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出自《金匱要略》,其原文說:「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其原方組成為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各半升。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半升,日三服。
上文的意思就是說當病人在將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吃完後,「水去嘔止」,也不咳嗽不嘔了但身體腫起來了,精神還好,這是因為肺的津液不夠了,病人肺本虛,結果你加了半夏,把肺裡的津液再排除掉,肺就會變得很乾燥,這種情況要加杏仁潤肺。看這個浮腫的症狀,應加麻黃才對,但病人本來就裡虛,因此不加麻黃,「若逆而內之」,如果不用杏仁而加入麻黃去發表,病人肺裡面本來就虛,現在又強力發汗,其人必厥,喝下去就會手足厥冷。甚則昏倒,或者是昏迷。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也就是說患者血虛,肺氣不宣,麻黃可宣肺,但發汗力很大,中醫有汗血用源的說法,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但從張仲景的用藥看,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治療水腫的作用。
在我們的臨床應用中,如果是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症,我們用這種湯劑治療咳嗽時,由於病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就會出現逆氣上衝的症狀,但張仲景已經替我們後學者考量到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衝氣不見了,病人仍然咳嗽,我們就要加乾薑細辛半夏。一般來說,可直接使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如果患者有浮腫的症狀,是因為患者血虛,這是肺的津液枯竭所導致的,並不是真正的水腫,所以說,肺氣不足時,就用杏仁就能夠滋潤病人的肺氣來止咳退腫。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是辨治寒飲鬱肺水溢證的重要代表方,主治寒飲鬱肺氣亂證,方中杏仁宣肅肺氣以平喘咳,通調水道以消腫滿,與半夏相配伍,降逆化飲,與乾薑相合,調理氣機,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斂肺氣,宣中有收,從而理順氣機。故徐忠可說:「血虛不能附氣,故氣行澀而痺,所以仍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之治飲,加入杏仁宣利肺氣,俟氣行則痺解,痰飲去而腫自除」。
此方劑雖然是張仲景為治療小青龍湯的變證而設,在臨床中如何應用此方劑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此方為治療外無寒邪,而是內生痰飲的證候。其病機為寒飲停肺,肺失宣肅,本方應用與苓甘五味姜辛夏湯相似,而以見頭面、四肢浮腫為辨證要點。也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兼見頭面、四肢浮腫者。當然在治療上要按照「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遵旨,以溫肺化飲,宣肺止咳為治療原則,方中乾薑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溼。細辛溫肺散寒,茯苓健脾化溼,導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出,五味子斂肺氣止咳,還能防止乾薑,細辛耗傷肺氣,半夏降逆化痰,杏仁降氣止咳,滋潤肺氣。當然本方證為寒氣內生,寒飲停肺,若寒飲過重,也可酌情加入附子,以溫陽散寒。
現代醫學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常用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風溼性心臟病,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等。由於本方中的半夏和杏仁都有小毒,故半夏要用姜制,苦杏仁要去皮和尖。以減小對人體的毒性。