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怎麼解釋,還是理學大師朱熹說得好

2020-12-09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1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朱子說:終,意思是喪事盡其禮節。追遠,意思是祭祀盡其誠心。民德歸厚,意思是老百姓受到教化 ,其德行就會回歸淳厚。終,人之所容易忽視,而能夠謹慎對待之;遠,人之所容易忘記,而能夠追思之:這就是厚道。這樣來自我管理(自為),則自己的德行淳厚,以此教化老百姓,老百姓的德行也回歸淳厚。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朱子說:「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兩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也有陳亢是子貢弟子的說法,不清楚哪種說法正確。」 從這裡朱子對陳亢身份的存疑,可以看出朱子治學的嚴謹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瞎猜,不隨意臆斷。

陳子禽可能是一位成績很普通的學生,他請教孔子的優秀弟子子貢說:「孔夫子每到一個諸侯國,都能夠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他是怎麼知道得這麼多的呢?這到底是他老人家主動探求得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下面是子貢的回答。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朱子對溫、良、恭、儉、讓五字的注釋是:「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

溫,和厚,溫和寬厚,待人不冷淡,也不過於親熱。易直,平易正直。朱子把儉,注釋為節制,市面上的書籍很多都把「儉」解釋為節儉,節儉固然是好習慣,不過它限於對財物和物質而言,朱子所說的節制,既包含節儉的意思,同時還含有自我克制、自控力的意思。讓,解釋為謙遜,也比禮讓、忍讓都更合適。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得出,朱子用詞的準確性,更吻合真實的孔子性格。怎麼知道孔子的真實性格?熟讀《論語》、《孔子家語》,對其它有關孔子的著作有一定的了解,自然明白。

子貢這樣回答陳子禽的疑問:「孔夫子是以和厚、易直、莊敬、節制、謙遜這五種品德吸引而來的,孔夫子的探求諸侯國政事的方法,大概和一般人的方法不同。」

朱子評價說:溫、良、恭、儉、讓這五項品德是孔子的盛德光輝,他用以待人接物。儘管孔子不曾去探求諸侯國的政治,但他的儀容風範如此,因而當時的國君敬信他,主動拿政事來請教他。並非如一般人那樣,需要自己主動去探求才能得知。聖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孔子這種過化存神的奧妙,實在讓人難以窺測。儘管如此,憑著子貢的話也能觀想得到:孔子的德行盛大,禮儀莊敬,並且不生非分之想(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學者應當潛心努力學習之。

謝氏說:「學者仔細觀察聖人的威儀,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德行。可以說子貢非常善於觀察孔子,也可以說他非常善於描述德行。孔子距今一千五百年(宋朝),通過這五項品德去聯想孔子的音容笑貌,都能夠使人感到興奮,更何況是親自在他身邊接受他的薰陶和教誨呢?」

張敬夫說:「孔子每到一個諸侯國都能夠了解其國家的政治,然而沒有一個諸侯國能夠把國政委任給孔子來治理,大概是他們被孔子的儀容風範所折服,秉持愛好仁德的良知,而又被私慾所蒙蔽,因此終究不能夠使用孔子。」

在孔子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他不用主動去詢問諸侯國的政事,別人會主動把政事告訴他。孔子身上這種人格魅力的本質是什麼呢?子貢用五個字說明白了:溫、良、恭、儉、讓。

