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醫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便是學習中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藥是實實在在的物品,以中學入手,要比中醫基礎理論更直觀許多。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中醫的傳承,從古至今都是從中藥開始的。
對於學習中藥,第一個要學習的中藥是什麼呢?這得看學習中藥時所選用的參考教材了,如果是《藥性賦》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水牛角了,如果是《藥性四百味》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人參了。當然這兩種教材是古代的教材,而現代的教材,多以《中藥學》為主,而《中藥學》的第一味藥大多都是講的麻黃。
麻黃這味藥,的確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醫聖張仲景的眼中,這是一味千古難得的藥材,尤其愛用它,所以在《傷寒論》中,麻黃的使用頻率很高,但後世醫家很多都畏懼麻黃這味藥,並稱它為「虎狼之藥」,為什麼呢?因為它發汗太猛了,一個掌握不好,就會壞事。
那麼,麻黃這味中藥究竟有什麼作用呢?中醫認為,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疾病。而蜜麻黃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的病症,麻黃的常規用量為2~9g,煎湯內服或入丸散劑。但在使用時,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都需要忌服。
為什麼後世醫家一般不太敢用麻黃呢?主要還是麻黃的發汗力量太猛,比如由麻黃組成的經典良方麻黃湯,就是發汗的代表方劑,但麻黃湯一般人不敢用。正如清代知名醫學家柯韻伯所說,「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為什麼那麼多醫家畏懼麻黃?其實不是醫家畏懼,是醫家擔心患者及家屬不會煎這個藥,因為這個藥煎煮不當、服用不當,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麻煩。所以,有人曾戲謔道,麻黃,麻煩也!
實際上,麻黃這味藥並沒有那麼可怕,當然,這個中間最關鍵在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炮製,炮製正確,可以讓中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二是劑量,自古自有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的說法,劑量用得對,自然不用太擔心;三是煎服法,這是中藥從飲片到入口的最後一步,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煎煮弄錯了,結果也就錯了。
一、炮製
先來說說麻黃的炮製,最早在《傷寒論》裡就提到了麻黃的炮製,主要是「去節」,後來在南北朝時期,麻黃有沸湯煮後曬乾的炮製方法,宋代對麻黃的炮製方法有了很多種類,比如酒熬成膏、去根節炒、沸湯泡後焙乾、蜜炒,元代至清代,麻黃的炮製又增加了炒黃、薑汁浸、略燒存性、滾醋湯泡、蜜酒拌炒焦、炒黑等方法。現代的炮製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制絨,二是蜜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