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火星計劃為何舉世矚目?看看登陸火星的難度就知道了!

2021-01-12 老胡說科學

近年來,無人機已經變得如此普及和可靠,它們甚至可以用作飛行信使;而由無線電控制的飛機進行常規空中計程車服務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然而,儘管近年來機器人飛行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仍然是一項危險而非常複雜的任務。火星太空任務的歷史上不乏失敗案例:既包括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也包括在火星表面著陸的嘗試。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5次火星任務。第一次是蘇聯在1960年的火星1M號;最後一個是「洞察號」,美國宇航局於2018年11月26日在廣闊的「極樂空間」著陸。在這45次任務中,有19次成功;失敗的有23個。

為什麼登陸火星如此困難?由於各種原因。首先,你需要到達火星,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最有利的情況下,每兩年左右,地球和這顆紅色星球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只有」5500萬公裡。火星和地球在太空中不是靜止的,而是圍繞太陽公轉的,而且速度不同。這意味著,要到達火星,你必須遵循一個橢圓形軌道,它考慮從地球到火星軌道的轉移:一個巨大的橢圓,技術上被稱為赫曼轉移軌道。

在這種太空追逐中,宇宙飛船逐漸縮短了與火星的距離,同時宇宙飛船和火星都繼續圍繞太陽公轉。這條軌跡有點像美式橄欖球四分衛的投球。四分衛沒有將球拋向隊友此時所在的位置,而是將球拋向他將進一步向前的位置,此時球仍在空中,運動員將越過球的軌跡。

蘇聯在1962年10月24日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它本應飛過火星,並向地球發送火星的圖像。但是由於運載火箭的問題,當它還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時就被摧毀了。由於軌道運動的複雜性,到達火星之前的距離會增加一倍。它不是大約5500萬公裡,而是超過4.5億公裡。如果你選擇使用地球的引力輔助來到達火星,它的速度還會增加更多,這是以飛船運行的其他軌道為代價的,這樣就能保證以更少的燃料以足夠的速度到達火星。

根據所選擇的飛行策略,到達火星所需的時間可能在6個月到1年之間,甚至更長。在這漫長的旅程中,每件事都可能出錯,從出發開始,這是企業的第一個關鍵時刻。

幾次火星任務在發射後立即失敗。例如,1962年,蘇聯的火星2MV-4號宇宙飛船在仍處於近地軌道時解體,原因是火箭的上一級失靈。類似的命運發生在1971年的另一個蘇聯探測器,火星1971C,由於定時器設置的人為錯誤,未能打開上一級的引擎脫離地球軌道。40年後的2011年,俄羅斯探測器「火衛一-土壤號」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它的雄心勃勃的任務是從火星衛星「火衛一」帶回200克的土壤。它從未成功地脫離近地軌道,沒有前往火星,而是逐漸失去高度,最終在重返大氣層時被摧毀。

一個模型在2011年的巴黎航展上展出了俄羅斯探測器「福布斯- grunt」。這艘宇宙飛船於2011年11月8日從拜科努爾的宇宙發射場發射,原定於10個月後抵達火星,但由於引擎點火問題未能脫離地球軌道。當發射成功後,下一個關鍵時刻就是與火星的相遇。在飛行過程中有必要進行航向修正操作,其程度取決於複雜的計算,其基礎是確定太空飛行器和火星在給定時刻的確切位置。如果這不夠精確,例如由於探測器發送的數據不完整或不正確,那麼與火星的相遇將以糟糕的結局告終。飛船要麼偏離目標,在太空中迷失方向,要麼進入火星大氣層,撞向地面。

類似的問題發生在NASA的火星氣候軌道器上,它在1999年9月未能進入火星軌道。這個錯誤是由一系列錯誤的航向修正引起的。但也可能會因為許多其他原因而出錯。1999年10月11日,日本的一艘宇宙飛船「諾佐米號」進入了火星軌道,但由於在旅程的早期階段,一個有缺陷的閥門導致了大量燃料的損失,最終速度沒有達到預定的速度。從那時起,諾佐米號就是一顆位於日心軌道的小型人造行星。

