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易成尋訪兩岸手藝人,他說「希望讓手藝回歸手藝人」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尋訪兩岸手藝人,羅易成是從去年開始的,他充滿熱情又平靜地做著這件事。12月30日,羅易成新書《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在京首發,他通過一張張照片講述著手藝人的故事,講述著和他們的交往,將幸福滿滿的回憶傳遞給在場每一個人。

羅易成(右)和手藝人

該書以傳統手工藝種類分為6個章節,分別是:陶藝、傳統漆藝、版畫、石雕、鑄劍和編織。作者對兩岸6組12位手藝人進行深入採訪,以手工藝的介紹、手藝人的人生經歷、挑戰、心得、成就、情感等為維度一層一層挖掘,描繪並展現他們在堅守和追求精湛技藝道路上的「同」與「異」。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和記憶將中華民族聯結在一起,這使得兩岸傳統手工藝有諸多相通之處;而兩岸同胞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環境各不相同,每一組手藝人的故事對比著看又別有意趣。

「人生每一刻,都因深入而深刻」「奈何一生太短,便叫一瞬很長」,這樣的句語藏在書中各個角落,是作者作為文案出身的資深廣告創意人文字功底的展現,更是他在採訪書中這些傳統技藝堅守者時的真實感悟。「希望讀者朋友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穫,找到一些共鳴,獲得一些啟發。」羅易成說。

分布在全書的382張精美圖片則展現了手藝人的作品、創作地和工作場景。除此之外,在每個人的篇尾,還有可以通過手機掃描觀看記錄視頻的二維碼。手藝人的訴說、身處的環境、工作時的神情……羅易成說,這些動態的信息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門手藝以及堅守這門手藝的價值。

羅易成談及寫這本書的目的時說,「希望讓手藝回歸手藝人,讓手藝人回歸故鄉。」他開始想,是不是把手藝人寫得越慘才越感人,但後來他想一定要呈現得體面,於是採取文字、視頻、作品多種呈現方式,「我作為一介草民看起來力量很單薄,但我不是以湖南人的霸蠻在做這件事,而是有著溫暖的堅持。」

