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寶梅 攝影報導
一盤煎麵腸令人垂涎欲滴,一幅布貼畫巧奪天工,小小麵塑栩栩如生,段段相聲令人捧腹大笑……這些經典又值得揣摩的手藝和絕活兒,竟是藏在滄州老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新華區又有15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專家鑑定,眾多老手藝重新進入了人們視野。
在新華區潔淨餐館裡,一口火熱的炭燒鑄鐵鍋,倒上秘制湯油,鋪上一層自製的面腸,再鋪上一層紅腸、雞蛋,輕輕翻炒,出鍋時撒上冬菜和韭黃,豐富飽滿的味道彌散開來,一天的疲憊就在一盤煎麵腸中煙消雲散。這就是姜氏煎麵腸。從餐館營業初期到現在,26年來,一直延續傳統配置法和製作工藝,滿足了無數滄州人的味蕾。
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一個破碎的瓷器,在匠人的金剛鑽下,修補裂痕,重返完整,這就是人們說的「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即指的是鋦瓷。多年活躍在民間的敬記鋦瓷,在老滄州人的心中分量很重,也成為一項面臨絕跡、需要保護的手藝。
一勺一鏟,把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舀了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注,畫出造型。這就是張氏糖畫,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精心研究創新,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現如今,這門手藝傳到張英英手中,畫出的糖畫既美味又賞心悅目,深受大眾喜愛。
……
不僅這些,在新華區,人間巧藝蔡氏貼布畫、天工合一壽山石雕、幽默詼諧馬氏相聲、愛洋洋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滄州傳統而又受人喜愛的項目。新華區在多個微信公眾號上開設非遺網上展廳,將這些手藝或技藝進行展出,深受網友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他們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並且世代傳承。截至目前,新華區共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涵蓋武術、傳統技藝、傳統戲劇等多個類別,為老城區乃至滄州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