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18日,華為公司第十六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以下簡稱HAS 2019)在深圳召開,在全球680名媒體記者、分析師以及意見領袖的見證下,華為在「智能大航海」時代航路圖徐徐呈現。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人們藉助航海技術發現新航線、推進了全球貿易和人類文明的進程;在面對數字浪潮和智能化浪潮劇烈衝擊的今天,華為在HAS 2019上詳細解讀了智能變革帶來的挑戰,應對之道以及未來策略。
多重技術變革疊加,激起時代驚濤
5G、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即便單獨拿出這些熱門技術中的一個,都已經可以引發一系列的技術變革,在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這些先進技術彼此相遇併疊加,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不斷滲透和交融,不只改變了技術演進的進程,更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未來。
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做主題演講時表示:「智能世界觸手可及,ICT產業邁向發展新高度。今天,5G發展速度遠超預期,終端和網絡歷史上首次同步。我們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有28億5G用戶。」
技術進步,是世界一次次重構的重要動力。胡厚崑在展望未來產業變化時,總結為「零搜索」和「超視覺」兩大趨勢。「零搜索」是指用戶未來使用搜尋引擎的頻次會不斷降低,因為在全場景智慧化應用體驗中,信息和服務找人更加精準,人找服務也會變得更加便捷。而「超視覺」的判斷則基於對5G、VR、8K等技術的樂觀前景,在交互方式不斷優化的前提下,用戶的雙手、眼睛都有可能獲得解放,這將給未來的應用開發帶來顛覆性改變。
華為終端業務在過去幾年中保持了高速發展,但胡厚崑指出,現在終端和應用越來越多,體驗趨於碎片化,這要求華為未來要從全場景智慧化的角度去為用戶做應用開發和產品設計。
雲服務改變了用戶慣有的採購模式。胡厚崑談到,以前企業討論的話題通常是要不要上雲,而現在企業討論的焦點話題是要多快速度上雲,AI的廣泛使用正在加速企業上雲,在未來雲服務的競爭中,AI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籌碼。
面對諸多技術升級和產業變革,華為的應對之策是打造極簡、至強、智能的網絡,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胡厚崑強調,華為持續創新突破,不僅投資現在,更要投資未來,不僅追求商業成功,更要引領產業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讓更多人、家庭和組織受益於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破浪前行,踐行全棧全場景AI
在大航海時代,決定一次新航路探險是否成功,光有堅固的船體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堅實的桅杆、船帆以及適合的風向。而要想在智能大航海時代破浪前行,也必須抓住其中的關鍵點。
華為常務董事、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ICT戰略與Marketing總裁汪濤在發言中指出:」聯接、計算、雲是智能世界的三大基礎設施,而AI是加速智能世界到來的核心驅動力。重定義摩爾定律、挑戰香農極限,做世界上最好的聯接;重定義計算架構,讓算力更充裕更經濟;打造最佳混合雲,使能行業數位化;全棧全場景AI,讓智能無所不及。」
汪濤表示,聯接業務是華為公司的壓艙石,三十年的耕耘和積累,也使得華為很多產業走在世界前列。在引領全行業走向萬物互聯的新時代,華為立志做世界上最好的聯接。隨著晶片正快速進入亞納米時代,摩爾定律瀕臨失效。另外一方面,當前的編碼算法不斷逼近香農極限,ICT產業已經觸摸到天花板。為應對挑戰,過去10年華為積極與產業共同探索,引入Massive MIMO,實現對香農極限的延展。雖然在晶片領域的摩爾定律已經瀕臨失效,華為卻在IP網絡和光傳送領域,重定義了摩爾定律。在光傳送領域,華為不斷挑戰光纖容量極限,並打造出業界領先的超核傳輸站點,保證進入超寬帶時代後,光纖容量依然能每36個月提升一倍。
普惠AI,對算力的需求和形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據汪濤透露,為解決AI算力稀缺和昂貴的難題,華為在計算領域的核心戰略是重定義計算架構,使算力更加充裕更經濟。重新定義計算架構,華為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個是積極擁抱因為數據多樣性和應用多樣性帶來的異構計算需求,推動計算架構從X86+GPU為主到X86+GPU+ARM+NPU的多樣性計算架構發展;另外一方面,圍繞最大化計算性能,通過對伺服器、存儲和網絡的結構性創新優化,系統性提升計算效率。
雲服務已經成為了亞馬遜、微軟在數位化轉型時代強勁的業務戰略支撐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在雲服務市場的實力和座次,直接影響到一個科技企業的未來命運。汪濤表示,華為雲的策略就是集結資源、壓強投入,使華為雲與眾不同。全行業已進入Cloud 2.0時代,政府與企業是上雲的主力,因為敏捷開發、按需彈性、安全合規等需求,混合雲已成為Cloud2.0時代的主角,打造最佳混合雲就是華為在雲服務領域的核心戰略和追求。2018年,華為對ICT基礎設施業務進行了重組與優化,將公有雲、私有雲、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資源和組織重組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2019年Q1,華為繼續調整,將IoT、私有雲團隊合入Cloud BU。所有這些舉措都是落地Cloud Only戰略,為客戶和行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隨著全行業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AI成為雲服務競爭的焦點。站在華為公司的肩膀上,華為雲正形成芯、端、管、雲協同的獨特生態,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創造更大的價值。
終端、聯接、計算和雲是相對獨立的業務,而人工智慧則如同一條主線,將華為的四大核心技術串聯成一個整體,共同構築了全棧全場景AI。當前,基於Ascend晶片的Atlas人工智慧平臺和華為雲AI服務已全面上市;算子使能層、晶片算子庫和高度自動化算子開發工具CANN已經支持數百個算子;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MindSpore即將公測;一站式開發平臺ModelArts持續刷新性能記錄,並推出AI模型市場,幫助開發者變現。華為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正在全方位落地。
