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最近一段時間,多位網友爆出有童書存在少兒不宜的內容,並列舉出了幾部著名兒童讀物中的性描寫、自殺橋段等,引發熱議。有網友擔憂:兒童讀物怎能變「毒物」?
在這場討論中,網友觀點並不完全一致,既有對部分「失格童書」的批評指責,亦有讀者認為需要冷靜區別對待,不能割裂看待書中的情節。
童書到底怎麼了?童書的尺度該不該有一條標準?大河報記者梳理了網絡爭議,並採訪了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作家進行討論。
網友爆料童書問題,沈石溪、曹文軒、楊紅櫻等「中招」
在這些爆料中,網友最為關注的是,《裝在口袋裡的爸爸》《淘氣包馬小跳》等著名兒童讀物中出現自殺橋段的詳細描寫,被質疑是否適合給小學生推薦閱讀。
△網友指出楊紅櫻《淘氣包馬小跳》中的自殺內容
網友舉出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的對話中,小朋友說:「我受不了練鋼琴了,不想練了,就想自殺了……」楊鵬創作的《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被列出的是第145頁,其用四段詳細描寫了小孩的自殺心理和自殺過程,並在最後寫:「我並沒有摔到地上,卻墜入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裡。」
△網友指出楊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中的自殺內容
此外,曹文軒的作品《青銅葵花》中的父女情的一段描寫,被認為有低俗戀童之嫌。沈石溪的作品《狼王夢》中動物之間交配情節的描寫,被認為露骨和少兒不宜。這兩部作品都是暢銷書,初版至今超過10年。
△網友指出沈石溪《狼王夢》中動物之間交配情節
引起爭議的還有一本名為《小熊過生日》的兒童繪本。這個繪本中,許多朋友參加小熊的生日會,吃蛋糕時卻有一位朋友不見了,餐桌上則多了只烤雞。故事暗示消失的朋友「上」了餐桌。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童書堪稱奇葩,令人難以接受。
△網友指出《小熊過生日》中的奇葩內容
目前,北京教育出版社回應稱,已將《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全面下架,此後也會加強內容把關,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其他作品的作者與出版社尚未回應。
爭議內容需要進行甄別,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淘氣包馬小跳》《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涉及自殺的內容,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作家王鋼認為並不合適。他說:「我們當然不能說,每一個孩子都會因為看到了童書中的那些不合適的描寫而變得晦暗。但我們應當讓陽光灑在孩子的肩頭吧。」
「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對寫作缺少足夠的敬畏。」王鋼分析說,出現這樣的內容,是作家的自覺不夠,對出版社的責編來說,考慮到是成名的作家,因為有知名度和銷量號召力,所以在這方面把關難免會掉以輕心。
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省兒童讀寫指導中心主任袁勇認為,對網友提出的有爭議內容需要進行甄別,不能一概而論,納入到少兒不宜的範疇。
△網友指出曹文軒《青銅葵花》中的爭議內容
袁勇說,曹文軒在《青銅葵花》中的描述,其實是很自然的一個父親對於女兒的感情,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說是尊重動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這些描寫是有節制的,可以增進兒童對動物的了解,獲取獨特的生命體驗。而《小熊過生日》中的描述,他沒有看到原書,但如果故事情節如網友所述,「我覺得是不健康的,是違背健康美好人性的」。
微博裡也出現了不同聲音的討論。對於網友所指的《青銅葵花》《狼王夢》中的內容,既有網友吐槽稱「幸虧沒給孩子買」「簡直不忍直視」「一定要避雷」,但也有童年讀過兩部作品的網友發聲,表示小時候在閱讀時並未有聯想到所謂的黃色,希望不要脫離上下文對文學作品進行曲解,甚至有網友直言「髒的不是書,而是有些人的心」。
△網友評論
兒童文學尺度存在爭議,關鍵在是否追求真善美
那麼,兒童文學作品中該不該出現與性相關的內容?袁勇表示,對於與性有關的描寫,要看其寫作的目的指向,是誨淫誨盜把孩子往邪路上引,還是讓孩子體驗到生命的客觀自然屬性與人性的美好。「性不應該成為禁區,對待性,應該引導孩子科學、健康、坦然、自然地去了解、正視,而不應把性話題完全作為一種禁忌。」
「自殺」話題是否應該與兒童文學絕緣?在他看來,可以出現自殺和苦難,但要看其指向是鼓動讀者自殺和向苦難屈服,還是走出心理陰影,珍愛生命,戰勝苦難。
談到童書裡出現的「自殺」片段,童書譯者、閱讀推廣人松媽聯想到一本經典童書《馬克的完美計劃》。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馬克12歲,與癌症搏鬥了7年,在最後一次複查中,得知又復發了,生存機率渺茫,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中,他決定走向自己一直嚮往的雷尼爾山,結束自己的生命,和最愛的人們告別。
為何同是「放棄自己生命」的話題,這本書卻不會被罵,反而能成為經典?松媽說,好的兒童文學,不會低估孩子對於「生活複雜性「的理解力,它不會虛擬一個光彩照人,平滑如鏡的迷幻世界,只是呈現真實生活的樣貌給孩子們看。它也不會認為孩子的心智無法穿透霧氣,接收成人的迷惘,和世界的滋味重重。
不難看出,對兒童文學的尺度存在爭議。那兒童文學創作需要遵循怎樣的標準?袁勇說:「不管什麼文學,都應以鼓勵讀者追求真、善、美為旨歸。哪怕是揭示社會和人性黑暗的作品,也應該有這樣的創作指向。兒童文學尤其應該如此,應該引領孩子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學會樂觀、自信、理性地對待人生中的諸多問題。」
家長應該做孩子童書閱讀的第一陪伴人
隨著兒童閱讀需求上升,部分粗製濫造、內容失格的童書流入市場,有專家建議,童書出版行業應當設立圖書審查委員會,由教育專家進行價值觀念和教育意義的審查。
對此,王鋼認為,與這種審查方式相比,更應該關注老師和家長的把關責任,一些老師推薦書目可能自己也沒讀過,對內容是否「失格」沒有判斷,同樣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時,也只是人云亦云,從市場上挑選暢銷讀物,在內容引導上缺位。「老師和家長應該做孩子真正的第一童書閱讀陪伴人。」
對於如何避免粗製濫造的「失格童書」流入市場,袁勇建議,應該有出版物編校質量、內容導向問題的追責制度,推動整個童書出版行業的健康發展,「誰出了壞書,就要永久承擔責任」。
經常推薦童書的松媽認為,雖然自己會負責任地推薦優秀的童書,但是家長請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心智情況、以及家庭氛圍自主決定,某本書要不要給孩子看。「另外我建議讀到討論死亡的兒童文學,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共讀,並坦率地討論。書應該是你們溝通、坦誠彼此想法的媒介,而非是丟給孩子『你自己去好好反省』的教育武器。」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