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嘴,胖腹,瞪眼,青背白肚,放在手中片刻,白白的肚子便鼓起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圓滾滾的氣球。
日前,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公布第七批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名單,全國4家單位通過了審查,確定為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其中,中山市坦洲鎮河豚寶水產品專業合作社、中山市海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上榜。
坦洲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偉雄介紹,此次中山市被確定養殖河魨魚源基地的兩家企業,養殖的河豚魚品種均為「暗紋東方魨」,俗稱巴魚。1月15日下午,記者前往海惠水產養殖基地看見,員工唐伯撐著小木船,劃到魚塘中央,提起餵料魚罾,將近10條河魨魚放進大盆中,供大家觀看。
當天,海惠水產負責人顧春林隨手抓起一隻河魨魚介紹,以往提到河魨魚,大家除了想到該魚味道鮮美之外,更多的還是著河豚魚有毒。其實,有毒的是野生河魨魚,它在自然條件中吃食的藻類裡含有一定的毒性,久而久之體內就產生了劇毒。而人工養殖的河魨魚,經過多年培育,以配合飼料為食,現已達到無毒狀態。
「雖然人工養殖的河豚魚已經無毒,但拿到『河魨魚源』基地這塊牌匾仍不簡單。」顧春林說,成為「河豚魚源」基地除了上百畝地養殖規模外,還要滿足11個條件,其中每年一次的河豚毒素檢測和魚兒可溯源更是尤為重要。
顧春林翻開厚厚的工作簿薄,裡面詳細記錄了苗種來源、用藥記錄和銷售記錄檔案。記者看到,在檔案右上角,還張貼著一個小小的二維碼,手機掃碼就能立馬查出,該批次河豚魚的養殖單位、養殖證編碼、產品放苗、起捕時間等相關材料。
「這就相當於魚兒的『身份證』,有了它魚兒才能在市場流通。」顧春林說,雖然現在市場上只允許流通經過加工的河魨魚,但作為魚兒的養殖者,一定要確保產品源頭全程可追溯,完全打消消費者的顧慮,河魨魚養殖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除了魚兒源頭可追溯之外,坦洲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偉雄介紹,除了單位檢測人員不定期下魚塘抽樣檢測之外,每年該公司也會按要求把樣品寄往青島等地進行毒素檢測,百分百確保河豚魚的無毒性。
2015年,坦洲鎮農業部門制定並推廣了,中山市農業地方標準《暗紋東方魨養殖技術規範》,使得河豚魚養殖更具標準化,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陳偉雄介紹,目前,坦洲河魨魚養殖面積約3500畝,每年產值超億元。後續,坦洲鎮農業服務中心將繼續引導養殖戶,標椎化生產、完善溯源機制,擦亮「坦洲巴魚」這塊名牌,持續為坦洲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