汪濤強調,華為做全棧全場景AI不是要做所有的事,華為只做自己最擅長的聯接和技術使能,AI發展的關鍵還在於合作夥伴與開發者,華為致力於打造獨一的端雲協同AI生態,去年我們分別發布沃土開發者計劃和耀星計劃,在資源提供、平臺支撐、課程賦能、聯合解決方案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做合作夥伴應用的「黑土地」。華為將持續發揮「聯接+計算+雲」的協同優勢,同時加持全棧全 場景AI解決方案,引領ICT產業發展,打造智能世界的發動機。華為的研發投資還會不斷加強,創新領先將成為華為的長期追求。華為不僅投資現在,更投資未來;不僅追求商業成功,更引領產業發展;華為將不斷突破極限,攜手夥伴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駛向技術無人區,做智能時代領航者
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之所以能被歷史銘記,成為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主角,並不只是因為他們豐富的航海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敢於向未知海域進發的巨大勇氣和頑強毅力。
面對即將到來的智能時代,其實各個科技企業都已經處於千帆競發態勢,如果要在智能時代做領韓者,那麼就必須有先人一步駛向技術無人區的果敢。
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做主題演講時表示,過去三十年,華為產品領先的根因,在於基於客戶需求的工程和技術創新,而面向未來,華為將基於願景和客戶需求雙輪驅動的創新,加大基礎技術研究和理論研究投入,華為的創新戰略從基於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於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創新1.0的核心理念是基於客戶需求和挑戰,是技術創新,工程創新,是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創新,是從1到N的創新;而
創新2.0的核心理念是基於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願景,打破制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是實現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是實現從0到1的創新。
在談及創新2.0如何落地時,徐文偉表示:「華為戰略研究院是一個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的研究機構,通過每年3億美金的合作經費,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技術創新的研究,是華為技術體系的重要一環。華為將和大學、研究機構等一起共同推動理論創新和基礎技術創新,照亮行業,照亮世界。」
據徐文偉透露,華為戰略研究院,圍繞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發掘未來的技術,從信息的產生、存儲、計算、傳送、呈現,一直到信息的消費。比如顯示領域的光場顯示,計算領域的類腦計算、DNA存儲、光計算、傳送領域的可見光等,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領域的超材料、原子製造等。
華為投入光計算的研究,利用光的模擬特性,實現數據處理中的複雜邏輯運算。投資DNA存儲,突破數據存儲容量極限。一個立方毫米DNA就可以存儲700TB的數據,相當於70個今天主流的10T硬碟,按照這樣測算,一公斤的DNA可以存儲今天所有的數據,容量達到驚人的程度。寫數據的過程是基因編輯,讀數據的過程是基因測序。今天基因存儲離商用還非常遙遠,因為數據讀寫的速度還非常低,比如,寫5MB的數據需要4天時間,這就需要我們發掘新方法和新技術來突破這些瓶頸。原子製造的研發,就是為了打破摩爾定律的天花板,通過原子層面直接製造將其裝配成納米結構,然後將納米結構組裝成更大的微器件,原子製造技術有希望把摩爾定律提升100倍。
徐文偉直言,智能世界,道阻且長。我們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的發明。華為將繼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HAS 2019思考: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第二個華為?
華為在改變。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華為是一個相對封閉、低調和神秘的科技企業,但近年來人們可以通過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和華為全連接大會清晰地感受到華為,正在變得更加開放和透明,充滿自信。
其實中國科技產業是一個頗為崇尚成功學的行業,大家都非常喜歡總結其他企業的成功之處,並且快速學習使之成為自己成功的捷徑,所以一旦有相對成熟而又具有巨大潛力的商業新契機出現,就會出現扎堆跟風、像素級模仿的現象。
但有趣的是,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的華為,在國內卻找不到第二個跟它在營收規模和創新能力上相仿的企業。其實在我看來,華為的成功並不複雜,就是敢於投入重金做研發創新,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用戶、尊重科學,並沒有什麼不傳之秘,華為模式之所以沒有被批量複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條路沒有所謂的捷徑可走。高比例研發投入並不是砸錢就好,它需要高效率的創新成果被市場廣泛認可,並形成合理的溢價和利潤,從而形成用戶體驗的正向反饋和良性商業循環。
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後,一個企業的興衰轉換周期從過去的幾十年、十幾年,一下縮短到幾年甚至幾個月。所以在重大技術頻繁變革的今天,焦慮感是企業共有的、正常的,而消除焦慮感靠頻繁的業務掉頭其實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就像電影《阿甘正傳》中讓甄妮號捕蝦船真正迎來豐收季的根本原因是只有它扛過了暴風雨,而AI、5G、物聯網等技術浪潮衝擊下,華為其實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樣本,證明只有吃透技術、敢於創新,才能有在智能大航海時代迎風破浪、不斷領航的機會,否則想在技術大變革時代穿越而過,就只能純靠逆天的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