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傳說流傳於靈寶市陽平鎮鑄鼎塬一帶。
5000多年前,黃帝在黃河中遊的河南省靈寶境內採銅鑄鼎,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在靈寶大地留下了許多有關黃帝的傳說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相傳,軒轅黃帝統一天下後,在荊山一帶採礦煉銅,鑄成了天、地、人三個大鼎。鼎成之日,玉皇大帝派黃龍來迎接黃帝上天。
大小朝臣和宮娥彩女們也想隨著黃帝升天。黃龍騰空而起,隨行的人有的抓斷了黃龍的龍鬚,有的抓脫了黃帝的靴子和衣服,從此這個山嶺便叫黃帝嶺,這個土塬就叫鑄鼎塬,掉下龍鬚的地方叫龍鬚溝,掉下弓箭的地方叫鼎湖。
後來人們為黃帝建起了陵冢,叫黃帝陵,在黃帝馭龍升天的地方建起了馭龍閣和黃帝廟。
唐中葉,房玄齡七世孫房朝靜任閿鄉縣令時,在鑄鼎塬為黃帝立碑(見唐碑照片)。靈寶境內因此而得名的山名、水名、地名、村及民風民俗很多,並且史冊典籍都有記載。
如黃帝鑄鼎的鑄鼎塬,黃帝採銅的首山和荊山,螺祖娘娘的聖母行宮和植桑養蠶的桑園村,黃帝找礦的獨遊山,黃帝鑄鼎的爐底,後人叫婁底村,紀念黃帝功德的軒轅臺。
還有以黃帝大臣而得名的大常、小常、東常、西常等,這些地名的來歷,大都來源於黃帝的傳說。關於黃帝的傳說故事在靈寶大地和相鄰的陝西與山西周邊地區廣泛流傳。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緬懷黃帝,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