以火星為背景的日本探測器諾佐米號的藝術表現。不幸的是,現實與期望並不相符。由於燃料洩漏,諾佐米未能進入火星軌道。它經過了這顆行星,迷失在太空中,被束縛在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軌道上,持續了大約2年如果發射和火星之旅能夠順利進行,那麼最終將迎來最關鍵的時刻,至少對於攜帶著陸器或漫遊者的任務來說是如此:登陸火星表面。要面對的第一個大問題是無線電信號的延遲。由於從地球向火星發送命令平均需要12.5分鐘,而接收返回信號需要同樣多的時間,因此從地球實時控制探測器降落到火星表面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整個過程必須是自動化的。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能夠管理複雜操作序列的機載計算機的幫助,就不可能進行受控下降,而這些操作必須彼此完全匹配。

由於完全不可能從地球進行幹預,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著陸的這段時間恰好被稱為「恐怖六分鐘」(或者「恐怖七分鐘」,取決於要完成的自動程序的複雜程度)。事實上,從進入大氣層到著陸,整個過程只需要六七分鐘。但是對於那些在地球上等待來自火星的信號的人來說,有無窮無盡的分分秒秒——數年的設計、數億的投資以及整個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分分秒秒。

第一個危險的操作恰恰是進入大氣層,這必須以正確的傾角進行,大約是12度。此時,前擋熱板成為主角。該設備有兩個基本功能:

消耗著陸器的大部分動能,由於大氣摩擦,這些動能在兩分鐘內從20,000公裡/小時以上的速度降到1,600公裡/小時左右;保護探頭的精密儀器和電子元件不受摩擦產生的熱量的影響,摩擦產生的熱量很容易超過1000°C。隨後,在離地面約9-10公裡處,進一步制動下降的任務轉移到一個大降落傘,它可以由一個輔助降落傘輔助。但是火星的大氣比地球稀薄得多(它在地面上的密度很低,相當於35公裡高度的地球大氣的密度)。因此,降落傘的效力是有限的。

由於這個原因,探測器必須配備逆行火箭,從距離地表2公裡的地方開始工作。當它們被打開時,一長串的自動操作一定已經完美地進行了:

姿態修正,以正確的角度進入大氣層;打開降落傘;前擋熱板的釋放;釋放後護罩和降落傘;測高計的一種操作方法,用來測量從地面到地面的距離變化。

NASA的工程師在1995年6月測試了將在火星探路者任務中使用的安全氣囊從逆行火箭的點火開始發生什麼取決於負載的質量和設計選擇。在探路者號(1996)、勇氣號和機遇號(2004)任務中,機載計算機觸發了一個程序,在幾分鐘內將一系列安全氣囊充氣,這些氣囊形成了一個保護罩,隱藏在一個絕緣外殼內。在距地面約20米的高度,當逆行火箭停止下降直到達到幾乎為零的速度時,著陸器和漫遊者以自由落體的方式行進了最後幾米。在第一次接觸後發生的一系列反彈中,安全氣囊吸收了大部分與地面碰撞產生的動能。請注意,雖然火星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但物體的慣性質量與地球和宇宙其他地方相同。

與此同時,其他的自動控制裝置已經把後隔熱罩、降落傘和後火箭都拉開了足夠的距離,以確保各種各樣的部件掉落到地面時不會以任何方式幹擾安全氣囊的彈跳。進一步的自動程序最終導致了安全氣囊的緊縮,保護殼的打開,以及控制程序的執行,包括發送令人垂涎的無線電信號,表明著陸已經成功。

2012年,「好奇號」火星車在進入大氣層和軟著陸火星之間的「恐怖七分鐘」期間,必須執行一系列複雜的自動操作以「好奇號」漫遊車為例,它的質量約為一噸,以自由落體的方式行進最後幾米將是致命的。因此,最後階段的下降被一種裝有反火箭的天空起重機減慢了速度,它將「好奇號」輕輕地放在火星表面,在釋放「好奇號」之後,它就離開了。

洞察力的情況仍然不同。該任務的設計者將反發射的火箭整合到著陸器的主體中,著陸器通過自己的方式降落在火星上,輕輕地落在地面上,沒有任何損傷。

「洞察號」在火星上下降最後幾米的藝術表現,被安裝在著陸器外殼上的反發射火箭所阻止考慮到在火星表面自動著陸是多麼困難,令人驚訝的是,這種任務所需的技術已經在40年前使用了,當時計算機的處理能力遠低於此。今天的。那些五十歲以上的人很可能會記得1976年夏天維京人1號和維京人2號在火星上的兩次登陸所產生的興奮。兩名NASA著陸器採用與洞察號十分相似的下降程序,分別於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輕輕著陸,這是上世紀最傑出的一項科學壯舉。

