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葫蘆絲音樂有流派嗎—一個不敢說又不得不說的問題

2020-12-14 金葫蘆劉健論民族音樂

在與很多葫蘆絲愛好者交流的過程中,大家經常會討論「葫蘆絲音樂有流派嗎」這一問題,近來在網上看有關論述葫蘆絲的文章,也偶爾會發現「葫蘆絲音樂流派」的字眼,很多網友對這一問題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有的說「葫蘆絲音樂是有流派的」,有的說「葫蘆絲音樂有風格無流派」,而且在很多網友發表自己的觀點後,也有很多人「跟帖」說出自己的想法。筆者發現,「葫蘆絲音樂有無流派」好像是一個諱莫如深的問題,包括很多「從業者」對這一問題要麼三緘其口、避而不談,好像是一個「雷區」,鮮有人踏足涉論,但是很多愛好者又想對這一問題「一探究竟」,於是成為一個「不敢說又不得不說」問題,筆者認為,面對當前葫蘆絲音樂「熱火朝天」的現狀,應當正視這一個問題,故在本文中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何謂「音樂流派」

從範疇上看,音樂流派應當屬於「藝術流派」之列,我們可從文藝學、美學(音樂)等理論著述中找到對「藝術流派」的解釋:

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認為「藝術流派是指在一定歷史階段內,由一些思想傾向、藝術主張、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藝術家群體。」有兩個形成條件(前提),一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藝術家群;二是藝術家們有著相近的思想傾向、審美主張和相似的藝術創作方法、表現手段和藝術風格。

楊易禾《音樂表演美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認為「藝術流派,指的是一個在藝術風格上相類似或相近的藝術家群體,他們在思想感情、創作方法、個性氣質、藝術技巧、審美情趣等方面具有共同點,代表某一歷史時期的主要風格」。有五個基本條件:一是由一個或數個很高成就藝術家為代表(核心);二是有一定數量的群體和社會影響;三是有典型作品和獨特表演技法;四是有藝術經驗、創作主張和理論綱領;五是得到藝術界和社會普遍認可。

劉德海《鑿河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第一期)認為「所謂流派,無非有獨創、有新意、有發展、別具一格,自成體系,表演者、欣賞者、繼承者三者於社會審美意識之溯流中匯成的一個群體而已」。還提出「一孔之見而自封派別者,徒然誤人子弟,自欺欺人」、「繼承莫要原封照搬,發展莫搞非馬非驢」。

從以上的論斷中可知,音樂流派的形成應當具有以下諸條件:

1、由一個或數個音樂家為代表或核心,音樂家身份可以是作曲家、表演家,或兩者兼具;

2、音樂流派中的音樂家群體要有共同的(相似的)音樂思想、主張、創作與表演意識

3、音樂家群體要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同時音樂作品要有相似的音樂風格和社會影響力,要有流傳;

4、音樂流派要有傳承,所謂「派」指的是群體;「流」指的是傳承,一代代相傳,每一代要有代表;

5、音樂流派諸家要有自成體系的獨特的表演技法;

6、音樂流派諸家的代表作品要世代流傳;

因此,音樂流派的形成實際上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結果,所謂實踐指的是創作與表演,所謂理論,指的是要有自己的音樂思想主張和美學追求。

二、葫蘆絲音樂「有風格無流派」的論斷

通過對「藝術流派」或者「音樂流派」概念和形成條件的論述可以明確進行斷定當代「葫蘆絲音樂是沒有流派的」,或者確切地說「葫蘆絲音樂有風格無流派」,筆者的這一論斷可能會引起很多愛好者的反駁或者不屑,也有可能遭受「群起而攻之」的「待遇」,既然筆者提出這一「論斷」,且聽聽筆者的「淺見」,所謂「理不說不清,話不說不明」,所以應當對做出這一論斷的理由說清楚、道明白。

