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愛用它,後世醫家卻稱它為「虎狼之藥」,這是為什麼?

2020-12-15 金蘭健康

古往今來,中醫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便是學習中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藥是實實在在的物品,以中學入手,要比中醫基礎理論更直觀許多。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中醫的傳承,從古至今都是從中藥開始的。

對於學習中藥,第一個要學習的中藥是什麼呢?這得看學習中藥時所選用的參考教材了,如果是《藥性賦》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水牛角了,如果是《藥性四百味》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人參了。當然這兩種教材是古代的教材,而現代的教材,多以《中藥學》為主,而《中藥學》的第一味藥大多都是講的麻黃。

麻黃這味藥,的確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醫聖張仲景的眼中,這是一味千古難得的藥材,尤其愛用它,所以在《傷寒論》中,麻黃的使用頻率很高,但後世醫家很多都畏懼麻黃這味藥,並稱它為「虎狼之藥」,為什麼呢?因為它發汗太猛了,一個掌握不好,就會壞事。

那麼,麻黃這味中藥究竟有什麼作用呢?中醫認為,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疾病。而蜜麻黃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的病症,麻黃的常規用量為2~9g,煎湯內服或入丸散劑。但在使用時,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都需要忌服。

為什麼後世醫家一般不太敢用麻黃呢?主要還是麻黃的發汗力量太猛,比如由麻黃組成的經典良方麻黃湯,就是發汗的代表方劑,但麻黃湯一般人不敢用。正如清代知名醫學家柯韻伯所說,「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為什麼那麼多醫家畏懼麻黃?其實不是醫家畏懼,是醫家擔心患者及家屬不會煎這個藥,因為這個藥煎煮不當、服用不當,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麻煩。所以,有人曾戲謔道,麻黃,麻煩也!

實際上,麻黃這味藥並沒有那麼可怕,當然,這個中間最關鍵在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炮製,炮製正確,可以讓中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二是劑量,自古自有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的說法,劑量用得對,自然不用太擔心;三是煎服法,這是中藥從飲片到入口的最後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煎煮弄錯了,結果也就錯了。

一、炮製

先來說說麻黃的炮製,最早在《傷寒論》裡就提到了麻黃的炮製,主要是「去節」,後來在南北朝時期,麻黃有沸湯煮後曬乾的炮製方法,宋代對麻黃的炮製方法有了很多種類,比如酒熬成膏、去根節炒、沸湯泡後焙乾、蜜炒,元代至清代,麻黃的炮製又增加了炒黃、薑汁浸、略燒存性、滾醋湯泡、蜜酒拌炒焦、炒黑等方法。現代的炮製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制絨,二是蜜炙。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喝,原來卻是醫聖張仲景的一個經典良方,知道嗎
    這可是醫聖張仲景用來治療水氣病的一個名方啊,主要針對的就是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溼證,常常表現為怕風,容易出汗,自覺身體沉重甚至浮腫,或者有四肢關節酸軟疼痛,由於機體津液輸布不暢通而導致排洩異常如小便不利,這樣的人其舌脈多為虛象——表現為舌淡苔白、脈浮。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這樣的症狀,防己黃芪水或許可嘗試一番。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生薑,一個有的人愛、有的人恨的食物,既能豐富菜餚的味覺層次,又能偽裝成肉的樣子。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Q版《醫聖張仲景》 預計春節上央視
    【導語】繼續關注第十二屆張仲景中醫藥文化節的消息,這張仲景的醫聖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可您看過動漫版的張仲景嗎?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如果再仔細問問,大家應該是想問,醫聖張仲景在經方中用的「桂枝」到底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呢? 本草及方藥當中有關這味藥的名稱記載有桂枝、桂、官桂、桂心、肉桂等等,古醫籍當中單單就這一味藥就有這麼多名稱,著實讓不少醫者為之犯愁、發呆,而陸淵雷亦因此將《千金》《外臺》徹底翻檢並與仲景方相較,陸氏在其記錄過程中記載寫桂枝的自不必說(仲景方《傷寒》和《金匱》除去重複的9個方子,其餘80方皆為桂枝去皮),把肉桂與桂心姑且算在一起,單寫「桂」的放在一邊,最終令陸氏沒想到的是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醫聖張仲景這個方子常拿來治胃病,其實它還能這麼用
    不說別的,症狀之所以會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錯了。下面咱們就來給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這個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麼用,該怎麼用,哪些人適合用,哪些人不適合。理中丸,是《傷寒論》裡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藥,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沒有特效藥?!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
    用中藥、針灸、貼敷、八段錦,迎戰新冠!沒有特效藥?!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醫藥的作用和優勢逐漸顯現,海澱區衛生健康委依託「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在治療新冠中,廣泛應用且有良效的「清肺排毒湯」,是從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來的。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冬至吃餃子,這和醫聖張仲景有關
    民間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時節,全國各地有不同的習俗,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一般是祭祖,而我國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 張仲景與餃子
  • 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附子這味藥,使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溫,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不難看出,附子的作用還是比較強的,但是僅僅從這些作用來看,附子似乎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 醫聖醫仙醫祖又是何人?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雖然這本書是一部綜合性的醫書,但是它的著重點還是在於中醫針刺的記載和運用,故將它稱之為針灸治療之法更為合適。註:這裡我們要說的一點是《黃帝內經》此書的成書時間應該在西漢時期,而且作者不止一人,而之所以將此書命名為《黃帝內經》只能說是溯本求源。
  • 清代名醫王孟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皮膚丹痧,這個良方可以用
    在炎熱的夏天,瀉火解毒類的中藥會備受歡迎,而在眾多瀉火解毒方藥裡,有一個良方不得不說,它就是涼膈散。提到涼膈散,中醫人都知道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的經典名方,然後後世醫家也出現了許多「涼膈散」、「涼膈湯」,比如《銀海精微》《外科正宗》等都可查見,後世有些醫家所用的「涼膈方」,有的名同藥不同,有的就是原方新用。涼膈散的奇妙之處在於「瀉火解毒,清上瀉下」,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奇效良方。
  • 醫聖張仲景用五斤雜糧面,巧治同行憂慮病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向別人請教,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而且傳子不傳女,更不會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藥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邊塗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
  • 沿著神農氏的足跡之乾漆
    《名醫》曰:生漢中,夏至後採,幹之。案《說文》云:桼木汁可以物,象形,如水滴而下,以漆為漆水字;《周禮》載師云:漆林之徵,鄭元云:故書漆林為桼林;杜子春云:當為漆林。乾漆這味藥這味藥有毒,使用的比較少,主要用於破瘀,消積,殺蟲。
  •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但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卻少有人知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多少個王朝的興衰更替,能夠稱聖的卻是鳳毛麟角,而且這些榮耀都是後人所公認更是實屬不易。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那麼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你知道分別是誰嗎?兵聖孫武古往今來中國出現了無數的兵法韜略,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兵法能夠像《孫子兵法》影響如此的大,自《孫子兵法》出世以來就被後世推崇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而孫武也因此被譽為為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