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導體戰爭之三 兩岸早期半導體發展差異探究

2020-12-17 吾久山

觀察兩岸早期(2008年為界)半導體晶片製造產業的發展,差異很大。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其中有機緣也有困難,我們一一道來:

1、早期中國半導體晶片製造的人才和技術跟不上。美國發明了半導體並主導了這一行業,最頂尖的半導體人才在美國,臺灣在人才引進方面遠超中國大陸。以臺積電為例,總經理張忠謀去臺前,是德儀副總裁,分管半導體項目,有近30年半導體從業經驗。彼時,臺灣在美國科技行業從業者眾,人才眾多。據說,當年臺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僅一個月就在矽谷拜訪2000多名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可見臺灣在美人才庫之豐厚。臺積電由此得以從美國招到很多核心人才:胡正明是伯克利大學教授(他的學生梁孟松後來從AMD跳槽到臺積電),餘振華是喬治亞工學院博士,蔣尚義曾在德州儀器、惠普工作,蔡力行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就是這些骨幹帶領臺積電創造了奇蹟。

有些觀點認為,70年代我們半導體就很強了,各種研究成果就是明證。確實,我國50年代有一批從歐美歸國的頂尖半導體專家,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國得以建起獨立的半導體產業,70年代也取得不少成果,但這些成果很多都是軍事化研發體制下的果實。其難點在於製造,即將這些研究成果低成本大批量的製造出來。而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很難將成果產業化,商品化。

1977年,王守武曾感慨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 1978年無錫742廠(華晶)從東芝首次成功引進成套集成電路產線,我國才得以第一次成功實現半導體晶片工業化生產(受限於「巴統」,很難成套引進設備,只能東湊西湊的淘設備,搞拼盤式產線,或者引進落後產線)。70年代從日美的兩次大規模引進30多條半導體生產線,最後項目失敗;90年代初的908工程(無錫華晶)項目產能不達標。這些例子都說明當年我們半導體產業化這一塊遇到了很大問題,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產線需從海外引進,但我們缺乏玩轉國外生產線的技術和人才,而解決這一問題,引進海外人才是條捷徑。

然而中國早期要引進海外人才卻沒那麼容易。常規的做法是從中國海外人才庫引進,但中國1978年才重新開始向西方派遣留學生,第一年860人,13年後的1991年也才每年2900人留學。直到1992年出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方針,留學人數才開始飆升。同時,早期學成回國也很少,2007年的學成回國率還是30.6%,2008金融危機後,回國率才開始大幅提升。中國海外人才庫小,加上早年國內很多人有機會就想往外跑,引進海外人才不容易,遠遠落在了臺灣後頭。

每年3-4千人留學,加上4年博士+5年以上工作經驗,海外人才庫成長緩慢,到了2000年前後,隨著人才庫的慢慢成長,1996 年條件稍微成熟,中國開始推出「春暉計劃」延攬矽谷人才。例如1999 年的「春暉計劃」適逢建國50周年,就以李嵐清副總理的名義邀請 25 名在矽谷的人才歸國,並參加50國慶觀禮,這25人裡就包括百度李彥宏和中興微鄧中翰,李和鄧當年都是31歲。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今天的取得的成就以及半導體產業近些年的發展,當年這批歸國人才功不可沒。

2、國內半導體市場太小,池小養不了大魚。國內市場之於企業就像大地之於安泰俄斯,是源源不斷的力量來源。而改革開放初期,軍隊要裁軍,軍隊要忍耐,國內半導體企業最依賴的軍工市場訂單陡然減少,加上國外半導體產品大量進口,企業處境艱難。原有傳統市場突然減少消失,還要跟進口貨爭奪有限的民用市場,企業能混個溫飽就不錯了。

例如1992年908工程(華潤微),1995年的909工程(華虹),90年代國內電子市場還沒有發展起來,加上當時中國電子業由外資特別是臺資主導,市場、零部件兩頭在外,這部分市場國內廠家吃不到,國內只有一些IC卡智慧卡市場,海外市場又不穩定,企業效益規模受限,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只能艱難求存。

中國做得好的新興產業,都是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做支撐的,比如風電,太陽能光伏產業,早年風電、光伏產業的市場主要在國外,特別是光伏,2010年90%產品出口。在2012年,這兩個產業同時被美歐雙反(光伏反補貼稅31%--249%; 風電反傾銷稅44.99%-70.63%,反補貼稅21.86%--34.81%)行業危如累卵。這時國家及時出手,用政策和大規模補貼強力啟動了國內市場,力挽狂瀾,生生保住這兩個產業,目前這2個產業都做到了全球第一。2018年風電全球市場964億美元,中國市場佔42%,全球15強企業中國佔8強;2018年光伏全球市場320億美元,中國市場佔45%,全球20強企業中國佔了16強。