(一)「有風格」的理由

風格和流派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可以說風格歸屬於流派範疇之中,也可以說流派就是一種風格,這是一個複雜的美學理論問題,在此不多糾結和贅述。「風格」實際上指向多方面,就音樂語境中的「風格」,還可以歸納為創作風格、表演風格、教學風格、地域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等不同的方面(就看從哪一個角度去說了),本文中所說的「有風格」主要指的是葫蘆絲音樂中的地域風格或民族風格,主要是從音樂素材、構成要素、演奏技術上說明,就這一層面來說,大家應該不會有什麼異議或者概念模糊的地方。當今葫蘆絲創作十分繁榮,這是值得大家欣喜的地方,也正是由於音樂創作的發展,才讓世人們感受到了葫蘆絲音樂的魅力—原來葫蘆絲可以表現多民族、多地域的音樂風格,同時對葫蘆絲演奏技巧的探索、移植、借鑑和創用也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在拙作《中國葫蘆絲、巴烏音樂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版)中,即從「風格」的角度,對「少數民族風格葫蘆絲、巴烏樂曲」(傣族、彝族、景頗族、藏族、苗族、佤族、哈尼族等)和「地域風格葫蘆絲、巴烏樂曲」(江南、秦地、西域、內蒙古、齊魯等)的音樂文化背景、創作以及代表作曲進行了論述和分析,著重探討了葫蘆絲樂曲的創作和演奏技巧的特點。

(二)「無流派」的理由

1、有愛好者群體無「專業」學派

無可厚非,葫蘆絲愛好者群體數量可以說是無出其右,這主要得益於葫蘆絲「易接受」的特點。所謂「無專業學派」,這話說得有點大,先不說「專業」二字受到多少爭論,說白了,任何一種民族樂器無論形制如何簡單、複雜,都是來源於民間,從歷史的角度看,其實產生於本土的又能夠世代流傳不衰的樂器是很少的,胡琴家族各樂器、揚琴、嗩吶、琵琶等在歷史上皆屬於「胡樂」,但是至今已成為「專業樂器」,有流派、有學派。葫蘆絲的發展則僅僅數十年,雖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北移發展,但是僅限於在專業團體中運用,民間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專業教育」,也就是「起點很低」。

2、有師承無有效傳承

從當前葫蘆絲藝術發展看,是存在師承現象的,這裡的「師承」不是簡單的跟誰上過幾節課就存在「師徒關係」,而是跟隨某一名家系統地學習。但是要說明的是,在跟隨名家學習的過程中,你是否真正領悟到的了名家的音樂思想,是否將名家的音樂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理解之中,你又是如何對老師的思想代代傳承下去的,也就是下一代是否對上一代做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你又是怎樣理解傳承的,可以說,當今能夠做到對上一代進行有效傳承的少之又少。

3、有實踐無理論

葫蘆絲音樂實踐主要包括創作、演奏和教學,這兩種實踐在當今可以說都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但是缺少從理論的角度對實踐進行思考,葫蘆絲學人趨之若鶩,如過江之鯽,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創作實踐、演奏情況以及教學思想若沒有很好的探究、分析、總結,則難以形成流派,當今很多葫蘆絲名家也是在創作、演奏和教學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出版了自己的教材,不難看出,很多葫蘆絲教材多是曲目的「堆砌」,缺少對教材編著思想的闡述,也就是說,若要形成流派,非實踐非理論無以成行。

4、個人情感勝於藝術情感

時勢不僅能夠造出英雄,也能夠造出「投機者」、「爭名逐利者」,當今葫蘆絲界,竊取他人藝術成果以牟利之人不在少數,以打著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欺騙他人者也是大有人在。這些不良現象可以說是客觀現象,也不可避免,從「個人情感」角度看,謀取小利以養家餬口無可厚非,但是卻傷及他人的情感。我國古代音樂典籍《樂記》說過「樂者,德之華也」,什麼意思,音樂是有德性的,習樂者也應當有德行。個人情感「唯主論」、「排他論」的觀點是不利於形成葫蘆絲音樂流派的。

以上是筆者對「葫蘆絲音樂有流派嗎」問題的一點看法,語詞不當之處,還望大家諒解,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葫蘆絲藝術發展問題的討論之中,也許很多人認為「做那些無謂的爭論幹什麼」,「我想怎樣就怎樣,吹好葫蘆絲就行了」、「我健康我快樂」,「葫蘆絲髮展現在很好啊,這不是沒事找事嗎」。當然大家有著各自的理解和看法,在此不爭辯、不抨擊。還是認真練習吧!