但是,也許知道這兩個維京人並不是成功降落在紅色星球上的第一批人類文物,這也許更令人驚訝。第一個在火星上進行軟著陸的著陸器是火星3號,這是蘇聯的一次探測,於1971年12月2日,即維京人在火星南半球的託勒密火山口西北部著陸五年之前。由於未知的原因,火星3著陸後僅傳輸了15秒。但是,它仍然是第一個成功克服自主降落對火星的折磨的著陸器。他的故事值得完整講述,但這裡不再展開。

相信中國的火星計劃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相關焦點

  • 200天後火星見:1.93億公裡漫漫徵途,中國登陸火星任務有多難?
    而在所有人類能夠到達你的星球中,對火星進行探測的難度比月球高,但又在人類可以達到的範圍之內,故對火星進行登陸探測,可以看作是目前人類技術水平下可以達到的最高成就之一。此前這麼多年來,有能力將火星探測器送上火星的國家只有美國,而且目前所有發射的44個火星探測器,只有8個成功著陸火星。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 火星你好,中國來了!
    火星探測一路曲折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已經發射了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和嫦娥五號T1總計4顆探測器,未來還將發射嫦娥五號取樣返回探測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和地月L2軌道的中繼星,不僅過去的成就舉世矚目,更有未來的錦繡前程。相比之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今年才正式立項,未來更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兩個工程看起來是兩個階段的事情,很少有人留意到,中國的火星探測和月球探測幾乎是同時起步的。
  • 火星,中國來了!
    今天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全國關注,舉世矚目。首次實施應用性發射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巍然矗立,劍指蒼穹。火箭頂部,象徵「攬星九天」的中國行星探測標識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靜候升空的「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即將揭開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嶄新一頁,也必將載入人類探索太空的光榮史冊。我國火星探測計劃籌謀已久。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綜合論證,國防科工局立即組織專家開展了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
  • 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但這只是開始,接下來才是地獄級難度
    天問一號是個繞落巡的綜合任務,由軌道器、著陸器、巡視器三個部分組成,計劃用一次發射同時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索)3 種探測目標,希望實現一舉多得。不過,此次發射成功,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探火計劃」取得了成功,後面還有地獄級難度的挑戰在等著我們。
  • 中國無畏挑戰的「天問一號」火星任務,這裡有你所知道的一切
    負責為天文在線報導中國太空計劃的記者安德魯·瓊斯表示:"進行這項重大任務的數月時間裡,廣播媒體幾乎沒有任何有關此次任務的新聞報導,這著實令人沮喪不已。在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成功之前, 我們未獲取到任何相關資訊。『』嫦娥四號登月任務是中國太空探索計劃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
  • 這些問題可能會葬送中國首次登陸火星計劃,必須要多加注意
    而在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開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相關負責人2018年曾介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預計2020年7月實施。
  • 火星男孩揭秘火星,可探測器登陸後,發現火星並不是他形容的樣子
    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火星男孩,原名波力斯卡,於1996年1月11日出生在俄羅斯沃爾茲斯基鎮一個偏遠的鄉村醫院之內。
  • 為什麼要去火星?火星移民能實現嗎?火星上有生命嗎?火星上能種土豆...
    快報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 記者 餘夕雯 製圖 李前芳 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他每天都會在上面分享、解答有關火星、月球探測的各類知識和最新消息,針對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他還特別發起了「天問系列天天問」,實時解答網友提問,大家都叫他「火星叔叔」。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作者:文/虞子期 人類明明可以在地球上生活得好好,為何天天都想往「地外走」?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 第一、探索地外生命 第二、尋找地外資源 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這裡有您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我國有望成為第三個登陸這個紅色星球的國家。我國3月5日的火箭發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任務,即讓中國登陸火星。7月22日,中國航天局宣布將啟動火星計劃,其名稱為「天問1號」。報導中國SpaceNews.com太空計劃的外媒表示:「在執行一項任務的幾個月中,直到在確認登陸成功之前,我們沒有獲得有關此次人物的任何東西。」 在嫦娥4號月球探測計劃是目前中國太空探索計劃中至高無上的成就之一。2019年1月,我國將月球車運送到月球的另一端,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這一壯舉的國家。
