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略諮詢
在傳統思維中,有些人將管理看成是一門「科學」,與「管理學」劃上等號,只要掌握了管理學的全部知識,就能成為成功的管理者;有些人將管理看成是一門「藝術」,貌似需要一定的天賦才能掌握。這些片面的理解,造成了我們對管理的模糊認知。
筆者從事管理工作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管理型、領導型人才培養的不易。筆者認為:管理能力和領導才能,不應被視為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或可簡單複製粘貼的知識,而應被視為一種技藝——一種理論知識與實踐體悟相結合的技藝。這種技藝具有可學習性,可以通過後天的刻意練習而獲得,實現從知識到價值的轉化,更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傳承被後來者掌握。
一
為何商學院教不出頂尖企業管理者?
要想經營好一家企業,僅僅掌握管理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不可簡單地認為,接受過MBA教育的人也相應具備了管理者的能力。很多人雖熟讀各種管理學經典,熟知各種定律原理,卻依然難以成為具備出色領導能力的管理者。這是因為管理不能像大部分自然科學一樣,仰賴從書本習得的知識和實驗室試驗的結果。管理固然有科學的成分在,但與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又有所不同。其差異在於:科學是一個建立在一切客觀事物的形式、性質、規律、組織均可重複、可驗證、可量化、可預測基礎之上的有序的理論知識系統。而面對錯綜複雜的現實世界,管理者依靠經驗體悟做出的主觀判斷,往往比理論知識本身更能左右成敗。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技藝高超的工匠「輪扁」,被徵召到齊國的宮殿製造車輪。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做車輪。輪扁問齊桓公:「請問大王讀的是什麼書?」齊桓公說:「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輪扁又問:「聖人還在嗎?」齊桓公說:「已經死去了。」輪扁說:「那麼您所讀的不過是聖人的糟粕而已。」齊桓公大怒,要他做出合理解釋。輪扁說:「我是從自己造車輪的工作中親身體驗出來的。我造車輪,快了慢了,鬆了緊了,輪子都不合規格;只有不快不慢,不松不緊,得心應手,才能做出最好的車輪。然而,造車輪的經驗感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把其中的體驗明白地告訴我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裡得到造車輪的精髓。所以雖然我已經70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像聖人的書也是一樣的,那些聖人很偉大,但是他們自己所體悟出來的不能言傳的精妙道理,已經隨他們一起死去了,所以書裡留下的都是糟粕啊。」
這就是《莊子·天道》中「輪扁斫輪」的故事。正體現出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種體驗,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它,沒有人能夠憑空想像。輪扁雖然是沒有讀過書的平民,但他所講的道理卻極為深刻。
中國在古代就是一個以技藝見長的國家,上到讀聖人之書、治國理政,下到車輪製造,乃至繪畫、雕刻、烹飪,都可以從技藝傳承的角度進行分析解讀。宋代黃庭堅亦有詩曰:「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斫輪如此用。」技法熟練的人可以成為畫工,卻不見得能成為畫家。其原因就在於,畫工往往不能做到像畫家那樣得心應手地運用技法來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獨特感悟,而只能機械地使用技法複製模仿他人畫作。同理,懂得管理中的「技法」(即管理知識和工具)的人,也不見得能成為出色的領導者。要成為出色的領導者還需要加上管理工作中的親身體悟,才能將工具、方案、模型等抽象的理論工具恰到好處地學以致用。
二
管理的技藝,是駕馭複雜系統的能力
管理是一種技藝,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個「技術活兒」,它可以是一種方法,也可以是一個過程。面對千差萬別的管理對象和變幻莫測的決策環境,學習管理技藝,目的是能夠在複雜局面中靈活處理問題,讓企業這個複雜系統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
科學是關於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探索,其研究對象在一定條件下是靜態恆定的,研究所得結果在同等實驗條件下可重複可驗證。而領導者管理的對象,則不斷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完全等同的條件極難複製和重現。與科學研究對象的相對靜態有所不同,科學實驗不會改變研究對象本身的特性和規律,而在管理工作中,領導者和管理對象之間則呈現出互為反饋的動態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領導者工作的深入,管理對象會隨其影響產生變化。正如量子力學假想實驗中,觀測者的觀測會影響到處於疊加狀態下的「薛丁格的貓」的生死狀態。
