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2020-12-09 金蘭健康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如果人們就這樣被徵服了,那麼恐怕會是大家的損失。因為,說起生活經驗來,醫聖張仲景留下的醫藥內容,可是與咱們現在的生活、飲食或是健康等等是息息相關的,並非如人們所認為的,只有專業的人才能去接觸它。

咱們先不說這個經方是什麼,先讓大家想想,大家在生活當中,自己或是身邊的家人朋友是否有出現過打嗝的情況?這種情況,按現代臨床的說法,它就是膈肌痙攣引起的一種症狀,可以發生在飽食之後,也可以發生在病後或是受冷突然發生,有的人可能會是一過性的,但有的人可能卻是頑固性的。這種情況,如說是連續性的,怎麼也止不住,其實在臨床上西醫是沒有很好的辦法應對的,但我們的中醫藥是有的,並且效果值得嘉許。

我國的中醫藥治療打嗝(中醫稱此為呃逆一證)方法是非常多的,不過今天我們就介紹其中的一種。它來源於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該經方的名稱叫橘皮湯。

這個經方的組成是:橘皮(陳皮)和生薑。什麼?僅僅兩味藥?是的,大家沒有看錯,這就是醫聖張仲景秘傳的經典良方——橘皮湯。那麼,它有什麼功效呢?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當中的指出,「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橘皮湯方用量為「橘皮四兩,生薑半斤」(這是經方原方劑量),仲景在用服法當中指出,此湯所治之證「下咽即愈」。這只是這個中醫經方的其中一個閃光點之一。

按仲景的原意,這個方估摸著就是治療專門寒邪客胃所致的呃逆的,它的臨床表現,除了有乾嘔、打嗝以外,還有手足厥冷,就是手足不溫、四肢冰涼的意思。

仲景採用橘皮湯,意在散寒理氣、和胃降逆。橘皮,它的功效是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可以用於胸痺病(類似於現代臨床冠心病一類),寒疝病(一種急性腹痛的病症),噦病(類似於打嗝一類)以及女性產後諸病等。對於橘皮,《神農本草經》記載:「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生薑,能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它能參與治療的疾病可就多了。