  • 火星疑似發現「廢墟」?未來太空人登陸火星,如果無法返回怎麼辦
    如果這一幕是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到的景象,倒有可能是真的。問題是,我們看到的這一幕,是在火星上面行駛的好奇號火星車拍攝到的。要知道,這一輛火星車的高度僅為2.1米,從拍攝到的畫面來看,明顯是好奇號探測器俯視火星表面看到的景象,也就是說,這個所謂的「廢墟」,其實是很小的,高度遠低於好奇號火星車。
  • 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登陸火星_火星探測器飛行速度是多少
    打開APP 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登陸火星_火星探測器飛行速度是多少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4 15:08:04   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登陸火星   火星探測器,是一種用來探測火星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包括從火星附近掠過的太空船、環繞火星運行的人造衛星、登陸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動的火星漫遊車以及未來的載人火星飛船等。
  • 勇闖火星破七關,中國航天挑戰地獄級難度!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登陸火星,中國航天人用了11年的時間自學成才,一出手便挑戰「地獄級」難度,環繞、著陸、巡視三個步驟一氣呵成,蘇聯老大哥的20次挑戰也僅僅成功半次,那次降落後20秒探測器就報銷了,連一張照片都沒發回來。
  • 火星,中國來了!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上面出現過生命嗎?(高清大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火星,中國來了!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宇宙誕生之初的情況人們是怎麼知道的?天地未分,混沌無垠,是誰考定而知之的?幽明之理,難知難曉,誰能窮極其本源?天地既分,惟象無形,何以識知它的形象?」早在先秦時期,屈原就已對當時的天文學提出了質疑,這是可貴的科學精神萌芽。這與如今科學家們對火星的不斷探究精神,不謀而合。
  • 人類已經掌握了航天技術,但為什麼登陸火星還是這麼難?
    人類的「思想」早已經到達了火星,可惜「科技」是「硬傷」目前為止,還未曾有哪個國家已經有了太空人登陸到了火星表面,踏足最多的就屬於NASA的幾個探測器,當然,2020年中國的火星探測器也將踏足火星。人類對想要讓人登陸火星這件事是迫不及待的,可惜「科技」是「硬傷」。現在就連讓太空人登陸月球就很難實現,何談登陸火星呢?
  • 火星是下一個地球嗎?揭秘有關於火星的,那麼你不知道的秘密!
    不知道是人類力量的不足,還是人為的力量將人類困在了地球上。地球就像是人類的牢籠一般。人類終將會衝破阻礙,離開地球。但終於離開了地球的人類,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人類下一步該去往哪裡呢?原本,人類認為自己的選擇理應該很多。畢竟宇宙中遍布行星。哪怕只在銀河系中,都有著4000億顆的恆星,更不要說每一顆恆星附近圍繞著的多少顆的行星了。
  • 火星中國古代叫什麼 火星在古時又被稱為什麼
    火星,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同時,它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也被稱為「紅色行星」。那麼,火星在中國古代叫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 ...本月多國將一齊發射火星探測器,中國、阿聯迎來火星任務首秀
    目前,不少國家已經啟動火星探測任務,而本月將迎來全球火星探測的高光時刻。美國、中國、阿聯都將計劃於近日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什麼扎堆7月發射?如果一切順利,「毅力」號將於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登陸。其任務包括尋找可能在火星上存在過的生命跡象,探索火星的氣候和地質特徵,收集樣本以備未來送回地球,為人類登陸和探索火星探路等。美國航天局表示,「毅力」號將是該機構造訪火星表面的第9個探測器,也是首個將從火星採集樣本並帶回地球的探測器。「毅力」號將採集火星巖石和風化層樣本。
  • 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有何優勢,為何人類不移民月球而要去火星
    於是,火星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首選。按說和火星相比,月球更近一些,登陸難度要低得多,而且曾經有人類成功登陸到了月球表面。那麼為何科學家們不把月球選定為人類的第二家園,而是要大費周章地去開發火星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