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樂器識匯,ID:YQSH7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髮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常用於吹奏山歌、農曲等民間曲調。
起源
葫蘆絲是由中原的笙逐漸演進、改造而來的。笙,歷史久遠,發源於中原,後傳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其兩支副管不開音孔與古簫一樣,可用於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來的簫、笛非常相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激進。
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孔葫蘆絲,可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室,葫蘆底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幾個音孔,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氣室,葫蘆口做為吹口,通體長約30釐米。常見三管,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的葫蘆絲。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的竹管為主管,其餘為副管。主管上開幾個音孔,一般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個洞,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覆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6釐米,主管長50釐米 ,副管分別長33和17釐米 ,在兩支副管緊貼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線與主管綑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用三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釐米。主管用於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分類
以附管發音數:
雙音葫蘆絲——只有高音附管發一單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飾作用。
三音葫蘆絲——兩隻附管都分別發一單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別是中、低音葫蘆絲的實用性幾乎為零。
以附管形式:
音塞式— 單音附管被軟塞塞住。
按孔式— 單音附管的發音須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
多音式— 多音附管上有四個音孔,可配合主管發出簡單的旋律音。
以音高:可分為超高音葫蘆絲、高音葫蘆絲、次高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次中音葫蘆絲、低音葫蘆絲、超低音葫蘆絲等。
以音域:
傳統葫蘆絲— 標準傳統型葫蘆絲音域為一個純八度加一個純四度,即包含十七個半音,共九個全孔音。
擴音域葫蘆絲— 又分為加鍵和不加鍵兩種。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擴寬為一個八度另五個音。
以產地:
雲南葫蘆絲— 音色甜美、圓潤、清晰,屬標準傳統型葫蘆絲,具有鮮明的傣族風格。
北方葫蘆絲— 音色粗獷、開放,音量大。但有的廠家生產的葫蘆絲比標準傳統型葫蘆絲少一個音。
其他產地— 音色各異。
以調音形式劃分:
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安裝有銅製調音節(簡稱銅插),可對音高作細微調整,不能調節筒音。調音是非線性調節, 調定後不能再變動。
不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沒有安裝銅製調音節(簡稱銅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