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2020-12-17 太陽說易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其原文說:「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其原方組成為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半升,日三服。

上文的意思就是說當病人在將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吃完後,「水去嘔止」,也不咳嗽不嘔了但身體腫起來了,精神還好,這是因為肺的津液不夠了,病人肺本虛,結果你加了半夏,把肺裡的津液再排除掉,肺就會變得很乾燥,這種情況要加杏仁潤肺。看這個浮腫的症狀,應加麻黃才對,但病人本來就裡虛,因此不加麻黃,「若逆而內之」,如果不用杏仁而加入麻黃去發表,病人肺裡面本來就虛,現在又強力發汗,其人必厥,喝下去就會手足厥冷。甚則昏倒,或者是昏迷。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也就是說患者血虛,肺氣不宣,麻黃可宣肺,但發汗力很大,中醫有汗血用源的說法,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但從張仲景的用藥看,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治療水腫的作用。

在我們的臨床應用中,如果是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症,我們用這種湯劑治療咳嗽時,由於病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就會出現逆氣上衝的症狀,但張仲景已經替我們後學者考量到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衝氣不見了,病人仍然咳嗽,我們就要加乾薑細辛半夏。一般來說,可直接使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如果患者有浮腫的症狀,是因為患者血虛,這是肺的津液枯竭所導致的,並不是真正的水腫,所以說,肺氣不足時,就用杏仁就能夠滋潤病人的肺氣來止咳退腫。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是辨治寒飲鬱肺水溢證的重要代表方,主治寒飲鬱肺氣亂證,方中杏仁宣肅肺氣以平喘咳,通調水道以消腫滿,與半夏相配伍,降逆化飲,與乾薑相合,調理氣機,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斂肺氣,宣中有收,從而理順氣機。故徐忠可說:「血虛不能附氣,故氣行澀而痺,所以仍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之治飲,加入杏仁宣利肺氣,俟氣行則痺解,痰飲去而腫自除」。

此方劑雖然是張仲景為治療小青龍湯的變證而設,在臨床中如何應用此方劑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此方為治療外無寒邪,而是內生痰飲的證候。其病機為寒飲停肺,肺失宣肅,本方應用與苓甘五味姜辛夏湯相似,而以見頭面、四肢浮腫為辨證要點。也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兼見頭面、四肢浮腫者。當然在治療上要按照「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遵旨,以溫肺化飲,宣肺止咳為治療原則,方中乾薑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溼。細辛溫肺散寒,茯苓健脾化溼,導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出,五味子斂肺氣止咳,還能防止乾薑,細辛耗傷肺氣,半夏降逆化痰,杏仁降氣止咳,滋潤肺氣。當然本方證為寒氣內生,寒飲停肺,若寒飲過重,也可酌情加入附子,以溫陽散寒。

