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我們在葫蘆絲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音樂術語,由於葫蘆絲學習者多為普通大眾,很大一部分沒有接受專業的音樂訓練,特別是在音樂知識儲備上還較為欠缺,以至於在運用音樂術語時出現概念混淆的情況,所以有必要對音樂術語的概念進行釐清,這樣有助於愛好者對很多表達相似而意義不同的音樂術語加以區分,本文就人們在葫蘆絲學習過程中經常運用到的音樂體裁進行對比說明。
一、葫蘆絲獨奏
獨奏,即一個人演奏一個聲部,分為無伴奏獨奏和有伴奏獨奏兩種形式。無伴奏獨奏也就是所謂的「一個人清吹」,這也是最為原始的器樂表現形式;有伴奏獨奏即在獨奏的基礎上加入了伴奏聲部,其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主要體現在伴奏性質上,如葫蘆絲獨奏+鋼琴伴奏、葫蘆絲獨奏+樂隊伴奏等,這些形式主要是根據現有條件和客觀情況酌情選擇。現在比較流行的是使用伴奏帶,當然這得益於科技的發展了。現在需要讓大家所要了解的就是伴奏部分的聲部功能,那就是給予獨奏部分以和聲、節奏、音色上的支持,並不承擔獨奏旋律部分的功能,否則體裁性質就會發生變化。
二、葫蘆絲齊奏
齊奏,即兩個及以上的演奏者演奏一個聲部。根據人數的多少有小齊奏、大齊奏之分,當然大、小的區別沒有嚴格的人數規定,主要是相對而言。當前葫蘆絲齊奏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同一調性同一音區葫蘆絲演奏同一首樂曲,如小C調葫蘆絲齊奏,另一種是同一調性隔八度音區演奏同一首樂曲,如小C調葫蘆絲與大C調葫蘆絲齊奏,當然也有不同調葫蘆絲的齊奏,但是調性必須統一,如小C調葫蘆絲筒音作sol與F調葫蘆絲筒音作dol的齊奏(都是C調)。也可以這樣說,獨奏與齊奏的區別在於人數的多少,相同點在於都是以一個聲部為基礎。如《月光下的鳳尾竹》,一個人演奏叫作獨奏,兩個人演奏就叫作齊奏,即兩人演奏的一模一樣。
三、葫蘆絲重奏
重奏,指的是兩人及以上演奏不同聲部的表現形式,根據人數的多少可分為二重奏、三重奏等,從具體的音樂實踐看,一般到八重奏為止,如弦樂八重奏。在葫蘆絲重奏形式中,二重奏、三重奏居多,四、五重奏較少。重奏最為明顯的特點在於各聲部不同,都是以旋律形式出現,也就是重奏各聲部分別演奏不同的旋律,各個聲部旋律都具有獨立意義,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但是又相互支撐表達出共同的情感,從聲部橫向關係上,有對比式、承接式、支聲式、卡農式(輪奏)等不同的表現手法,在聲部縱向關係上則具有和聲化的表現,因此重奏曲可以說是復調音樂手法的具體運用。代表性的樂曲如喬志忱根據王厚臣創作的《茶歌》改編的同名二重奏等。現在有的葫蘆絲樂曲也命名為重奏曲,但是從聲部關係看,低聲部經常採用和聲化的伴奏音型,嚴格地說,此類樂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奏曲。
四、葫蘆絲合奏
現在很多葫蘆絲愛好者將葫蘆絲齊奏稱為合奏,其實這是混淆了兩者的概念,何謂「合奏」呢?指的是由多人演奏多個樂器聲部的形式,也就是說,葫蘆絲合奏這一概念根本就不成立,因為沒有用單一樂器而命名的合奏,綜觀合奏音樂實踐,中國傳統器樂中有管樂合奏(指的是笛、管、笙、簫、嗩吶等不同樂器的組合演奏)、絲竹樂合奏(弦樂器與管樂器的合奏形式)、鼓樂合奏(各種鼓、鑼、鑔等打擊樂器合奏)等;西方器樂合奏形式有管弦樂合奏(也就是交響樂)等。因此可以說葫蘆絲合奏的概念是不成立的。當然也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可以通過配器的方法使之成為葫蘆絲合奏形式,即以葫蘆絲作為主奏樂器,配以不同的樂器音色,使之形成組織嚴密的和聲結構形式,那麼成為葫蘆絲合奏也就沒有多少異議了,但是這種合奏形式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和實踐應用。
五、葫蘆絲協奏曲
協奏是一種源於西方的一種古老音樂體裁,也是西方音樂中發展最為完備的體裁形式之一,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協奏曲發展為獨奏樂器與樂隊合作的形式,其特點在於突出獨奏樂器的演奏技術和與樂隊的碰撞、融合。樂隊即承擔著伴奏功能,又具有協助獨奏聲部發展的功能;其次就是協奏曲屬於多樂章的大型器樂體裁,以三個樂章居多,三個樂章為對比、統一關係。民族器樂協奏曲多為具有標題性,常用於特性體裁風格,如敘事曲、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等,代表作品如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笛子協奏曲《愁空山》等,也有的以某樂器與樂隊進行冠名,如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笙與樂隊《邊寨之夜》等。
由於協奏曲的創作需要專業的作曲技術之城,所以當前葫蘆絲協奏曲作品可謂鳳毛麟角,其中由陳勇作曲、楊春林配器、李春華演奏的《喃木諾娜幻想曲》可以說是這一體裁的傑作。然而很多以「葫蘆絲與交響樂(樂隊)」命名的樂曲並不是協奏曲體裁,其中的交響樂(樂隊)主要承擔伴奏功能,不過從藝術表現上看,這種探求葫蘆絲多元音樂表現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是對葫蘆絲數種音樂體裁的辨識,希望能夠通過此文讓諸多的葫蘆絲愛好者對音樂體裁能夠進行區別,當然筆者在論述上難免有知識性錯誤或不當之處,還需大家提出異議與批評意見,共同探討、進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