橘皮湯,兩味原料,均屬於藥食兩用食材,它的安全性自然不必多說,取材也較為方便。正是因為這個方有非常多的優勢,所以臨床對它的關注度還是非常高的。關於本方的現代運用,大致有以下幾種: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
  • 沒有特效藥?!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
    千年歷史,疫病流行300多次,歷經歲月的經典名方如何再立新功?沒有特效藥?!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醫藥的作用和優勢逐漸顯現,海澱區衛生健康委依託「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
  •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後世醫家卻稱它為「虎狼之藥」,這是為什麼?
    這得看學習中藥時所選用的參考教材了,如果是《藥性賦》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水牛角了,如果是《藥性四百味》的話,那第一味藥就要學習人參了。當然這兩種教材是古代的教材,而現代的教材,多以《中藥學》為主,而《中藥學》的第一味藥大多都是講的麻黃。麻黃這味藥,的確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喝,原來卻是醫聖張仲景的一個經典良方,知道嗎
    這可是醫聖張仲景用來治療水氣病的一個名方啊,主要針對的就是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溼證,常常表現為怕風,容易出汗,自覺身體沉重甚至浮腫,或者有四肢關節酸軟疼痛,由於機體津液輸布不暢通而導致排洩異常如小便不利,這樣的人其舌脈多為虛象——表現為舌淡苔白、脈浮。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這樣的症狀,防己黃芪水或許可嘗試一番。
  • 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熱邪氣所致的乾嘔、口苦等症,可以用這個良方
    醫聖張仲景的黃連湯調理胃熱所致的腹痛欲嘔證常獲良效,以三黃(黃連、黃芩、黃柏)中的黃芩命名的黃芩湯對熱鬱少陽之證療效甚加。後至清代溫病多發,清代名醫吳鞠通在其著作《溫病條辨》中收錄一方,名為黃連黃芩湯。那麼,這個良方,是醫聖張仲景所創的兩方相加嗎?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如果再仔細問問,大家應該是想問,醫聖張仲景在經方中用的「桂枝」到底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呢? 本草及方藥當中有關這味藥的名稱記載有桂枝、桂、官桂、桂心、肉桂等等,古醫籍當中單單就這一味藥就有這麼多名稱,著實讓不少醫者為之犯愁、發呆,而陸淵雷亦因此將《千金》《外臺》徹底翻檢並與仲景方相較,陸氏在其記錄過程中記載寫桂枝的自不必說(仲景方《傷寒》和《金匱》除去重複的9個方子,其餘80方皆為桂枝去皮),把肉桂與桂心姑且算在一起,單寫「桂」的放在一邊,最終令陸氏沒想到的是
  • 張仲景用意最深的「土方法」,3味草藥,釋放體內陽氣
    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字仲景,東漢末年我國著名醫學家,其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至今仍被後人所借鑑和學習,尤其是《傷寒論》更是被譽為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受到歷代醫家、國內、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 張仲景專治「胃脹」的方子!化解打嗝、口臭、胃脹、大便不爽
    它是張仲景治療胃脹的老方子。胃脹,你一定體會過吧?就是胃裡頭脹脹的,不舒服。這個現象,中醫早就注意到了。現在,我給你講個故事,讓你體會,中醫是怎麼應對這個事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晁恩祥老師。晁師的生平,我就不多介紹了,您自己上網查一查吧。
  • 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附子這味藥,使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溫,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不難看出,附子的作用還是比較強的,但是僅僅從這些作用來看,附子似乎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但是,知道方子仍然不夠,還需要知道張仲景在創製這個方劑的時候,都講到了哪些前提條件,也就是方子是治什麼用的。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張仲景治痰的小方子!兩味藥,瀕於失傳的「治痰之祖」
    今天這篇文說,我繼續給你聊張仲景的經方吧。 張仲景記載於《傷寒論》、《金匱要略》裡面的經方,就好似一顆顆燦爛的明珠,輝映在祖國傳統醫學的浩瀚星空之中。 每一張經方,都很耀眼,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比如我現在說的這個——小半夏湯,就是代表之作。
  • 清代名醫王孟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皮膚丹痧,這個良方可以用
    在炎熱的夏天,瀉火解毒類的中藥會備受歡迎,而在眾多瀉火解毒方藥裡,有一個良方不得不說,它就是涼膈散。提到涼膈散,中醫人都知道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的經典名方,然後後世醫家也出現了許多「涼膈散」、「涼膈湯」,比如《銀海精微》《外科正宗》等都可查見,後世有些醫家所用的「涼膈方」,有的名同藥不同,有的就是原方新用。涼膈散的奇妙之處在於「瀉火解毒,清上瀉下」,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奇效良方。
  • 冬至吃餃子,這和醫聖張仲景有關
    相傳,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在東漢末年,傷寒病流行,有很多人都病死了。冬至那天,張仲景正好從長沙告老還鄉。回到家鄉之後,看到很多貧窮的百姓饑寒交迫,飽受折磨。寒冷使他們的耳朵都凍爛了。他看到眼裡,心裡十分難受。雖然張仲景十分忙,但是心裡仍然記掛著那些老百姓,所以他就仿照了在長沙時候的辦法,在一片空地上,架起了大鍋,從冬至那天開始就為窮人看病。 他為病人煮「祛寒嬌耳湯」。
  • 《瞭望》:大疫出良方!與死神賽跑,中醫不當「慢郎中」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人堅持守正創新,結合實際深入辨證,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通治方「清肺排毒湯」,並大面積推廣使用,成為挽救生命、控制疫情的有力武器。「大疫出良方」。一個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通治方,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古方今用為何仍能「效如桴鼓」?中醫人如何更好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