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這個經典良方,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可調理便秘

2020-12-19 金蘭健康

醫聖張仲景在受《黃帝內經》之理論影響下,從外感和內傷兩種病因出發,撰寫了名著《傷寒雜病論》,同時也開創了六經辨證之先河。雖其主要以病症治療為中心,但書中所載之方堪稱經典,被後人稱之為「方書之祖」,可見其中所載之方的重要性。眾多方劑,配伍嚴謹又精簡,即使到了今天,也受臨床醫者所喜愛。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被列為中醫十大名方之一的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為醫聖張仲景治療陽明腑實證而設立。原文記載:「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大承氣湯的具體病因和病機。太陽為表,若感受外來之風寒邪氣則首先犯於太陽,可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等表證。此時的治療則需要發汗解表,使表邪從汗而解。但若未及時解表,邪氣則會繼續深入,且入裡化熱,越過太陽,則到了陽明,這時便會出現大熱、大渴、大汗和脈洪大為表現的陽明經證。

此時若陽明經證病仍未解,便會由經傳腑,成為陽明腑證,這時便會出現原文記載之腹滿、潮熱、大便硬結難解等症狀,而後世醫者也將其總結為「痞、滿、燥、實」四字。痞為腹部悶塞不適,滿為腹部脹滿疼痛,燥則是腸中有燥屎難下,實則是代表此證為實熱內結而非虛證或寒證。到了此處,已無表證,故不能解表;邪氣也不在陽明之經,也不可單純清熱瀉火。只有通過下法,使實熱邪氣從腸下而出方可留存陰液,以留得生機。所以張仲景謂其「可攻裡也」,而方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中有大黃四兩、芒硝三合、厚樸半斤、枳實五枚。方中大黃為苦寒瀉下之專藥,功可瀉下通便而瀉熱,故為君藥。臣以芒硝潤燥軟堅而助大黃瀉下之力。因實熱內結必有氣機阻滯,故再佐以枳實和厚樸下氣破氣以除滿消痞。四味藥物配伍,峻下熱結,以使腸中實熱邪氣迅速下之。在遇到陽明腑實證使用大承氣湯,煎服時還需後下大黃,以保留其瀉下之力,因大承氣湯瀉下需突出一個「快」字,可以迅速通便。

