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2021-01-09 騰訊網

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文明密碼團隊製作的《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即將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這部紀錄片用輕快的解說,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不一樣的木作世界,通過紀實跟蹤、採訪口述、特技攝影、時尚包裝等形式,讓大家認識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木作匠人,感受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老紀錄片人的「新」表達

提到紀錄片導演,你的腦海裡是不是會立即閃現一個形象——一個滿腹詩書,歷經滄桑的油膩男。當然這樣的認知絲毫沒有差錯,不論是「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亦或者拍攝《尋找手藝》野路子出名的張景,他們好像都是這個形象。但《中國手作·木作》的導演卻是四朵金花!她們平均年齡不足三十歲,卻已經是《木作》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手下的老將。

第五集《古木新生》的導演卜亞琳是最年輕的導演,是個典型的90後,她不僅是《文明密碼》欄目最年輕的主編,還擔任2016、2017年科教頻道《我們的節日·端午》大型特別節目執行總導演,多次擔任科教頻道《味·道》節目執行總導演,參與導演的《戰地黃花》獲「記錄中國」二等獎,「中國十佳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

第四集《以木相傳》的導演劉姣辰曾擔任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演播室季播欄目《第N個空間》導演,現在是《文明密碼》欄目的重量級導演,她製作的《松桃苗家情人節》曾經獲得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優秀節目評選一等獎的榮譽。

第三集《構木為巢》的導演袁靜是文明密碼欄目的元老,從短紀錄片《中國相冊——環遊地球33天》到長紀錄片《華夏之源》《緬懷英烈憶長徵》《尋訪阿剌海》,她參與拍攝的紀錄片已經有數十部,已有多部獲獎。

第一集《榫卯智慧》和第二集《鄉土木情》的導演張一泓,也是《木作》的執行總導演。他先後創作了《當代愛迪生》《手藝》《村裡達人》《創業英雄》等長紀錄片。由她創作的《手藝》第五季《手串珠語》榮獲「中國十佳十優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手藝》第七季《宮廷唐卡》榮獲「中國十佳優秀紀錄片之好作品獎」。

《中國手作·木作》的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是這四朵金花的伯樂,也是主創團隊裡唯一的男士。作為紀錄片「國家隊」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他就力圖打破原有古老的節目製作形式,開創了《文明密碼》欄目。

《文明密碼》是一檔強化紀錄片的「人格化」,以出鏡記者真人秀的形式,參與到民風民俗項目中去,通過尋訪、調查、體驗表演,賦予靜態傳統文化以動感和活力,用輕紀錄片方式,人格化的風格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國際木文化協會秘書長蘇金玲評價:「文明密碼團隊有著極好眼光,木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像橋梁、房屋的大木作,像家具、雕刻、精細木質手工藝的小木作,都是與我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人們喜歡木頭不僅因為它的自然屬性和功能對我們心裡和精神帶來愉悅,更在乎於木材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研究所所長劉託也給與了這部片子很高的評價。「我們日常觀察不到的細節,通過影視的視角能夠揭示它深層次的內涵,也通過影視自身給大家帶來美的感受。《木作》片子的播出不僅對中國傳統木文化搶救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木文化。」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中國手作·木作》項目監理張華是這部片子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見證了這部片子一步步成長和完善,他從一個紀錄片人的視覺來分析這部片子,「當我們講匠心的時候,其實它是關於慢的過程,導演在做的時候,他也需要慢的心態去做,如果很快就將這套片子做出來的話,它的文化氣質跟片子也不會相符。」

文化部非遺司傳播處副調研員韓冰則更多元化的來闡述了這部片子, 「《木作》這部片子的角度選的非常好,在宣傳的畫面有很多都是用了很多木字的成語,其實剛才好多人都說到規矩,其實是木匠用的工具,木已成舟就是我們龍舟的製作技藝,還有入木三分,剩下是木的諧音,但是從這些可以看出來中國人對木這種元素結構的喜愛,在我們文化當中才有這麼多跟木相關的成語,已經延伸到很多領域。」

《木作》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表示,時下娛樂類節目泛濫,紀錄片要勇於承擔媒體責任,將鏡頭聚焦當下鮮活的民風民俗,引導觀眾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文明密碼團隊這幾年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如何使沉重的說教型紀錄片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將節目價值觀與品牌價值觀和受眾相契合,如何將傳統紀錄片擁抱網際網路,拉近紀錄片與老百姓的距離。

獨特的角度,認識不一樣的手藝人!

