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2020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的展演作品,11月4日至8日,由王斑導演,張帆、王甦編劇,張華、張盛堯主演的2020東城戲劇家協會原創的一部有喜有淚的溫暖話劇《北京兔兒爺》將在北京喜劇院上演。
「兔兒爺趙」祖上好幾代都是製作兔兒爺的手藝人,可到了趙春風這一代,泥塑的兔兒爺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趙老爺子執著地推廣兔兒爺的民俗文化,究竟什麼才是工匠精神?什麼是發展創新?傳統手藝該不該求新求變?到底應該怎樣保護民俗文化?記者近日採訪了導演王斑,為大家一一揭秘。
記者:創作這部劇的初衷是什麼?
導演王斑:從兩年前開始,我就一直在找講好「中國故事」這方面的題材,我就想找一種京味題材的作品,導演一部和當代老百姓接近的故事。有關兔兒爺是有這麼一個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京城地區爆發一場瘟疫,玉兔下凡為百姓祛災除病。玉兔回宮後,百姓感激他,尊稱他為「兔兒爺」,供奉其為祛災除病之神。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同樣為全人類送上了一場大考,以醫護人員為代表的工作者們,在抗疫一線戰鬥著,守衛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
記者:作品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改編?
導演王斑:原來劇本叫《兔兒爺》,我將其改成《北京兔兒爺》,形象意義更具體,更有京味特色。我對其中兒子兒媳婦的身份也做了巨大調整,之前他們的身份是廣告公司職員,我將兒媳婦的職業改成一名兒科醫生。兒子代表著拿來主義,兒子開了一家網店,3D列印就能掙錢,與父親的工匠精神形成強烈的對比。
記者:最集中的矛盾點在哪裡?
導演王斑:我用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來隱喻傳統和創新的關係。我們探討老手藝進入新時代以後的作用和價值,以及手藝人的困惑失落,我們幫助尋求發展的新思路、新道路。在中國,父親與兒子的關係就是非常有趣的對立共存的關係,這部劇集中強化父親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在舞美設計等方面形成強烈對比,討論父親和兒子代表的傳統與創新如何更好地共融共存。我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首先要尊重傳統,但一定要有創新和發展。
記者:原創亮點有哪些?
導演王斑:這部話劇是原創劇目,我覺得沒有一個原創歌曲太遺憾了,一定要把原創進行到底,於是我們就創作了主題歌《父一輩兒,子一輩兒》。這首歌的歌詞是我親自寫的,我將歌名定為《父一輩兒,子一輩兒》,因為我覺得這本身就代表傳承的概念。雖然這是一部京味戲,但我把它叫做新京味。新在哪裡呢?因為原來我們聊到北京就會想到四合院等等,新時代應該有新表達,現在這幫子民已經是國際化大都市的老百姓了,我想體現出北京的新,就是北京的包容。我希望《北京兔兒爺》是一部傳遞正能量和文化自信的原創作品,有喜有淚、有趣味、有溫度的新京味兒話劇。
記者:這部劇的特色是什麼?
導演王斑:這部劇裡我設計了很多生動有趣的、鮮活形象的人物。比如來應聘學徒的各路妖魔鬼怪,有網紅、有騙子。我還加入了很多新的語言,讓生活化的語言充滿人生哲理,將說教性變成趣味性,這是我一直追求的效果,我希望在歡笑中有淚點,用趣味性的表達傳達正能量。我們想通過劇中「兔兒爺趙」一個老手藝人的故事,讓我們當代的年輕人關注北京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定位。這部戲看似是一個輕鬆快樂的戲,其實想讓觀眾思考的東西有很多。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