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中有一個著名的段子:老大和老二打架,結果老三出局了。
在很多領域,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王老吉PK加多寶,和其正消失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打,非常可樂消失了;美團外賣和餓了麼打,百度外賣沒了……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電商行業,以前總是阿里和京東打,唯品會、蘇寧電商、國美在線等只有吃瓜、被邊緣的份兒。然而如今,拼多多的半路殺出、異軍突起,打破了"老三出局"的宿命論。
年初至今 京東、拼多多市值猛漲 阿里微跌
5月15日,受財報利好影響,京東每股收於50.85美元,猛漲3.86%,通過連續兩天上漲,市值達到了3年來的最高點,746.8億美元!
同期,拼多多稍顯疲軟,每股微漲0.76%,收於61.30元,市值達到了734.14億美元。
而就在5月13日,拼多多股價報收於57.83美元,總市值約692.59億美元。京東股價報收於47.03美元,總市值約690.69億美元。連續3天上演了拼多多超越京東、然後又被京東反超的逆轉好戲。
可以說,這兩年,拼多多和京東的總市值一直咬得很緊,幾乎同時漲跌,呈膠著狀態。從年初至今的上漲幅度來看,拼多多累計上漲62.08%,京東累計上漲44.34%,堪稱中國中概股的兩顆明星。尤其是拼多多有短暫超越的高光時刻,足以讓業界感嘆這股"後浪"的奔湧之勢。
那麼,在京東和拼多多兩者呈激烈膠著之勢時,電商的老大,也就是體量的巨無霸阿里巴巴,表現如何呢?
很遺憾,阿里巴巴從年初至今,不僅沒有京東、拼多多動輒4成、6成的激增,反而微降了4.97%(按港股計算),儘管有5300多億美元市值,但在5月14日一度曾被騰訊超越,跌下網際網路市值第一的寶座。
商場如戰場,此消彼長,不進則退。作為網際網路市值第一的阿里,在2020年,股價增速上,被電商老二、老三超越了若干個身位;而在市值體量上,又被騰訊迅速拉小了距離,甚至被超越,這樣的成績單,很難讓人想像到那個所向披靡、氣勢如虹的阿里帝國。
那麼,阿里帝國究竟是哪裡出現裂縫呢?
電商:上有京東、下有拼多多 阿里根基受威脅
先從最重要的說起,我們看看阿里大本營的電商板塊。
阿里的電商分為兩大板塊,一個是擁有廣泛用戶基礎,更下沉、C2C模式的淘寶,另一個則是對標京東,以B2C模式的天貓。
如果說電商是阿里的大本營,那麼淘寶就是大本營中的大本營,則是阿里帝國的頂梁柱,眾多業務都是以淘寶為基礎,實現開枝散葉、逐步布局。
可惜,紮根於四五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邁進的拼多多,正在吞噬原本屬於淘寶的流量。根據App Annie4月9日發布的《2020年第1季度全球應用指數排行榜》顯示,多多的月活躍用戶首次超過淘寶。在月活躍用戶榜單上,拼多多上升2位超過淘寶位居第九,淘寶下降2位位居第十。
該榜單雖然因為未知原因,很快被撤掉,但也客觀體現了一個事實:手機淘寶在活躍用戶方面,隱隱有被拼多多趕超之勢。
淘寶在面臨拼多多釜底抽薪的同時,天貓對京東形成的威脅,並不足夠。去年雙十一購物節中,坐擁主場之利的天貓,成交額達2684億元,而攪局的京東,銷售額也達到2044億元,兩者差距不再懸殊。
對比近兩年京東、天貓的百度指數,可以看出,京東百度指數穩定在20萬左右,天貓穩定在5萬左右,京東達到了天貓的4倍。由此可見,在品牌對用戶心智的佔領度上,京東要遠遠領先於天貓。
電商的中高端用戶,一二線城市人群,有京東的重兵把守,兼有物流天塹,天貓想分杯羹,難度極大;而擁有廣闊群眾基礎的下沉市場,拼多多勢頭實在太猛。阿里的電商板塊,夾在其中,不得不面臨腹背受敵的嚴峻形勢。
金融:微信支付降維競爭 盟友強大 支付寶守住第一頗為不易
除了電商,阿里還有很重要的王牌,即金融板塊的螞蟻金服。雖然螞蟻金服獨立於阿里之外,是市值過萬億的最大獨角獸,但螞蟻金服和阿里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很難割裂出來。
如果沒有微信,騰訊的金融業務,對阿里的威脅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然而有這個12億活躍用戶的超級APP存在,阿里的金融板塊,時刻面臨著巨大威脅。
根據易觀數據對行動支付的市場監測,從2014年開始,財付通的份額迅速增長,從不足10%,飆升到40%左右,與之對應的是,支付寶從一度接近80%,下降到53%左右。
而在線下場景的支付中,微信支付依靠其高頻的特點,以及龐大的盟友軍團,份額要遠遠高於支付寶。
目前,除了阿里之外,頻繁使用支付的場景,電商中的拼多多和京東,本地生活服務的美團,打車的滴滴,主要接入的都是微信支付,可見,支付寶的對手幾乎是大半個網際網路巨頭,其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內容:布局分散、對手過強 大文娛虧損依舊嚴重
社交方面,騰訊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可撼動。而在另一個Kill time的內容娛樂方面,阿里有機會麼?