系列紀錄片《木作》包括《榫卯智慧》《構木為巢》《鄉土木情》《以木相傳》《古木新生》五集,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共同講述了一個「傳承木作文化,傳遞生活態度」主題。

有的手藝人,很創新

第一集《榫卯智慧》講中國人幾千年的榫卯智慧。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已使用榫卯,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作卯。榫卯相契合,器物完美銜接。藤是天台山裡最富生命力的植物,堅忍不拔,以柔克剛。明朝末年,原籍浙江天台的工部侍郎告老還鄉興建舊居,他把藤蔓綿長、纏繞不絕的寓意,帶到門窗家具製作中,並命名為「一根藤」,但是隨著木製品的沒落,這門手藝也漸漸消失。在浙江,有一群木工師傅,他們恢復「一根藤」手藝,並且進行創新,讓木頭靈動起來,製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

有的手藝人,很固執

古往今來,榫卯勾連的這方世界,就是我們平和樸素又暗含智慧的世界。今天,人們已經很少用木質品,但是木作大師王震華偏偏不服氣,固執得可愛,有人稱他為「木痴王」,有人叫他「當代樣式雷」,他用全榫卯結構造了天壇祈年殿微縮模型,又用一年的時間,構造了趙州橋模型!

有的手藝人,很平凡

第二集《鄉土木情》主人公之一李學民,是河北邯鄲的沙窩村裡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村是中國民間手工木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曾經全村的人都會製作沙窩木碗,現在會做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李學民就是其中會做的人之一,他平常在外鄉的建築工地上幹活賺錢養家,用少有的回家做農活的時間恢復木碗工藝。

有的手藝人,很可愛

好像有一種使命在支撐著李學民,讓他努力為恢復沙窩木碗而奮鬥,但是在第五集《古木新生》裡,有著「木匠界宮崎駿」稱號的主人公「鄭爸爸」卻與之相反,一開始,設計木作是為了女兒的事業,但是一件件做下來,他才愈發堅定了自己一直隱約的堅持,慢慢地愛上了這件事情。而他製作的木工製品受到了一批年輕人的喜愛,用一句時髦的詞語來闡述就是——小清新。

有的手藝人,很「潮「

人們普遍認為能夠稱得上手藝人,那這個人一定很年長或者有豐富的經驗,但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卻打破了你對手藝人的所有想像。張鑫,彈幕視頻網站博主冰塊西瓜,哈爾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一名大學生,休學一年在杭州做木工,也把自製的木工教程發布在網站上,吸引了一大批喜愛木工的年輕人,他用木頭製作的手機支架和花朵,受到了各個年齡段人士的喜愛。

正如執行總導演張一泓在手記中寫道的:「每個「木作」背後,都有至少一個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說來話長。當然,我們的紀錄片中會講述他們的故事,但短短的片子是絕對承載不下的。」

紀錄片《木作》除了會在cctv9播出,還根據年輕人審美,利用碎片化時間、傾向於快節奏獲取內容的特點,製作出了各種番外片,取其精華,將25分鐘的片子濃縮在幾分鐘內,在新媒體網絡平臺播出,打破了傳統紀錄片的乏燥與教條。

文明密碼團隊還與手藝人一起,在網際網路上發起了眾籌活動「普通民工的非遺傳承夢」跟網民一起復興即將流失的傳統技藝——沙窩木碗,讓其重新煥發色彩,讓這門手藝得到傳承和發展。文明密碼團隊也是希望讓觀眾一邊手裡拿著,一邊電視看著,通過各種途徑真實感受隔著屏幕那種對文化的敬畏。