相關焦點

  • 理學大師的春天:解讀朱熹「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小結:查閱了很多文獻資料,對朱熹《春日》這一名作的解讀都有些含糊其辭,特別是後兩句。一致的觀點是這兩句借春花春景說理,且拋開其寓意不論,這兩句本身如何解釋順暢就是個問題。本文認為,「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對上句「等閒識得東風面」的解答。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但由於朱熹建構理學體系的需要,亦由於禪宗有滿足朱熹理學所需之內容,因而又選擇性地吸收了禪宗的元素。因此,禪宗與朱熹理學關係便呈現為「離合之相」。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對禪宗語言方式的批評、對禪宗義理走向的預測、對禪宗倫理失範的憂慮、對禪宗工夫走偏的警示等,不僅對佛教,而且對儒學乃至中國古代哲學的健康發展都具特殊的啟示意義。
  • 65.春日-宋.朱熹:理學大家朱老師把一首哲理詩糊弄成詠春詩
    詩詞背景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李約瑟的「萊布尼茨—朱熹設想」視野恢弘,見地深刻,非常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然而,儘管李約瑟令人印象深刻地指出了萊布尼茨哲學與中國思想的契合之處,但這並不意味這兩者間一定存在著直接的影響。筆者認為,萊布尼茨獨特的有機論思想是獨立於朱熹理學發展出來的,這可從理論和歷史兩方面加以說明。
  • 朱熹《論語集注》研究綜述
    兩宋時期是訓詁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理學興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產生的《論語集注》,一方面繼承了北宋諸儒重視義理的闡發的傳統,另一方面又不廢漢唐以來注重章句訓詁的工夫,集中體現了這種融通漢宋,兼收兩家的特點。
  • 宋代著名的理學大家朱熹的詩詞佳句賞析
    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仿佛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
  • 王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結果差別雖然巨大,起源處卻相差非常微毫
    王陽明和朱熹,其學術上的差別,在結果上差別是非常巨大的,但起源處差別卻非常微毫,甚至分辨到最後,界限都有些模糊。兩者相融,怪不得起初朱熹和陸九淵鵝湖論道時,朱熹頑固得很,兩三年後都不認錯,用「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來給兩者的學問和個泥巴,給自己做個圓場。這個微毫之處,王陽明把它拎了出來,緊緊地抓牢了,把它提到一個首要的位置。有時會覺得是不是王陽明小題大做了?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究竟在爭什麼?朱熹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引言:公元1175年,經呂祖謙出面邀請,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在鵝湖寺會面,就雙方各自的學術觀點展開了一場辯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學術公案鵝湖之會。許多人都覺得,朱熹與陸氏兄弟之間爭論的主要是哲學層面上的東西,並一致認為,這場辯論始終籠罩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之中,最終結果也是不分勝負,朱熹與陸氏兄弟還因此惺惺相惜成了知己。
  • 淺談宋明理學「異端」觀
    但後世對異端的看法不一,特別是在宋朝時期,理學家朱熹,陸王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王陽明,都對異端的解釋各不相同,但最後又都殊途同歸。都是對社會上反對儒家主流思想與社會主要意識形態為主要對象進行批判與反駁,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理學異端觀。
  • 儒學的復興與理學的形成
    另外,以老莊學說為主軸的道家思想在戰國時代也已流行,這由楚地出土的帛書本和索紞本老子可以得到證明。漢朝初年,統治階層更持著黃老思想以治國,與民休息數十年,而後才國富民豐,使漢武帝憑藉著這雄厚的國力,得以建立一世功業。雖然武帝名義上獨尊儒術,暗中卻還是持著黃老治術以駕馭臣下,歷任的漢朝帝王其實都是熟悉於這種權柄的運用。
  • 「朱子文化」學習強國|李侗與朱熹的師生情結
    晚年,61歲的李侗收朱熹為學生,用其餘生精力和知識耐心教授朱熹,使之成就理學之大集成者。古人尊稱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為延平四賢。李侗一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他的最大功績莫過於培養和成就了朱熹,可以說李侗對朱子理學的創立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正是由於李侗慧眼識英才,耐心說服、引導、教誨朱熹,朱熹才得以逐步接受了「理一分殊」觀點,並將「太極」與「理一分殊」結合起來,從而發展了 「理一分殊」的哲學思想。
  •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一、作者朱熹,我們在解析《春日》時,就對他已經做過介紹。這裡再簡單講講他的一些情況。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諡號文,當讀者在宋代人物中,看到「朱文公」三個字或看到「朱子」兩個字時,就應想到他就是朱熹。朱熹是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朱熹真的是個偽君子嗎?
    朱熹畫像 朱熹,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學思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但是為何後世卻有朱熹是偽君子一說? 這要從他的生活作風問題談起,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然而提出這個觀點的朱熹,卻用實際行動去顛覆了這一觀點。
  • 詩詞賞析:朱熹《春日》
    賞析朱熹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朱子,這在封建時代是一種很高的禮遇,能稱為子,是一種學術思想以至於個人品德方面的認可。同時,朱熹也是宋代以後學子們心中的永遠的崇拜者,因為朱熹校訂過後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成為了封建時代開科取士的必考科目。
  • 韓愈與朱熹——淺談《論語筆解》的特點與思想及其對朱熹之影響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些評價還是基本得當的。韓愈自視甚高,儼然以孔孟的繼承人,儒學道統的真正傳承者自居(這在其名篇《原道》中多有體現)。時值佛道大行其是,儒學衰微,「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之時代,韓愈為復興儒學,重建道統,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其《論語注》和《論語筆解》即可視為這些努力中的一部分。
  • 朱熹與唐仲友「秀才爭閒氣」,可害苦了「十大才女」之一的嚴蕊
    原來這是一株罕見的紅白桃花,竟然會在一株桃樹上開著紅、白兩種顏色的花兒。古人無論是作詩還是填詞,寫景還是狀物,最終都是要歸結到人的,這首詞也不例外。這株紅、白兩種顏色的桃花,就像作者嚴蕊的身份一樣,既是一個才思敏捷的美女,又是一個淪落風塵的營伎。
  • 「偽君子、假道學」朱熹:自戀癖、妄想症、聖人癮、變態狂
    朱熹的作品集《朱子大全》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朱熹有位朋友叫鄭自明,還有一位朋友叫陳師中。陳師中是鄭自明的大舅哥。有一年,鄭自明死了,然後其妻子陳氏就想改嫁,朱熹就急吼吼地給陳師中寫了封信,讓他勸說他妹妹不要改嫁。然後朱熹不放心,又接著給陳師中的父親陳俊卿寫信,勸老陳要「以人倫風教為重,而欲全之閨門耳」,就是說:老陳啊,要注意影響喲,還是讓你女兒守寡吧。
  • 南宋狀元陳亮:硬懟朱熹的理學,和辛棄疾是好朋友
    本來這次相會,陳亮還邀請了朱熹一起,朱熹本來以為陳亮是要和他交流學術思想,那還是挺樂意的。不過後來聽說陳亮是想和他談談政治,想著和兩個「好戰分子」坐在一起聊政治,這個畫面太美了,朱熹趕緊寫信推辭了。關於此事,辛棄疾在《賀新郎把酒長亭說》題記中寫道「陳同父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
  • 傳家訓揚新風之185/土塘鎮馮家坊村:馮椅的「理學世家」
    「理學世家」,簡略的四字讓人品味出深厚的人文底蘊,正統的價值傳承。天下族裔冠「理學世家」不只一家。僅溯風雅大宋,程朱理學風行一時,程顥、程頤的後裔,朱熹的後裔皆稱「理學世家」;有宋一代的理學大師周敦頤、張載、卲雍,他們的後裔亦稱「理學世家」。
  • 辨析|為什麼說朱熹關於「止於至善」的解釋是一種誤讀
    在《大學章句》中,朱熹詮釋「止於至善」:「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在這裡,「止」當「必至」、「不遷」之意,就是必須達到;「於」為虛詞,「至善」是事理的極致,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盡善盡美的「盡善」之意。接著,朱熹深入解讀:「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