相關焦點

  • 劉健:選擇葫蘆絲吹奏呼吸的根本—音樂形態與反應靈敏度
    一、現狀在現已出版、發行的葫蘆絲教材以及在網絡上傳播的葫蘆絲教學視頻中,都涉及到了葫蘆絲吹奏呼吸的說明、講解和示範,從中會發現以下現象:1、都普遍認為葫蘆絲吹奏呼吸形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三種,當然也有循環呼吸(暫時不包括在內)。
  • 劉健:如何辨識葫蘆絲音樂體裁—獨奏·齊奏·重奏·合奏·協奏
    一、葫蘆絲獨奏獨奏,即一個人演奏一個聲部,分為無伴奏獨奏和有伴奏獨奏兩種形式。無伴奏獨奏也就是所謂的「一個人清吹」,這也是最為原始的器樂表現形式;有伴奏獨奏即在獨奏的基礎上加入了伴奏聲部,其表現形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主要體現在伴奏性質上,如葫蘆絲獨奏+鋼琴伴奏、葫蘆絲獨奏+樂隊伴奏等,這些形式主要是根據現有條件和客觀情況酌情選擇。現在比較流行的是使用伴奏帶,當然這得益於科技的發展了。
  • 劉健:什麼是葫蘆絲吹奏中的「散板要準,慢板要緊,快板要穩」
    一、什麼是散板、慢板、快板散板、慢板和快板源於中國傳統音樂中「板眼」理論,「板眼」既有節奏、節拍之意,也有時值長短之說。在戲曲音樂中,尤其是皮黃腔(如京劇)、梆子腔系(如秦腔、豫劇)的唱腔皆屬於板腔體,即以一個曲調為基礎,通過字符音位變化、節奏節拍整散、速度漸變而形成風格各異的板式,以京劇唱腔為例,就有導板、原板、慢板、搖板、二六、流水等,當這些板腔運用到民族器樂音樂中,又結合西方樂理中「速度」的概念,衍生出行板、中板、莊板、柔板等,結合中西樂理中的板眼和速度實踐,整體上可表述為「散」、「慢」、「快」三種形態。
  • 從「走出國門」到「走進大山」——葫蘆絲演奏家陳梅的音樂初心
    有兩位熱心觀眾說:「葫蘆絲的聲音猶如天籟,初次聽便覺得它魅力無窮,讓人置身其中不忍出來。在本次文化節上,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葫蘆絲。」 在奧地利維也納皇宮音樂廳內,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葫蘆絲被吹響,帶給歐洲觀眾難以言說的東方神韻之美。當最後一個音符迴響在維也納金碧輝煌的音樂廳裡、淹沒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時,在國際舞臺上,葫蘆絲以其宛轉悠揚的樂音徵服了觀眾,雲南民族文化和葫蘆絲藝術被推到了更高更廣的藝術殿堂。
  • 葫蘆絲音樂飄而不散,柔而不弱,強而不燥怎麼吹?
    關注《 葫蘆絲古箏 》每天欣賞好聽的音樂 葫蘆絲如何吹出美的音色,即輕而不虛,飄而不散,柔而不弱,強而不燥? 關注在於氣息的控制!怎樣控制呢,下面大家來學習一下。 一,氣息控制。用氣量大小和音量大小的控制,即重吹吹強音、中音、弱音,中、輕吹吹弱、中、強音。 二、胸腹控制。
  • 「視頻」萍鄉長豐鄉:國家級音樂大師擦亮葫蘆絲名片 激活鄉村動力...
    (鄭石萍在央視舞臺進行葫蘆絲表演)受家庭影響,鄭石萍從小酷愛音樂,並帶領弟弟鄭文萍自學竹笛。懷揣著對音樂的追求和執著,他潛心學習,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大學期間,鄭石萍便受到多位音樂大師的青睞,後來成為葫蘆絲、陶笛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擔任世界葫蘆絲巴烏文化聯合總會常務理事。
  • 當非洲鼓遇上葫蘆絲 成都這場社區音樂會有點「潮」
    社區流動音樂會「畢業季」專場吸引力不少市民的圍觀,作為「溪樂益韻·音樂無國界」系列活動之一,短短1個小時,非洲鼓、古箏、葫蘆絲、吉他、薩克斯輪番登臺,為社區居民和周邊白領,奉獻了一場充滿魅力的流動音樂會。活動開場的非洲鼓表演,將整個音樂會氣氛躁動起來。三支舞曲結束,不少社區居民找到活動負責人希望能「團購」非洲鼓。