幾位90後手藝人也來到了現場,「泥人劉」第四代傳人劉嘉豪說:「作為一個手藝人,我學會了往內收,審視自己。」他更希望大家找到熱愛,並用一生去堅持。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路豔霞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兩岸傳統手藝人同源對話 微紀錄片《求同存藝》上線
    2018年,在實地拜訪了上百位手藝人之後,羅易成出版了暢銷書《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此次,羅易成和他的「一百零八匠」團隊,將視角從大陸拓展至寶島臺灣,歷時半年,選取陶瓷、傳統大漆、版畫、冷兵器鑄造及研磨、石雕、編織六種手藝,兩岸各對應一位手藝人,最終完成了十二支時長各5分鐘的系列微型紀錄片。「很多傳統手藝在兩岸都是同源的。」
  • 手藝人越來越少的年代,這個傳承千年的手藝,在拼多多大放異彩!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手藝人可以慢工出細活。如今,「磨剪子嘞搶菜刀」的吆喝聲早已遠去。做手工需要花費很多精力,收益卻難以匹配,機械化生產又大量取代手工,最終導致手藝人越來越稀少,很多甚至都沒了傳承。來自河南的魏義民是「猴加官」唯一的傳承人,他已是90多歲的老人。最後,還是退休的兒子來幫著魏義民推廣「猴加官」。不少類似的純手工製作,工藝較複雜,耗時費力,經濟效益差,年輕人一般都耐不住寂寞,有些人「三分鐘熱度」過後,就打了退堂鼓,不願意專心學習這些手藝。
  • 學一門手藝 免費教殘疾人
    2017年起,四川人唐劍來到廣州,先是在番禺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最後落腳於擁有「中國皮具之都」之稱的花都獅嶺。在他看來,從2015年的「尋匠之旅」開始,做一名「手藝人」不僅是自己謀生的手段,還寄託著他幫助身邊「殘友」們走出困境的夢想。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是以前農村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說的,說的是有學問了到哪兒都有飯吃,餓不住。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
  • 抖音「看見手藝」計劃發布會圓滿結束,將對傳統手工藝進行進一步扶持
    近日,抖音「看見手藝」計劃發布會在江西景德鎮溪川園區舉行。發布會上,抖音電商運營負責人木青宣布「看見手藝」計劃將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發揮抖音短視頻直播、電商的能力,通過流量扶持、費用優惠、官方培訓、專屬運營活動、直播基地服務等多項舉措,助力傳統手工藝的傳播發展,為民間傳統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未來一年,抖音計劃要讓超過1000名手藝人年收入破百萬。
  • 合肥市口好的縫補店月賺6000元 小手藝人漸受重視
    修自行車、縫補衣服、配鑰匙、打皮帶眼……這些個技術活,雖說難度不大,但是會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一方面,這些行業似乎已進入沒落期,店鋪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離了這些手藝人,日子還真「不好過」。
  • 《有溫度的手藝》:如果不是熱愛,如何能成為「大匠」?
    不過,管子當時推行「四民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推行他的變法,好使齊國強大起來。管仲當時所說的「士農工商」是「士兵、農民、工匠和商人」,四民之間並無地位高低不同,而僅僅是職業上的區分。畢竟,管仲自己本身就是商人出身,不至於將商人放在最底層。
  • 東家「傳家節」聚焦「手藝傳家」:年輕的「匠N代」,擁抱網際網路新玩法
    「傳」為傳承,「家」既指東方文化之大家,也指千萬個溫暖小家,「傳家」的含義,就是讓文化和手藝代代相傳。「手藝傳家」是今年傳家節的題中要義:聚焦年輕的「匠N代」。看90後、95後的年輕手藝人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傳承傳統手藝的同時積極創新,擁抱網際網路及各種新玩法。
  • 守藝|「小人國」裡的手藝烏託邦
    工作室租的老民居雖說是平房,但層高驚人,光線從寬大的窗戶撲進來,通透而柔和,最能滿足彩塑手藝人的要求——這是一個完美的工作日,所以他們很珍惜,心無旁騖地沉浸在自己的人物,自己的故事,自己創造的世界裡。那個大約13釐米高、表情痛苦命運悲慘的魏國士兵,已經被胡冰雪安置在牆根下「休息」,與他相伴的還有一大排他的戰友和敵人。
  • 王小平:美容養生店老闆,做「手藝人」還是「生意人」?
    康養總裁美容師手藝人你是手藝人還是生意人?網上很多毒雞湯說店老闆就應該從手藝人變成生意人,這個看似很有道理說法卻害人不淺。我們就拿美容養生行業舉例,咱們美容師養生技師本身就是一門手藝,如果你只是開一家店,你首先就應該是一個合格手藝人。而且這也是一個特別依賴人的行業,有人離職就得有人頂上,否則就會斷檔。那我們作為老闆就要隨時培養員工一專多能。而老闆自身也要打造成這個行業的專家。
