控部門按照武漢市關於「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對洪山區昌晶冷鏈倉儲中心進口食品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監測檢測時,發現巴西進口冷凍豬小裡脊肉和烏拉圭進口冷凍去骨牛肉包裝樣本上各有
  • 厄蝦下行,巴沙魚轉冷,進口冷鏈也是疫情受害者
    市場消費需求增加,進口資源迎來一波漲價潮。但是進入冬季,天氣寒冷,新冠病毒在汙染物體表面存活時間相對延長,再加上國外疫情還在蔓延,無症狀感染者增加,11月以來各港口各城市頻繁在進口冷鏈食品中查出新冠陽性,觸發了新的監控機制,國家在「外防輸入」層面重點強調「人、物共防」,而進口冷鏈食品是防控重點,隨之成為眾矢之的,價格重新陷入泥潭。
  • 中核集團輻照技術有望用於冷鏈食品中新冠病毒消殺,便攜無害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持續強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人物並防」,切實防止新冠病毒通過冷鏈物流渠道傳播,中核集團充分挖掘現有核技術儲備
  • 又是進口,又是冷鏈!「冷鏈藏毒」真的防不勝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郎朗)冷凍牛肉、冷凍「甲殼燒」、冷凍豬肉……剛進入12月,短短幾天時間,包括山西、安徽、遼寧等多省份頻繁曝出冷鏈環境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又是進口食品,又是冷鏈環境,「冷鏈藏毒」防不勝防?
  • 武漢在巴西進口的冷凍肉外包裝檢出新冠陽性 產品為香根梅條肉
    12月6日,據武漢衛健委官網消息,武漢在巴西進口冷凍豬肉和烏拉圭進口冷凍牛肉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開屏新聞記者12月11日從核心人士處獲悉,當地防疫部門通過排查,部分豬肉產品通過美團、十薈團網上銷售到省內相關市州,品名為香根梅條肉。該市疾控部門已採取措施對各地進行排查處置。
  • 阿根廷進口1批凍魚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原標題:阿根廷進口1批凍魚外包裝呈陽性 海關總署採取緊急預防措施據海關總署官網消息,因從阿根廷進口1批凍弗氏絨須石首魚1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按照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103號的規定,全國海關自即日起暫停接受阿根廷水產品生產企業CooperativadeTrabajoEspejodeMarLimitada
  • 武漢兩份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測陽性
    武漢市衛健委網站12月6日消息,12月5日,武漢市疾控部門按照武漢市關於「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對洪山區昌晶冷鏈倉儲中心進口食品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監測檢測時,發現巴西進口冷凍豬小裡脊肉和烏拉圭進口冷凍去骨牛肉包裝樣本上各有1份檢測結果呈陽性。
  • 為何多地冷鏈食品及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專家回應→
    Q境外疫情輸入風險進一步加大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截至目前累計超過5890萬人感染,近30天全球日均新增確診超50萬例。我國境外輸入病例來源國家不斷增多,傳播風險進一步加大。
  • 中檢集團: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
    》《中檢集團冷鏈視頻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和《中檢集團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常用消毒劑及使用方法》等6個相關技術規範,並積極聯繫準備所需物資。根據有關部門此前印發的《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證明的進口冷鏈食品,一律不能上市銷售。中檢集團福建公司近日已實施首批進口冷鏈食品貨櫃內壁和貨物外包裝的預防性全面消毒。
  • 武漢:在巴西冷凍牛肉、越南冷凍巴沙魚片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
    新京報快訊 據武漢衛健委消息,11月27日,武漢市疾控部門按照武漢市關於「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對東湖高新區冷庫、江岸區肉聯冷庫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東湖高新區冷庫巴西進口冷凍去骨牛肉2份外包裝樣本、江岸區肉聯冷庫越南進口冷凍巴沙魚片1份外包裝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
  • 吳尊友談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三條件,提示這一點
    針對「新冠病毒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吳尊友表示,「環境傳人」又叫「物傳人」。目前在我國一般由進口物品引起,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物品汙染比較嚴重;②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比較長,一般來說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③接觸汙染物品沒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