相關焦點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紀錄頻道紀錄頻道播出
    據透露,《中國手作》的第一季《木作》將於9月10日至14日每晚22點09分正式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第一季《手作》共5集,每集25分鐘,選取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他們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
  • 黑馬導演團隊精品手作紀錄片《木作》央視開播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力圖用新思維、精品製作、有網感、黑馬導演、小成本等優勢,講「好」傳統木作藝人的「鮮活」故事,製作出紀錄片界「黑馬」精品。  黑馬導演團隊精品製作  《木作》共5集,每集25分鐘,從上百項木作工藝中,選取10種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技藝,拍攝了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將播出
    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記者鄭海鷗)CCTV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將於9月10日至14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木作界」,講述中國人自古以來在生活生產中與木頭的緣分,試圖通過表現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揭開一段段中國人與木頭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故事,並引導當代人們思考如何和諧處理與「木」之間的關係,保護綠水青山,構建生態文明。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對木材有著深刻的認識,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都是很好的選擇。
  • 專訪《中國手作 木作》執行總導演張一泓
    《中國手作》是一部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的系列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不單純講故事、不單純介紹展示工藝、不是單純的人物紀錄片,用輕快的解說,通過紀實跟蹤、採訪口述、特技攝影、時尚包裝等形式,讓大家認識有情懷有性格的木匠人。
  • 重慶市樹人小學: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網6月23日訊 近日,重慶市沙坪垻區樹人小學校主辦的英語素養提升專題活動——「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演講比賽決賽舉行。來自一、二年級的43位初賽優勝者參加了比賽。孩子們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家開始從外國文化的角度反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英語老師說:「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將中外文化自然地交融到一起。這讓我們的小學英語教育有了更崇高的使命感。比賽中,孩子們不僅講好了英語,也講出了濃濃的中國味,他們的天真可愛、刻苦認真和精益求精讓我感動。」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使學生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表達更加準確,更有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讓學生既學英語又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英語講好抗疫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外國和與外國人交流,還更應該著眼於讓外國和外國人了解中國。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挖掘印刷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
    特別是黃永玉「阿詩瑪」系列木刻組畫,配合《阿詩瑪》電影視頻和劇照、《阿詩瑪》舞劇劇照和國家級非遺阿詩瑪敘事長詩傳承人畢華玉、王玉芳的傳承故事,打造了一個立體、動感、美麗迷人的「阿詩瑪」形象。中國民族版畫藝術,是中國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葩。古代版畫展區,展現了隋唐以來的版畫精品。中國民族版畫藝術始於隋唐經卷扉頁與民間隸書刻印。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路徑
    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對內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對外可以充分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首先要「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高度,就「講好中國故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
  • 專訪廣東美術館①:「活」在美術 講好粵港澳大灣區故事
    專訪廣東美術館①:「活」在美術 講好粵港澳大灣區故事 2020-07-22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京味話劇《北京兔兒爺》怎樣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導演王斑...
    「兔兒爺趙」祖上好幾代都是製作兔兒爺的手藝人,可到了趙春風這一代,泥塑的兔兒爺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趙老爺子執著地推廣兔兒爺的民俗文化,究竟什麼才是工匠精神?什麼是發展創新?傳統手藝該不該求新求變?到底應該怎樣保護民俗文化?記者近日採訪了導演王斑,為大家一一揭秘。記者:創作這部劇的初衷是什麼?
  • 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有的放矢)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中國人民身上體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揚。當前,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努力在國際社會贏得人心、贏得認同。
  • 手作之美 ——東方傑出手工藝的探索!
    手工藝是一種創意打扮人們生活的文化,但隨著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曾經非常熟悉的手藝活已離我們遠去。然而,這些手工藝品是蘊含人類文明之始的工藝文化。本質上講,手工藝是一種滿足人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藝術。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中國手作》入圍「2018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紀錄片」
    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8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優活動」 近日在京舉行。《中國手作》《風味人間》《奇遇人生》《如果國寶會說話2》《人生一串》《水果傳》等作品入圍「2018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優秀作品」。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的視頻課程選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這套書從策劃、編寫到出版歷時近兩年,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國內外教育專家共同編撰。
  • 600年·年輕的寶藏致敬國家寶藏,共同講好中國的歷史故事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事業,在此背景下,大批以樹立文化自信為內核的新節目紛紛登上熒幕,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作為優秀的原創文化類節目代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通過展示著名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蹤跡,讓博物館中沉睡千百年的國寶「活」起來。
  • 兩岸傳統手藝人同源對話 微紀錄片《求同存藝》上線
    2018年,在實地拜訪了上百位手藝人之後,羅易成出版了暢銷書《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此次,羅易成和他的「一百零八匠」團隊,將視角從大陸拓展至寶島臺灣,歷時半年,選取陶瓷、傳統大漆、版畫、冷兵器鑄造及研磨、石雕、編織六種手藝,兩岸各對應一位手藝人,最終完成了十二支時長各5分鐘的系列微型紀錄片。「很多傳統手藝在兩岸都是同源的。」
  • 講好動畫故事
    ,舉辦了「講好我們的故事——中國動畫的生存與發展」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外動漫藝術發展的軌跡和未來方向,碰撞出一場中國動畫的頭腦風暴。我對動畫的第二點感悟是,文化傳統與突破轉化。我們為什麼要對傳統的形象進行改造呢?就跟語言一樣。我們從語言變革的歷史角度來講,今天的語言和過去的語言都已經發生變化。我們可以把一些傳統的元素放到今天的生活裡。但是更為深刻的是故事的內涵可以如何跟今天的人們的渴望相結合起來。我們經常講的類型電影,它總能滿足內心深處的渴望。第三點,個人表達與大眾口味。
  • 新時代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 ,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如何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指明了方向。講好「黃河故事」的方式有很多,新時代如何以文學方式講好「黃河故事」 ,值得我們深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