  • 郯城:非遺傳承再現2600年前魯班「瞎掰」手藝
    12月22日,在郯城縣馬頭鎮高冊社區仇高冊村工匠董夫成家裡,我們見到了2600年前魯班的「瞎掰」手藝。目前,在中國,幹這樣的手藝人,已經越來越少見了。魯班凳能自由打開和閉合,各部分又不會完全分離,形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內外結合、相互配合、完美無瑕的奇特家具,真正彰顯出老祖宗的智慧。  工匠董夫成,今年54歲,從事著祖輩傳下來的木匠手藝為生。隨著新時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古老手工製作被人為拋棄。
  • 捏麵人畫糖畫吹糖人 四位手藝人相聚青島(圖)
    ■捏麵人藝人朱慶收、杜華藝:  忙年要蒸面  還得跟娃「補課」   「看!看!這是彩泥!」幾個在廣場上玩的孩子被五顏六色的小面人吸引了過來。「孩子,這可不是彩泥,這都是面做的。」手藝人朱慶收,邊捏麵人邊說,「本來現在的孩子就不認識捏麵人的手藝,再加上現在不少捏麵人用上了孩子們常玩的『太空泥』,讓這個老行當正在變味兒。」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第三集《構木為巢》的導演袁靜是文明密碼欄目的元老,從短紀錄片《中國相冊——環遊地球33天》到長紀錄片《華夏之源》《緬懷英烈憶長徵》《尋訪阿剌海》,她參與拍攝的紀錄片已經有數十部,已有多部獲獎。第一集《榫卯智慧》和第二集《鄉土木情》的導演張一泓,也是《木作》的執行總導演。他先後創作了《當代愛迪生》《手藝》《村裡達人》《創業英雄》等長紀錄片。
  • 父親是個「手藝人」,煎炒烹炸、吹拉彈唱,幾乎樣樣精通
    匠,古指木工,後引申為靈巧、巧妙,專指有手藝的人。在我們老家,有句老話叫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手藝人憑本事吃飯,是很吃香的。印象中,父親就是個有手藝的人,而且,會的手藝還很多:什麼木工泥瓦、織席編筐,甚至煎炒烹炸、吹拉彈唱,幾乎樣樣精通。
  • 【感人】花都這位「獨臂」皮匠唐劍:學一門手藝,幫一群「殘友」
    2017年起,四川人唐劍來到廣州,先是在番禺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最後落腳於擁有「中國皮具之都」之稱的花都獅嶺。在他看來,從2015年的「尋匠之旅」開始,做一名「手藝人」不僅是自己謀生的手段,還寄託著他幫助身邊「殘友」們走出困境的夢想。尋匠之旅:找到適合自己的手藝1990年出生的唐劍臉龐稜角分明,身材瘦削。
  • 前有小盧,後有阿達爺爺,「手藝人」的技術活才是我們的最愛
    前言:手藝人的精湛活不是我們能夠奢求來得。講真,中國元素化的「手藝」技術活也逐漸在消失。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達,一些傳奇功業也將消失在大眾眼前。民間藝術,各種各樣,技術人用木頭所雕刻的各種模型堪比二次元周邊。
  • 致敬手藝人,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者
    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 通常被稱為「手藝人」 從廣義上講,絕大多數人都是手藝人 只是手藝的形式不同 有的人動手,有的人動腦。
  • 銅梁: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一位竹編老人的堅守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2日6時10分訊(特約通訊員 李慧敏)十二月的銅梁荷和原鄉,荷塘滿是枯荷,兩岸卻仍是綠樹紅花充滿生機。景區文創街上的一家竹編工坊裡,73歲的劉玉國老人坐在門口,用刀把竹子劃成薄薄的篾條聚攏,篾條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穿插飛舞。
  • 福建莆田除了鞋好,木雕手活兒也好,出神入化的手藝!
    提起莆田,恐怕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還是它的鞋子。籃球場上侮辱人最狠的方式,不是說人打球爛,也不是帶著對象和單身狗打球,而是那一句「你穿的是莆田鞋吧」。這裡的莆田鞋是一種代稱,專門指那些仿冒名牌的一類鞋,因為這種鞋大都產自莆田,因此仿冒名牌的鞋子總是被冠上莆田鞋的名號。莆田鞋甚至已經不再滿足仿冒了,開始自己創造新款式。
  • 他有金剛鑽 專攬瓷器活(洛城手藝人)
    有這麼一個人,他有金剛鑽,專攬瓷器活。  如果有誰總是故意挑人毛病,大家就會說他:「沒事兒找碴兒,煩死了!」有這麼一個人,他專業找碴兒,卻挺招人待見。  上周,記者在西工區紗廠西路一座商務樓裡見到了這個人,他叫高獻生,70後,一個靠手藝吃飯的人,擅長找碴兒,做得一手好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