2016年,阿里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大文娛戰略,該版塊囊括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數字娛樂事業部。一個涵蓋劇集、綜藝、文學、音樂、現場娛樂的超級內容生態呼之欲出。
然而,到目前,阿里影業未見太大建樹,優酷土豆的用戶量被騰訊視頻、愛奇藝,甚至後浪西瓜視頻等遠遠甩開。UC瀏覽器雖然轉型為內容分發模式,但這個市場被手機百度、今日頭條牢牢佔據。其他音樂、文學、遊戲等,基本沒看到掀起太大的水花。
在收入上,內容板塊表現也非常尷尬。以今年1月阿里發布的2019財年Q3財報為例,在阿里整體業務營收及淨利潤仍保持不錯增長速度的情況下,阿里大文娛在當季度運營虧損高達70億元,經調整後仍有60億元虧損,虧損率高達93%,較之去年同期增長了1.7倍。
同樣,大文娛的一把手也是頻繁換將。相關資料顯示,阿里在文娛板塊上至今輪換了三任總裁、十位核心高管,更換了三次戰略思路,包括俞永福、楊偉東,以及目前的樊路遠。甚至前不久有傳言安排蔣凡去大文娛集團,雖很快被否認,但也側面說明,大文娛在阿里內部不太受重視。
除了文娛之外,阿里的本地服務,也遇到同樣情況。例如阿里收購了餓了麼,將口碑和餓了麼合為"口碑餓了麼",但和美團的競爭中,絲毫沒有佔到便宜。
此外,阿里還推出了天貓精靈,可看出是進軍IoT和AI領域的決心。但智能音箱未來僅是一款創新的硬體產品,還是形成入口級的平臺產品,尚存在諸多變數。畢竟,賣硬體是一個利潤低、成本高的髒活累活,和網際網路的輕模式,存在極大區別。
而且,天貓精靈和百度小度音箱、小米小愛音箱的爭奪非常激烈,硬體市場最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淖,導致盈利遙遙無期。
亮點:阿里雲、釘釘抓住了產業網際網路風口
談了這麼多問題,阿里的業務亮點同樣存在不少。在2020財年的前三個財季,阿里巴巴雲計算業務的營收分別為77.87億元、92.91億元和107.21億元,合計營收277.99億元,三個財季營收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6%、64%和62%,表現搶眼。
4月23日,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最新雲計算市場追蹤數據,阿里雲亞太市場排名第一,全球市場排名第三,。可見,阿里雲布局早,技術實力明顯領先於同行,預計還會繼續處於國內"霸榜"的領先地位。
同樣,疫情期間,阿里釘釘異軍突起,曾經長時間排在蘋果商店APP下載量第一,並支持2億人在疫情期間實現遠程辦公,還有數千萬中小學生在線教育,體現了巨大的社會價值。
結束語:
儘管阿里在雲計算、釘釘等方面表現搶眼,不過於,相對於To C消費網際網路賺錢營收的立竿見影,To B的產業網際網路,其賺錢周期要長很多。阿里雲計算、釘釘能否像To C業務那樣,短期內創造支撐起阿里帝國的大規模營收,尚需時間來驗證。
2020年第一季度已經結束,阿里財報即將22日對外公布,相信屆時的財報增長數據,依然亮眼好看。但對於阿里這樣的巨頭而言,投資者更需要新的增長故事。而目前來看,阿里在C端市場面臨的情況,可謂強敵環視,還是非常嚴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