相關焦點

  • 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
    千年歷史,疫病流行300多次,歷經歲月的經典名方如何再立新功?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醫藥的作用和優勢逐漸顯現,海澱區衛生健康委依託「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清代名醫王孟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皮膚丹痧,這個良方可以用
    在炎熱的夏天,瀉火解毒類的中藥會備受歡迎,而在眾多瀉火解毒方藥裡,有一個良方不得不說,它就是涼膈散。提到涼膈散,中醫人都知道這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的經典名方,然後後世醫家也出現了許多「涼膈散」、「涼膈湯」,比如《銀海精微》《外科正宗》等都可查見,後世有些醫家所用的「涼膈方」,有的名同藥不同,有的就是原方新用。涼膈散的奇妙之處在於「瀉火解毒,清上瀉下」,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奇效良方。
  •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喝,原來卻是醫聖張仲景的一個經典良方,知道嗎
    這可是醫聖張仲景用來治療水氣病的一個名方啊,主要針對的就是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溼證,常常表現為怕風,容易出汗,自覺身體沉重甚至浮腫,或者有四肢關節酸軟疼痛,由於機體津液輸布不暢通而導致排洩異常如小便不利,這樣的人其舌脈多為虛象——表現為舌淡苔白、脈浮。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這樣的症狀,防己黃芪水或許可嘗試一番。
  • 《瞭望》:大疫出良方!與死神賽跑,中醫不當「慢郎中」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人堅持守正創新,結合實際深入辨證,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通治方「清肺排毒湯」,並大面積推廣使用,成為挽救生命、控制疫情的有力武器。「大疫出良方」。一個從經典名方中篩選研發出的速效通治方,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古方今用為何仍能「效如桴鼓」?中醫人如何更好守正創新?
  • 脾胃虛弱百病生,胃炎、結腸炎、消化不良,不妨試試這個百年名方
    中醫自《黃帝內經》誕生以來,都十分重視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後世醫家更是創立了脾胃派,也提出了「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著名論斷,不僅如此,民間也盛傳,「脾胃虛弱百病生」,看來,脾胃之於人體,的確干係重大。脾胃在人體中究竟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而說到它的經典搭檔,自然不得不提「附子無姜不溫」的乾薑了。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
  • 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經典名方,表裡雙解,既可以止痢,又可以平喘
    說起醫聖張仲景,咱們中醫界的老祖宗,大家自然會瞭然於心,他所創製的經方流傳至今依然經久不衰,非常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咱們後輩繼往聖之學者,無一不會頂禮膜拜這位先賢之士。但是,知道方子仍然不夠,還需要知道張仲景在創製這個方劑的時候,都講到了哪些前提條件,也就是方子是治什麼用的。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為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當中的一支方藥團隊。讀經方用經方,得自己先順讀、去理解,有了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之後,再去看看我們的前輩們都是怎麼去解答這些疑惑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仲景經方的用意。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熱邪氣所致的乾嘔、口苦等症,可以用這個良方
    醫聖張仲景的黃連湯調理胃熱所致的腹痛欲嘔證常獲良效,以三黃(黃連、黃芩、黃柏)中的黃芩命名的黃芩湯對熱鬱少陽之證療效甚加。後至清代溫病多發,清代名醫吳鞠通在其著作《溫病條辨》中收錄一方,名為黃連黃芩湯。那麼,這個良方,是醫聖張仲景所創的兩方相加嗎?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老字號啟動中醫經典名方安宮牛黃丸真實世界研究
    本屆大會以「傳承創新、優勢互補」為主題,集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如訓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許能貴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陳彪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允嶺教授、新當選腦病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院蔡業峰教授等全國腦科領域專家學者,圍繞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開展深入探討和交流,共同推動腦科學的發展。
  •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後世醫家卻稱它為「虎狼之藥」,這是為什麼?
    古往今來,中醫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學習中醫的第一步便是學習中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藥是實實在在的物品,以中學入手,要比中醫基礎理論更直觀許多。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中醫的傳承,從古至今都是從中藥開始的。
  •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
    補血名方四物湯,調理氣血時,組成的變化,有四種「活用」。很多女性朋友,對自己的氣血非常關注。她們也知道,氣血不足時,身體容易出現很多問題,尤其對自己容顏的養護不利。女生如何調理氣血?「四物湯」一定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補血名方。
  • 第八屆仲景論壇在南陽市舉行 國醫大師聚首 暢談中醫「經方抗疫」
    霍好勝在致辭中說,近年來,南陽市強力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以張仲景健康城建設為抓手,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工作跨入全國地級市前列。特別是在今年的抗疫鬥爭中,充分發揮中醫藥大市優勢,建立中西醫協同防治機制,中醫、中藥全程參與救治,使用率100%,為奪取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醫治療頑固性便秘有妙招
    多年求醫問藥無果,迫不得已行結腸部分切除以及人工造口,便秘症狀有所改善。但好景不長,最近排便又越發困難,需要每天灌腸治療,護理程序繁瑣,基本無法出門,不敢吃飯。經朋友介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了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肛腸科專家何永恆教授,經過詳細問詢病史,中醫辨證施治服用中藥四個療程、中藥外敷、中藥灌腸等一系列治療後,症狀有了明顯改善。現在每周能夠排便2~3次,腹脹噁心基本緩解。
  • 這個傷寒論的方子治便秘有神效,完勝開塞露,中國人必須知道
    今天,守一就給大家介紹一個神奇的方子,對小兒便秘有立竿見影的療效,而且是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方,名字叫作蜜導煎。這個方子,本來守一也不知道,是一位讀者聯繫到守一,守一又問了一位民間中醫大夫,才知道了這個方子。具體情況是這樣的。小孩子只有10個月,拍不了舌照。兩天沒有拉粑粑了,估計難受壞了。
  •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但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卻少有人知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那麼兵聖、畫聖、酒聖、詩聖、醫聖你知道分別是誰嗎?文聖孔子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當然更重的頭銜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數以千年的科舉制度,從漢朝以來到清朝覆滅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主流的思想,儒家學派的《論語》《孟子》《詩經》《春秋》等等。
  • 春季口臭,便秘,如何調理?一味中藥清胃火,除口臭,可考慮
    口臭與便秘的關係非常密切,而且都是當前人們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正常社會交際、求職找工作、相親、談戀愛、結婚等等。很多人往往因為口臭問題被心儀之人或者理想單位拒之門外,這也成為了人們無法言說的一個「難言之隱」。
  • 冬至吃餃子,這和醫聖張仲景有關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民間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時節,全國各地有不同的習俗,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一般是祭祖,而我國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 張仲景與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