現代醫學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常用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風溼性心臟病,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由於本方中的半夏和杏仁都有小毒,故半夏要用姜制,苦杏仁要去皮和尖。以減小對人體的毒性。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對於「五勞極虛」之證,張仲景的一方最為適用
    大黃蟄蟲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一個丸劑方子,縱觀虛勞血痺病篇中的代表方劑,補肝潤燥的天雄散,扶脾熄風的薯蕷丸,補腎納氣的腎氣丸,助肺催眠的酸棗仁湯,今天我們主要分析大黃蟄蟲丸能夠治療哪一類的疾病,以便在臨床中加以使用。
  • 張仲景原方金匱腎氣丸和市面上的金匱腎氣丸究竟如何選擇?
    【趙說不誤】 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 張仲景原方金匱腎氣丸的作用機理,它的作用機理不是補腎陽但是,細心的人就發現了,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是8味藥,也就是六味地黃丸加桂枝和附子,如今市場上金匱腎氣丸的中成藥,就不是8味藥了,是在張仲景金匱腎氣丸的基礎上,又加了兩味藥,牛膝和車前子,藥味變了,但名字沒變,依然叫金匱腎氣丸。那麼他們兩個有沒有區別呢?
  • 張仲景的一方,為後世提供了血分熱毒由裡達表的治法與方藥的範例
    升麻鱉甲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中,關於陰陽毒的病證的描述,我們首先看原文。《金匱要略》說:「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張仲景的一方,是「消癥化瘕」的名方,現代醫學用於疑難重症
    《金匱要略》說:「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圓」。瘧疾的症狀是畏寒、寒戰,然後出現高熱症狀,繼之出現大汗,然後症狀緩解,會出現循環往復周期性規律發作。根據感染瘧疾的不同,間隔的時間也不一樣。中醫學認為此證為邪氣伏藏於半表半裡之間,故屬少陽。
  • 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良方,專治乾嘔、打嗝、四肢冰涼,僅僅2味藥
    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寫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所載的診療內容直到今天,仍然流傳著並無時無刻不在指導與改善我們的生活與健康問題。插一句話,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貝,難道還有假的嗎?但翻看內容,或許深奧難懂的文字就能把現代的人給扳倒了。
  • 張仲景用意最深的「土方法」,3味草藥,釋放體內陽氣
    本文理論依據:《臨床仲景方劑學》、《金匱要略》、《中華本草》!大家好!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字仲景,東漢末年我國著名醫學家,其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至今仍被後人所借鑑和學習,尤其是《傷寒論》更是被譽為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受到歷代醫家、國內、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 張仲景冬至餃子配方,你想多啦,也想少啦!
    冬至吃餃子據傳說張仲景是用羊肉、辣椒、花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作為傷寒論大家的張仲景肯定使用了一些祛寒的食物和藥物,但絕不是辣椒、韭菜。很可能是洋蔥、大蔥。辣椒是在明朝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進入我國餐桌的,作為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不可能見過辣椒。
  • 金匱腎氣丸治療腎陽虛類疾病,大部分都用錯了
    金匱腎氣丸在各種疾病的調理當中廣泛應用,但是,讓人驚訝的是竟然大多數人應用該藥都用錯了!這不適危言聳聽,而是有很多依據的。首先,金匱腎氣丸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方劑,在普通高校的中醫方劑學教科書中,將金匱腎氣丸歸納為補陽方劑,先不說這樣是否妥當,我們先來看看方劑的組成: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為君藥,這是該方中最主要的藥物,山藥、山茱萸補肝脾腎,益精血,共為臣藥,茯苓、澤瀉、牡丹皮三藥主要充當「三瀉」的角色,方中用藥的精華就是使用了附子和肉桂兩味藥,這兩味藥用量並不是太大,取「少火生氣
  • 金匱腎氣丸,你吃對了嗎?
    也許說起金匱腎氣丸,人們對此的知曉程度遠不如六味地黃丸,但,金匱腎氣丸,在千古醫聖張仲景的眼裡,可謂是治腎的祖方。就連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黃丸就是在此基礎上脫胎換骨而成的。既然金匱腎氣丸與六味地黃丸還有如此這般的淵源,那麼我們不妨來走進千古醫聖張仲景所發明的金匱腎氣丸的世界吧!1.金匱腎氣丸是怎麼來的?
  • 張仲景治痰的小方子!兩味藥,瀕於失傳的「治痰之祖」
    今天這篇文說,我繼續給你聊張仲景的經方吧。 張仲景記載於《傷寒論》、《金匱要略》裡面的經方,就好似一顆顆燦爛的明珠,輝映在祖國傳統醫學的浩瀚星空之中。 每一張經方,都很耀眼,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比如我現在說的這個——小半夏湯,就是代表之作。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久坐伏案、久立的腰肌勞損,金匱腎氣丸了解一下
    方劑:  郭劍華老師以金匱腎氣丸加味來補腎壯陽。  後繼續服用中成藥金匱腎氣丸(濃縮丸)。服藥1月停藥,囑咐患者堅持腰背部鍛鍊,隨訪半年未復發。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我們之前在《助陽、滋陰、納氣平喘、益腎聰耳,六味地黃丸家族你真的了解嗎?》介紹過。兒科專用藥「六味地黃丸」就是由宋代錢乙將經方「腎氣丸」化減而成的,收錄在《小兒藥證直訣》中。
  • 《傷寒雜病論》:張仲景用藥的絕妙之處,從古到今卓乎不群
    桂枝附子湯是張仲景治療陽虛痺證的經典方之一,此方出致《傷寒論·太陽病脈證治篇》,其條文是這樣說的:「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中關於本方證的條文與此相同。「傷寒八九日」,這裡指外邪入侵人體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後面提到的「不嘔,不渴」是指疾病沒有向體內的少陽和陽明傳。一般說來,風寒束表後八九日,外邪已經入裡,但這裡描述意思是沒有傳。也就是說這裡所謂的「傷寒」是「類傷寒」,是風溼進入到人體「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而不是典型的風寒。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脾肺氣虛,水溼內停,陽氣被遏」,張仲景的一個方劑療效顯著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說:「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也對皮水有一定的說明:「腎虛則水妄行,流溢於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而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是也。脈浮者,名曰皮水也」。
  • 張仲景不示人的「土方法」,連喝一個月,脾、腎同補
    我是你們的老朋友(何老師),作為一名中醫人,說起張仲景,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被後人譽為「醫聖」的他,其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至今仍被後人所借鑑和學習!那麼張仲景的方劑到底有多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