再拿網際網路業舉例,臺灣當年在美國的網際網路人才不比中國大陸差,像楊致遠,李開復等在美國很早就成名,他們有所成就後也重點投資扶持臺灣的網際網路產業,開始時兩岸人才,技術差別不大但結果迥異,臺灣市場太小,池小養不了大魚,一直動靜不大。而中國大陸由於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及多種原因,國外業者有進入障礙,這就為歸國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成長為龐然大物。

3、中國國內半導體市場被外商主導。近些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高速發展,但國產半導體市佔不高,2018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4767億美元,中國市場1578億美元佔33%(WSTS數據),但國產只佔國內市場的15%。2018年全球半導體企業25強裡中國只佔了1個,排在21位的海思半導體。半導體國貨市佔不高,包含以下原因:

1)美臺半導體產業循環佔了中國半導體市場很大一部分,國內市場表面看起來很大,但這部分市場中國廠商是吃不到的:臺灣將關鍵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晶片代工廠放在臺灣本地,普通配件及裝配代工廠放在中國大陸。接到客戶訂單後在臺灣生產好關鍵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晶片,發到中國大陸組裝,再按客戶要求發往世界各地,這些客戶裡美國佔大多數。對中國來說這有點像來料加工,兩頭在外(市場和關鍵零部件在外)。這部分市場吃不到不說,還要承擔對美貿易逆差的壓力。中美貿易談判的時候,就抱怨過逆差中很一大部分是臺灣轉移到中國身上的臺美逆差。美臺半導體產業循環規模有多大呢?2017年臺灣出口大陸總額的85.79%(793.6億美元)是晶片為主的電子零組件中間產品,待組裝成品後再從大陸出口。而2018年中國出口額TOP10企業中有6家是從事電子組裝代工的臺企。

2)國產半導體晶片製造業由於設備和原料大部分依賴進口,製造成本下不來,國貨對進口貨沒有價格優勢,難以快速擴大市場。

3)WTO的《信息技術協定》要求各國半導體產品進口零關稅,中國半導體企業主場優勢不明顯。

4、美國主導的半導體產業對臺灣友善,對中國並不友善。美國是半導體發明者和產業主導者。歐洲這麼發達,半導體晶片也只能偏安於工業用途的模擬晶片。在競爭激烈,面向消費業務的存儲晶片及數字晶片(CUP、手機處理器等),只有美韓臺在搞,中國只是摸到點邊而已。如今的半導體產業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美日半導體戰爭塑造的----美國扶持日本,日本不斷成長後威脅到美國產業霸主地位,為對付獨走而且危險的日本半導體產業,美國扶持了韓國臺灣,韓臺的半導體產業對美國依賴頗深,不像日本沒那麼獨立。

美國對於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盡心幫扶,市場開放,技術開放,加上臺灣技術人才有足夠積累,以及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確有一手,半導體產業發展一直很順利。

美國對於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美國在美蘇爭霸關鍵的80年代為了半導體產業首次向盟友日本開刀,手段狠辣,對於比日本潛力更大,更獨立的中國,更是警惕,從技術和設備入手對中國加以限制。前有「巴統」後有瓦森納協定(33個籤約國),中國難以獲得最新的半導體技術及設備,難以成套引進最新產線,只能引進落後產線或者拼盤式拼湊設備產線。半導體產業合作和投資也帶有一定傾向性,這幾年中國的晶片需求增長這麼大,晶片工廠連連擴建,美國半導體卻大撤退,格羅方德成都爛尾,英特爾賣掉大連工廠,這和麥當勞2017年中美貿易戰開戰前賣掉中國業務意圖一樣,就是避險。開炮前撤掉步兵,轟完了看情況再回來。

早期(2008年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半導體製造行業面臨很大困難,在市場不成熟,各種要素缺乏的情況下,有一批人心中始終燃燒著一團火焰,他們懷揣夢想,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前行,感謝他們,我們沒被拉開太大距離。