  • 葫蘆絲的由來
    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來的簫、笛非常相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激進。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孔葫蘆絲,可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
  • 中國音樂名曲賞析:葫蘆絲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優美纏綿
    近期同學、同事聚會比較頻繁,在一家農家小院聚會時,小院布置別具風格,奇石假山,有小溪流水,竹林密布,小院周圍全是挑花(塑料),特別配上葫蘆絲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好像走進了人們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 葫蘆絲選購靈魂三問:買什麼價位?買什麼材質?買什麼調、幾孔?
    隨著近些年葫蘆絲這件樂器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和演奏葫蘆絲。葫蘆絲是一件非常好聽又相對簡單易學的樂器,非常適合非專業的音樂愛好者。但葫蘆絲的製作水平卻參差不齊,導致要買到一隻優質的葫蘆絲非常難。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葫蘆絲在音樂專業領域還屬於非常小的類別,以至於大多數音樂學院都沒有葫蘆絲專業。
  • 葫蘆絲初學者該選擇什麼樣的練習方法
    如今學習葫蘆絲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大專音樂院校開設有葫蘆絲課堂,民間各種培訓機構也如雨後春筍版林立。但是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朋友沒有這個條件去跟老師學,好多都是自學的或者是民間的一些社區班。閒談中說是她們社區的葫蘆絲學習班老師安排他們學習《雪映紅梅》!說是年會上說這首好聽就讓大家學這首,結果幾個月下來除了一個有笛子基礎的可以跟著示範區演奏,其餘的人一個都不會!
  • 《修功力神通絲韻 發心聲悟徹天籟》——如何演奏好葫蘆絲
    大家在討論葫蘆絲作品時,經常會說 「有味」或「缺乏味道」。 這裡提到的「味道」就是指該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何維青老師經常講:葫蘆絲是「吹情」的藝術。情感是演奏的靈魂, 只有當葫蘆絲的音色和情感同樣完美時,演奏才可以被稱為藝術,才能 使人感覺「有味」。葫蘆絲的聲音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聽得到、看得見 的藝術形式,並影響和感染聽眾,在這個過程中情感起著重要的紐帶作 用。
  • 宜賓翠屏區居民劉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來自宜賓市翠屏區合江門街道真武社區的劉健一家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能夠獲得國家級的榮譽我非常激動。」劉健說,「作為丈夫,這只是一個很平凡的舉動,沒想到在社會上引起了這麼大的反響。」工作中的劉健 攝影 李清凌  劉健所說的「平凡的舉動」是「割腎救妻」。  2013年,劉健的妻子陳順英被確診為尿毒症,每周要做三次透析。
  • 2020中國雲南葫蘆絲、巴烏全國網絡展演啟動
