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自行車、縫補衣服、配鑰匙、打皮帶眼……這些個技術活,雖說難度不大,但是會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一方面,這些行業似乎已進入沒落期,店鋪越來越少;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離了這些手藝人,日子還真「不好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行業的競爭性越來越少,會這些小手藝的人成了稀缺資源,反倒是擁有了更大的市場,很多人小本經營做出了一番天地。
一張板凳、一個針線包,這就是全部行頭;幾個臺階、一處角落,這就是所需地盤。
在合肥市蚌埠路第五小學門口,幹了10多年縫補生意的張大姐告訴記者,「生意沒想像得難做,市口好的縫補店月收入能達到6000元左右。」
價格便宜的手藝活
「別小看了這些手藝活,現在好幾千元的品牌衣服也時常經我們的手,修好以後就跟新的一樣。」在合肥市福海新居小區門口,一群老年人圍坐在一起,擺弄著手上的活,他們被稱作「街頭縫補高手」,王大爺帶著老伴攜手在這裡度過了十幾個春秋,希望一直堅持下去,用手中的針線為大家提供便利。
「一般襯衣,如果有缺口,縫補一下30~50元,如果是好衣服(大衣)的話,一般在120~150元,其他的小縫補,也就10~20元。」王大爺告訴市場星報記者。
縫補店仍有存在必要
原本位於省城城隍廟的縫補一條街,是合肥縫補工最多的地方,他們給市民提供了很多方便。城市在發展,縫補攤日漸減少,但市民們對縫補服務的需求依然很多。
「我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學這門手藝,覺得檔次低,收入不高。不過,我感覺送衣服來修的年輕人正在逐漸增多。」在合肥市三孝口一帶從事縫補生意的張師傅表示。記者了解到,現在手藝好的裁縫師傅愈來愈少,因為裁縫工藝複雜,做起來較辛苦,年輕人一般都不願意學習。有趣的是,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50名受訪者有一半是年輕人,超過8成的人認為縫補店應該繼續存在。
手藝人逐漸受到重視
小攤小販一直是管理難點,真正有效果的辦法不是趕和罰,而是主動服務。
合肥市經開區臨湖社區原先遠離市區,社區內小商販較多,也隱藏了不少手藝人,社區在2010年前後,對這些手藝人集中組織、統一規劃,讓手藝人繼續為市民提供便民服務。在合肥市三孝口七桂塘,也開闢了「便民巷」,把做縫補生意的商販集中到一起為市民服務。
記者了解到,現在好的縫補師傅,月收入能達到6000元左右,有的手藝過硬的藝人還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廠。比如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的衛永久,就在合肥市經開區臨湖社區崗墩居委會的幫扶下成立了永久服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