寫的是兩岸,實際是中美。現在,舉目望去,夜幕降臨,黑夜中團結起來,點燃火把,驅散黑暗與寒冷,繼續奮鬥,等待破曉的到來。

相關焦點

  • 中美半導體戰爭之二 繁花與荊棘,兩岸半導體早期發展簡史
    2008年之前兩岸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簡史。2008年世界發生了很多事情,中美都面臨巨大壓力。中國方向:奧運聖火傳遞風波;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 美國方向:親歐抑俄的歐巴馬贏得大選;俄羅斯和喬治亞開戰;美國金融危機。
  • 半導體光刻膠行業專題報告:國產半導體光刻膠迎發展良機
    2019 年 7 月的日韓貿易摩擦 中,日本通過限制對韓出口光刻膠,引發韓國半導體產業鏈震蕩。中美貿易摩擦大背景下, 光刻膠也成為深刻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安全的關鍵材料。全球半導體技術持續演進,光刻膠發展空間擴大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發展,半導體光刻膠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技術上發展出了適配 EUV 光刻的光刻膠。
  • 中美晶片之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美晶片之爭,已經拉開帷幕。從中興受罰華為被禁,缺芯之痛,觸動了每一個中國人。再到本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正在修改一項出口規則,從戰略上嚴密瞄準華為對晶片的採購」。這項措施禁止外國半導體製造商在沒有獲得美國官員許可的情況下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向華為提供產品。該措施可能會讓美國商務部有能力阻止臺積電向華為供貨。
  • 臺灣打造半導體重鎮:十年後產值翻一番,兩岸差距進一步拉大?
    整體來看,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擁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臺積電的市場龍頭地位依然非常明顯。眾所周知,臺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一枝獨秀,市場佔有率超過50%。臺積電的5nm工藝製程獨攬全球主要客戶,獲益頗豐。而主要的市場競爭對手三星電子不光研發進度落後,良品率同樣表現不佳。
  • 第三代半導體之SiC研究:美國一家獨大
    一個處理物理能源:是資訊理論在電池電控的應用,用信息控智能量,四兩撥千斤的功率半導體,用少量信息處理控制巨量電流,極大的提高能效和控制精度,其背後需要一系列的半導體(SiC、GaN)來實現半導體對電能的有效控制。
  • 電子行業:中美科技摩擦加劇 半導體產業戰略意義凸顯
    ;  新增加的限制主要是針對 EDA 軟體的使用和晶圓廠的代工(卡半導體設備的脖子),同時已經代工的生產給了 120 天的寬限期。;  2、短期在高端手機側受到不利影響,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端晶片的代工上,後續會繼續全力扶持中芯國際/長電科技/三安光電為代表的大陸龍頭製造封裝公司,預計中芯國際的相關技術進展會加速(今年 14nm 大規模量產,年底 N+1 試生產),製程方面的劣勢會通過系統工程設計相關的加強來彌補客戶體驗,且華為會加快推出海量 5G 機型;  3、海思有望對外開放全產品線設計服務,大力發展
  • 三英戰呂布:中國半導體3大核心公司
    面對強大的美國,三英戰呂布,誰會是真正的贏家?1/ 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但梅特卡夫和吉爾德定律已經登上舞臺摩爾定律大名鼎鼎,它在過去的五十多年裡主宰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這就是半導體產業的聖經,產業致力於持續的技術推進,目標是讓消費者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計算性能,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
  • 半導體被寫入「十四五」!中國先進半導體材料及輔助材料發展戰略...
    一、前言 經過 60 多年的發展,全球半導體材料出現了三次突破性的發展進程。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和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現,將對全球先進半導體材料和輔助材料供應鏈安全與產業鏈分工產生持續影響。目前,美國及其夥伴國將一些關鍵材料、生產裝備列入管制清單,危及我國半導體產業和相關工業體系的安全。因此,實現先進半導體材料、輔助材料、關鍵技術、重要裝備等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緩。
  • 一文讀懂中國半導體發展八大困境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駱軍委和中科院院士李樹深曾花了10個月的時間進行調研,摸清了中國半導體科技發展的真實現狀,以詳實的數據和資料闡述了當下國內半導體科技面臨的八大困境。
  • 華為被美國制裁之下,真正的半導體和晶片戰爭,也隨之打響