    此次活動由雲南省民族器樂研究會、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主辦,雲南省民族器樂研究會葫蘆絲巴烏藝術委員會承辦,旨在弘揚民族文化,促進中國葫蘆絲、巴烏演奏藝術的提升,加強青少年綜合素養,提升中老年業餘文化生活品質,助力雲南省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2019中國雲南葫蘆絲、巴烏文化藝術節。
  • 零基礎如何學習葫蘆絲3分鐘輕鬆掌握重點快速入門
    葫蘆絲是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管樂之一,其音色優美簡單易學,也是學習樂器入門樂器一種,作為我國特色民族代表樂器之一,優美音色優美深受音樂愛好者的喜歡。一葫蘆絲的種類及構造葫蘆絲基本構造由吹嘴、葫蘆、發音管、按鍵等組成,葫蘆絲的主要振動原理為管壁簧片振動產生音色,葫蘆絲製作材料有紫竹葫蘆絲、紅木葫蘆絲、樹脂葫蘆絲、檀木葫蘆絲、加鍵葫蘆絲等,作為初學者我們一般選擇樹脂葫蘆絲,樹脂葫蘆絲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經久耐用,適合初學者入門使用。
  • 最簡單易學的樂器:葫蘆絲——適合老年人自學或兒童學習
    一、葫蘆絲簡介葫蘆絲是源於我國雲南少數民族的樂器,它外型美觀,音色細膩柔美,通常有七個按孔,原調音域從低音mi到中音la,也可以變調,最多一般可以吹奏四個調,按業餘考級的要求,七孔夠用了。初學普通一支葫蘆絲的價格在一百多元就可以,葫蘆絲有D調、C調、降B調、G調、F調,不同調的葫蘆絲音色高低和指孔間的距離不同,有的音色細而高,有的音色粗而低,兒童年齡在七八歲(小學二年級)以下的,孩子手較小,一般選擇C、D調的較合適,音色高而亮,孔距近,二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選擇降B調,成人最常用的也是選擇降B調,音色美,適中,喜歡聲音粗獷低沉的可以選擇G調、F調的,按孔距離就會稍遠些。
  • 角頭2北館仁哥與鄒兆龍劉健的兄弟情
    上兩篇文章主要講了白毛坏壞和北館的五虎大將,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一講北館仁哥和健和會的boss劉健。在爛片泛濫的當代,觀眾們渴望這種有情節有演技的好電影。那無論從情節還是演員的演技上來看,角頭2都是非常精良的。
  • 初學者應該如何吹奏好葫蘆絲呢?經驗方法告訴你
    這裡特別要告訴大家的是,作為初學者不用一上來就買很貴的葫蘆絲,有時候並不是越貴越好,適合練習的才是最好的。而且,有些初學者學一段時間可能就不學了,所以買貴了反倒是一種浪費。跟隨教學視頻認真學習當我們有了葫蘆絲和教材之後,接下來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 說一說鳥籠的風格流派
    說一說北籠(京籠)鳥籠的配置,今天聊聊鳥籠的風格流派。作為一個北方人,對北籠(京籠)了解多些,對其它地方的鳥籠略有所知,簡單地說說鳥籠的風格流派。從地域上可以簡單地將鳥籠製作分為北籠和南籠。北籠以京籠為主包括山東、東北和西北的鳥籠,南籠包括江浙籠、川貴籠和南粵籠。若是從出品量和受廣大鳥友認可度來看,京津河北一帶的京籠、江浙一帶的繡眼方籠、南粵一帶的波籠、四川的鬥四方和瓜皮籠最受鳥友追捧。
  • 「七孔寬音域葫蘆絲」您了解多少?
    由於傳統七孔葫蘆絲音域過窄(筒音做5時僅能從低音3演奏到中音6),很多歌曲無法演奏。一些葫蘆絲製作者為了拓寬葫蘆絲的音域,就對葫蘆絲進行了改良,市場上就出現了八孔、九孔、十一孔葫蘆絲,這類葫蘆絲統稱為「超七孔葫蘆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