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領導者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以「非均衡」為常態的市場環境,領導者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應根據當時所處的情景,搜尋適當的策略。為保持決策的準確性,領導者必須不斷進行自我更新迭代。在管理實踐過程中,領導者也應積極地從管理對象的反饋中積累經驗感悟,不斷完善提升自己的管理策略和理論體系。
更多時候,管理是件複雜的事情,而不是難事。管理需要的不是像物理學公式推導般的數學運算和理論基礎,而是直面企業管理實踐中錯綜複雜的人和事,抽絲剝繭、統籌規劃、以簡馭繁,以至得心應手,運籌於帷幄之中。
三
「學、思、踐、悟」缺一不可
管理的技藝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但需要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其中「學、思、踐、悟」是必不可少的四個環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大多數人對《論語》最直接的認識。可是,人們在日常表達中,經常把學和習連在一起使用,但是學與習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學,是指從一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出發,向外探索並接觸新事物,獲取新信息,並將碎片化的信息返回於大腦進行存儲的過程;習,則是重複,在長期反覆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回顧新信息,建立新的內部連接,把碎片化的新信息植入大腦中既有的知識網絡深處,成為自身認知系統的一部分,以備隨時調用。
很多人誤以為儘可能多地接觸新事物,把新的信息搬運到大腦中就是「學習」,這其實只包含「學」的部分。「習」才是更重要的——這是將信息不斷內化為自身意識的過程。通過「學而時習之」,所獲得的知識和感悟就會變成一種自動化的意識。
所謂學以致用,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獲取並存儲信息;二是當任務出現時,可以迅速調用信息指導實踐。從輪扁斫輪、庖丁解牛,到「陳康肅公善射」,十發中八九、賣油翁將油從錢孔注入葫蘆而銅錢不溼,都離不開「惟手熟爾」的「習」的過程。所有技藝都是通過長期反覆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之境的。
企業日常管理工作也一樣。管理有可通過語言文字傳承的部分,如:原理、定律、數學模型、方法工具等理論知識。以及不可通過語言文字傳承的部分,如:實踐中的經驗體悟,管理工具運用的火候分寸。
領導不能單純從「教」和「學」中獲得信息,更要不斷在「用」的過程中進行體會,從而完成「習」的過程。通過不斷反覆地體悟,進而使知識從經驗中來,經驗再從工作中來,建立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之間的良性循環,理論作指導,實踐出真知,如此日積月累逐步將領導能力培養出來。
美國哈佛商學院自1908年建院以來,其工商管理類課程大都採用案例教學模式,使學員置身於特定管理情境之中,為學生提供與實踐極其近似的實習氛圍,進而進行恰當的引導,激發學員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和決策等能力。MBA等課程還要求學員必須具有不少於3年的工作經驗。因為具備一定實戰工作經驗的學員,才能通過分析觀摩,更好地消化吸收案例中的精髓,理解管理方法和工具的靈活運用,並利用所學有的放矢地將日常管理問題各個擊破。
四
管理技藝該如何傳承?
誰都追求基業長青,但一個成功的企業有時卻傳不到後代的手中,隨著企業創始人或者「掌舵人」的離世,企業也會跟著倒閉或者轉手他人。為了讓企業能夠不依賴於任何個體而獨立生存下去,必須把管理的技藝有意識地進行傳承。
最好的領導者不是被「培訓」出來的,而是在管理實踐和探索中「自湧現」出來的。除了對管理人才個體的重視和培養,筆者認為一個能夠不斷湧現出成功領導者的企業,必然離不開完善的幹部逐級培養和遴選機制,離不開可持續不間斷地從基層逐級培養和選拔管理人才。
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了「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認為文臣武將,特別是高級官員和將領,必須從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中選拔。否則就可能是紙上談兵。
處於管理人才梯隊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需要掌握不同的技藝傳承方法。對於高層管理者而言,要採取「導師制」,通過「師帶徒」的方式,以師徒之間「學、練、帶、悟」的持續互動循環過程,將管理這門技藝不斷傳承下去。要對相對低層級的管理者進行指引、示範和修正,從而激發其不斷思考、完善與提升。如此不斷循環往復,最終使相對低層級管理者達到「悟」的境界。
對於基層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引入「賽馬機制」,從中挑選有潛力者進行培養、塑造,同時「千裡馬」們也要有目的地完成「學」與「習」的過程,並從實踐中不斷「悟」出管理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