    4天之後,我國科研人員依靠「神威·太湖之光」的運算成果,首次獲得「戈登·貝爾」獎,這也是我國計算機應用成果首次獲得該獎。在隨後的2017年,神威超算也繼續以最高的運算速度奪得冠軍。2018年和2019年,神威超算在最新的榜單中位列第三名。由於國家計算機在世界上先後奪冠,美國政府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為此,美國先後增加了5億美元的預算,部署了三臺計算速度超過10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 中國半導體設備發展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中國是全球半導體設備的第三大市場,17 年中國半導體設備 82.3 億 元,增速 27%。 1.我國半導體行業政策歷史演變 1956 年國務院制定的《1956-1967 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已將半導體技術列為四大科研重點之一,明確提出「在 12 年內可以製備和改進各種半導體器材、器件」的目標。
  • 半導體晶片ETF集體暴漲 最高達8.81%
    昨日,科技股集體反攻,半導體晶片股掀起漲停潮,相關ETF也迎來大漲。5隻半導體、晶片ETF漲幅均超過7.7%。  基金投資人士認為,需求引領的半導體晶片板塊復甦邏輯依然突出,具備中長期配置價值。不過後市要關注中美關係走勢及相關政策出臺的情況。
  • 泉州半導體高新區:超500名臺灣人才入駐發展 打造泉臺交流新高地
    泉州半導體高新區:超500名臺灣人才入駐發展 打造泉臺交流新高地 2020年12月17日 17:1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17日訊 近年來,泉州半導體高新區管委會高度重視引才聚才工作,發揮園區對臺地域、血緣及產業優勢,不斷加強泉臺合作交流,充分對接臺灣集成電路產業轉移的現實需要,優化臺灣人才就業創業環境,引進了大批臺灣創新創業團隊和產業高層次人才入駐發展
  • 「芯視野」新增2萬家半導體初創企業背後的「冰與火之歌」
    數字背後半導體儼然已是最熱的「風口」。細究這背後的成因,或從國家大基金一期初見發端,加之5G、AI、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應用的驅動力,而隨後的中興事件、華為禁售事件以及眾多企業「無辜」躺槍——被列入美實體清單,更為國內半導體業的原力「覺醒」注力。
  • 起底歐洲半導體圈的家底!憑什麼反攻美日韓?
    一、半導體屆的老炮兒:穩健有餘,亮點不足近些年,半導體行業並不「太平」,前有英偉達收購Arm,後有AMD收購賽靈思,日韓中門對狙稍事歇息,中美科技戰就開始打得如火如荼,而在一個接著一個的重磅變局中,歐洲玩家卻顯得置身事外。
  • 半導體行業的創「芯」:中國半導體所面臨的最大機會是什麼?
    金信資本投資領域主要是三方面:晶片半導體領域,我們是清華背景,半導體領域一大半都是清華校友,所以我們有機會碰到很多校友企業;代表投資項目包括卓勝微、豪威科技等。核心零部件,包括消費電子產業、工業領域和汽車產業;AI更偏重於在行業應用,比如說醫療、安防。何文熹:大家好!
  • 2020年中國臺灣半導體產值突破3兆元,意義何在?
    過去3年,也是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風起雲湧的關鍵時期: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交棒退休,由雙首長接任;聯電和格芯先後宣布停止先進位程發展;日月光獲中國政府點頭,合併矽品;中美貿易戰開打,中芯、華為旗下海思遭美方貿易制裁……。 值此國際局勢和產業環境多變難料的時期,中國臺灣半導體產值在2020年突破3兆元,意義何在?
  • 臺灣堅決不向大陸開放半導體:你奈我何
    二是被收購的企業不少還和大陸現有的企業存在競爭關係,有可能會扼殺自主技術的發展。三是因為是入股而非全資收購,所以不得不與海外資本共享利益……紫光選擇了收購之路,通過收購海外優質半導體企業,補全中國半導體產業短板,實現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在歐美市場日漸乏力,中國市場欣欣向榮的情況下,資本和市場成為中國收購海外企業的最大籌碼。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碳基半導體是產業發展機遇,但也註定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碳基半導體潛在應用領域  (一)碳基晶片  碳基半導體製造的晶片器件類型與矽基半導體沒有大的差異,可大致將其分為:信息處理晶片、通信晶片和傳感器晶片三類。
  • 環球晶將成為全球營收規模第二大的半導體矽片廠商
    中美矽晶於1981年成立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目前中國臺灣最大的3英寸至12英寸矽晶圓材料供應商,擁有完整的晶圓生產線及半導體、太陽能及藍寶石三大產品線。 為使旗下半導體、太陽能及藍寶石三大事業部各自有更大的成長動能與更顯著的經營績效,中美矽晶於2011 年10 月1 日完成企業體的獨立分割,此次分割後中美矽晶保留太陽能事業,將旗下半導體事業以及藍寶石基板事業進行分割,並分別設立100% 持有之環球晶圓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美藍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